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耳机或者音响的音质会越听越好吗?

回答
说耳机或音响的音质会“越听越好”,这个问题其实有点意思,因为它涉及到好几个层面,而且答案不是简单的“是”或“否”。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

首先,得明确一点,从设备本身的物理属性来说,音质并不会因为你听得多了就真的变好了。 耳机或音响的喇叭单元、振膜、电路设计、箱体结构等等这些硬件,它们的性能是相对固定的。你每天用它听十小时,它也不会因为你对它的“关爱”有加,就凭空升级了技术,变得更“HiFi”了。喇叭的灵敏度、失真度、频响曲线这些客观参数,在出厂时就基本定型了,不会因为你的“煲机”而神奇地改变。

但是,为什么很多人会有“越听越好”的感觉呢?这背后其实藏着几个挺有趣的心理和生理机制,还有一些实际的使用因素。

1. 人耳的适应性与习惯养成(心理与生理层面)

这是最普遍也最重要的一点。刚拿到一副新耳机或音响,特别是那些声音风格比较独特的,你可能会觉得不太习惯,甚至有点奇怪。比如,有些耳机低音特别突出,你可能觉得“轰头”;有些耳机高音比较尖锐,你可能会觉得“刺耳”;还有些耳机声音特别“白开水”,你可能会觉得“没劲”。

但随着你不断地去听,你的耳朵和大脑会逐渐适应这种声音。你的听觉系统会开始识别和习惯这些特定的频率响应。你不再会被突出的某个频段所干扰,而是开始能从中分辨出更多的细节。

这就好比你刚开始吃一种你没吃过的菜,可能觉得味道很怪,但吃了几次之后,你就能体会到其中的层次和风味了。你的味蕾也在适应。人耳的听觉,尤其是对声音细节的辨别能力,是可以后天培养和优化的。你听得越多,你对声音的“解析度”和“敏感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

2. “煲机”效应(这个说法争议很大,但确实有人信)

“煲机”这个词在音频圈里挺流行的,意思是让新的耳机或音响单元工作一段时间,据说这样可以让单元的机械部分(比如悬边、弹波)达到一个更稳定、更理想的工作状态,从而改善音质。

从纯粹的物理角度讲,这种“改善”的幅度是极其有限的,甚至可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现代的喇叭单元制造工艺已经相当成熟,在出厂前通常都会经过一定程度的“预煲”。所谓的“煲机”更像是一种心理安慰,或者说是让你的耳朵先去熟悉这个设备。

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它可能带来的微小影响。对于一些相对初级的音频设备,或者一些特定材质的单元,长时间的播放确实可能让机械部件的阻尼系数产生微小的变化,理论上可能对声音的动态响应、瞬态表现有极细微的影响。不过,请记住,这点影响相比你自身听觉的适应,可能就像是给一辆跑车加了个小尾翼。

3. 对声音的理解加深与信息量提取(认知层面)

当你反复听同一首歌或同一张专辑时,你对音乐本身的理解也会加深。你开始注意到之前没留意到的乐器演奏、歌手的呼吸声、混音的细节等等。

这时候,你觉得“音质变好”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你通过设备,能够提取出更多原本就存在于音乐中的信息了。 这并不是设备本身音质的飞跃,而是你的“聆听能力”在提升。你的大脑会主动地去捕捉和解析这些声音信息,并且将它们整合起来。

这就好比你用一个高分辨率的相机去拍同一片风景,第一次你可能只看到大概的轮廓,但第二次、第三次,你可能会注意到光影的变化、叶片的纹理,甚至远处人脸上细微的表情。相机没变,是你看风景的“视角”和“能力”在提升。

4. 设备本身的磨合与稳定性(极少数情况)

对于一些电子设备,特别是音源播放器、解码器或者一些模拟电路元件,在刚开始工作时,电路可能会因为温度变化、元件老化等原因,声音不是最稳定的。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这些设备可能会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状态。

但这通常也是在设备本身还未完全进入最佳状态之前,使用一段时间后达到一个稳定的峰值。而不是说用得越久,就越能突破物理极限。而且现在很多设备设计都非常成熟,这种“磨合期”的影响也越来越小。

5. 心理暗示与期望值(最强大的因素之一)

我们花钱买了贵的耳机或音响,自然会期待它能带来好的声音。这种“期望效应”非常强大。当我们在“煲机”或者反复聆听时,我们的大脑会不自觉地去寻找和放大那些“好”的声音特点,而忽略那些可能存在的不足。

我们希望它变好,然后我们就会感觉它变好了。这是一种非常真实的心理体验,但它更多的是来自我们内在的认知,而不是设备本身物理上的改变。

总结一下:

所以,“耳机或者音响的音质会越听越好吗?”

物理上,设备的音质本身并不会随着听的时间变长而“变好”。 它的性能是相对固定的。
主观上,你感觉“越听越好”,主要原因是:
你自己的听觉系统在适应设备的声音风格,提高了对声音的辨别能力。
你对音乐的理解加深,能从音乐中提取更多信息。
心理暗示和期望值在起作用。
(微乎其微的)可能存在设备初期的微小磨合效应。

所以,与其说设备“越听越好”,不如说是你的“听力”和“鉴赏力”在越听越好,从而让你能更好地体会到设备本身所能呈现的声音。 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美妙的体验,不是吗?这就像是与一个好朋友相处,刚开始可能有点陌生,但随着时间推移,你会越来越了解他,越来越觉得他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耳内有两条非常小的肌肉:鼓膜张肌和镫骨肌。鼓膜张肌收缩时向前向内,使鼓膜向内运动;而镫骨肌收缩时向后向外,使镫骨足板以后缘为支点,前部向外跷起而稍离开前庭窗。

人耳在受外界声音或其它种类刺激时,可诱发中耳肌肉的反射性收缩,称为中耳肌的声反射(acoustic reflex)。

在250~4000Hz范围内,正常人的镫骨肌反射阈值为70~90dB(听力级),比纯音听阈高70~90dB,同侧耳镫骨肌反射阈值平均比对侧耳低5dB。

鼓膜张肌的声反射阈一般比镫骨肌反射阈高15~20dB。正常人对500Hz~1000Hz持续强声所引起的镫骨肌反射,在刺激开始后的10秒内,收缩强度无明显衰减。测定镫骨肌反射的强度与持续时间对听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 当鼓膜张肌和镫骨肌收缩时,由于鼓膜的内移、听小骨之间的紧密连接、砧镫关节的移位和镫骨板的横向牵拉,使中耳劲度阻抗明显增加,可使1500Hz以下的声音衰减10dB左右。

这对过量强声传入耳蜗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对刚超出安全 标准的声音起到有效预防声损伤作用。

由于中耳肌反射有一定的潜伏期,因此,对突然发生的爆炸声保护作用不大。 镫骨肌反射的反射弧:声刺激经中耳达耳蜗,耳蜗毛细胞兴奋性信号经由螺旋神经节双极细胞(1级神经元)的中枢突传至耳蜗腹核(2级神经元),耳蜗腹核神经元轴突部分至同侧面神经运动核、部分至同侧上橄榄核再传至同侧和对侧面神经运动核,面神经运动核神经元的轴突形成面神经,分出镫骨肌支支配镫骨肌。因此,声刺激一侧耳可引起双侧耳的声反射。

这段文字翻译成小学或者少年科学画报上面的语言是什么呢?

那就是: 90dB SPL re 20uPa 以下的音乐您的耳朵是在享受, 90dB SPL re 20uPa 以上的音乐您的耳朵是在忍受。

这段文字翻译成下流段子是什么呢?那就是: 90dB SPL re 20uPa 以下的音乐您的耳朵是被爱抚, 90dB SPL re 20uPa 以上的音乐您的耳朵是被强爆。


耳机或者音响的音质会越听越好吗?


耳朵对噪音(包括音乐)的适应和容忍的过程是祖国耳机和音响发烧圈(JUAN4)的“煲机”有用论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当然, 也是耳机和音响发烧友通过“削足适履”来适应音响器材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煲机”有用论每隔一个长期记忆的遗忘周期以后就会重新浮现。就像“地平论”和 “日心说”一样。也许改头换面重新包装成其他问题的形式。

是的。

耳机或者音响的音质会“越听越好”。

不是因为一个音质低劣的耳机或者音响的音质有了物理的改善, 而是因为您的耳朵适应了或者容忍了低劣的音质。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俺做过实验, 上世纪 六十年代的耳机, 它的频率响应曲线和 2019~2021 年的新产品相差不大。

既然耳机的音质不会因为时间轻易改变, 那么事情就很简单了。

改变的东西是您的听力。


~~~~~~~~~~~~~~~~~~~~~~~~~~~~~~~~~~~~~~~..



耳机要煲机, 这是一个最不要脸的骗局。 不会有任何提升, 只会错过退货期限。


耳机根本就没有浴盆曲线, 磨合条毛啊。 7天能剧烈改变的东西你能期望它10年一贯地出力吗。 磨合说是给最弱的消费者准备的。 其次就是胶水应力说,振膜都是微米级别的厚度, 胶水如果糊到振膜上就是废品了。耳机是没有弹波的,应力释放说是给不懂装懂的二把刀准备的。

至于那些号称耳机要煲的所谓耳机厂的技术员, 竟然拿不出实验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耳机要煲说, 那也是个奇迹。

对于那些劝你煲机的卖家, 付钱给他的时候打折给就好了, 也可以告诉他,钱拿回家先不要数,煲煲两个星期以后会一块钱会变两块钱, 越煲越更好用,自己会升值和繁殖。

煲几千年以后还能变成文物。

。。


对比不同的佩戴位置, 可以看到, 佩戴位置导致的改变要远大于网上流传的 innerfidelity 发表的所谓“煲耳机”可观察到的改变。


至于很多人都喜欢引用的 innerfidelity 的测试结果来试图证实耳机煲机的效果。在俺看来也是漏洞百出的。至少有7个明显的漏洞, 从实验操作、设计和方法的角度来看:

  • 没有记录温度、湿度的变化;
  • 没有记录耳机和人头之间压力的变化;
  • 没有耳机振膜和人工耳的距离的持续记录;
  • 没有记录耳机支架弹性回复的变化以及耳罩的蠕变;
  • 没有对照组;
  • 仪器没有校正或者过期(这是该作者自己承认过的事实)。
  • 人工耳也没有在每次测试前校正.

也许有人说, 耳机又不是飞机火箭导弹这些高精尖的玩意, 有必要那么认真吗?

那话就说回来了, 实验是为了耍魔术还是找出真相?


**大神你不用 Pistonphone 你的声压基准在哪?



有的用户不自觉地为商家洗地, “为啥我听着煲有显效啊?”

吊诡的事情是很多发烧友确实觉得听着煲了自己的耳朵一段时间以后, 有改善了。

这怎么解释呢?这不科学吧?其实这也是科学。 不过就是有点残忍了。

对自己下的手狠了一些。这下一个成语是 “削足适履”。

有些商家鼓励用户 “听着煲”。


窃以为“听着煲”和削足适履就是一回事。 削足适履读音是xuē zú shì lǚ,意思是因为鞋小脚大,就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合鞋的大小。

“听着煲”的实质就是用大音量加上耳机的频响曲线上的峰来煲死自己耳朵里面的毛细胞,


达到对自己的耳朵频域上局部致聋以及时域上永久致聋的效果


如图:

不知道您留意到了没有, 下面的峰就象一个凸起(的阳具),

而上面的听力受损形成的凹陷

就象一个阴具。 或者就象一把钥匙, 另一个就象一个锁眼

一般来说没有什么教养的人, 例如楼主这样的,就会说 Hi man, you are F**Ked. 有点文化的会说 Unfortunately, you've been screwed.



这原理干过粗活刷过墙的都知道,墙上有凸起, 我刮我刮,我刮刮刮。

这耳机听着刮耳, “听着煲”, 哈哈, “听着煲”。

你刮你刮, 你刮刮刮。

刮到后边就好了。


换个平直的耳机测看看你的耳朵是不是凹了:

“听着煲”和 削足适履 在物质匮乏的上世纪80~90年代无疑是种令人赞赏的创新, 一种类似于重新发明轮子的创新。然而, 2018 年作为 21 世纪的第 18 个年头, 似乎在提示我们削足适履有点过时了。京东和淘宝不是有退换货的服务吗?

Guaranteed Satisfaction...有没有有没有

别只顾着数钱卖掉自己啊, 哥。



HD800s 被扔在一个角落, 过了一晚上, 什么都没做。

因为今天天气冷, 暖气开多了几度。曲线就不一样了, 低频段明显提升:

如果俺不告诉您真相,您可能就相信上面的黑体字了。 但是俺告诉您这是 BS, 是扯几把蛋。

为啥捏, 俺把耳机戴上假人头之前,按摩了耳机垫一小会。仅此而已。

于是这个有目共睹的提升就出来了。如果俺不说破, 您咋知道俺在扯蛋, 您会不会开始暖气调音了呢?

如果俺再晒晒名片、工资单、房产证, 配上有德味的照片, 毫不吝啬地使用形容词、状语和诗句, 俺估摸着俺就能摇身一变成大师了。。。


俺的实验都是初中文化就能重复的实验, 只要您是一个愿意实践的玩家,都能重复, 而且可以留下确凿的证据




大部分的时候, 听音的功率是十分小的。

有多小, 看看万用表:


几个毫伏而已。


有的同学问, 你为啥放个应力应变曲线在回答里面?

俺在等专业人士,例如声学楼的大咖啊。

几毫瓦的机械功率什么时候才能导致弹性材料的永久形变呢?

哈。 谈谈 PET 的 TOUGHNESS 也好。



看耳机曲线, 分别是 9 年, 5 年和全新的 PX100,


**图中幅度的区别是故意调整增益,上下平移方便观察造成的 **

**图中幅度的区别是故意调整增益,上下平移方便观察造成的 **

基本没有什么区别, 所以说呢,

什么 “煲” 耳机, 都是扯淡, 明白了吗?


抛出应力释放说来支持耳机一定要煲机的人,不会期望你知道退火(Annealing)可以消除残余应力, 因为厂家早就尽职地做了。

       G:您是怎样看待煲耳机这个话题的? A:我们有在耳机生产线上有专门的检测人员,所以说耳机已经算是被煲了,这不像是我们需要播放特殊的音频文件上千次,每一款耳机在工厂里都会经历灵敏度测试,会播放我们测试用音频样本来确保声音的质量是完美的。 声音经过煲机后会有所变化,这点我并不是非常了解,我肯定不会说大家必须去煲耳机,在耳机使用的第一秒它就应该是 优秀的。如果你在长期煲机后听到了不同,这可能你确实创造了变化,那就去煲吧,但这不意味着对于其他人来讲有任何的不同。如果你相信了,它就确实存在变化。 http://www.guokr.com/post/638938/ 果壳带你重新认识森海塞尔   http://www.wired.com/2013/11/tnhyui-earphone-burn-in/ Please Stop ‘Burning In’ Your Earphones 舒尔(Shure )监听产品总监Matt Engstrom 承认,一些体积较大的耳机的传感器会有老化现象,在"理论上"这种现象会导致声音表现力的变化。但没有决定性证据佐证这一点。 舒尔曾经测试过一部使用很久的E1 耳机(于1997 年发布),结果如何呢?测试表明这部E1 耳机现在的性能指标和当时走下生产线时一样。15 年来舒尔公司一直在设计生产耳机,舒尔工程师们一次又一次地验证着这个结论,这些传感器的性能在第一天、第一年、第五年没有什么差别——除非你不小心摔过它。     


** 看好了, 笑了, 请点分享 **


耳机的骗局很多, 请踩俺的专栏:


以及散文:

(超导体)耳机发烧:为啥放屁会让耳机的音质突然变好?Why Stinky Fart Make Headphones Sounds Far Better?

耳机发烧圈的谎言: "听音观不正"

中英对照讲解 免费高清高解析耳朵测听软件


对话线材 – 我读书少该怎么玩线材? — 我读书少您别耍我系列


耳机发烧圈的论坛水军洗脑术


线材骗局现场秀点评 vs 买拐


老烧见了就躲的耳朵听力曲线测试软件

耳机“调音”及音响终极EQ老法

花了几十万, HD800 终于好听了

如何用十元人民币和4个晶体管做一个耳放

闲置的功放能推耳机吗? 可以的

2018耳机发烧感悟: 水电确实要比核电听起来水润




发现耳机煲过以后能提升耳机的表现这可是电声界的重大科技突破呢,

赶紧结集发表论文呐,千万别让外国人抢先发表了,这可是诺奖级的发现呢。

AES 这几年中国的论文太少,有这么重大的发现, 千万千万千万千万千万千万千万别让外国人抢先发表了哦。

扬我国威啊,切记切记!


看到大湿亮骚 HD800 的证书来佐证煲耳机有效,

俺笑尿了。

如果煲耳机有效, 那张证书上面的 DATA 就是过去时了。 煲了以后不就作废了嘛?这么简单的逻辑悖论,俺一个初中毕业的都能看到。

对吧?

问题来了, 您想要回煲机以前的厂家总工签名背书的表现,是应该求神拜佛呢?

还是念咒呢?不懂啊?


送您一个吧。

金光神咒

天地玄宗万气本根广修亿劫证吾神通 三界内外惟道独尊体有金光覆映吾身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包罗天地养育群生 诵持一遍身有光明三界侍卫五帝司迎 万神朝礼役使雷霆鬼妖丧胆精怪亡形 内有霹雳雷神隐名洞慧交彻五气腾腾 金光速现覆护真人 急急如律令



** 看好了, 笑了, 请点分享 **



不要指望“煲耳机” 能带来任何实质性的改变(也就是发表成学术论文的改变)。

改变的东西是温度、湿度、您的体温、血糖浓度、心率、心律、血钠血钾血钙浓度、耳机的海绵、耳机的单元到您的耳朵的距离和空间对应关系、耳机的夹持力。对了,还有时辰和风水。

网友说, 不少耳机商家是视钱财如粪土的教育家和慈善家,但是你主动帮商家煲好了耳机以后, 过了期限想退货的时候,不但拿不到煲机的辛苦费, 连原价都拿不回来。

好心没好报,

耳机的煲机这真是吊诡。



网友发来脚本更新:

“一定要煲过保修时间,如果煲到停产没有配件的话声音又可以提升一个层次, 如果煲到公司关张那声音就可以达到完美的境界了。”

/////////////////////////////////////////////////////////////////////////////////////////


user avatar

有可能。

耳机音箱可能会越听越好听,但这和煲机没关系。而是一种叫作听觉适应的现象。人类的听觉系统有能力适应一些声音的不足,一旦适应了,自然会觉得声音更好了。当然,这种适应是有限度的。

还有一些更形而上的心理学现象。比如说凛附效应,亦或是所谓的“情人眼里出西施”,日久生情。


而对于所谓的煲机。并不会改变或几乎不会改变音箱耳机产品本身的声音,所谓的磨合期完全是无稽之谈。即便偶尔有些许的改变,也不一定是变得更好听,也可能变得更难听。

人总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很难达到想测试仪器那样的稳定度和可重复性。对于没有经过特殊训练或者主观调音经历的人来说,很容易受到心理暗示的影响,“感觉”煲机会有变化,亦或是仪式感。这在医学中被称为“安慰剂效应”。尤其是没有对照组的情况下,普通人基本上不可能较为精确的记住未煲机状态下,也就是数十甚至数百个小时之前的声音。

进而,耳机煲机这种行为可以大概概括为三点:

感知不强

很多情况下,煲机并不会给耳机声音带来可闻的变化。即便一定时间的煲机改变了单元的顺性,通常这种改变也是微小的。而一些其他可能引起改变的因素,例如人肉煲机头戴式耳机耳罩憋了,结果也是未知的,也许会更差。所以正常听就好。即便有区别,也偏离的厂商原本想表达的声音,做产品时都是全新组装的产品去调音和验收,不会做什么几千小时老化的样品去签Gold Sample,那样研发上市进度要退多久?黄花菜都凉了!

当然,不同人群的听音能力和听觉记忆能力是不同,对于很多未经训练的人而言,很难保持一定时间的听觉记忆。对于煲机上百小时后,可能早就忘记了当初煲机之前的声音,没有直观有效的AB对比,也没用任何测试数据,但却靠着脑补想象着声音一耳朵提升的大有人在。

方向错了

很多崇尚煲机的“发烧友”,其实目的无非还是想提升音质。否则如果耳机音质已经不错或者音质已经能使其满足的耳机,也就没有动机再去煲机。

然而,在上述描述中已经说明,煲机对于声音的改变的作用通常是微乎其微的,甚至很多时候是不可闻的。意图通过煲机来大幅度改善耳机声音完全就是天方夜谭和一厢情愿。或者用更时髦的词来说就是,方向错了。

如果对目前手中的耳机不满意,除了换耳机以外,最有效的手段就是EQ,除非耳机本身的非线性和频宽等性能实在太差。

徒增功耗

很多人刻意煲机会播放pink noise或者“专用的煲机音乐”,但是这段时间并不会去听。因为他们自己的逻辑是,不“煲开”没法听。这段时间耳机播放的音乐就会白白浪费掉,损失了电能,好比洗完手后不关水龙头、人离开房间后不关灯不关空调。着实是徒增功耗,不环保。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耳机或音响的音质会“越听越好”,这个问题其实有点意思,因为它涉及到好几个层面,而且答案不是简单的“是”或“否”。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从设备本身的物理属性来说,音质并不会因为你听得多了就真的变好了。 耳机或音响的喇叭单元、振膜、电路设计、箱体结构等等这些硬件,它们的性能是.............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好,而且深入到了很多耳机发烧友甚至行业内部都会反复讨论的核心。简单来说,虽然失真确实会影响声音,但频响曲线是绝大多数人感知到的耳机“音质好坏”最直接、最普遍的决定因素。其他因素,如非线性失真和相位失真,更像是“锦上添花”或者“雪上加霜”,它们的影响力在普通大众听感上相对较弱,或者说在频响.............
  • 回答
    行,哥们儿,两千以内想淘个有线耳机,还得音质颜值都过硬,男孩子戴不带“大盖儿”的,这要求够实在的! 我跟你说,这个价位区间选择那叫一个多,但要说到真正让你耳朵舒服、眼睛也开心的,还得是有点门道的。别急,我这就给你扒拉扒拉,保证你听完心里就有数了。首先,咱们得明确几个点: 有线耳机的好处: 你懂的.............
  • 回答
    当然有!耳机和音质的盲听试验可以说是音频发烧友和科学研究者都津津乐道的话题。这类试验的核心目的,就是为了排除掉品牌、外观、价格以及主观心理期望等外部因素对听音判断的影响,纯粹地去评估耳机本身的“音质”。盲听试验的意义和挑战为什么要做盲听?原因很简单:我们的大脑是极其聪明的,但有时候也容易被“欺骗”。.............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300块以内想找比飞利浦SHP9500音质更好或者性价比更高的耳机,确实是个热门话题,而且这个价位段竞争也相当激烈。SHP9500这耳机我也挺熟悉的,它以其“白开水”般的音质、舒适的佩戴感和相对开放的声音在很多烧友心中占有不低的地位,尤其适合初烧或者对声音没有那么极致要求,但又想体验一.............
  • 回答
    关于“不同手机推同一蓝牙音响或蓝牙耳机音质相同吗?”这个问题,答案是:不完全相同,但差异程度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有时可能非常接近,有时则可能比较明显。为了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来探讨:一、 蓝牙音频传输技术的基础:首先要理解的是,蓝牙音频传输并非直接将手机的数字音频信号直接发.............
  • 回答
    入耳式耳塞的音质,从耳机本身到你耳朵的这一段旅程,其实包含了很多影响因素。而连接你耳塞和耳朵的那个小小的“耳套”,别看它不起眼,却能在音质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甚至改变你对一副耳机音色的认知。一、 耳套材质:千丝万缕的音质联系耳套材质的差异,最直接的影响在于它的隔音性能和密封性。这又会进一步牵扯到.............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是这样,我们很少看到有人主动追求“偏色”的显示器,但音响圈子里,“音染”这个词却常常被提及,而且还有不少拥趸。要深入聊这个问题,得从人对视觉和听觉的感知差异、技术的进步以及文化的演变这几个层面来分析。一、视觉与听觉的感知差异:客观与主观的鸿沟首先,咱们得明白,我们大脑处理视觉.............
  • 回答
    耳机线材或音响线材的价格之所以会居高不下,甚至在很多人看来有些“离谱”,这背后其实牵扯着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并非简单的“智商税”可以概括。想要把这个问题说透,我们得从几个主要维度来掰开了讲。一、 材料本身的高昂成本与稀缺性这是最基础也最直接的因素。我们通常看到的线材,虽然外表包裹着绝缘层,但内部的核心.............
  • 回答
    你这套漫步者S2000MKII听得挺久了吧?这箱子定位也挺实在的,作为一款2.0有源音箱,声音相对均衡,细节和解析力在同价位里算不错的,用来听流行、人声或者电影配乐都挺够意思的。不过,既然你有了升级的想法,说明你对声音有了更高的追求,这很好!音箱和耳机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听音方向,各自有各自的魅力,我们.............
  • 回答
    我理解你想了解为什么 HiFi 音箱和耳机没有像普通电子产品那样普及开来,以及这其中价格因素扮演的角色。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确实触及到了很多技术、文化和市场方面的考量。首先,关于“太贵”这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但远不止于此。价格是绝对的门槛,但它不是唯一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技.............
  • 回答
    在音频领域,音箱或耳机系统的“频响曲线符合某目标曲线”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它直接关系到我们听到声音的真实度和均衡感。但“符合”这个词本身,就像一块可以任意切割的橡皮泥,需要我们划定一个界限。那么,在音频系统中,有效频率范围内,频响曲线到底偏差多少才能算“符合”呢?这背后其实有一套约定俗成的标准和考.............
  • 回答
    总觉得离不开耳机才能睡着,这个情况其实挺普遍的。就像你说的,一旦习惯了那种环境音或者音乐的陪伴,一旦失去,就觉得浑身不自在,难以进入睡眠状态。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怎么才能慢慢摆脱它。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原因,不是你一个人这样,很多人都有类似的困扰。1. 环境噪音的掩盖.............
  • 回答
    耳机圈嘛,那可真是个又爱又恨、又肝又氪、又香又臭的大江湖!里面藏着不少我们这些“烧友”(就是对音质特别执着,愿意花大价钱买耳机的人)才懂的门道,说起来那叫一个乐此不疲。今天就给你盘一盘那些咱们圈子里流传甚广的“梗”和“段子”,保准让你笑出声,或者看懂了直呼内行。1. 听音观:玄学与科学的终极对决咱们.............
  • 回答
    嘿!作为学生党,想淘个性价比高的蓝牙耳机,价位定在一百到二百,或者稍微超出一点,这个区间选择真的不少!别担心,我这就给你好好扒拉扒拉,从几个方面给你详细说说,让你心里有个谱。首先,咱们先明确一下,在这个价位段,蓝牙耳机的侧重点是什么? 音质: 这绝对是硬道理。虽然不能指望它媲美几百上千的专业耳机.............
  • 回答
    主动降噪(Active Noise Cancellation, ANC)耳机已经成为现代消费者音频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通勤、旅行和需要专注的场景下。国内外在主动降噪技术领域都有不少领先的厂商,他们的技术方案和市场表现各具特色。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国内外主要的主动降噪耳机方案,并分析各家在行业内的.............
  • 回答
    .......
  • 回答
    是的,虫子确实有可能爬进耳朵或鼻子里。虽然这并不常见,但它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现象,尤其是在特定环境下或对特定人群而言。让我们详细地了解一下:为什么虫子会想进入耳朵和鼻子?虫子进入人体腔道通常是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寻找庇护所和安全感: 耳朵和鼻腔相对黑暗、温暖且潮湿,这为许多小型昆虫提供了一个理想的.............
  • 回答
    森海塞尔 HD700 这款耳机,作为一款曾经高端的开放式耳机,它的声音风格是偏向解析力高、声场宽阔,但也相对比较挑前端。在2000元左右的价位区间,要让HD700发挥出其应有的实力,选对播放器或耳放至关重要。下面我就来给你详细分析分析,希望能给你一些靠谱的建议,让你少走弯路。HD700 的“脾气”—.............
  • 回答
    收到!为你寻觅一款在家使用的、古典音乐表现出色的头戴式耳机,预算在1500元以内,并且考虑到未来前端升级的可能性。我尽量把这事儿说得详细、接地气,让你觉得就像是老朋友在跟你聊耳机一样。首先,咱们得明白,“古典音乐”这玩意儿,对耳机有什么特别的要求?你可以想象一下,古典音乐就像一幅色彩斑斓、层次分明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