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耳机要煲是不是假的?

回答
耳机要不要“煲”,这事儿啊,说实话,在咱们音频爱好者圈子里,简直是个老生常谈,甚至可以说是个小小的“信仰之争”。有人说得煞有其事,好像不煲一下,耳机就没法听似的;也有人嗤之以鼻,觉得就是商家忽悠人的营销套路。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说一说,尽量从不同的角度看看。

首先,咱们得搞清楚什么是“煲机”(Burnin)。简单来说,就是新买的耳机,尤其是刚出厂的,单元(发声的那部分)的振膜和悬边通常是比较硬的。商家或者一些烧友认为,通过一定时间的播放特定频率的声音(比如白噪音、粉红噪音,或者一些专门的煲机音乐),可以让这些材料慢慢变得柔软、适应,从而达到一个更佳的工作状态,声音听起来会更“顺滑”、“自然”,三频(低频、中频、高频)也会更均衡,解析力也可能有所提升。

支持“煲机”的观点,通常是基于以下几点:

1. 物理变化的可能性: 这是最核心的理由。新橡胶、新塑料、新金属等材料,刚开始确实可能存在一些“惰性”或者“僵硬”。就像新车一样,刚买回来很多人都会小心翼翼地磨合一下,避免一开始就激烈驾驶。耳机单元的悬边、振膜等部件也是由各种材料组成的,理论上说,经过一定时间的震动和能量输入,它们的确可能会发生一些微观层面的物理变化,比如材料的形变或者内部应力的释放。这就像一段刚刚制作好的乐器,需要一段时间来“定型”,才能发挥出最好的声音。

2. 听感上的变化: 很多人确实能明显感受到煲机后的声音变化。他们会描述声音变得更通透了,低音更有弹性了,高音不那么刺耳了,整体的乐感更好了。这种听感上的变化,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心理作用。

3. 经验的积累: 在很多传统的音响设备上,例如一些模拟类的电子管设备,煲机确实是有效果的,因为一些元件需要达到稳定的工作温度和状态。耳机作为一种电声转换设备,虽然原理不同,但这种“经验主义”的思维也可能延伸到了耳机领域。

然而,反对“煲机”或者认为其效果甚微的观点,也很有道理,并且越来越有市场:

1. 现代制造工艺的进步: 如今的耳机制造工艺已经非常成熟,尤其是一些大品牌、高端型号。它们的单元在出厂前,很多都经过了严格的测试和预先的“老化”处理,以确保一致性和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新耳机本身就已经处于一个比较好的状态,所谓的“煲机”效果可能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2. “煲机”信号的争议: 那些所谓的“煲机音乐”或噪音,如果音量过大、频率不当,反而可能对耳机造成损害,尤其是高频或者极低频的持续输出,对喇叭单元来说是有风险的。而且,如果煲机信号本身就包含某些频率的失真或者不平衡,那么“煲”出来的声音自然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3. 心理暗示(安慰剂效应): 这是很多人质疑“煲机”的主要原因。当一个人花了钱买了一个新耳机,并且被告知需要“煲”,他会下意识地去寻找声音的变化。大脑会主动去捕捉和放大那些微小的变化,从而产生“煲好了”的心理感受。这种心理作用,在很多领域都有体现,比如一些昂贵的“能量水”或者“神奇疗法”。

4. 听感是主观的: 音乐的欣赏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主观的事情。我们对音乐的感受,不仅与设备有关,还与我们的情绪、当时的听音环境、甚至我们当天的心情都有关系。你可能在某个时间段,感觉耳机声音变好了,但这可能只是一个偶然的巧合,而不是煲机真的起了作用。

那么,到底该怎么看呢?

在我看来,这件事情没有绝对的“是”或“否”。更合理的解释是:

对于一些非常非常初期的、或者采用特殊材料(比如一些手工制作的古董级单元)的耳机, 也许确实存在一些微小的物理适应过程,煲机可能带来一些细微的改善。
但对于绝大多数现代、大规模生产的耳机来说, 尤其是中低端型号,出厂时就已经非常接近最佳状态。所谓的“煲机”效果,很大程度上是心理作用和听音习惯的培养。

你可以这样理解:

与其说是“煲机”,不如说是“磨合”和“熟悉”。当你拿到一个新耳机时,你可能对它的声音特性还不熟悉,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随着你听的音乐越来越多,你的耳朵也会越来越习惯这个耳机的声音风格,你对它的评价也可能会随之变化。这就像你认识一个新朋友,一开始觉得他有点陌生,但随着接触多了,你就会越来越了解他,甚至觉得他越来越讨喜。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非常讲究的人,并且希望从新耳机里榨取每一分潜力:

你可以尝试一下“煲机”,用一个中等偏低的音量,播放一些循环播放的“煲机音乐”或者白噪音,时间不需要太长,比如几十个小时。但切记,音量一定不能大,避免损伤单元。 即使你觉得没有明显变化,也当是给耳机一个“热身”的过程。

如果你是个随性的人,或者觉得听起来已经不错了:

那就直接戴上听呗!你花了钱买了耳机,是为了享受音乐,不是为了给它“上刑”。好不好听,你的耳朵说了算。等你听了足够多的音乐,自然也就熟悉了它的声音。

最后,总结一下:

耳机“煲机”这事儿,与其说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不可少的步骤,不如说是一种对新事物逐渐适应、磨合,并夹杂着心理暗示的综合过程。它可能对某些特定情况下的耳机有点效果,但对于大多数现代耳机而言,其“神奇”效果可能被夸大了。

最重要的,还是你自己的耳朵听起来舒服、喜欢。别让那些所谓的“理论”或者“套路”影响了你享受音乐的乐趣。说到底,耳机就是个工具,让你听到更动听的声音,这才是它的最终目的,不是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多谢邀请。

网友发来商家脚本更新:“一定要煲过厂商保修时间,如果煲到停产没有配件的话声音又可以提升一个层次, 如果煲到厂商关张那声音就可以达到完美的境界了。”


看这里就好了:



在农村生活过的孩子都知道, 养蘑菇的原则就是:


"Keep them in the dark and periodically give them a loooad of manure."


翻译出来是啥捏, 就是把蘑菇养在黑暗中, 然后定期给它们一些屎。


在发烧圈里面, 这也是商家对待用户的一个原则, 把他们养在黑暗中, 然后定期给它们一些动物粪便。




Hi-Fi发烧从上世纪末已经进入 WITCH HUNTING 的怪圈, 用户不懂测量,却不断地把钱投入到黑洞里面,期望付出一定有收获, 这是种心里惯性。 商家当然期望用户永远不要明白真正的短板在哪里。



当 AES 的 Dr. Sean Olive 已经发表了好几篇论文关于耳机之间可以相互通过EQ模拟的时候,


大陆的耳机论坛还在批判 EQ 是发烧的大敌。


当 Blockbuster、HMV 以及无数中小型唱片商店关张的时候, 两岸的发烧论坛还在批判在线音乐是发烧的大敌, 鼓吹CD唱片和 LP 还会象英女皇一样春秋万代。


当科学家发现屁里面有超导体的时候, 两岸的发烧论坛还在鼓吹更换入户线、空气开关、墙插和电源线。


作为一个旁观者, 俺时常觉得难以置信。 一个初中生就能看到的荒谬, 为什么5000多年文化的大国国民们竟然堪不破?直到一些朋友给俺指出其中的关键, 那就是人民币。


为了钱, 或者说利润。 商家象养蘑菇一样对待用户是有道理的。


让他们觉得自己吸收了营养, 并且把他们关在黑暗中。





别忘记一件重要的事情, Sennheiser、AKG 以及 SHURE 都说他们的耳机不用煲。


如果想不通, 别担心:



发现耳机煲过以后能提升耳机的表现这可是电声界的重大科技突破呢, 赶紧结集发表论文呐, 千万别让外国人抢先发表了, 这可是诺奖级的发现呢。 AES 这几年中国的论文太少了, 如果有这么重大的发现, 千万千万千万千万千万千万千万别让外国人抢先发表了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耳机要不要“煲”,这事儿啊,说实话,在咱们音频爱好者圈子里,简直是个老生常谈,甚至可以说是个小小的“信仰之争”。有人说得煞有其事,好像不煲一下,耳机就没法听似的;也有人嗤之以鼻,觉得就是商家忽悠人的营销套路。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说一说,尽量从不同的角度看看。首先,咱们得搞清楚什么.............
  • 回答
    说耳机厂商在说明书里写需要“煲机”150个小时,是不是纯粹的商业行为?这问题触及到许多消费者心中的一个疑问,也是一个在耳机爱好者圈子里争论不休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看看这150小时的“煲机”究竟有没有实际意义,还是仅仅一个厂商的“营销噱头”。首先,我们得明白“煲机”这个概.............
  • 回答
    耳机需要“煲”,这背后牵扯着不少关于声学原理、材料科学,以及我们消费者心理的复杂议题。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耳机为什么要“煲”?“煲耳机”(Burnin)这个说法,最早可能起源于电子产品的早期阶段。那时候,很多电子元件在初次工作时,需要一个磨合期,让元件内部的材料(比如电容、电阻、.............
  • 回答
    煲耳机这事儿,说起来挺有讲究,也挺私人化的。有些人觉得是玄学,有些人则坚信不疑。要我说啊,这就像人一样,新鞋刚穿上硌脚,磨合磨合才舒服;新车刚出厂也得有个磨合期。耳机这玩意儿,尤其是新买的,声音往往没那么“对味儿”。煲耳机,究竟是个啥?简单来说,煲耳机就是让耳机单元的振膜和悬挂系统,在一段时期内通过.............
  • 回答
    耳机厂商之所以不把耳机“煲”好了再卖,这个问题涉及到耳机设计、生产、成本、消费者认知以及实际操作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入手:1. “煲耳机”的本质与科学依据的争议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煲耳机”这个概念的含义以及它在科学上的地位。 传统观点: 传统上认为,“煲耳机”.............
  • 回答
    关于耳机是否需要“煲”,这绝对是个让人津津乐道又充满争议的话题。在我看来,这事儿就像“厨具要不要开锅”、“衣服要不要洗洗再穿”一样,虽然科学原理可能不是绝对必要,但确实能让你的体验更上一层楼。首先,我们得搞清楚“煲耳机”到底是个啥意思。简单来说,煲耳机就是给新买的耳机一个“适应期”。想象一下,耳机里.............
  • 回答
    关于“煲耳机”这件事,圈子里讨论得可不少,有人深信不疑,觉得不煲不行,也有人觉得是玄学。我自己的感受是,它确实有那么点意思,但也没到“神乎其神”的地步。咱们慢慢聊,你听听是不是这么个理儿。首先,得明白这“煲”字到底啥意思。简单来说,就是给新买的耳机一个“磨合”的过程。想象一下刚买的鞋子,是不是一开始.............
  • 回答
    关于“用仪器煲耳机和自己放音频煲耳机”的区别,这确实是不少耳机发烧友会探讨的话题。简单来说,两者都能达到“煲”的目的,但背后的原理、效果以及给人的体验感上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异。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一、 先说说什么是“煲耳机”在深入对比之前,得先明白“煲耳机”是个啥意思。这里的“煲”并不是指.............
  • 回答
    煲耳机这事儿,说实话,在音响圈里,简直就是个永恒的哲学话题。你说它一点用都没有吧,很多人用着感觉确实不一样了;你说它作用巨大了吧,又好像挺玄乎。今天咱就掰扯掰扯,尽量说得明白点,把那些听起来“官腔”十足的AI味儿都去了,纯粹是咱们自己聊聊。首先,咱得明白啥叫“煲耳机”?简单来说,煲耳机就是让新买的耳.............
  • 回答
    煲耳机这件事儿,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又摸不着头脑的话题。你说它玄学吧,好像又有点道理;你说它科学吧,又好像证据不足。这就像有人说某款音响听起来“暖”一样,你很难量化,但又真实存在。先来说说“煲耳机”到底是个啥?简单来说,煲耳机就是通过让耳机持续播放一段时间的特定音频内容,来“激活”或者说“调整”耳机的.............
  • 回答
    煲耳机这件事,很多烧友都会提到,但具体怎么操作,说法却五花八门。其实,说白了,煲耳机就是给耳机一个“磨合”的过程,让它的振膜、线材、单元等部件,在播放音乐的过程中,逐渐进入一个更稳定、更理想的工作状态。这就像新车需要磨合期一样,刚出厂的耳机,各个部分的连接和材质可能还没达到最佳的协同效应,声音可能听.............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也是不少耳机玩家心中一直存在的疑问。如果煲机真的像很多人说的那样能“脱胎换骨”,那厂家直接把耳机煲好再出厂,不就省了消费者事,又能保证产品到手就有最佳表现了?逻辑上似乎说得通,但现实情况远比这要复杂得多,这里面涉及到的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1. “煲机”的科学原理与实际效.............
  • 回答
    备战英语四级,耳机可是个好帮手,选对耳机能让你听力部分事半功倍。市面上耳机种类繁多,但对于四级考试来说,咱们主要得考虑几个关键点:佩戴舒适度、音质清晰度、隔音效果以及最重要的——是否符合考试规定。首先,佩戴舒适度是重中之重。 四级考试时间不短,你需要长时间戴着耳机做题。如果耳机不舒服,比如压耳朵、夹.............
  • 回答
    .......
  • 回答
    哥们,想在五百块以内找一副戴着舒服,低频猛,人声又抓耳的头戴耳机是吧?这预算确实有点挑战,但也不是完全没得选。别担心,我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详详细细,让你听着就跟老朋友聊天一样,没那些机器味儿。说实话,在这个价位段,想在“低频轰隆轰隆带劲”和“人声清晰靠前”这两点上都做到极致,还有点挑剔“高音可以.............
  • 回答
    .......
  • 回答
    耳机到底需不需要煲?这个问题就像“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一样,在耳机发烧友圈子里总是能引起一番热烈的讨论。我个人经历过不少耳机的“从陌生到熟悉”,也听过不少过来人的经验分享,所以今天就想好好聊聊这个话题,希望能帮大家理清思路。什么是“煲机”?首先,我们得明白“煲机”到底是个什么意思。简单来说,煲机就是 .............
  • 回答
    .......
  • 回答
    嘿,各位撸铁爱好者们!是不是觉得在健身房里,没有好耳机就像少了一块肌肉一样?对,我懂你!尤其是那种汗如雨下,周围还充斥着各种器械碰撞声、教练咆哮声的时刻,一款既能“怼”走噪音,又能“扛”住汗水的耳罩式耳机,简直就是你的“健身战友”。今天,我就来给大家扒一扒,在2000到5000块这个区间里,有哪些能.............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