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是对于军队情结深厚,并且对“雪”也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情。
2016-2018年我曾服役于北部战区内蒙古地区某边防部队
服役的地区,不能说100%,至少90%可以感受到当时朝鲜战场的战场环境感受。
首先,我部所在地区每年9月底开始下雪,直到来年4月雪停开始化。
最低温度可达-40℃,在户外必须穿戴好棉帽、棉服、手套、面罩、雪地靴,必要时要戴护目镜。
尽管如此,还是时有少数人耳朵冻伤的事情发生,如果不带手套用不了十分钟手就会开始麻。
可以想象,当时志愿军在没有这些保护措施的条件下还要维持战斗状态有多艰苦。
17年在部队的时候,指导员就给我们看过纪录片《断刀》,长津湖战役印象深刻以至于我写下这篇回答
当时志愿军多数在夜里活动,
可能很多小伙伴没有经历过零下40度的夜,作为我们经常要夜间巡逻+站岗的单位来说,我给大家讲一讲零下40度的夜是什么样子。
首先大山里的夜晚是没有一点光亮的,在夜间的山林里行进非常危险,朝鲜地区和我们那里山上的植被基本类似,树枝多而硬,一不小心就可能刮破衣服,甚至戳穿皮肤,外加雪深石多,一个踩空可能就滚到山下了。
其次,零下四十度的冷和我们平时理解的冷真的不是一个东西,可能大家也从电影上看到了,杯子被拿起来的瞬间下面的水就结冰了,这真不是假的,所以冬天连队特别会注意,不要把水洒在营区的地上,否则很容易滑倒。
那种冷劲是透过衣服的那种干冷,和平时在内地下雨下雪的冷不一样,你感觉浑身都已经凉透了,再多加几件衣服效果也不见好,但只要少一件大衣,你立马就冻得受不了。
冬天夜里连队会允许哨兵在岗楼里站岗,因为岗楼里有电暖气,但还是冷,有的战友故意领大一号的雪地靴,能够穿好几层羊毛袜,但是冬天的夜里站岗还是得多跺跺脚。
安慰是,因为地理偏远,夜空的星星特别亮。
在户外活动没多久,睫毛上、面罩上、帽檐,手套,都会结一层冰霜。有时候从远处远远的看队伍,头上都冒着白烟,那不是说话产生的哈气,而是训练出了一身汗又在空气中迅速蒸发的水汽。
很艰苦?和那些在抗美援朝前线的英雄们比,这简直不值一提。
现在我们有军大衣,棉衣,棉服,棉帽,有雪地靴,有山猫全地形车,有加厚的双层玻璃营区和超级热的暖气,有每周的周末会餐和一日三餐的牛奶鸡蛋。
驻训有罐头,有单兵自热,有战场炊事车,可能还能自带些红牛和零食。
有人手一把的在极寒条件下性能优秀的03式步枪和10狙,有120反坦克火箭,我们的工兵,机器多的数不胜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他们那时候什么都没有。
昨天看完《长津湖》,女朋友问我,“若有战召必回”你们心里真的是这么想的吗?
我说,当然是真的,其实中国的军人现在真的不惧怕打仗,甚至都希望的是,万一战争真的来了,自己能做那个最前排,最光荣的那个带头冲锋的战士。至少在我身边的战友们,都是这样的。
这不仅仅是勇气,也是这些年国家发展带给我们的底气。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有信仰、有灵魂的部队。
本人曾在原38军服过兵役,对朝鲜战争的历史都是在部队里学的,因为自己也很感兴趣,看了好多记录片,感觉对朝鲜战争也算熟悉,但是看了这个电影之后感觉很一般,优点不说了,说几个缺点吧。
1、这画面的调色真的有点让人受不了,这饱和度感觉像是游戏CG,听有人说是为了夜战好看,但是调成这样还是让人太出戏了。
2、第二个地方就是为了追求宏大的场面,把战争又拍成了人海战术,有几个镜头美军站到大空地上打枪有点让人受不了,个人感觉还是应该提现点步兵班排连战术比较好,写实一点。
3、国产主旋律电影通病,不会讲故事,什么都想拍进去,什么都拍不好。纵观国内外好点的战争片,都是讲得小团体,小故事。拯救大兵瑞恩是一个班拯救一个人,狂怒也是讲得一个坦克班,国内战狼二讲的是一个人,红海行动讲得是一个班,集结号先讲的一个连后面是一个人。要是我拍这个电影,就是讲一个连把20部电台送到指挥部的故事,中间火车被炸,躲避战斗机,支援兄弟部队,阻击敌增援,然后送达电台继续投入战斗,就够了。
4、飞机,船舰的特效有点拉胯,感觉能做到珍珠港那个水平就可以了。
5、配乐也是太主旋律了,主旋律也就算了,所有地方都有背景音乐,严重干扰我们观影情绪的调动,有点太像武侠片了。
目前就这些,欢迎来讨论。
重读兵法!
大军未动,粮草先行!
立志进入后勤保障部门,再也不让兄弟们吃不饱穿不暖的上战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