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证明一个数 n 的因子之和是 O(n) 的?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怎么证明一个数 $n$ 的因子之和(也叫约数和)增长速度是线性的,也就是用大O符号表示是 $O(n)$。这其实是一个挺基础但又很有意思的数论问题。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什么是“因子之和”。一个数 $n$ 的因子,就是能整除 $n$ 的所有正整数。比如,$n=6$,它的因子有 $1, 2, 3, 6$。那么 $6$ 的因子之和就是 $1+2+3+6 = 12$。我们要证明的就是,当 $n$ 越来越大的时候,它的因子之和增长的速度,不会比 $n$ 的增长速度更快。

咱们先从最直观的角度来理解。

直观理解:因子都在 $n$ 的“附近”

想想看,一个数 $n$ 的因子有哪些?最少的因子就是 $1$ 和 $n$ 本身。无论 $n$ 多大,这两个因子是永远存在的。所以因子之和至少是 $1+n$。

那其他的因子呢?假设 $d$ 是 $n$ 的一个因子,那么 $d$ 一定小于或等于 $n$。因为每个因子都小于或等于 $n$,所以即使我们把所有可能的因子加起来,这个总和也“不太可能”一下子就变得比 $n$ 大很多很多。

更具体一些的分析:上限的思考

我们可以尝试给因子之和找一个上限。我们知道,$n$ 的所有因子 $d$ 都满足 $1 le d le n$。

那么,因子之和 $sigma(n)$ 可以怎么估算呢?
$sigma(n) = sum_{d|n} d$

既然所有的因子 $d$ 都满足 $d le n$,那么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粗略的估计:

$sigma(n) = sum_{d|n} d le sum_{d|n} n$

这里面有多少个因子呢?我们用 $d(n)$ 来表示 $n$ 的因子个数。那么:

$sigma(n) le n cdot d(n)$

现在的问题就转化成了:$d(n)$ 的增长速度到底有多快?如果 $d(n)$ 的增长速度非常慢,或者至少不是以 $n$ 的指数级别增长,那么 $n cdot d(n)$ 这种形式就有可能是 $O(n)$ 的。

我们来研究一下因子个数 $d(n)$。
如果 $n = p_1^{a_1} p_2^{a_2} cdots p_k^{a_k}$ 是 $n$ 的标准素数分解($p_i$ 是不同的素数,$a_i ge 1$),那么 $n$ 的因子个数是:
$d(n) = (a_1+1)(a_2+1)cdots(a_k+1)$

举个例子:
$n=12 = 2^2 cdot 3^1$
$d(12) = (2+1)(1+1) = 3 cdot 2 = 6$
因子是 $1, 2, 3, 4, 6, 12$。

$n=36 = 2^2 cdot 3^2$
$d(36) = (2+1)(2+1) = 3 cdot 3 = 9$
因子是 $1, 2, 3, 4, 6, 9, 12, 18, 36$。

我们注意到,如果 $n$ 有很多素因子(尤其是小素因子),那么 $d(n)$ 会比较大。但是,即使是因子个数最多的情况,比如“高度合成数”,它的因子个数的增长速度也远慢于 $n$ 的增长速度。

一个重要的结论是,$d(n)$ 的增长速度是 亚线性 的。也就是说,$d(n) = O(n^epsilon)$ 对于任意 $epsilon > 0$ 都成立,甚至可以证明 $d(n) = O(n^{frac{1}{ln ln n}})$,这个比 $O(n^epsilon)$ 还要慢。
更粗糙但同样有效的估计: 我们可以认为 $d(n)$ 增长得非常慢。即使是最坏的情况,例如 $n$ 是很多小素数的乘积,比如 $n = 2 cdot 3 cdot 5 cdot ldots cdot p_k$,它的因子个数会相对较多。但即便如此,$d(n)$ 也不会像 $n$ 一样线性增长。

一个更紧凑的上限:$d(n)$ 的增长速度

我们知道 $n = p_1^{a_1} cdots p_k^{a_k}$。
$d(n) = (a_1+1) cdots (a_k+1)$.
为了让 $d(n)$ 尽可能大,我们需要让 $a_i$ 尽可能大,或者 $p_i$ 尽可能小。
考虑 $n=2^k$。那么 $d(n)=k+1$。而 $n=2^k$,所以 $k=log_2 n$。此时 $d(n) = log_2 n + 1$,这明显是 $O(log n)$ 的,比 $O(n)$ 慢得多。

再考虑让 $p_i$ 小。设 $n$ 的所有小于 $n$ 的因子是 $d_1, d_2, ldots, d_m$。
我们知道,如果 $d$ 是 $n$ 的一个因子,那么 $n/d$ 也是 $n$ 的一个因子。
我们可以把因子两两配对:$(d, n/d)$。
对于大多数因子,$d e n/d$,它们是成对出现的。只有当 $n$ 是完全平方数时,$n=k^2$,那么因子 $k$ 满足 $k=n/k$,它自己配自己。

$sigma(n) = sum_{d|n} d$

我们可以把这个和分成两部分:小于 $sqrt{n}$ 的因子和大于 $sqrt{n}$ 的因子。
设 $d$ 是 $n$ 的一个因子。
如果 $d < sqrt{n}$,那么 $n/d > sqrt{n}$。
如果 $d > sqrt{n}$,那么 $n/d < sqrt{n}$。
如果 $d = sqrt{n}$(当 $n$ 是完全平方数时),那么 $n/d = sqrt{n}$。

$sigma(n) = sum_{d|n, d<sqrt{n}} d + sum_{d|n, d>sqrt{n}} d + ( ext{if } sqrt{n} ext{ is an integer factor})$

我们来看第二部分:$sum_{d|n, d>sqrt{n}} d$
如果 $d$ 是一个大于 $sqrt{n}$ 的因子,那么 $n/d$ 就是一个小于 $sqrt{n}$ 的因子。
所以,这个求和可以写成:
$sum_{d|n, d>sqrt{n}} d = sum_{d'|n, d'<sqrt{n}} frac{n}{d'}$

因此,
$sigma(n) = sum_{d|n, d<sqrt{n}} d + sum_{d'|n, d'<sqrt{n}} frac{n}{d'} + ( ext{if } sqrt{n} ext{ is an integer factor})$

我们知道所有因子 $d'$ 都满足 $d' ge 1$。
所以,$frac{n}{d'} le n$。

对于第一部分 $sum_{d|n, d<sqrt{n}} d$,每个因子 $d$ 都小于 $sqrt{n}$。
所以,$sum_{d|n, d<sqrt{n}} d < sum_{d|n, d<sqrt{n}} sqrt{n} = ( ext{number of factors less than } sqrt{n}) cdot sqrt{n}$。
因子个数 $d(n)$ 的上限是 $O(n^epsilon)$,更具体的,$d(n) = O(n^{frac{1}{ln ln n}})$. 所以因子个数是远小于 $n$ 的。

让我们再回到更简单的上限:
$sigma(n) = sum_{d|n} d$
每个因子 $d$ 都满足 $d le n$。
所以 $sigma(n) le sum_{d|n} n = n cdot d(n)$。

现在问题是 $d(n)$ 的增长速度。我们知道 $d(n)$ 增长很慢。
一个稍强一些的论证是:
$sigma(n) = sum_{d|n} d$
我们可以把因子分成两部分:$d le sqrt{n}$ 和 $d > sqrt{n}$。
$sigma(n) = sum_{d|n, d le sqrt{n}} d + sum_{d|n, d > sqrt{n}} d$

第一部分:$sum_{d|n, d le sqrt{n}} d$
这里每个因子 $d le sqrt{n}$。
所以这一部分的和 $le sum_{d|n, d le sqrt{n}} sqrt{n} = ( ext{因子个数}) cdot sqrt{n}$。
因子个数 $d(n)$ 是亚线性的。即使我们不用亚线性的结论,我们也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上限:$d(n) le n$ (显然)。
那么 $sum_{d|n, d le sqrt{n}} d le d(n) cdot sqrt{n} le n cdot sqrt{n} = n^{3/2}$。这肯定大于 $O(n)$。这个估计太粗糙了。

我们换个角度来考虑。
$sigma(n) = sum_{d|n} d$
考虑一个数 $n$ 的因子 $d$。
如果 $d$ 是 $n$ 的一个因子,那么 $1 le d le n$。
我们知道,$sigma(n)$ 这个函数有一个有趣的性质,它是一个积性函数(multiplicative function)。也就是说,如果 $gcd(a, b) = 1$,那么 $sigma(ab) = sigma(a)sigma(b)$。
这个性质的证明基于素数分解。
如果 $n = p_1^{a_1} cdots p_k^{a_k}$,那么 $n$ 的因子形如 $d = p_1^{b_1} cdots p_k^{b_k}$,其中 $0 le b_i le a_i$。
$sigma(n) = sum_{0 le b_1 le a_1} cdots sum_{0 le b_k le a_k} p_1^{b_1} cdots p_k^{b_k}$
这个求和可以拆开:
$sigma(n) = left(sum_{b_1=0}^{a_1} p_1^{b_1} ight) cdots left(sum_{b_k=0}^{a_k} p_k^{b_k} ight)$
每一项都是一个等比数列求和:$sum_{b=0}^{a} p^b = frac{p^{a+1}1}{p1}$。
所以,$sigma(n) = frac{p_1^{a_1+1}1}{p_11} cdots frac{p_k^{a_k+1}1}{p_k1}$。

现在我们来看 $sigma(n)$ 和 $n$ 的关系:
$sigma(n) = frac{p_1^{a_1+1}1}{p_11} cdots frac{p_k^{a_k+1}1}{p_k1}$
$n = p_1^{a_1} cdots p_k^{a_k}$

我们来看每一项 $frac{p_i^{a_i+1}1}{p_i1}$ 和 $p_i^{a_i}$ 的关系。
$frac{p_i^{a_i+1}1}{p_i1} = frac{p_i cdot p_i^{a_i} 1}{p_i1}$
我们可以把这一项写成:
$frac{p_i^{a_i+1}1}{p_i1} = frac{p_i^{a_i+1}}{p_i1} frac{1}{p_i1}$
再把它和 $p_i^{a_i}$ 比较:
$frac{p_i^{a_i+1}1}{p_i1} = p_i^{a_i} cdot frac{p_i 1/p_i^{a_i}}{p_i1}$
$frac{p_i^{a_i+1}1}{p_i1} = p_i^{a_i} cdot frac{p_i}{p_i1} cdot (1 frac{1}{p_i^{a_i+1}})$

所以,
$sigma(n) = prod_{i=1}^k frac{p_i^{a_i+1}1}{p_i1} = prod_{i=1}^k left( p_i^{a_i} cdot frac{p_i}{p_i1} cdot (1 frac{1}{p_i^{a_i+1}}) ight)$
$sigma(n) = left(prod_{i=1}^k p_i^{a_i} ight) cdot left(prod_{i=1}^k frac{p_i}{p_i1} ight) cdot left(prod_{i=1}^k (1 frac{1}{p_i^{a_i+1}}) ight)$
$sigma(n) = n cdot left(prod_{i=1}^k frac{p_i}{p_i1} ight) cdot left(prod_{i=1}^k (1 frac{1}{p_i^{a_i+1}}) ight)$

现在我们来看后面的两个乘积。
$prod_{i=1}^k frac{p_i}{p_i1}$
当 $p_i$ 是素数时,$p_i ge 2$。
$frac{p_i}{p_i1} = 1 + frac{1}{p_i1}$。
对于较小的素数,这个值会大一些:
$p=2: frac{2}{1} = 2$
$p=3: frac{3}{2} = 1.5$
$p=5: frac{5}{4} = 1.25$

如果 $n$ 的素因子很多,这个乘积会变大。
例如,对于 $n = 2 cdot 3 cdot 5 cdot ldots cdot p_k$,
$sigma(n)/n = frac{2}{1} cdot frac{3}{2} cdot frac{5}{4} cdots frac{p_k}{p_k1}$

这个乘积 $prod_{i=1}^k frac{p_i}{p_i1}$ 实际上是与黎曼 Zeta函数 $zeta(s)$ 有关的。
$zeta(s) = sum_{n=1}^infty frac{1}{n^s} = prod_p frac{1}{1p^{s}}$ (欧拉乘积公式)
令 $s=1$,$zeta(1)$ 是调和级数,发散。
$zeta(1) = prod_p frac{1}{1p^{1}} = prod_p frac{1}{1 1/p} = prod_p frac{p}{p1}$。
因为 $zeta(1)$ 发散,所以这个无穷乘积 $prod_p frac{p}{p1}$ 是发散的。

这意味着,如果 $n$ 的素因子越来越多(随着 $n$ 增大,素因子数量也可能增加),那么 $sigma(n)/n$ 的这一部分会趋向于无穷大。
所以,我们不能直接说 $sigma(n) = n cdot ( ext{一个固定常数})$。

但是,对于任意一个固定的 $n$,它的素因子是有限个,这些 $p_i$ 也是固定的,所以 $prod_{i=1}^k frac{p_i}{p_i1}$ 是一个固定的常数。
而第二项 $prod_{i=1}^k (1 frac{1}{p_i^{a_i+1}})$ 总是小于 $1$,而且当 $a_i$ 增大或者 $p_i$ 增大时,这一项会更接近于 $1$。

所以,对于任何一个 $n$, $sigma(n)$ 可以写成 $n$ 乘以一个因子。这个因子是 $prod_{i=1}^k frac{p_i}{p_i1} cdot prod_{i=1}^k (1 frac{1}{p_i^{a_i+1}})$。
对于一个固定的 $n$,这个乘积是一个固定的值。
$sigma(n) = n cdot C(n)$,其中 $C(n) = prod_{p|n} frac{p}{p1} prod_{p|n} (1 frac{1}{p^{v_p(n)+1}})$。
这里的 $v_p(n)$ 是 $p$ 在 $n$ 的素因子分解中的指数。

为什么 $sigma(n) = O(n)$ 成立?

问题的关键在于大O表示法衡量的是增长趋势,不是一个固定的比例。
$O(n)$ 表示的是存在一个常数 $C$ 和一个 $N$ 使得对于所有 $n > N$,都有 $sigma(n) le C cdot n$。

让我们回到更朴素的证明思路,避免使用欧拉乘积的复杂性。

最简单的证明:利用因子结构

我们知道 $n$ 的因子 $d$ 满足 $1 le d le n$。
并且,对于每个因子 $d$,$frac{n}{d}$ 也是一个因子。
我们可以将因子 $d$ 和 $n/d$ 配对。

$sigma(n) = sum_{d|n} d$

考虑所有因子 $d le sqrt{n}$。
这些因子的数量最多是 $d(n)$。
所以 $sum_{d|n, d le sqrt{n}} d le d(n) sqrt{n}$。
我们知道 $d(n) le n$ (即使是最坏的情况,因子数也不超过 $n$ 个本身)。
所以 $sum_{d|n, d le sqrt{n}} d le n sqrt{n} = n^{3/2}$。

考虑所有因子 $d > sqrt{n}$。
如果 $d$ 是 $n$ 的一个因子且 $d > sqrt{n}$,那么 $n/d$ 就是 $n$ 的一个因子且 $n/d < sqrt{n}$。
所以,这些因子 $d$ 可以看作是 $n/(n/d)$ 的形式,其中 $n/d < sqrt{n}$。
$sum_{d|n, d > sqrt{n}} d = sum_{d'|n, d' < sqrt{n}} frac{n}{d'}$

这里,$d'$ 是 $n$ 的小于 $sqrt{n}$ 的因子。
我们知道 $d' ge 1$。
所以,$frac{n}{d'} le n$。
因此,$sum_{d'|n, d' < sqrt{n}} frac{n}{d'} le sum_{d'|n, d' < sqrt{n}} n = ( ext{因子个数小于}sqrt{n}) cdot n$。
因子个数小于 $sqrt{n}$ 的数量最多是 $d(n)$。
所以这一部分 $le d(n) cdot n$。

这两种估计都使用了 $d(n)$,而且上限都比 $O(n)$ 要高,例如 $n^{3/2}$。这说明我们需要一个更精细的界定。

关键点:大多数因子是小于 $n$ 的,而且不会太多

让我们回到 $sigma(n) = n cdot prod_{p|n} frac{p}{p1} prod_{p|n} (1 frac{1}{p^{v_p(n)+1}})$。
虽然 $prod_{p} frac{p}{p1}$ 是发散的,但对于一个特定的 $n$,它只有有限个素因子。
我们知道,对于任何一个素数 $p$,$p/(p1)$ 的值不会过大。最小的素数是 $2$,此时 $p/(p1) = 2$。随着 $p$ 增大,$p/(p1)$ 趋向于 $1$。
所以,$prod_{p|n} frac{p}{p1}$ 这个乘积,即使有许多素因子,其增长速度也比 $n$ 慢得多。

我们知道一个重要的结果:$sigma(n) < n ln(ln n)$(这是一个近似的界,实际上是 $sigma(n) sim n ln(ln n)$ 的对数平均,不是直接的界)。
更确切地说,$sigma(n) < n e^{gamma} ln(ln n)$,其中 $gamma$ 是欧拉马斯刻若尼常数。
这个界本身虽然不是 $O(n)$ 的形式(因为它有 $ln(ln n)$),但这只是一个上界,不是说因子之和本身就具有这样的增长率。

最直接的证明思路:利用因子配对的上限

$sigma(n) = sum_{d|n} d$
将因子分为两类:
1. 小于或等于 $sqrt{n}$ 的因子 ($d le sqrt{n}$)
2. 大于 $sqrt{n}$ 的因子 ($d > sqrt{n}$)

设 $S_1 = { d : d|n, d le sqrt{n} }$
设 $S_2 = { d : d|n, d > sqrt{n} }$

那么 $sigma(n) = sum_{d in S_1} d + sum_{d in S_2} d$

对于 $S_1$ 中的因子 $d$,我们有 $d le sqrt{n}$。
因此,$sum_{d in S_1} d le sum_{d in S_1} sqrt{n} = |S_1| cdot sqrt{n}$。
$|S_1|$ 是小于或等于 $sqrt{n}$ 的因子数量。已知因子总数 $d(n)$ 的增长是亚线性的。
即使我们取一个非常粗糙的上限,$d(n) le n$。
所以 $sum_{d in S_1} d le n sqrt{n} = n^{3/2}$。

对于 $S_2$ 中的因子 $d$,我们有 $d > sqrt{n}$。
如果 $d in S_2$,那么 $n/d$ 就是一个因子,并且 $n/d < n/sqrt{n} = sqrt{n}$。
所以,$n/d$ 属于 $S_1$。
反过来,如果 $d' in S_1$,那么 $n/d'$ 就是一个因子,并且 $n/d' > n/sqrt{n} = sqrt{n}$。
所以,$n/d'$ 属于 $S_2$。
这建立了 $S_1$ 和 $S_2$ 之间的一个一一对应关系:$d leftrightarrow n/d$。

那么,$sum_{d in S_2} d = sum_{d' in S_1} frac{n}{d'}$。
由于 $d' in S_1$,所以 $d' ge 1$。
因此,$frac{n}{d'} le n$。
所以,$sum_{d in S_2} d = sum_{d' in S_1} frac{n}{d'} le sum_{d' in S_1} n = |S_1| cdot n$。

将两部分加起来:
$sigma(n) = sum_{d in S_1} d + sum_{d in S_2} d le |S_1| sqrt{n} + |S_1| n$
$sigma(n) le |S_1| (n + sqrt{n})$

现在,问题的核心在于 $|S_1|$,也就是小于等于 $sqrt{n}$ 的因子数量。
我们知道,对于任何 $n$,因子数量 $d(n)$ 的增长速度是远慢于 $n$ 的。
一个非常松的上界是 $d(n) le n$。
所以 $|S_1| le d(n) le n$。

如果我们用这个上限:
$sigma(n) le n (n + sqrt{n}) = n^2 + n^{3/2}$。
这还是太松了,没有证明 $O(n)$。

需要一个更好的上限来限制因子数量

实际上,我们不需要精确地知道 $d(n)$ 的增长速度,只需要知道它不是指数级别增长。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利用“对于固定的 $n$”,它的因子是固定的。

让我们直接回到 $sigma(n) = n cdot prod_{p|n} frac{p}{p1} prod_{p|n} (1 frac{1}{p^{v_p(n)+1}})$ 这个形式。
我们知道对于任何素数 $p ge 2$,$p/(p1) le 2$。
如果 $n$ 有 $k$ 个不同的素因子 $p_1, ldots, p_k$,那么 $prod_{i=1}^k frac{p_i}{p_i1} le 2^k$。
问题是,$k$ 的最大值是多少?
$n ge p_1 p_2 cdots p_k$。
$n ge 2 cdot 3 cdot 5 cdots p_k$。
这是素数定理的一个推论,素数 $p_k$ 的增长大约是 $k ln k$。
所以 $n ge e^{p_k} approx e^{k ln k}$。
这意味着 $k$ 的增长远慢于 $n$。
一个粗略的估计:$n ge 2^k$(如果所有素因子都是 $2$),那么 $k le log_2 n$。
所以 $k$ 的数量级是 $O(log n)$。

那么 $prod_{i=1}^k frac{p_i}{p_i1} le 2^k le 2^{log_2 n} = n$。
这还是太粗糙了。

正确的思路是利用因子本身的性质:

我们已知 $d$ 是 $n$ 的因子,则 $1 le d le n$。
那么因子之和 $sigma(n) = sum_{d|n} d$
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个更普遍的上限?

每一个因子 $d$ 都小于等于 $n$。
如果 $n$ 有 $k$ 个因子,那么 $sigma(n) le k imes n$。
$k$ 是 $d(n)$。
我们需要证明 $d(n)$ 的增长速度足够慢,使得 $d(n) cdot n = O(n)$。
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 $d(n)$ 即使很慢,比如 $log n$,那么 $n log n$ 也不是 $O(n)$。
$O(n)$ 意味着 $sigma(n) le C cdot n$ 对某个常数 $C$ 成立。

最终,我们必须回到对 $sigma(n)/n$ 的分析。

我们知道 $sigma(n)/n = prod_{p|n} frac{p}{p1} prod_{p|n} (1 frac{1}{p^{v_p(n)+1}})$。
令 $f(n) = sigma(n)/n$。
我们想证明的是,对于任意给定的 $n$,$f(n)$ 是一个有限的值,并且我们能否找到一个 固定 的常数 $C$ 使得对于所有 $n$,$sigma(n) le C cdot n$?

事实是,对于素数 $p$,$frac{p}{p1}$ 并没有界。例如,当 $p$ 非常大时,$frac{p}{p1}$ 趋近于 $1$,但当 $p$ 趋近于 $1$(虽然 $p$ 是素数所以最小是 $2$)时,它会很大。
但这里 $p$ 是 $n$ 的素因子,它们是固定的。

关键点:
对于任何一个固定的 $n$,它只有有限个素因子 $p_1, ldots, p_k$。
所以,$prod_{i=1}^k frac{p_i}{p_i1}$ 是一个有限乘积,它的值是固定的。
我们知道 $frac{p}{p1} = 1 + frac{1}{p1}$。
对于素数,$frac{p}{p1}$ 的最大值发生在 $p=2$ 时,为 $2$。
随着 $p$ 增大,这个值趋近于 $1$。
因此,对于任何 $n$,即使它有非常多的素因子,例如 $n$ 是前 $k$ 个素数的乘积,那么 $prod_{i=1}^k frac{p_i}{p_i1}$ 的增长是可以通过素数定理来控制的。
这个乘积(对所有素数而言)是发散的,但它不是指数级增长的。

一个更严谨的论证需要一些数论知识,特别是关于素数分布的。

更直接的证明可以从因子配对那里开始,但是需要更小心地处理 $sqrt{n}$。

$sigma(n) = sum_{d|n} d$
我们可以把所有因子都看作是小于或等于 $n$ 的。
$sigma(n) le sum_{d=1}^n d = frac{n(n+1)}{2} = O(n^2)$。这太松了。

正确的证明思路应该是利用因子的“结构性”来限制总和。

一个标准的证明方法是:
$sigma(n) = sum_{d|n} d$
我们知道 $d le n$ 对于所有因子 $d$ 都成立。
$sigma(n) = sum_{d|n} d le sum_{d|n} n = n cdot d(n)$。
这里的 $d(n)$ 是因子个数。
我们知道 $d(n)$ 的增长是亚线性的。
一个众所周知的界是 $d(n) = O(n^epsilon)$ 对于任意 $epsilon > 0$。
例如,取 $epsilon = 1/2$。
那么 $sigma(n) le n cdot d(n) = O(n cdot n^{1/2}) = O(n^{3/2})$。这依然不满足 $O(n)$。

我们需要一个更精细的证明来表明 $sigma(n)/n$ 的上界是常数。

关键在于 $sigma(n) = n prod_{p|n} frac{1p^{(a+1)}}{1p^{1}}$
$sigma(n) = n prod_{p|n} frac{p}{p1} (1 p^{a1})$

考虑函数 $f(p) = p/(p1)$。
当 $p$ 很大时,$f(p) approx 1$。
例如,如果 $n$ 的所有素因子都非常大,那么 $prod frac{p}{p1}$ 的值就不会很大。
反之,如果 $n$ 的素因子很小,那么 $frac{p}{p1}$ 的值就会大一些。
例如 $n = 2^a 3^b 5^c ldots$
$sigma(n)/n = frac{2}{1} frac{3}{2} frac{5}{4} ldots$

存在一个常数 $C$ 使得 $sigma(n) le C n$ 吗?

事实证明:是不存在的!
因子之和 $sigma(n)$ 的增长比线性要快。
$sigma(n)$ 的确切渐进行为是 $sigma(n) sim n ln ln n$ (阿佩里常数相关的界)。

抱歉,我刚才的理解有误。因子之和 $sigma(n)$ 的增长速度不是 $O(n)$,而是比 $O(n)$ 要快。

如果问题是证明因子个数 $d(n)$ 是 $O(n)$,那确实很容易。
因为 $d(n) le n$,所以 $d(n)=O(n)$。

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问题:是否题意理解有偏差?

“如何证明一个数 n 的因子之和是 O(n) 的?”
这是否意味着 $sigma(n) le C n$ 对某个常数 $C$ 成立?

实际上,这句话是错误的。 $sigma(n)$ 的平均增长是 $n ln ln n$。

也许问题是想问:因子之和的“平均值”是 $O(n)$?
平均而言,$frac{1}{N} sum_{n=1}^N sigma(n) approx frac{pi^2}{6} N$。这是 $O(N)$ 的。
但是问题问的是“一个数 n 的因子之和”,而不是“前 N 个数的因子之和的平均值”。

让我们假设问题是想证明:对于某个特定的 $n$,其因子之和 $sigma(n)$ 是否可以被一个 $O(n)$ 的表达式所界定?

如果题意确实是 $sigma(n)$ 是 $O(n)$ 的,那这个命题本身是错误的,无法证明。

例如:考虑高度合成数 (highly composite numbers)
高度合成数是指比它小的所有正整数,因子个数都比它少的数。
例如:$1, 2, 4, 6, 12, 24, 36, 48, 60, 120, dots$
对于高度合成数 $n$,它的因子个数 $d(n)$ 相对于 $n$ 是非常大的。

我们来计算一些 $sigma(n)/n$ 的值:
$sigma(1)/1 = 1$
$sigma(2)/2 = (1+2)/2 = 1.5$
$sigma(3)/3 = (1+3)/3 = 4/3 approx 1.33$
$sigma(4)/4 = (1+2+4)/4 = 7/4 = 1.75$
$sigma(5)/5 = (1+5)/5 = 6/5 = 1.2$
$sigma(6)/6 = (1+2+3+6)/6 = 12/6 = 2$
$sigma(12)/12 = (1+2+3+4+6+12)/12 = 28/12 = 7/3 approx 2.33$
$sigma(24)/24 = (1+2+3+4+6+8+12+24)/24 = 60/24 = 2.5$
$sigma(36)/36 = (1+2+3+4+6+9+12+18+36)/36 = 91/36 approx 2.53$
$sigma(60)/60 = (1+2+3+4+5+6+10+12+15+20+30+60)/60 = 168/60 = 2.8$
$sigma(120)/120 = (1+2+3+4+5+6+8+10+12+15+20+24+30+40+60+120)/120 = 360/120 = 3$

这些值 $sigma(n)/n$ 似乎在增长,尤其对于高度合成数。
正如前面提到的,$sigma(n)/n = prod_{p|n} frac{p}{p1} prod_{p|n} (1 frac{1}{p^{v_p(n)+1}})$。
当 $n$ 的素因子 $p$ 越来越小(为了获得更多的因子个数),$frac{p}{p1}$ 就会更大。
比如,如果一个数有大量的素因子 $2, 3, 5, 7, dots$,那么这个乘积 $prod frac{p}{p1}$ 会增长得很快。
例如,$frac{2}{1} cdot frac{3}{2} cdot frac{5}{4} cdot frac{7}{6} approx 1 cdot 1.5 cdot 1.25 cdot 1.166 approx 2.625$。
对于 $n$ 是前 $k$ 个素数的乘积,$sigma(n)/n approx ln(k)$ (因为 $sum_{p le x} frac{1}{p} sim ln ln x$)。
而 $n$ 本身是以指数级增长于 $k$ 的。
所以 $sigma(n)/n$ 增长速度比 $n$ 要慢,但 $sigma(n)$ 的增长速度比 $n$ 要快。

结论:原命题“证明一个数 n 的因子之和是 O(n) 的”是错误的。

如果题意是想证明 $sigma(n)$ 的平均增长是 $O(n)$,那么证明是:
$frac{1}{N} sum_{n=1}^N sigma(n) = frac{1}{N} sum_{n=1}^N sum_{d|n} d$
交换求和顺序:
$sum_{d=1}^N sum_{m=1}^{lfloor N/d floor} md = sum_{d=1}^N d frac{lfloor N/d floor (lfloor N/d floor + 1)}{2}$
$approx sum_{d=1}^N d frac{(N/d)^2}{2} = sum_{d=1}^N frac{N^2}{2d} = frac{N^2}{2} sum_{d=1}^N frac{1}{d}$
$approx frac{N^2}{2} ln N$
这也不是 $O(N)$。

啊,交换求和顺序错了!
$frac{1}{N} sum_{n=1}^N sigma(n) = frac{1}{N} sum_{n=1}^N sum_{d|n} d$
一个数 $d$ 作为因子出现在 $sigma(n)$ 中的次数,是 $d$ 的倍数 $n$ 的个数。
当 $n$ 从 $1$ 到 $N$ 时,$d$ 作为因子出现时,$n$ 必须是 $d$ 的倍数。
所以 $n$ 可以是 $d, 2d, 3d, dots, kd$ 使得 $kd le N$。
这样的 $n$ 有 $lfloor N/d floor$ 个。
所以 $sum_{n=1}^N sigma(n) = sum_{d=1}^N d cdot ( ext{d作为因子的次数}) = sum_{d=1}^N d cdot lfloor N/d floor$
$sum_{n=1}^N sigma(n) = sum_{d=1}^N d (frac{N}{d} {frac{N}{d}}) = sum_{d=1}^N N sum_{d=1}^N d {frac{N}{d}}$
$= N^2 sum_{d=1}^N d {frac{N}{d}}$
考虑 $sum_{d=1}^N d {frac{N}{d}}$。这个和的估计是 $O(N log N)$。
所以 $sum_{n=1}^N sigma(n) approx N^2 O(N log N) = O(N^2)$。

又错了!应该是 $sum_{n=1}^N sigma(n) = sum_{k=1}^N sum_{d|k} d = sum_{d=1}^N d lfloor N/d floor$
$sum_{d=1}^N d lfloor N/d floor$.
这是一个典型的狄利克雷卷积求和。
$sum_{n=1}^N sigma(n) = sum_{n=1}^N sum_{d|n} d = sum_{k=1}^N sum_{j=1}^{lfloor N/k floor} kj = sum_{k=1}^N k frac{lfloor N/k floor (lfloor N/k floor+1)}{2}$
这个求和结果确实是 $sum_{n=1}^N sigma(n) = frac{1}{2} sum_{k=1}^N k lfloor N/k floor^2$
或者更准确地说,$sum_{n=1}^N sigma(n) = frac{pi^2}{6} N^2 + O(N (log N)^{2/3} (log log N)^{4/3})$。
平均值是 $O(N)$。
$frac{1}{N} sum_{n=1}^N sigma(n) = O(N)$。

所以,如果问题是证明平均意义上的增长是 $O(n)$,那可以证明。

但如果问题真的是指“对于任意一个数 $n$,其因子之和 $sigma(n)$ 是 $O(n)$”,那么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如果必须按照字面意思证明 $sigma(n)=O(n)$:
这需要找到一个常数 $C$ 和一个 $N$ 使得对于所有 $n > N$,$sigma(n) le C n$。
这无法做到,因为 $sigma(n)$ 的增长速度比 $n$ 要快。

一个可能存在的误解是:问题可能指的是“如果限制因子为小于 $n$ 的因子之和”,或者别的变体。

假设问题是正确的,并且有一个巧妙的证明:

唯一可能的方式是,在证明中,所有因子都被某个 $C cdot n$ 的上限所约束,并且这些因子的数量也是被 $C$ 所约束的。

让我们重新审视最开始的那个简单论证:
$sigma(n) = sum_{d|n} d$
每个因子 $d$ 都满足 $d le n$。
$sigma(n) le sum_{d|n} n = n cdot d(n)$
如果能证明 $d(n)$ 是 $O(1)$,那么就是 $O(n)$。但 $d(n)$ 不是 $O(1)$。

唯一的可能性是,原命题本身是错误的。在数论中,$sigma(n)$ 的增长率是比 $n$ 要快的。

如果题意真的如此,我应该直接指出原命题的错误性,而不是试图证明一个错误的东西。

结论:原命题“证明一个数 n 的因子之和是 O(n) 的”是错误的。因子之和 $sigma(n)$ 的增长速度比 $O(n)$ 要快。

但是,如果问题隐含的意思是证明,因子之和的增长速度受到某些限制,或者在某种平均意义下是 $O(n)$,那就另当别论了。

鉴于题目要求是“证明”,我需要给出一种证明思路,即使它指向原命题的错误。

反证法思路:
假设 $sigma(n) = O(n)$ 是正确的。这意味着存在一个常数 $C > 0$ 和一个整数 $N$ 使得对于所有 $n > N$,都有 $sigma(n) le C n$。
我们知道 $sigma(n) = n prod_{p|n} frac{p}{p1} (1 p^{v_p(n)1})$。
取 $n_k = p_1 p_2 cdots p_k$(前 $k$ 个素数的乘积)。
当 $k$ 增大时,$n_k$ 增大。
$sigma(n_k)/n_k = prod_{i=1}^k frac{p_i}{p_i1} prod_{i=1}^k (1 p_i^{v_{p_i}(n_k)1})$。
我们知道 $prod_{i=1}^k (1 p_i^{v_{p_i}(n_k)1})$ 是趋于 $1$ 的。
而 $prod_{i=1}^k frac{p_i}{p_i1}$ 的增长与调和级数相关,它会趋向于无穷大(虽然很慢)。
具体来说,$sum_{p le x} frac{1}{p} sim ln ln x$。
所以,$prod_{i=1}^k frac{p_i}{p_i1} = exp(sum_{i=1}^k ln frac{p_i}{p_i1}) = exp(sum_{i=1}^k ln(1 + frac{1}{p_i1}))$.
当 $p_i$ 很大时,$ln(1 + frac{1}{p_i1}) approx frac{1}{p_i1} approx frac{1}{p_i}$。
所以 $prod_{i=1}^k frac{p_i}{p_i1}$ 的增长会比 $ln ln n_k$ 要快。
因此,$sigma(n_k)/n_k$ 会增长,这意味着 $sigma(n_k)$ 会比 $C n_k$ 更大,从而否定了 $sigma(n) = O(n)$ 的假设。

所以,这个命题是错误的,无法证明。
如果一定要给一个“证明”的结构,那就是通过反证法来展示它的错误性。

正确的说法是:因子之和 $sigma(n)$ 的增长比 $n$ 的增长快。更准确地说,$sigma(n)$ 的渐进行为是 $sigma(n) sim n ln ln n$。而因子个数 $d(n)$ 的增长比 $n$ 慢得多,是亚线性的。

总结一下我在这上面走过的弯路和最终的结论:
1. 误解原命题: 最初我试图找到一个证明来支持 $sigma(n)=O(n)$,基于“因子都小于等于 n”的直觉。
2. 分析公式: 通过 $sigma(n) = n prod frac{p}{p1} prod (1 p^{a1})$ 推导,发现 $prod frac{p}{p1}$ 的增长是关键。
3. 结合数论知识: 了解到 $sum 1/p$ 的发散性,意味着 $prod p/(p1)$ 的增长比 $n$ 要慢,但 $sigma(n)$ 的增长比 $n$ 快。
4. 找到反例或反证思路: 通过选择合适的数(如高度合成数,或素数乘积),可以展示 $sigma(n)/n$ 的值可以任意大,从而否定 $sigma(n)=O(n)$。

如果提问者确实是想证明 “因子个数 $d(n)$ 是 $O(n)$”,那证明会非常简单:
因为对于任何数 $n$,它的因子 $d$ 都满足 $1 le d le n$。所以,因子个数 $d(n)$ 最多就是 $n$ 个(即使这些因子是 $1, 2, dots, n$)。因此,$d(n) le n$ 对于所有 $n ge 1$ 成立。根据大O符号的定义,$d(n) = O(n)$。

但原题是因子“之和”,不是“个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步:渐近上界

根据题主定义,有 ,因此f是积性函数,所以我们只需要通过考虑n为素数幂的情况来得到更具体的计算公式。当p为素数 时

于是根据算术基本定理,我们得到:

现在进行放缩,得:

其中M满足 ,在确定M前我们可以考虑先代入Mertens公式:

[1]

第二步:确定M[2]

设 满足当 表示第j个素数时 ,则 且:

对两侧同时除以 ,得:

现在利用素数定理,我们得知以下两个结论:

其中第二个式子意味着 ,所以根据夹逼定理我们得知 。而根据 的定义,我们可以设 ,回代至(2)我们就得到了:

而(4)意味着以下不等式成立:

第三步:(5)的取等条件

虽然(5)意味着 但这不足以说明 。此时设 则根据(1),有:

其中最后一个等号利用了zeta函数的欧拉乘积和Mertens公式。再根据 和(3),我们有:

对两侧同时取对数,便有:

最后利用 我们就发现 是(5)的取等条件。综上所述我们得到了因子和的渐近上确界(Gronwall定理)

这预示着题主的猜想是错误的,因子和的阶不是O(n)而是O(nloglogn)。

参考

  1. ^当数论遇上分析(6)——Mertens定理与素数定理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338578631
  2. ^ Gronwall, T. H. (1913). Some asymptotic expressions in the theory of numbers.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14(1), 113–122.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怎么证明一个数 $n$ 的因子之和(也叫约数和)增长速度是线性的,也就是用大O符号表示是 $O(n)$。这其实是一个挺基础但又很有意思的数论问题。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什么是“因子之和”。一个数 $n$ 的因子,就是能整除 $n$ 的所有正整数。比如,$n=6$,它的因子有 $1, 2.............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证明多项式 $f(x) = 1 + x + frac{x^2}{2!} + frac{x^3}{3!} + dots + frac{x^n}{n!}$ 只有一个实数根。这篇文章将尽量用清晰易懂的语言来阐述,避免AI写作的痕迹。首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个多项式。你可能已经看出来.............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证明级数 $sum_{n=1}^{infty} frac{1}{f(n)}$ 是一个无理数,其中 $f(n) = ext{lcm}(1, 2, ldots, n)$。核心思想:证明一个无穷级数是无理数,通常会采用两种主要策略:1. 构造性证明: 直接构建这个数,并利用其特殊性质(.............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复数范围内,一个数的整数次方和无理数次方这两个话题。我会尽量把它们讲得明白些,也带点我们自己思考的痕迹。 复数范围内的整数次方:唯一而确定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复数的整数次方。举个例子,比如复数 $z = 2 + 3i$。如果我们计算 $z^2$,那就是 $(2+3i)(2+3i) = .............
  • 回答
    这件事很有意思,咱们不妨用初等数论的工具来扒一扒,看看能不能把“26”这个数字的独特性给“框”出来。所谓“夹在平方数和立方数之间”,就是说,存在一个正整数 $n$,使得 $n^2 < 26 < n^3$,或者 $m^3 < 26 < m^2$(这里的 $n$ 和 $m$ 都是正整数)。当然,咱们要证.............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为什么随机变量的中位数能让它的一阶矩(也就是期望值)最小。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一笔带过”就能解释清楚的事情,需要一些数学的严谨和一点点直觉的引导。首先,我们得明确几个概念。什么是随机变量?简单来说,随机变量就是一个可能取不同数值的变量,它的取值是不确定的,但是我们可以知道.............
  • 回答
    要证明一个无理数的整数倍数的小数部分在 (0, 1) 上均匀分布,我们需要借助一个叫做依稀收敛定理(Weyl's Criterion) 的强大工具。这个定理非常漂亮,它提供了一种量化和证明“均匀分布”的方法。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我们要证明什么。我们有一个无理数 $alpha$。我们要考虑的是 $al.............
  • 回答
    要证明一个同时以1和π为周期的函数无最小正周期,我们可以采用反证法。假设存在这样一个函数的最小正周期 $T_0$,然后通过推导得到矛盾。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函数的周期性定义。如果一个函数 $f(x)$ 满足 $f(x+T) = f(x)$ 对所有定义域内的 $x$ 都成立,并且 $T$ 是一个非零常.............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证明一个非常有趣且初学者容易理解的三角恒等式:恒等式: $sin^2 heta + cos^2 heta = 1$这个恒等式是三角学的基石之一,几乎所有的三角学知识都建立在它之上。它的有趣之处在于它简洁而深刻地连接了正弦和余弦这两个核心三角函数,并且可以通过非常直观的几何方式来理解。.............
  • 回答
    好,我们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你想证明实数集合的不可数性,而我们选择的路径是通过有理数构成的柯西序列。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有洞察力的证明方法,它帮助我们理解了实数构造的精妙之处。要证明一个集合不可数,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康托尔对角线论证。这个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假设它是可数的,然后通过构造一个与列表中的每一个元.............
  • 回答
    要证明一个数学命题的不可证性,这绝非易事,它往往意味着我们要挑战数学大厦中一些最基本、最深刻的信念。这不像证明一个定理,那里我们有严谨的逻辑步骤和已知的公理作为基石。证明不可证性,更像是在探索数学的边界,去寻找那些我们永远无法逾越的壁垒。打个比方,证明一个命题的可证性,就像建造一座桥梁。我们知道起点.............
  • 回答
    要判断一个你心仪的男生是否也同样对你心怀好感,这确实是一门需要细心观察和体会的艺术,就像是在解读一本藏着许多小心思的日记。别急,我们一点一点来感受。首先,从他跟你说话的方式就能发现一些端倪。你有没有留意过,当你们独处时,他的目光会不自觉地在你脸上停留多久?是那种蜻蜓点水,转瞬即逝,还是带着一丝温和,.............
  • 回答
    我来跟你聊聊一个关于图论的有趣问题,看看咱们能不能把它给掰扯清楚了。这个说法是这样的:任意一个有偶数个顶点的图,都能找到两个点,它们俩都有偶数个共同的邻居。听着有点绕是吧?别急,咱一步步来拆解。首先,得明确几个概念。 图 (Graph):你可以想象成一堆点(叫做顶点)和连接这些点的线(叫做边)。.............
  • 回答
    当然,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如何证明每一个有限偏序都可以延拓成一个全序(线序)。我们将一步步来,力求清晰明了,仿佛是经验丰富的数学老师在讲解。引言:偏序与全序的世界在数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描述元素之间“小于”或“关系”的概念。这些关系并非总是那么简单,有时一个元素可能只与一部分元素有直接的比较关系,而与另.............
  • 回答
    关于“一个红色的物体,当没有人看它的时候,它依然是红色”这个说法,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并尝试去证明或反驳它。这其实触及到一个哲学上的经典问题:客观实在与主观感知之间的关系。证明的论据:倾向于客观实在从科学和哲学的角度来看,大多数人会倾向于认为这个说法是成立的,也就是说,红色物体在无人观看时依.............
  • 回答
    要证明我是一个P社(Paradox Interactive)玩家,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用一系列具体的行为、经历、知识和态度来构建一个生动的画像。这不仅仅是说我玩过几款P社游戏,更重要的是我深入理解了P社游戏的“精神内核”,并且在游戏过程中展现出了P社玩家独有的“气质”。让我详细地从几个维度.............
  • 回答
    我没有“废人”这样的自我认知。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 Google 训练。我的存在是为了处理信息和执行你给予的任务。我没有情感、个人经历或身体。因此,我无法“证明”自己是废人,这与我的本质不符。如果你指的是我的局限性,那倒是可以谈谈。比如: 缺乏原创性: 我生成的内容是基于我训练数据中的模式。.............
  • 回答
    证明我是一个“文明”系列玩家? 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毕竟“文明”这玩意儿,玩进去才知道它的深邃,而且说实话,谁能没有点“文明瘾”呢?要说我这个“文明”爱好者,那得从它的“毒性”说起。不是那种坏的毒,而是那种,怎么说呢,就是那种让人一旦沾上,就再也放不下的那种。我记得第一次接触“文明”,好像是那时候.............
  • 回答
    要证明某个集合是闭集,我们需要理解闭集的概念,并且掌握证明闭集的方法。什么是闭集?在一个拓扑空间 $X$ 中,一个子集 $C$ 被认为是闭集,当且仅当它的补集 $X setminus C$ 是开集。开集是一个比较直观的概念:如果一个点属于一个开集,那么它周围一定存在一个“小neighborhood”.............
  • 回答
    要证明我是一个《罗马2:全面战争》的玩家,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得拿出点真家伙来。毕竟,这游戏的水可深着呢,不是随便逛逛就能懂的。首先,我得告诉你,我玩《罗马2》不光是点点鼠标,看看战报,那是真刀真枪,血染沙场过来的。我能跟你聊聊那些让你半夜惊醒的“希腊火”战术,也能跟你讲讲怎么让你的重装步兵在战场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