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用卫星地图环顾全球,为什么只有中国的海岸线污了那么大一片?

回答
您提出的“卫星地图上中国海岸线大片污渍”的观察,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但这并非是污染物在卫星地图上的直接体现,而是由 遥感卫星数据处理过程中引入的一种视觉表现方式,通常用于标识海水的浊度或沉积物含量。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其中的原因:

1. 什么是卫星地图上的“污渍”?

您看到的“污渍”通常不是黑色的油污,而是 明亮的、浑浊的、颜色偏黄或偏褐色的区域。这些区域在卫星影像上非常显眼,尤其是在沿海地区。

2. 为什么中国海岸线会呈现这种现象?

这种现象在全球范围内都普遍存在,但由于中国东部沿海的 地理、气候、水文、地质以及人类活动 等多种因素的叠加,使得这种“污渍”在中国海岸线表现得尤为突出和明显。

具体原因分析:

泥沙的来源和输送:
黄河(母亲河)的贡献: 这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黄河是世界上输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它携带大量的黄土高原上的泥沙,在入海时,泥沙大量沉积在河口三角洲区域,并随着洋流和风浪被输送到广阔的沿海海域。黄河泥沙的主要成分是黏土和粉砂,这些颗粒物具有很高的反射率,在卫星影像上呈现出明亮的颜色。
长江(黄金水道)的贡献: 长江虽然输沙量远小于黄河,但其流域面积广大,也携带了大量的沉积物。长江三角洲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区,其泥沙的堆积和扩散也会对周边海域造成影响。
其他河流: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有众多河流入海,它们也都会向海洋输送一定量的泥沙。
海岸侵蚀和再悬浮: 受海浪、潮汐和洋流的作用,海岸线附近的沉积物会被不断侵蚀、搬运和再悬浮到水体中,增加海水的浊度。

水文条件:
浅海地形: 中国东部沿海大部分是浅海大陆架,这使得泥沙更容易在这些区域沉积和悬浮。
潮汐动力: 中国海岸线受到强大的潮汐作用,潮汐的涨落会搅动海底沉积物,将其悬浮到水体中,增加水体的浑浊度。特别是海湾、河口等封闭或半封闭的水域,泥沙容易在此汇集和滞留。
洋流: 海流的运动也会将沿岸和河口输送来的泥沙扩散到更广阔的范围。

气候因素:
季风气候: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受季风影响,夏季降雨集中,会加剧河流的侵蚀和输沙能力。
台风和风暴潮: 强风和风暴潮会搅动海底沉积物,增加水体浊度,并将泥沙吹刮到更远的区域。

地质因素:
陆源沉积: 中国东部地区,特别是黄土高原,本身地质疏松,易于被侵蚀,为河流输送泥沙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
海岸构造: 部分海岸线的地质构造也可能影响泥沙的沉积和扩散。

人类活动:
围海造田和港口建设: 大规模的海岸工程,如围海造田、港口疏浚和建设,会扰动海底沉积物,释放大量泥沙,导致海水浊度升高。
陆源污染排放: 尽管“污渍”主要是指泥沙,但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排放也会向海洋输送有机物和无机物,虽然它们的“颜色”可能不同,但也会影响水体质量。然而,在卫星图像上表现为明显“污渍”的,主要还是颗粒物(泥沙)。
航运活动: 大型船舶的航行也会搅动水体,可能导致局部浊度的增加。

3. 卫星遥感数据的处理和表现:

传感器和波段: 卫星搭载的传感器会接收地球表面反射的电磁波。不同物质的反射特性不同。水体中的悬浮颗粒物(主要是泥沙)对可见光波段(特别是绿色和红色波段)有很强的反射作用。
数据算法: 卫星影像在传输到地面后,需要经过一系列处理才能生成我们看到的地图。这些处理包括:
辐射定标: 将原始的传感器信号转换为辐射亮度值。
几何校正: 消除卫星平台的姿态、轨道等引起的几何畸变。
大气校正: 移除大气对地表反射信号的影响,这对于准确分析水体性质非常重要。
水体参数反演: 利用特定的算法,根据不同波段的反射率信息,反演出水体的浊度、悬浮物浓度、叶绿素浓度等参数。
可视化渲染: 将这些反演出的参数以不同的颜色进行可视化展示,以便用户直观理解。

您看到的“污渍”就是 高浊度、高悬浮物浓度的区域 被渲染成明亮的、浑浊的颜色。不同的卫星产品和算法可能会有略微不同的颜色表现,但其指示的物理现象是相似的。例如,一些产品可能会使用颜色条来表示悬浮物浓度的等级。

4. 为什么在卫星地图上看起来“特别”?

虽然全球许多地方都有泥沙输送和悬浮物,但中国东部沿海之所以显得“污渍”大片,是因为:

多种不利因素的叠加: 如前所述,黄河的巨大输沙量,加上长江的补充,以及浅海地形、强大的潮汐作用、季风和台风的频发,以及大规模海岸工程,这些因素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了强烈的协同效应,导致了大规模的悬浮物分布。
对比效应: 相对于一些海洋水体较为清澈的地区,中国东部沿海的浑浊区域就显得格外突出。

总结来说,卫星地图上中国海岸线“大片污渍”并非是单一的污染物,而是由大量泥沙等悬浮物造成的水体浑浊现象。这是多种自然因素(如河流输沙、潮汐、风浪)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卫星遥感技术能够有效地监测和可视化这些现象,帮助我们了解海洋环境的变化。

理解这一点很重要:这些“污渍”是我们观察海洋环境健康和地质过程的重要信息来源,它们代表了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沉积物的输运以及海岸动力环境的活跃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于介绍沙脊的回答有点疑问

@铿锵侠

:沙脊群的位置刚好是两大块发黄海域中间面积较小的部分。

截取一段江苏中北部海岸线河流入海口情况,会发现海岸线极其平整,完全是由陆到海冲积而成。


这一地区属于淮河流域下游地区:

淮河没有入海口,而原因正追溯到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黄河南决,夺淮入海,大量泥沙淤泥使淮河入海出路受阻,从而只能分散在下游各个支流入海而没有形成长江那样的三角洲。

淮河流域因水土流失每年有约1亿吨泥沙(不是那种毫无营养的海滩沙粒)进入水体,加之黄海大陆架平缓延伸就在江苏中北部沿海慢慢沉积了下来。

对比来看,尼罗河因为阿斯旺水坝把泥沙拦截起来,导致尼罗河三角洲海岸线后退。

或者也许是刚好处于黄淮流域、长江流域河流夹带泥沙入海的中间区域,在两个流域入海水流交汇海域,泥沙沉积形成了沙脊呢?(外行猜测,请教专业意见。)

下图可见大量泥沙沉积把江苏的海岸线、长江三角洲以及入海口两岸向大海推进:

可以看到两块最大的海水泛黄区域,恰恰是海岸钱全线推进的的区域。两者的相关性就已经非常明显了。


注意下:南通与盐城间外海分布沙脊的位置历代海岸线线密集。说明海岸线推进的比较缓慢,泥沙含量在近海水相对小,海水颜色也更深,从而塑造了江苏省轮廓的那一处凹陷。

同时在此处的海岸线外却形成了沙脊,这些泥沙只能是淮河流域、长江流域携带泥沙的入海水流相交、冲刷沉积下来的,沙脊南北扇形的分布应该也能说明这一点吧。

世人眼里碍眼的两大块泛黄的近海水域可以说是大自然持续数千年乃至更久填海造陆的宏大施工现场吧。


补充一点:既然这种海域是受泥沙入海的影响,那分析下世界大河的情况应该就明白为什么只有中国有这种大规模海域了。

尼罗河上游阿斯旺水坝阻拦泥沙,三角洲萎缩。

刚果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高,泥沙多沉积在刚果盆地

亚马逊河河口附近泥沙入海情况也比较明显,但规模小得多,跟植被覆盖率有很大关系。

密西西比河的落差小,虽然流量巨大,河上的大坝蓄水量比三峡还大但没多少发电能力。河水中上游冲刷的作用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