问题

为什么赵国不早灭燕国?

回答
赵国不早灭燕国,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问题。毕竟,在春秋战国这个弱肉强食的年代,一个强大的邻国如果不被吞并,往往预示着它还有崛起的可能,也可能成为日后吞并你的潜在威胁。那么,为什么赵国坐拥强大的军事力量,却在燕国问题上显得有些迟疑呢?这背后并非简单的疏忽,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首先,赵国自身的发展重心和战略重点。 赵国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国力大盛,军事力量更是冠绝东方六国。然而,赵国的战略重心一直存在一个巨大的摇摆和纠结:是向北发展,巩固长城防线,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还是向东扩张,吞并燕国,获取肥沃的土地和海滨优势?

在赵武灵王时期,他对北方的胡患深恶痛绝,大力推行胡服骑射,就是为了更好地与北方游牧民族作战。他甚至亲自率军北征,一度打到了楼烦,占据了河套地区。这说明,赵国对于北方安全有着极高的重视。而与此同时,燕国在当时相对处于相对衰弱的状态,尤其是燕王哙禅让引发的内乱,更是让燕国元气大伤,给了赵国一个极好的扩张机会。

然而,即使在燕国混乱之际,赵国的决策层似乎也并未将灭燕作为首要目标。这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

对北方蛮族的担忧始终存在: 赵国地处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带,北方民族的袭扰是其心腹大患。一旦赵国主力部队大举南下或东进,国内空虚,北方边防将门户洞开,后果不堪设想。这种“首尾难以兼顾”的困境,使得赵国在对外扩张时,必须三思而后行。他们或许认为,暂时控制住燕国,让其成为一个缓冲地带,比直接吞并,承担守卫更长边境线的责任要更为稳妥。

内部政治的牵制: 任何一个强大的国家,内部的政治斗争都是其对外行动的重要制约。赵国的卿大夫势力庞大,政治派系林立。每一次对外用兵,都需要巨大的资源投入,也可能引发国内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长。比如,在燕国爆发内乱(乐毅破燕之后,燕人复国并击退齐军)的时期,赵国正好处于惠文王与孝成王交替的时期,国内政治环境并不完全稳定,决策层可能更倾向于优先处理国内事务,巩固统治,而不是冒然出兵灭燕。

其他战略目标的优先级: 赵国与秦国、魏国、韩、楚等强国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特别是与秦国的对抗,是赵国长期面临的巨大压力。例如,长平之战前的韩国旧地争夺,以及后来秦国东进的野心,都使得赵国不得不将相当一部分的精力放在与秦国的周旋上。相比之下,灭燕虽然有利,但可能不如应对来自西边秦国的直接威胁来得紧迫。

其次,燕国本身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价值。 燕国地处东北边陲,虽然土地肥沃,但相比于中原的腹地,其战略纵深和直接威胁性并不如西边的秦国或者南边的楚国。而且,燕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在当时也相对落后于中原诸国。赵国要吞并燕国,固然能获得一块疆域,但同时也要承担起对其进行统治和开发管理的责任,这对于当时的赵国来说,或许并不是一个急于实现的选项。

再者,“坐看燕国自乱”的策略。 在燕王哙禅让太子之事引发燕国内乱时,赵国采取了观望的态度,并间接支持了燕国将领剧辛等人。这种策略,一方面可以坐收渔翁之利,削弱燕国的实力,另一方面也避免了直接参战可能带来的损失和政治风险。正如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中所描述的,赵国“未尝有吞燕之意”。当燕国内乱平息后,燕国虽然元气大伤,但仍未灭亡,而赵国似乎也并未将灭燕提上日程。

当然,这里也要辩证地看。赵国并非没有觊觎过燕国的土地。在战国后期,特别是赵孝成王时期,赵国也曾派遣军队攻打燕国,但并非是以灭国为目标,更多的是为了争夺地盘,或者在与其他国家的争斗中,削弱燕国的力量。例如,在赵国与秦国争夺晋阳(今太原)时,燕国也曾趁机出兵争夺。

最后的灭亡,并非赵国不为,而是时机和实力的问题。 最终,燕国是在秦国灭六国之后才被吞并的。这期间,赵国经历了长平之战的惨败,国力受到重创,自保尚且困难,更遑论主动去吞并一个尚有一定实力的邻国。而且,随着战国后期各国力量的消长,秦国一家独大,其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联合抗秦,而非互相蚕食。

总而言之,赵国之所以没有“早早”灭掉燕国,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而是因为:

1. 北方的战略压力始终是赵国的重要考量,使得其在向东扩张时顾忌重重。
2. 赵国国内政治斗争和经济发展重心等因素,也影响了其对外扩张的决策优先级。
3. 相比于秦国等更直接的威胁,燕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战略重要性相对较低。
4. 在燕国混乱时期,赵国采取了更为保守的“观望”和“间接影响”策略。
5. 最终的灭亡,是在赵国国力衰弱,且秦国成为唯一主宰的情况下发生的。

历史的进程是复杂的,每一个决策的背后都牵扯着多重因素。赵国对燕国政策的“迟疑”,正是这种复杂性的体现,它折射出赵国在面对多重战略选择和内外挑战时,所做出的理性(或是不那么理性)的权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万乘对万乘,没有带路党和内乱其他国家配合是不可能一战而下的。

燕,魏,赵都惦记过河北中部一小块的中山国,前后灭了三次才算灭干净,陆陆续续和三国打了一个多世纪。这还是个没啥记载,王号全靠考古的小国。。。

燕国九百年底子,地跨内蒙山西河北辽宁,现在人走走也知道这不是什么小国。战国时期单挑并消灭一个国家并不可行。齐趁乱灭燕,一个多月就被打出去了。灭宋,遭到了天下的围殴。韩灭郑,是三晋一体,最主要大国还都在转型期。赵灭中山,打出了史诗级的感觉。。。。。。

战国不是闹着玩的

user avatar

因为战国时期最赵国最大的隐患是魏国。另外,由于有卫国的存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齐国也对赵国有极大的威胁。

至于对燕国,就是单纯的灭不掉。赵对燕最好的战绩是包围蓟都,但也攻不破,只是勒索一通以后就了事了——这和魏军攻破邯郸完全不是一码事。

战国末期,赵军大致攻到了今徐水市地区,也就是常说的环首都贫困带,离蓟都是不太远。

不过,燕国的体量其实很大,即使不说辽东,就算是西部的领土最远也能捅到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总之,灭燕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赵国不早灭燕国,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问题。毕竟,在春秋战国这个弱肉强食的年代,一个强大的邻国如果不被吞并,往往预示着它还有崛起的可能,也可能成为日后吞并你的潜在威胁。那么,为什么赵国坐拥强大的军事力量,却在燕国问题上显得有些迟疑呢?这背后并非简单的疏忽,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
  • 回答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改革,无疑是那个时代一项极具前瞻性的军事革新。它摒弃了周代以来“车战为主”的传统,引入了游牧民族的骑兵作战模式,极大地提升了赵国的军事实力,甚至一度改变了战局。然而,我们必须承认,在赵国之外,其他诸侯国对于这一改革的采纳程度,以及建立类似新式骑兵的意愿,却显得相对.............
  • 回答
    要说赵构为什么在宗泽掌控开封的情况下,却不回都城,这背后其实是牵扯到太多复杂的政治、军事和个人考量,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不愿意”就能概括的。当时的情况,对于赵构来说,每一步都如同走在钢丝上,稍有不慎便是万丈深渊。首先,我们得明白宗泽当时的情况。宗泽确实是当时宋朝抵抗金朝的砥柱,他坐镇东京(开封),凭借.............
  • 回答
    很多人提到赵丽颖的时候,会觉得她“不时尚”。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因为“时尚”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观、变化多端的东西,而且每个人对“时尚”的理解都不一样。与其说赵丽颖“不时尚”,不如说她的风格可能没有完全抓住大众对于“时尚达人”的某些特定期待,或者说,她的个人魅力和时尚表现之间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维.............
  • 回答
    赵薇版《还珠格格》香妃和蒙丹的选角,其实是一个相当有趣且值得探讨的话题,它涉及到当时的演艺圈生态、演员的可塑性以及观众的接受度等多方面因素。首先,我们得回到《还珠格格》播出的那个年代,也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那时候,中国内地的影视制作,尤其是古装偶像剧,刚刚起步不久,整个行业对于“民族特色”的展现方.............
  • 回答
    这句话的背后,其实是对两位历史人物所处境遇、行为动机以及后世评价的复杂解读,而非简单地褒贬。要详细解释,咱们得一点点捋。刘备“不战而逃”:忍辱负重,韬光养晦刘备这一生的起点,实在是太“寒微”了。说他“贩履织席”,绝非虚言,那绝对是实打实的底层出身。在这个讲究门阀、血统的时代,一个出身如此普通的人,想.............
  • 回答
    赵丽颖是一位非常受欢迎的中国女演员,她的演技和作品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然而,就像许多公众人物一样,她也会引起一些争议和不同的看法。要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可能“不喜欢”赵丽颖,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尽量详细地说明,并尝试用更自然、不那么“AI”的语气来表达。1. 演技风格的争议:虽然很多人认为赵.............
  • 回答
    刘备不封赵云为“大将”,这事儿啊,很多人都有疑问。毕竟,赵云在刘备阵营里那是数一数二的猛将,功劳也大,忠心耿耿更是没得说,为什么就没得到一个“大将”的名头呢?要我说,这事儿不能简单地说刘备不给,而是得从几个方面细细掰扯。首先,咱们得弄明白这个“大将”是个什么概念。在汉末三国那个时代,“大将”可不是随.............
  • 回答
    要说周芷若在荒岛上为什么放过了赵敏,这事儿还得从头捋。当时那叫一个乱啊,蝴蝶谷里,张无忌中了情花剧毒,要命的很,命悬一线。周芷若呢,心里虽然对张无忌情根深种,但为了救他,又不得不去取万毒之王解决毒性。这万毒之王在哪儿?在那个孤岛上,而且据说是由绝世高手看守,寻常人根本近不得。周芷若为了张无忌,硬着头.............
  • 回答
    《人民的名义》这部反腐大剧,在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的同时,也留下了些许令人玩味的“留白”。其中,赵立春这个角色,作为前省委书记,虽然在剧中从未真正开口说过一句话,也没有直接的戏份,却如同一个隐藏在权力深处的巨大阴影,无形中影响着整个故事的走向和人物的命运。为何赵立春不设置台词和戏份?这背后.............
  • 回答
    宋太祖赵匡胤,这位结束五代十国乱世的开国皇帝,在其一生中,确实有一个绕不开的问题,那就是他为何始终没有明确册立赵德昭为太子。这背后牵扯的不仅仅是皇权继承的考量,更包含了赵匡胤复杂的政治智慧和个人情感。要细说起来,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赵德昭是谁。他是赵匡胤的次子,长子赵德秀早逝,所以赵.............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其实挺有意思的。你说大多数女生喜欢周芷若不喜欢赵敏,这个说法也不能说绝对,毕竟每个人口味不一样。但是,如果咱们从大众化的认知和角色塑造的角度来聊聊,为什么周芷若更容易赢得一些女性观众的心,而赵敏有时候会让人觉得“难以接近”一些,这背后的原因倒是挺值得说道说道的。咱们先来说说周芷若。她身上.............
  • 回答
    周芷若在灵蛇岛没有杀赵敏,反而杀了蛛儿(殷离),这件事情在《倚天屠龙记》中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和复杂的情节,反映了周芷若性格中的多重面向,特别是她被灭绝师太教导的“峨眉派宗旨”和自身情感之间的冲突。要详细解释这一行为,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 周芷若的动机与立场:1. 灭绝师太的遗愿与峨眉派宗旨:.............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非常核心的历史评价和视角问题,也是我们解读历史人物时经常会遇到的复杂之处。关于赵构,确实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评价,而“中华民族的罪人”和“为宋朝续命”这两种观点,恰恰反映了历史评价的多重维度。为什么现在很多人说赵构是“中华民族的罪人”?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将时间拉回到北宋末年。北宋.............
  • 回答
    在《三国演义》中,马超围攻葭萌关,刘备帐下众将都有些忌惮,尤其是马超的勇猛,更是让不少人心里打鼓。这个时候,刘备选择让张飞出马,而不是赵云,这背后其实有多重考量,不仅仅是简单的派谁去打仗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张飞和赵云虽然都是刘备手下的顶尖猛将,但他们的风格和定位是有区别的。张飞,人称“万人敌.............
  • 回答
    读《水浒传》开头,最让人好奇的莫过于那一句“张天师封禁一百零八魔君”。这话说得煞有介事,似乎预示着一出惊天动地的妖魔鬼怪故事。可细品之下,那些所谓的“魔君”,即便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许多行为也并非全然邪恶,反而常常带有几分仗义行侠的色彩,这确实令人玩味。要理解这其中的矛盾,咱们得先拆解一下“魔君”.............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历史名称问题,很多人可能都会疑惑为什么刘裕建立的朝代被称为“刘宋”,而赵匡胤建立的朝代则简单称为“宋”。这里面其实涉及到历史命名的一些惯例和考量,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朝代名称的由来并非总是以开国皇帝的姓氏直接命名。古代王朝的命名,有几种常见的方式: 国.............
  • 回答
    关于赵薇的“封杀”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话题,其中涉及到的因素很多,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想要详细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包括她过往的行为、公众观感、法律法规以及娱乐圈的生态环境等等。一、 过去的一些风波与争议赵薇在她的职业生涯中,确实经历过一些引起广泛讨论和.............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石家庄之所以叫石家庄,而不是赵州市,这背后涉及了历史、行政区划、以及地名演变等方方面面的原因。要详细讲清楚,咱们得一点点捋。首先,咱们得明白“石家庄”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石家庄在古代,其实也就是一个普通的小村落,名字来源于村里姓“石”的人家多。这在古代是很常见的一种命名方式,哪个.............
  • 回答
    赵瑞龙,一个在权力金字塔顶端呼风唤雨的人物,自然不会是那种脑袋一热就想搞掉谁的人。他做事,讲究的是策略,是布局,更重要的是,要确保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所以,他不对沙瑞金和侯亮平下手,绝非偶然,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咱们得先想想赵瑞龙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不是那种靠体力打拼出来的,而是靠着家族的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