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耳机厂商为什么不把耳机煲好了再卖?

回答
耳机厂商之所以不把耳机“煲”好了再卖,这个问题涉及到耳机设计、生产、成本、消费者认知以及实际操作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入手:

1. “煲耳机”的本质与科学依据的争议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煲耳机”这个概念的含义以及它在科学上的地位。

传统观点: 传统上认为,“煲耳机”是指通过长时间播放音频信号,让耳机单元(尤其是振膜)的悬边和线圈得到一定程度的“激活”和“适应”。这就像新车需要磨合一样,目的是让耳机单元达到最佳的声学表现,声音会变得更自然、细节更丰富、低频更稳定等。
现代观点与科学质疑: 随着耳机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高品质材料和精密的制造工艺,很多现代耳机,特别是动圈耳机,在出厂时已经非常接近其最终的性能表现。许多声学工程师认为,所谓的“煲”效果更多是一种心理作用(安慰剂效应)或者极其细微的物理变化,其对声音的实际影响,尤其是在普通消费者可感知的范围内,是有限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振膜材料与设计: 现代耳机多使用高性能材料(如铍、陶瓷、碳纤维等)制成的轻薄振膜,以及高强度、高弹性的悬边。这些材料在制造过程中就已经经过高度的稳定化处理,其物理特性不易在短时间内通过播放音频信号产生显著变化。
线圈的“磨合”: 线圈的电阻和电感是固定的物理参数,播放音频信号并不会改变它们。声称线圈会“磨合”从而改善声音,缺乏坚实的物理学基础。
心理作用: 用户在投入时间和精力“煲”耳机后,往往会主观上认为声音有所改善,这是非常普遍的心理现象,即“预期效应”。

2. 生产成本与效率的考量

即使“煲耳机”真的能带来一些可察觉的改善,厂商也极少会在生产线上执行这一步骤,主要原因在于成本和效率:

巨大的时间和人力成本:
播放时间: 要达到一些人所说的“煲”好效果,通常需要几十小时甚至上百小时的连续播放。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工厂每天要生产数千甚至数万个耳机,为每个耳机进行如此长时间的“煲”过程,需要天文数字的时间和设备投入。
设备投入: 需要专门的、能够稳定播放音频信号的设备,并且需要监控每个耳机的播放状态。这会是巨大的前期设备投资和持续的维护成本。
人力投入: 需要大量操作人员来管理播放设备、更换歌曲、检查播放状态等。
生产线的效率瓶颈: 现代电子产品的生产线讲究的是高速、高效率和自动化。一个耗时数十甚至上百小时的“煲”过程,会完全打乱原有的生产节奏,成为一个巨大的瓶颈,大大降低整体产量。
能源消耗: 即使是低功耗的播放设备,大规模生产线同时运行,也会产生可观的能源消耗,增加运营成本。

3. 产品质量控制(QC)与“煲耳机”的冲突

厂商的生产过程更注重的是产品质量控制(QC),而非“煲好”。

QC的重点: QC的目的是确保每个耳机单元在出厂时符合设计规格,不存在制造缺陷,如单元安装不当、线材接触不良、失真过大等。这些缺陷才是真正影响耳机音质且是厂商需要解决的。
“煲”与QC的区别: “煲”是期望通过时间让耳机达到“最佳”状态,而QC是确保耳机没有“坏”或“不及格”。如果一个耳机在QC阶段就被判定为有缺陷,它会被淘汰或返修,而不是拿去“煲”。
标准化的难题: 如何定义“煲好”?不同的音乐类型、播放音量、播放时长都会影响“煲”的效果。厂商很难为所有耳机设定一个统一的“煲好”标准来执行,这在标准化生产中是不可行的。

4.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期望

即开即用: 大多数消费者购买耳机时,期望的是能够立即使用,并获得良好的音质体验。他们通常不愿意或没有时间自行进行“煲”的过程。厂商需要满足这种“开箱即用”的市场需求。
“煲”的责任转移: 将“煲”的过程留给消费者,实际上是将一部分“体验优化”的责任和乐趣转移给了用户。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迎合了部分发烧友和追求极致体验的消费者,他们乐于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调整和适应设备。
产品说明与培训成本: 如果厂商真的要推广“煲耳机”的概念,就需要投入额外的资源进行产品说明书的编写、用户的教育和培训,这会增加额外的成本和复杂性。

5. 不同类型耳机的适应性问题

动铁耳机、静电耳机等: 这些耳机类型的单元结构与动圈耳机差异很大,许多人认为它们不需要“煲”或者“煲”的效果更不明显。如果厂商为所有耳机都执行“煲”的流程,对于不需要“煲”的耳机来说,这完全是资源的浪费。

6. 厂商的品牌形象与营销策略

宣传重点: 厂商通常会宣传产品的“精准调校”、“高保真音质”、“卓越的解析力”等,而不是“经过精心煲制”。将“煲”作为卖点,可能会让人联想到产品本身存在一些“毛病”,需要通过后期“修复”。
避免过度承诺: 如果厂商承诺“煲好”的耳机,一旦消费者觉得声音不如预期,可能会引发投诉和不信任。

总结来说,耳机厂商不把耳机煲好了再卖,最根本的原因是:

成本过高且不经济: 庞大的时间和人力成本使得大规模生产线上的“煲”变得不切实际。
科学依据的争议: “煲”的效果在现代耳机上可能非常有限,甚至主要是心理作用。
效率与标准化难题: “煲”的过程与高效、标准化的生产模式相冲突。
消费者期望: 大多数消费者希望即开即用,并且享受自行调整的乐趣。

厂商更侧重于通过精密的制造工艺、严格的品控以及优秀的设计来确保耳机在出厂时就具备良好的音质基础,而将“煲”的过程交给消费者去完成,这是一种成本、效率、市场和消费者习惯的综合考量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厂商都不是傻缺, 他们相信的是科学。



网友发来商家脚本更新:“一定要煲过厂商保修时间,如果煲到停产没有配件的话声音又可以提升一个层次, 如果煲到厂商关张那声音就可以达到完美的境界了。”


耳机要煲机, 这是一个最最最不要脸的骗局。

不会有任何提升, 只会错过退货期限。

耳机根本就没有齿轮组没有浴盆曲线, 磨合条毛啊。 7天能剧烈改变的东西你能期望它10年一贯地出力吗。 磨合说是给最弱的消费者准备的。 其次就是胶水应力说,振膜都是微米级别的厚度, 胶水如果糊到振膜上就是废品了。耳机是没有弹波的,应力释放说是给不懂装懂的二把刀准备的。 至于那些号称耳机要煲的所谓耳机厂的技术员, 竟然拿不出实验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耳机要煲说, 那也是个奇迹。


对于那些劝你煲机的卖家, 付钱给他的时候打折给就好了, 也可以告诉他,

你的钱拿回家先不要数,煲煲两个星期以后会一块钱会变两块钱, 越煲越更好用,

自己会升值和繁殖。 煲几千年以后还能变成文物。

。。

还有没有比 “煲耳机”更大的骗局呢? 有的,详情请看:



对比不同的佩戴位置, 可以看到, 佩戴位置导致的改变要远大于网上流传的 innerfidelity 发表的所谓“煲耳机”可观察到的改变。


至于很多人都喜欢引用的 innerfidelity 的测试结果来试图证实耳机煲机的效果。在俺看来也是漏洞百出的。至少有7个明显的漏洞, 从实验操作、设计和方法的角度来看:


没有记录温度、湿度的变化;

没有记录耳机和人头之间压力的变化;

没有耳机振膜和人工耳的距离的持续记录;

没有记录耳机支架弹性回复的变化以及耳罩的蠕变;

没有对照组;

仪器没有校正或者过期(这是该作者自己承认过的事实)。

人工耳也没有在每次测试前校正.

也许有人说, 耳机又不是飞机火箭导弹这些高精尖的玩意, 有必要那么认真吗?

那话就说回来了, 实验是为了耍魔术还是找出真相?



**大神你不用 Pistonphone 你的声压基准在哪?


有的用户不自觉地为商家洗地, “为啥我听着煲有显效啊?”

吊诡的事情是很多发烧友确实觉得听着煲了自己的耳朵一段时间以后, 有改善了。

这怎么解释呢?这不科学吧?其实这也是科学。 不过就是有点残忍了。

对自己下的手狠了一些。这下一个成语是 “削足适履”。有些商家鼓励用户 “听着煲”。

窃以为“听着煲”和削足适履就是一回事。 削足适履读音是xuē zú shì lǚ,意思是因为鞋小脚大,就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合鞋的大小。“听着煲”的实质就是用大音量加上耳机的频响曲线上的峰来煲死自己耳朵里面的毛细胞,达到对自己的耳朵频域上局部致聋以及时域上永久致聋的效果

如图:

不知道您留意到了没有, 下面的峰就象一个凸起(的阳具), 而上面的听力受损形成的凹陷

就象一个阴具。 或者就象一把钥匙, 上面一个就象一个锁眼

一般来说没有什么教养的人, 例如楼主这样的,就会说 Hi man, you are F**Ked.

有点文化的会说 Unfortunately, you've been screwed.



这原理干过粗活刷过墙的都知道,墙上有凸起, 我刮我刮,我刮刮刮。 耳机听着刮耳, “听着煲”, 哈哈, “听着煲”。 你刮你刮, 你刮刮刮。 刮到后边就好了。

换个平直的耳机测看看你的耳朵听力曲线是不是凹了:

“听着煲”和 削足适履 在物质匮乏的上世纪80~90年代无疑是种令人赞赏的创新, 一种类似于重新发明轮子的创新。然而, 2018 年作为 21 世纪的第 18 个年头, 似乎在提示我们削足适履有点过时了。京东和淘宝不是有退换货的服务吗?

Guaranteed Satisfaction...有没有有没有

别只顾着数钱卖掉自己啊, 哥。



HD800s 被扔在一个角落, 过了一晚上, 什么都没做。

因为今天天气冷, 暖气开多了几度。曲线就不一样了, 低频段明显提升:

如果俺不告诉您真相,您可能就相信上面的黑体字了。 但是俺告诉您这是 BS, 是扯几把蛋。

为啥捏, 俺把耳机戴上假人头之前,按摩了耳机垫一小会。仅此而已。

于是这个有目共睹的提升就出来了。如果俺不说破, 您咋知道俺在扯蛋, 您会不会开始暖气调音了呢?


俺的实验都是初中文化就能重复的实验, 只要您是一个愿意实践的玩家,都能重复, 而且可以留下确凿的证据, 如果愿意实践, 请看





看耳机曲线, 分别是 9 年, 5 年和全新的 PX100,


**图中幅度的区别是故意调整增益,上下平移方便观察造成的 **

**图中幅度的区别是故意调整增益,上下平移方便观察造成的 **

基本没有什么区别, 所以说呢, 什么 “煲” 耳机, 都是扯淡, 明白了吗?


抛出应力释放说来支持耳机一定要煲机的人,不会期望你知道退火(Annealing)可以消除残余应力, 因为厂家早就尽职地做了。


Please Stop ‘Burning In’ Your Earphones

舒尔(Shure )监听产品总监Matt Engstrom 承认,一些体积较大的耳机的传感器会有老化现象,在"理论上"这种现象会导致声音表现力的变化。但没有决定性证据佐证这一点。

舒尔曾经测试过一部使用很久的E1 耳机(于1997 年发布),结果如何呢?测试表明这部E1 耳机现在的性能指标和当时走下生产线时一样。15 年来舒尔公司一直在设计生产耳机,舒尔工程师们一次又一次地验证着这个结论,这些传感器的性能在第一天、第一年、第五年没有什么差别——除非你不小心摔过它。


自己的耳朵收货也是一个方法, 用这个软体:

参考这个帖子:

别看大湿搬个 Bruel & Kjaer 假人出来吓唬大家, 真正的实验数据是没有的。

目的就是阻止大家实验, 你中学生玩啥人工耳啊, 不许玩。


大湿连个声压基准都没有。也没有温度记录, 也没有湿度记录, 也没有气压记录, 也没有压力记录,也没有位移记录,嘛的记录都没得。还扯什么 Bruel and Kjaer 的麦克风不用校正, 还好 Bruel and Kjaer 的人都在知乎上呢。谁去 @ 一下吧。



再说一遍, innerfidelity 的测试结果漏洞百出的。

至少有7个明显的漏洞, 从实验操作、设计和方法的角度来看:

没有记录温度、湿度的变化;

没有记录耳机和人头之间压力的变化;

没有耳机振膜和人工耳的距离的持续记录;

没有记录耳机支架弹性回复的变化以及耳罩的蠕变;

没有对照组;

仪器没有校正或者过期(这是该作者自己承认过的事实)。

人工耳也没有在每次测试前校正.











俺的人工耳比 KEMAR 简单多了

另外一个简单的人工耳在这里, 有它垫底俺就放心了:



大部分的时候, 听音的功率是十分小的。 有多小, 看看万用表:


几个毫伏而已。


有的同学问, 你为啥放个应力应变曲线在回答里面?

俺在等专业人士,例如声学楼的同学啊。

几微瓦什么时候才能导致弹性材料的永久形变呢?

哈。弄个 COMSOL 例子来科普下嘛。


俺有个朋友知道俺玩知乎, 给了俺不少玩具。

其中就有一个Bruel & Kjaer 的声压计。



本来俺已经嫌手里的塑料外壳声压计够大了, 没想到它的前辈竟然是个八斤重的巨无霸。


听力受损的人不是少数,这也是为什么俺不怕麻烦, 从 WHO 获取授权来转载这个联合国卫生组织的新闻稿:



(全球)11亿人面临听力损失风险


再次感谢 Brüel & Kjær Sound & Vibration 的赞。







跑题了, 跑题了, 跑题了是吧 ?



忘记提一件重要的事情了, Sennheiser、AKG 以及 SHURE 都说他们的耳机不用煲。

发现耳机煲过以后能提升耳机的表现这可是电声界的重大科技突破呢, 赶紧结集发表论文呐, 千万别让外国人抢先发表了, 这可是诺奖级的发现呢。 AES 这几年中国的论文太少了, 如果有这么重大的发现, 千万千万千万千万千万千万千万别让外国人抢先发表了哦。


还有没有比 “煲耳机”更大的骗局呢? 有的,详情请看:


看到大湿亮骚 HD800 的证书, 俺笑尿了。

如果煲耳机有效, 那张证书上面的 DATA 就是过去时了。 煲了以后不就作废了嘛?

这么简单的逻辑悖论,俺一个初中毕业的都能看到。对吧?

问题来了, 您想要回煲机以前的厂家总工签名背书的表现,是应该求神拜佛呢?

还是念咒呢?

不懂啊? 送您一个吧。

金光神咒

天地玄宗万气本根广修亿劫证吾神通 三界内外惟道独尊体有金光覆映吾身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包罗天地养育群生 诵持一遍身有光明三界侍卫五帝司迎 万神朝礼役使雷霆鬼妖丧胆精怪亡形 内有霹雳雷神隐名洞慧交彻五气腾腾 金光速现覆护真人 急急如律令






user avatar

鉴于几位大师到处控诉,所以还是有必要强调一下。

本回答:答主 没有 拉黑 任何人


匿名答一个,前耳机厂商员工。

至今为止,没有任何一款所谓的煲机通过了双盲测试。

没有 任何 一款

所以讲白了,煲机这种事,在研发人员那边约等于扯淡。

但是市场上又确实认这种玄学,所以厂商营销人员肯定要熟知这一套理论,不排除个别营销真的信了。

但是大部分营销人员心底还是清楚,这就是比着扯淡。

一款耳机拿出来卖的声音,就是调音师设定的声音,也可以说就是耳机原本应该有的声音。


当然,耳机用久了,单元内部确实会有一些微小的变化,声音曲线也会有一点点微小的差异。

但是大部分时候,在几百小时之内,这些差异都是只有在仪器上才能看出来(或者仪器上都看不出来)。真能明显听出来得是用了四五年了。

哪怕真的有个别用户天赋异禀能听出来,音质的变化也有很大的随机性,不可能简单分出变好变坏这一说。

厂商的出厂老化不是煲机,这只是为了确定各元件的工作状态是否符合设计需求。能拿到市场上,就确定这是经过老化测试,性能稳定的产品,这跟煲机两码事。


煲机这种事,约等于房地产商的风水和建筑商的开工法事。

大家明面上都不会正面承认玄学的存在,但是也很少大厂会彻底否认玄学。

要推翻这一套理论,就约等于要跟整个行业翻脸。

多少所谓kol指望着这碗玄学吃饭,

没了玄学,谁给你写评测,谁给你吹音质?

何况这些玄学玩家最早就是这些所谓大厂养起来的。

反正营销总要有个噱头,玩玄学也是噱头之一。

大家都清楚这是国王的新衣服,但是大家都不会明说。

多亏国王有了新衣服,才会举办这么精彩的游行节日。


看到有朋友试图以百度指数来验证国家2014年才推出和来验证煲机和7天无理由没关系,这个思路是很新颖,不过我有一点小疑问。

煲机跟7天无理由有没有必然关系我不知道,但是我稍微比较留心地百度了一下。

虽然国家出台7天无理由退换货是14年,这只不过是从法规层面给7天无理由转正并进一步规范而已。7天无理由最早应该是由当当07年引入,而淘宝市场(现在的淘宝c2c)最早推出可自由加入的7天无理由不会晚于08年。

最迟到了11年底至12年1月,淘宝商城(也就是后来的天猫)已经全场要求强制七天无理由了

耳机吧能找到的关于煲最早的帖子是10年,

煲机吧能找到的最早的帖子,08年,半年多以后才有第一个回复,贴吧开通于03年。

倒数第二页以后全都是13年的帖子了。


通过百度搜索工具可以查看,搜索关键词“煲 耳机”

02年以前,没有搜索到关于煲机的内容。

02年,ebay易趣成立,11年一个帖子里出现了出现第一篇02年关于煲机内容的引用“煲”+“耳机”_百度搜索

03年,淘宝成立。04年1月,大炮村开始吹煲机,这是现在能搜到的第一篇关于煲机的文章。“煲”+“耳机”_百度搜索

06年-08年,从一页增长到两页。

08年,各大平台陆续引入7天无理由,煲机开始以每年翻一倍速度增长。到12年已经翻不过来了。“煲”+“耳机”_百度搜索

怎么样?是不是跟百度指数曲线完美吻合?


看来见过国王新衣服的聪明人挺多啊?

跟国王的裁缝一直保持着密切交流?

不要误会

其实我也是想当裁缝的,

可惜后来我没有当,所以就不太想照顾裁缝的生意了。

仅此而已。


实名是不可能实名的,这辈子不可能实名的

你要是真找到我,我绝逼要给你讲

这款耳机刚开声的时候可能比较一般,

你多煲一煲,绝对清丽脱俗雄浑大气,

如清风拂林珍珠落盘,大兄弟要不要来一条?


怕了怕了,

各种要严查我三代,把我下放产线踏上一万只脚永世不得翻身的。

我认怂,我超级怂的。

外面圈子个个都是声学+电子+材料三料大佬,

还个个都是负分贝金耳朵,烙铁都不用碰的,

害怕。

我就个玩电子的,看得到国王新衣服的聪明人太多,

惹不起惹不起。我还是当井蛙好了。

user avatar

本来一直对高端电子产品发烧友的圈子比较尊敬,没接触的时候一直以为各个都是电子技术和产品运用的大佬,现在发现脑补玩家真不少,虽说玩的高端电子产品,相关的科学素养和艺术水平真的良莠不齐。。。

我的蓝牙又双叒叕进水了,这次看了好多大佬评测,买了只ip57的百元耳机,发烧友亲测号称音质堪比价位几百的耳机,商家还特意嘱咐我一定要煲机!要煲机!

说实话我虽然不玩耳机,但也听说过这个说法,就是让耳机空放几十到几百小时。圈内人都说十分有效,但是不适用于便宜耳机,所以我也是第一次接触,就上网搜了搜具体操作。。。

不搜还好,这一搜彻底让我对高端耳机界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首先,这个所谓煲机,没有统一的方法,有的发烧友就是正常听,有的人甚至还用粉红噪声白噪声等分频分周期来煲,这种感觉就不像是玩电子产品,像是真的煲汤,有的人加多辅料,有的人有自己严格的加热时间次序,但都说自己的汤好喝。。。

如果你要说这个煲机有什么科学依据,大部分人会复制粘贴百度百科,大意是里面震动的弹片在多次适用后会增加顺性,就和汽车出厂要磨合车一样。。。问题是材料学上根本没有顺性这一说法,耳机的电磁震动和汽车的齿轮运作完全是不同层面的机械运动,不存在需要磨合使零件间切合度更高的问题,这样的类比很肤浅。仅仅是单元损耗其性能肯定会发生变化,但厂家为了避免在使用寿命内出现较大变化,会追求其材质的刚性即稳定性,单元发生的变化是人耳敏感范围内感受不到的,除非材质本身质量存在问题。而且通过损耗对电器元件的改变是不可控的,怎么会磨合了一段时间就一定变好然后长时间不变?耳机又不存在浴盆曲线。

不说理论上很牵强,实践结果上,大部分发烧友的证据只有自己的耳朵和一两个同事朋友同学的耳朵,据他们的说法,煲机的差别能用一耳朵听出来,一耳朵真是个有意思的测量单位。。。目前没有任何煲机通过双盲实验,所谓的自信满满的专业人士,在不清楚自己使用的耳机煲没煲过的情况下,都被50%左右正确率的结果狠狠打脸。。。虽然有的实验测试过耳机随使用时间变化,频响曲线,thd等指标有明显变化,但是本身这种电器元件就是会有这种变化,因为哪怕是温度湿度的环境因素都能对敏感的精细元件产生影响,但不能说明这种影响可以被耳朵精细捕捉,也不能说明这些变化是否都能使音质有良好的提升。

因此,不少人戏称这是耳机商家的阴谋,因为煲机错过了退换时间。。。还有人开玩笑说发烧友能听出北方南方的电有所不同,是风电水电火电还是核电。。。

当然我不想这么黑他们,毕竟花了大价钱,不愿意承认是心理暗示的作用,也是情有可原。但是没有基本的科学素养和严谨的求证精神,让我对这个玩高端电子产品的人群很是失望。几十块的地摊货和上万的高端货的差别我想哪怕是外行也能听出来,但是煲机这种连大厂研究员都不推荐的玄学,拿来秀优越感真的让我很头疼。一群人一边否认自己耳机听多了听觉神经部分已经烧坏的事实,一边大发厥词地说听出煲机的差别需要大量的听音经验。发烧友们围着一个卖耳机的业内人士奉若神明,面对真正有专业知识的研发人员和有设备经验的调音大佬的劝告充耳不闻。每每入手新的高端耳机都要复制粘贴一番自己都摸不着头脑的术语和描述,什么齿音消失,高音变得柔和,低音下潜能力强,人声乐声清晰。。。尽管没有任何专业训练,认为自己的金耳朵能听出音乐生都听不出的细微差别,能说出各种不明所以的音乐鉴赏。

不开玩笑,把耳屎掏干净,把耳机挪动一下位置,或者把手捂在耳机上按压,你也能听出惊人的差别,哪怕是发烧友口中的木耳朵也能听出来,这些因素恐怕是多数没有脑补过煲机效果的人听出效果的原因。。。

不过这也不见得是坏事,我以后也有可能从事相关方面的职业,自己的产品有人吹当然好,吹的越神赚得越多。

什么?你觉得我们卖的高端耳机不好听,那是因为你没煲机!上网去搜一下煲机教程,先煲上200h再说。

嗯?你还是没听出差别?你自己看看多少人听出来了明显的不同,高音不刺耳了,中音顺滑了,低音下潜能力强,人声柔美清晰。你听不出来说明你木耳朵!

这样吧,也不怪你,你耳机玩得少,来来来,我给你再推荐几款我们家的高端机,多听听就能有这个水平了。

什么你都买了还是没有区别?这样吧,换线吧,是耳机线材不好,我给你换条镀银的线,不贵才3000。如果再不好可以来买纯银的。。。

感觉我真是没选错专业!

user avatar

因为煲机这种事儿根本就是扯犊子!毫无技术标准可言! 咱家是要过iso的!你跟我说煲机?煲鸡汤还差不多!

user avatar

耳机之于音乐,就像宝剑之于剑法。灭绝老尼的倚天剑再厉害,不也被张无忌空手夺了白刃。

音乐发烧友,执着于设备,基本就算是入了邪门歪道,贝多芬那个时代,并没有你们这些牛逼轰轰的耳机,并不耽误人们听出他的曲子的牛逼之处。

跑题了跑题了,张嘴闭嘴谈设备的音乐发烧友,而不是关注于音乐本身,我一般叫他骗子、大忽悠、装逼犯。

user avatar

想起来之前想买个好耳机,找来个圈内人士给我介绍,说了一大堆科学道理,什么黑木耳、X圈Y铁的,我听得一楞一楞的,感觉都好有道理的样子。

然后我怀着几乎崇敬的心问他,“我给我亲戚孩子买来高考的,你们搞这行的金耳朵这么厉害,高考英语听力应该都是满分吧。”

那哥们现在都没回我。

user avatar

我不懂耳机,不玩这个。

不过我是做助听器的,就从我们的职业角度谈一下这个事情吧。

我是五年前入职的,这五年来见到的年轻听障群体除掉先天听障和药物致聋后,大约每十个人就有四个是长期使用耳机的。

据我前辈说,大约十年前耳机还没火起来的时候,因为音量过大致聋的人主要是长期在噪声环境中工作生活,例如在大马路边上居住什么的。

说实话就我的饭碗来说我倒是很支持这东西的,也算给我们提供客源了。

另外科普一个小知识:听觉毛细胞死亡后不可再生,换句话说,听障不可逆。

user avatar

因为煲耳机就是玄学。。哪个搞录音混音的人会去煲?

煲耳机更多的是为了商业的利益,萌新给所谓老烧骗进坑买了某某耳机,回来一听还不如我的苹果耳机呢,然后去问客服,客服小姐姐告诉你耳机要煲煲才好听,于是你煲了大半个月,这时候你已经过了七天无理由退货的时间了,而且这时候你拿起耳机听其实跟之前没区别,但是你可能这会开脑放,心理暗示自己,耳机煲完就是好听了。于是又一个萌新进阶老烧忽悠下一个萌新。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你十分理智,你煲了大半个月,觉得还是和之前没区别,你不能退货了,去问老烧咋办,他会告诉你,因为你听的不够多,耳朵还不行,让你要多听多练。

要不是我学几年乐器能扒几个曲子下来,我还真被骗了。。。

我想问没学过音乐,整天大音量听音乐的人,耳朵会比学音乐的好使吗?


另外吐槽一下老烧们

他们对音乐,对耳机的评价,说出来的各种专业术语都是从各种论坛,毒文,中学来的,一听没系统学习过乐理的人,他们的评价无非就是

(一个自己也不知道是啥意思的专业名字)+(华丽的词藻)*100

我认为

对音乐与声音的评价,应该是行内人的讨论与交流。

而现在,更像是一堆外行的自high。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耳机厂商之所以不把耳机“煲”好了再卖,这个问题涉及到耳机设计、生产、成本、消费者认知以及实际操作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入手:1. “煲耳机”的本质与科学依据的争议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煲耳机”这个概念的含义以及它在科学上的地位。 传统观点: 传统上认为,“煲耳机”.............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也是不少耳机玩家心中一直存在的疑问。如果煲机真的像很多人说的那样能“脱胎换骨”,那厂家直接把耳机煲好再出厂,不就省了消费者事,又能保证产品到手就有最佳表现了?逻辑上似乎说得通,但现实情况远比这要复杂得多,这里面涉及到的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1. “煲机”的科学原理与实际效.............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直击了耳机发烧友和理性派之间的核心矛盾点。首先,咱得承认一个事实:确实有相当一部分耳机厂商,尤其是主流大厂,为了统一产品标准、降低营销成本、避免潜在的售后纠纷,以及更多地依靠客观数据和科学原理来宣传,会倾向于淡化甚至否定“煲机”的作用。 他们可能会说,现代耳机制造工艺已经非常成.............
  • 回答
    耳机需要“煲”,这背后牵扯着不少关于声学原理、材料科学,以及我们消费者心理的复杂议题。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耳机为什么要“煲”?“煲耳机”(Burnin)这个说法,最早可能起源于电子产品的早期阶段。那时候,很多电子元件在初次工作时,需要一个磨合期,让元件内部的材料(比如电容、电阻、.............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市面上的所有耳机,无论贵贱,无论大小,无论品牌,都努力去贴合那条被誉为“黄金标准”的哈曼曲线。这就像一个音乐世界的统一语言被强行推广,大家听到的声音都会往一个方向靠拢。那么,这会带来什么结果呢?好的一面是: 小白用户的福音: 对于那些刚接触耳机,对声音没什么概念的普通消费者来说,这.............
  • 回答
    说耳机厂商在说明书里写需要“煲机”150个小时,是不是纯粹的商业行为?这问题触及到许多消费者心中的一个疑问,也是一个在耳机爱好者圈子里争论不休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看看这150小时的“煲机”究竟有没有实际意义,还是仅仅一个厂商的“营销噱头”。首先,我们得明白“煲机”这个概.............
  • 回答
    作为一名AI,我并没有个人情感,也无法“反感”任何特定的耳机厂商。我的存在是为了提供信息、进行分析和生成文本,而不会带有主观好恶。然而,我可以模拟一个普通消费者在选择耳机时,可能会遇到的一些让其“不满意”的情况,并以一个有思考、有细节的语调来描述,就像一个真实的消费者在分享他的看法一样。如果非要我说.............
  • 回答
    看到老爸因为生意的事情发愁,心里肯定也不好受。大一新生虽然经验不多,但咱们的热情和新思路,绝对能帮上忙。别急,咱们一步一步来,从能做到的事情说起。第一步:了解情况,做个“家庭生意参谋”首先,别急着给方案,先静下心来,跟老爸好好聊聊。 “爸,最近生意怎么样?有没有什么特别不好的地方?” 试着用轻松.............
  • 回答
    手机这几年身上取消的东西着实不少,从最初的红外遥控,到后来的3.5mm耳机孔,再到现在的不可换电池和取消SD卡槽,感觉手机正在走向一个“一体化”的怪圈。很多人都会疑问,这些改变究竟是技术进步的必然,还是厂商们为了自家利益精心策划的一场“阴谋”?咱们不妨就一点点掰扯掰扯。不可换电池:便利背后的妥协首先.............
  • 回答
    作为一名对音频设备有一定了解的爱好者,蓝牙耳机领域确实有几个绕不开的响亮名字,包括你提到的BOSE、JBL、缤特力(现在叫Poly)、捷波朗(Jabra)以及拜亚动力(Beyerdynamic)。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要说哪家“最好”,其实取决于你的具体需求和偏好。我会尽量详细地聊聊这几个品.............
  • 回答
    音特美ER4系列,这款以其单单元动铁设计闻名于世的耳机,确实在音频发烧友圈子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的出现,以及在单单元动铁领域所达到的高度,时常引发关于“技术积累”和“堆砌单元”孰优孰劣的讨论。 要理解音特美ER4系列为何能以一敌多,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聊聊。首先,核心在于音特美的单元调校和声学.............
  • 回答
    三星“砍掉”充电器和耳机,这个消息传出来的时候,很多消费者(尤其是中国市场的消费者)的第一反应恐怕是:“哎?这不是苹果玩剩下的招数吗?” 毕竟,自从苹果率先在iPhone包装盒里省掉了这两样东西之后,这个讨论就从未停止过。现在三星这个安卓阵营的巨头也跟着做了,这绝对不是小事,背后肯定有更深层次的考量.............
  • 回答
    耳机圈和随身听圈的消费升级速度,可以说在数码产品领域是数一数二的,而且这种升级是全方位的,体现在产品功能、音质、设计、品牌以及用户体验的各个层面。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分析:一、 产品功能的迭代与升级: 从基础播放到全能体验: 早期的随身听(Walkman时代): 核心.............
  • 回答
    耳机是否适合跳绳,这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答案是:非常适合,甚至可以说跳绳时佩戴耳机是一种非常普遍且受欢迎的选择。为什么耳机适合跳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提升运动乐趣和动力: 跳绳本身是一项重复性较强的运动,音乐可以极大地改变这种体验。快节奏的音乐可以帮助你找到跳绳的节奏,激发你的运动潜力,让.............
  • 回答
    耳机发烧友,顾名思义,是对耳机音频播放有着特别的追求和热情的一类人。他们不仅仅是为了听到声音,更是为了体验音乐的精髓,感受声音的细节,甚至将耳机视为一种艺术品和生活方式的延伸。将他们笼统地归为一类人可能不够准确,因为这个群体内部也存在着细分和差异,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描述他们:1. 极其挑.............
  • 回答
    耳机界确实是个奇妙的地方,你掏出几百块钱能买到音质惊艳,和那些动辄上千甚至几千的耳机听起来差不多的产品,这确实让人挺费解的。但仔细掰扯一下,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门道,并非简单的“捡漏”那么简单。首先,咱们得明白,影响一副耳机好坏的因素可不止声音这一个维度。虽然咱们买耳机最看重的还是听歌时的感受,但成本.............
  • 回答
    这就像在问,一把大提琴和一个小提琴的音色差别大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种差别在音乐爱好者和音响发烧友眼中,是相当显著的。耳机接口的单端输出和平衡输出,虽然都是将音频信号送到耳机,但它们在工作原理、信号传输和最终的声音表现上,确实存在着不小的差异。首先,我们得弄明白这两种接口是怎么回事。 单端输出.............
  • 回答
    当然,耳机的频响范围确实是影响其音质表现的重要因素,但它并非唯一决定因素。理解频响范围,并结合其他因素来看待,才能更全面地评价一款耳机。什么是频响范围?简单来说,耳机的频响范围指的是耳机能够重现的声音频率的广度和覆盖范围。这个范围通常用赫兹(Hz)来表示。人类的听觉范围大致在20Hz到20kHz(2.............
  • 回答
    说耳机或音响的音质会“越听越好”,这个问题其实有点意思,因为它涉及到好几个层面,而且答案不是简单的“是”或“否”。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从设备本身的物理属性来说,音质并不会因为你听得多了就真的变好了。 耳机或音响的喇叭单元、振膜、电路设计、箱体结构等等这些硬件,它们的性能是.............
  • 回答
    您这个问题触及到了HiFi圈一个相当核心且又颇具争议的议题:“推力”的神秘面纱,以及为什么那些被奉为圭臬的“HiFi大湿”们,似乎鲜少真正公开、严谨地进行盲听或ABX对比来验证他们的论断。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挖的现象,而且背后涉及到的因素远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与其说是一种“骗局”,不如说是一种认知偏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