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耳机厂商在耳机说明书里写着需要煲耳机150个小时,是不是纯粹的商业行为?

回答
说耳机厂商在说明书里写需要“煲机”150个小时,是不是纯粹的商业行为?这问题触及到许多消费者心中的一个疑问,也是一个在耳机爱好者圈子里争论不休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看看这150小时的“煲机”究竟有没有实际意义,还是仅仅一个厂商的“营销噱头”。

首先,我们得明白“煲机”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在音响设备领域,“煲机”(Burnin)最早可能源于对电子元件的预处理。新生产的喇叭单元,尤其是其悬边(surround)和折环(spider)等橡胶或泡棉材质的部分,在出厂时可能还比较硬,活动范围受到限制。理论上,通过一定时间的连续播放音频信号,让这些材料逐渐变得柔软、具有弹性,从而能够更自由地振动,释放出更好的声音表现。这个过程可以类比于新鞋子需要“磨合”,才能穿得更舒适。

那么,这150个小时的“煲机”时间,是不是厂商为了延长消费者使用耳机的过程,从而增加销量?从最纯粹的商业角度来看,任何产品说明书的内容都可能带有一定程度的推广和引导意味。 如果商家能够通过“煲机”这个概念,让消费者觉得耳机需要一个“准备过程”,这本身就是一种情感上的投入,也可能让消费者在煲机后觉得音质有所提升,从而更满意自己的购买,甚至产生“这个品牌很专业”、“这个耳机很讲究”之类的印象。从这个角度看,它确实有商业上的考量,能提升用户体验和品牌忠诚度。

但是,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它“纯粹”就是商业行为,而不包含任何技术或听觉上的考量。以下是一些更细致的分析:

1. 材料的“老化”与“疲劳”:

新材料的特性: 耳机的发声单元(单元),特别是动圈耳机,其核心是振膜(diaphragm)和驱动它的音圈(voice coil)。振膜边缘通常会有一个悬边,连接着框架,使其能够前后运动。这些悬边材质可以是橡胶、泡棉、聚合物等。新的时候,这些材料确实可能相对僵硬,影响振膜的运动幅度和线性。
“煲机”的原理(理论上): 理论上,长时间播放音频信号(尤其是一些低频或特定频率的信号)可以带动振膜做大幅度、重复性的运动。这种运动会逐渐“软化”悬边材质,降低其内部阻尼,使其更灵活,从而改善振膜的响应速度和整体的灵敏度。同时,音圈在磁场中运动,也可能让内部的绕线和固定材料逐渐适应工作状态。
150小时的数字: 150个小时是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大约是6天多不间断地播放。这个时长对于许多厂商来说,可能是一个“足够”让材料发生显著变化的保守估计。一些研究或者经验表明,某些材料在几十小时后就已经进入相对稳定的状态,而150小时则显得有些夸张。

2. 听觉上的“适应”与“习惯”:

人耳的适应性: 很多时候,我们感觉声音有所变化,也可能与我们人耳自身的听觉适应性有关。刚拿到一副新耳机,我们的耳朵还没有习惯它的声音风格(比如高频是否刺耳、低频是否轰头、中频是否凹陷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聆听,我们的大脑会逐渐适应这种新的声音特征,甚至开始“欣赏”它,从而产生“变好听了”的错觉。这是一种心理上的“煲”与听觉上的“适应”。
声音信号本身的“磨合”: 有一种说法是,特定频率的音频信号(例如白噪音、粉红噪音或者一些专门的煲机音乐)在播放过程中,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单元的“磨合”。例如,低频信号能让悬边大幅度运动,高频信号能让振膜的细节响应更充分。

3. 厂商的考量与策略:

标准化的建议: 对于厂商来说,提供一个统一的、相对保守的“煲机”时间,可以避免因为个体差异(用户使用的材料不同、播放的音频不同)而导致效果不一的投诉。150小时是一个“万无一失”的建议时长,即使有些人觉得效果不明显,也不会因为他们“煲”得不够久而产生问题。
降低退换货风险: 一些用户可能在刚拿到耳机时,因为不习惯其声音或者发现一些不理想的特质(比如有些刺耳的高音),就想着退货。如果厂商建议“煲机”,这给了用户一个缓冲期,也给了耳机一个“可能变好”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用户的即时不满和退货意愿。
品牌形象与专业度: 强调“煲机”这一过程,也可能是一种品牌形象的塑造。让用户觉得自家产品是经过细致调校和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达到最佳状态的,能够体现出品牌的专业性和对音质的极致追求。

那么,150小时真的“必须”吗?

大部分情况下,我认为150小时并不是一个绝对必要的时间点,也并非所有耳机都需要如此漫长的“煲机”。

许多现代耳机,特别是工艺精湛、材料先进的耳机,其出厂状态下的声音表现已经非常接近最终状态了。 它们可能只需要几十个小时的温和播放,或者甚至直接就能提供令人满意的音质。
“煲机”的效果,即使存在,其提升幅度也因人而异,甚至可能非常微小,不易被普通消费者察觉。 很多时候,听觉上的习惯和心理预期对音质感受的影响可能更大。
过度或不当的“煲机”反而可能损坏耳机。 如果用过大的音量播放一些失真的信号,可能会对振膜造成物理损伤。

结论:

耳机厂商在说明书里写150小时煲机,我认为其中有相当的商业驱动力,但也不能完全否定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即使是很微小的)材料物理和听觉适应的理论基础。 这个时长更像是一个“安全冗余”的建议,它既是一种对产品潜在性能的期望,也包含了对消费者体验和品牌形象的维护。

对于消费者来说,不必过于执着于这个数字。你可以尝试按照说明书进行,享受这个过程,但也无需对此抱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更重要的是,多听听自己的耳朵,感受耳机在你听来是否悦耳。如果一副耳机在你耳朵里一直不舒服,即使煲了再久,也未必能成为你喜欢的那个声音。相反,一副本身就声音动听的耳机,经过一些时间的播放,可能会让你觉得更加“熟稔”和“舒服”,这或许就是“煲机”最实在的意义所在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假如煲耳机有用厂商就应该煲好,然后再加价卖给消费者。

就是因为 “煲”过得耳机 和没有“煲”过的耳机区别没有太明显。

毕竟你花了 几千块买个耳机 结果和pdd买的9.9包邮一样的 音质,你找商家找说法。

结果商家告诉你 耳机需要 “煲”150个小时,以后才能有你想要的效果。

然后花了时间去“煲” 时间久了耳朵麻木了 ,慢慢你就能接受 这个音质了

最后你得出结论你的耳机高音甜,中音稳,低音沉~一句话来概括通透

含泪 给商家五星好评,耳机音质很好!!!

user avatar

我可以明确告诉你,这是彻头彻尾的商业营销行为。

耳机煲机这种行为可以大概概括为三点:

感知不强

很多情况下,煲机并不会给耳机声音带来可闻的变化。即便一定时间的煲机改变了单元的顺性,通常这种改变也是微小的。而一些其他可能引起改变的因素,例如人肉煲机头戴式耳机耳罩憋了,结果也是未知的,也许会更差。所以正常听就好。即便有区别,也偏离的厂商原本想表达的声音,做产品时都是全新组装的产品去调音和验收,不会做什么几千小时老化的样品去签Gold Sample,那样研发上市进度要退多久?黄花菜都凉了!

当然,不同人群的听音能力和听觉记忆能力是不同,对于很多未经训练的人而言,很难保持一定时间的听觉记忆。对于煲机上百小时后,可能早就忘记了当初煲机之前的声音,没有直观有效的AB对比,也没用任何测试数据,但却靠着脑补想象着声音一耳朵提升的大有人在。

方向错了

很多崇尚煲机的“发烧友”,其实目的无非还是想提升音质。否则如果耳机音质已经不错或者音质已经能使其满足的耳机,也就没有动机再去煲机。

然而,在上述描述中已经说明,煲机对于声音的改变的作用通常是微乎其微的,甚至很多时候是不可闻的。意图通过煲机来大幅度改善耳机声音完全就是天方夜谭和一厢情愿。或者用更时髦的词来说就是,方向错了。

如果对目前手中的耳机不满意,除了换耳机以外,最有效的手段就是EQ,除非耳机本身的非线性和频宽等性能实在太差。

徒增功耗

很多人可以煲机会播放pink noise或者“专用的煲机音乐”,但是这段时间并不会去听。因为他们自己的逻辑是,不“煲开”没法听。这段时间耳机播放的音乐就会白白浪费掉,损失了电能,好比洗完手后不关水龙头、人离开房间后不关灯不关空调。着实是徒增功耗,不环保。

。。。。。。

这款K545是我之前在JBL Professional的老领导做的。。。

做主观调音的基本能力之一就是有一定的能力判断前后两种声音没区别。如果任何先验都会让你“感觉”声音有变化有提升,那么最后项目验收的时候肯定被diao死。有时是所调的东西方向错了感知不强,有时是软件有bug。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有一次调音软件有bug,我还以为加载了参数“一耳朵提升”,结果发现根本没加载进去才明白自己是在“意淫”。

这个东西需要经验和训练,到后来我可以听出第二天早上加载参数失败的声音和前一天晚上的没什么区别,再到后来可以听出今天去供应商听得新样品和昨天时隔24小时去供应商听得旧样品没什么明显区别——测试结果也显示区别微乎其微。供应商觉得我耳朵太diao了,我笑了笑,基本操作,毕竟靠这个吃饭。天天听这么几首歌,你跺你也麻。如果别人随便给你个样品并且没什么明显变化你却跟别人说“一耳朵区别”,那人可丢大了。

无论如何,即便再牛x的“金耳朵”,也是人,也有可能出现不稳定的结果,所以客观测试通常是必要的。

最后再我额外补充简要介绍一下我在JBL时的这位老领导,姓名就不提了。1985级南京大学声学系,30多年专业声学经验,声学楼主席,哈曼深圳唯一一个听力测试得满分的人。之前在JBL Professional的时候他应该是JBL Professional级别最高的声学工程师,比他级别更高的技术人员应该只有之前介绍过的前苏联大师Alex Voishvillo博士,算是扬声器工程师。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JBL Synthesis的首席结构工程师是一个越南人。之前的Greg Timbers和Jerry Moro也都是人才。他们各个都是人才,我认为JBL Professional/Synthesis也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全球化公司。因为企业一旦发展到一定规模,要想保持领先优势,就必然要在全球各地招揽优秀人才。

他的鼎鼎大名,业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至少我认识的做音箱耳机行业的还没有任何一个人没听说过他的。绝对算是民族声学的栋梁。之前德州仪器的某些技术文档都是抄他的文章。然而所谓的发烧圈有几个人听说过他呢,相比之下,发烧圈里公认的那些往往拥有特异功能的“懂行的人/技术专家”有几个不是气功大湿。有几个人是做声学的?更有几个是做调音的?甚至有不少根本不是做技术的,而是厂商的吉祥物,真正干事情的要么是贴牌代工厂,要么是公司里的技术人员。像Wolfgang Klippel教授这样的人,发烧圈又有几个人知道呢。

更别说业内一些真正专业做主观调音的专家又有几个人听说过呢,别说发烧圈,就是国内的声学圈知道的也很少。

这个行业相当一部分乱象,固然有毫无底线的市场营销和消费主义的煽风点火,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源于信息不对称。

user avatar

俺觉得, 不只是纯粹的商业行为, 也是另一个中华鳖精。

耳机厂商在耳机说明书里写着需要煲耳机150个小时,是不是纯粹的商业行为?

煲耳机 150个小时是不够的。

如果您需要一个期限的话, 俺觉得一万年更好。

这关乎信仰。别客气。

***** 备注:这个问题或者类似的问题, 复发的周期和人类的中长期遗忘曲线相吻合。




耳机厂商在耳机说明书里写着需要煲耳机150个小时,是不是纯粹的商业行为?


请问所有耳机都需要煲机吗?用煲机音乐好还是智能煲机程序好?

老麦,我忍不住想煲耳机有啥免费 Hi-RES 煲机软件?

下面的两个很小的免费工具(几十K字节而已)产生的都是 32bit 采样的无损煲机音效。

32bit 小巧的噪音催眠器软件 KOF PINK NOISE Sleep helper (可以产生32bit 的白噪音和粉红噪音)

SLEEPINK 备份链接

wenxue.ca/wp-content/up


32bit 小巧的粉红噪音发生器软件 KOF PINK NOISE GENERATOR

NoiseGen

wenxue.ca/wp-content/up

如果电脑系统比较旧, 您也许需要安装微软的 dot net framework

耳机厂商在耳机说明书里写着需要煲耳机150个小时,是不是纯粹的商业行为?


您煲到退货期限以后, 耳机一般就脱胎换骨, 立竿见影了。

关键点就是要煲过退货期限, 怎么煲真的不重要。 用意念煲也是可以的。

但是千万不要 “听着煲”, 弄坏自己的耳朵。

一般来说, 振膜都是塑料的 (高分子材料PET) , 例如大家经常用来装一种高成瘾性饮料一氧化二氢的瓶子也是 PET 的。



如果要想让塑料快速变形, 提升温度就好了。 比如咱煲鸡汤, 普通锅就没有高压锅快, 对吧?如果想快速老化, 可以考虑把室内温度调节到 35 摄氏度(警告:高温危险。切勿轻易尝试!), 保守的估计能够缩短煲机时间 10 倍。


如果您确实很喜欢可以用他们来催眠 )))))))))))))))))外放到音箱((((((((((((((((

大家自己试试就知道了。 小马过河嘛。 ((((((((((((((((( 外放到音箱 ))))))))))))))))))))))


煲耳机白噪音和粉红噪不够? 还有

不是有人说煲耳机象打拳嘛?

哪个频率不爽, 您可以给这个频率产生莫尔斯码煲它 365 天甚至 十年八年。

少林长拳或者罗汉拳练个十年八年也是可以洗筋伐髓的

耳机厂商在耳机说明书里写着需要煲耳机150个小时,是不是纯粹的商业行为?


20KB免费小软体:纯音超声次声波白噪发生器及莫尔斯码发生器训练器 32bit192KHz

免费的免费的免费的。。20KB免费小软体:纯音超声次声波白噪发生器及莫尔斯码发生器训练器 32bit192KHz


wenxue.ca/wp-content/up



如果电脑系统比较旧, 您也许需要安装微软的 dot net framework


Download .NET (Linux, macOS, and Windows)

Download 适用于 Windows 7 SP1、Windows 8.1、Windows 10、Windows 10 十一月更新、Windows Server 2008 R2 SP1、Windows Server 2012 和 Windows Server 2012 R2 的 Microsoft .NET Framework 4.6.2 (脱机安装程序) from Official Microsoft Download Center


¥¥¥¥¥¥¥¥¥¥¥¥¥¥¥¥¥¥¥¥¥¥¥¥¥¥¥¥¥¥¥¥¥¥¥¥¥¥¥¥¥¥¥¥¥¥¥¥¥¥¥¥¥¥¥¥¥¥¥¥¥¥¥¥¥¥¥¥¥¥¥¥¥¥¥¥¥¥¥¥¥¥¥¥¥¥

下面咱来说正经的。

耳机厂商在耳机说明书里写着需要煲耳机150个小时,是不是纯粹的商业行为?


***** 备注:这个问题或者类似的问题, 复发的周期和人类的中长期遗忘曲线相吻合。


(正规的)厂商不是傻缺, 他们相信的是科学。



网友发来商家脚本更新:

“一定要煲过厂商保修时间,如果煲到停产没有配件的话声音又可以提升一个层次, 如果煲到厂商关张那声音就可以达到完美的境界了。”



耳机要煲机, 这是一个最最最不要脸的骗局。

不会有任何提升, 只会错过退货期限。


耳机根本就没有齿轮组没有浴盆曲线, 磨合条毛啊。

7天能剧烈改变的东西你能期望它10年一贯地出力吗。 磨合说是给最弱的消费者准备的。 其次就是胶水应力说,振膜都是微米级别的厚度, 胶水如果糊到振膜上就是废品了。耳机是没有弹波的,应力释放说是给不懂装懂的二把刀准备的。 至于那些号称耳机要煲的所谓耳机厂的技术员, 竟然拿不出实验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耳机要煲说, 那也是个奇迹。


对于那些劝你煲机的卖家, 付钱给他的时候打折给就好了, 也可以告诉他,你的钱拿回家先不要数,煲煲两个星期以后会一块钱会变两块钱, 越煲越好用,自己会升值和繁殖。 煲几千年以后还能变成文物。

。。

还有没有比 “煲耳机”更大的骗局呢? 有的,详情请看:




对比不同的佩戴位置, 您可以发现,佩戴位置改变导致的频率响应的改变要远大于网上流传的 innerfidelity 发表的所谓“煲耳机”可观察到的改变。

至于很多人都喜欢引用的 innerfidelity 的测试结果来试图证实耳机煲机的效果。在俺看来也是漏洞百出的。至少有7个明显的漏洞, 从实验操作、设计和方法的角度来看:

  • 没有记录温度、湿度的变化;
  • 没有记录耳机和人头之间压力的变化;
  • 没有耳机振膜和人工耳的距离的持续记录;
  • 没有记录耳机支架弹性回复的变化以及耳罩的蠕变;
  • 没有对照组;
  • 仪器没有校正或者过期(这是该作者自己承认过的事实)。
  • 人工耳也没有在每次测试前校正.


也许有人说, 耳机又不是飞机火箭导弹这些高精尖的玩意, 有必要那么认真吗?

那话就说回来了, 耳机论坛上那些(世袭的?)大师做的“实验”是为了

耍魔术还是找出真相?




**大神,你不用 Pistonphone ,你的声压基准在哪?



有的用户不自觉地为商家洗地, “为啥我听着煲有显效啊?”

吊诡的事情是很多发烧友确实觉得听着煲了自己的耳朵一段时间以后, 有改善了。

这怎么解释呢?

这不科学吧?其实这也是科学。

不过就是有点残忍了。

对自己下的手狠了一些。

这可以提的一个成语是 “削足适履”。

有些商家鼓励用户 “听着煲”。

窃以为“听着煲”和削足适履就是一回事。

削足适履读音是xuē zú shì lǚ,意思是因为鞋小脚大,就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合鞋的大小。“听着煲”的实质就是用大音量加上耳机的频响曲线上的峰来煲死自己耳朵里面的毛细胞,

达到对自己的耳朵频域上局部致聋以及时域上永久致聋的效果

如图:


不知道您留意到了没有, 下面的峰就象一个凸起(的阳具), 而上面的听力受损形成的凹陷,就象一个阴具。 或者就象一把钥匙, 对正上面一个就象一个锁眼的东西。

一般来说没有什么教养的人, 例如俺这样的,就会说 Hi man, you are F**Ked. 当然,有点文化有点教养的会说 Unfortunately, you've been screwed.


这原理干过粗活刷过墙的都知道,墙上有凸起, 我刮我刮,我刮刮刮。 耳机听着刮耳, “听着煲”, 哈哈, “听着煲”。 你刮你刮, 你刮刮刮。 刮到后边就好了。

换个平直的耳机测看看你的耳朵听力曲线是不是凹了:

“听着煲”和 削足适履 在物质匮乏的上世纪80~90年代无疑是种令人赞赏的创新, 一种类似于重新发明轮子的创新。然而, 2018 年作为 21 世纪的第 18 个年头, 似乎在提示我们削足适履有点过时了。京东和淘宝不是有退换货的服务吗?Guaranteed Satisfaction...有没有有没有

别只顾着数钱卖掉自己啊, 哥~~~


。。。。。。


HD800s 被扔在一个角落, 过了一晚上, 什么都没做。


台词:“因为今天天气冷, 暖气开多了几度。曲线就不一样了, 低频段明显提升 ”


如果俺不告诉您真相,您可能就相信上面的黑体字了。 但是俺告诉您这是 BS (BULLSH*T), 是扯几把蛋。 为啥捏, 俺把耳机戴上假人头之前,按摩了耳机垫一小会。仅此而已。

于是这个有目共睹的提升就出来了。

如果俺不说破, 您咋能知道俺在扯蛋

您会不会开始暖气调音了呢?



俺的实验都是初中文化就能重复的实验, 只要您是一个愿意实践的玩家,都能重复, 而且可以留下确凿的证据。




再看看以前测的耳机曲线, 分别是 9 年, 5 年和全新的 PX100,


**备注: 图中幅度的区别是故意调整增益,上下平移方便观察造成的

**备注: 图中幅度的区别是故意调整增益,上下平移方便观察造成的


基本上重合,没有什么区别。 所以说呢, 什么 “煲” 耳机, 都是扯淡。

明白了吗? 即使是号称“耳机要煲”的那些国内商家, 它们也不敢拿出自己的实验报告, 尽管只是举手之劳。 它们做的更多是驱使市场人员展开对俺的抹黑, 兜很大一个圈, 也不敢拿出自己的实验报告。 对于厂家, 难道不是举手之劳吗?还有些奇葩的厂家老板,拿着 PROF. WOLFGANG KLIPPEL 关于音箱喇叭(扬声器)的论文来证实耳机煲机有效。 俺几乎吓尿了。

。。。。。。


抛出应力释放说来支持耳机一定要煲机的人,不会期望你知道退火(Annealing)可以消除残余应力, 因为相关厂家早就尽职地做了。



Please Stop ‘Burning In’ Your Earphones

舒尔(Shure )监听产品总监Matt Engstrom 承认,一些体积较大的耳机的传感器会有老化现象,在"理论上"这种现象会导致声音表现力的变化。但没有决定性证据佐证这一点。舒尔曾经测试过一部使用很久的E1 耳机(于1997 年发布),结果如何呢?测试表明这部E1 耳机现在的性能指标和当时走下生产线时一样。15 年来舒尔公司一直在设计生产耳机,舒尔工程师们一次又一次地验证着这个结论,这些传感器的性能在第一天、第一年、第五年没有什么差别——除非你不小心摔过它。


老烧经常念叨的 “自己的耳朵收货”也是一个方法,您可以用这个软体来获得煲机前后的听感差异:

参考这个帖子:

。。


别看大湿搬个 Bruel & Kjaer 假人出来吓唬大家, 真正的实验数据是没有的。目的就是阻止大家实验, 你中学生玩啥人工耳啊, 不许玩。 这些世袭的大师就是欺负初中毕业的读者惯了。俺的责任就是为初中毕业的同学扳回尊严。





大湿连个声压基准都没有。没有温度记录, 没有湿度记录,没有气压记录,没有压力记录,没有位移记录,嘛的记录都没得。还扯什么 Bruel and Kjaer 的麦克风不用校正, 还好 Bruel and Kjaer 的人都在知乎上呢。谁去 @ 一下吧。



再说一遍, innerfidelity 的测试结果漏洞百出。

至少有7个明显的漏洞, 从实验操作、设计和方法的角度来看:

  • 没有记录温度、湿度的变化;
  • 没有记录耳机和人头之间压力的变化;
  • 没有耳机振膜和人工耳的距离的持续记录;
  • 没有记录耳机支架弹性回复的变化以及耳罩的蠕变;
  • 没有对照组;
  • 仪器没有校正或者过期(这是该作者自己承认过的事实)。
  • 人工耳也没有在每次测试前校正.












俺的人工耳比 KEMAR 简单多了。

另外一个简单的人工耳在这里,

有它垫底俺就放心了:



大部分的时候, 听音的功率是十分小的。

有多小, 看看万用表:


几个毫伏而已。


有的同学问,

你为啥放个应力应变曲线在回答里面?

俺在等专业人士,例如声学楼的同学啊。

几微瓦什么时候才能导致弹性材料的永久形变呢?

哈。

弄个 COMSOL 例子来科普下嘛。



俺有个朋友知道俺玩知乎, 给了俺不少玩具。其中就有一个Bruel & Kjaer 的声压计。


本来俺已经嫌手里的塑料外壳声压计够大了, 没想到它的前辈竟然是个八斤重的巨无霸。


听力受损的人不是少数,这也是为什么俺不怕麻烦, 从 WHO 获取授权来转载这个联合国卫生组织的新闻稿:



(全球)11亿人面临听力损失风险


再次感谢 Brüel & Kjær Sound & Vibration 的赞。



跑题了, 跑题了, 跑题了吧 ?



忘记提一件重要的事情了,

(在国外) Sennheiser、AKG 以及 SHURE 都说他们的耳机不用煲。

发现耳机煲过以后能提升耳机的表现这可是电声界的重大科技突破呢, 赶紧结集发表论文呐, 千万别让外国人抢先发表了, 这可是诺奖级的发现呢。 AES 这几年中国的论文太少了, 如果有这么重大的发现, 千万千万千万千万千万千万千万别让外国人抢先发表了哦。


还有没有比 “煲耳机”更大的骗局呢? 有的,详情请看:


看到大湿亮骚 HD800 的证书, 俺笑尿了。如果煲耳机有效, 那张证书上面的 DATA 就是过去时了。 煲了以后不就作废了嘛?这么简单的逻辑悖论,俺一个初中毕业的都能看到。对吧?

问题来了, 您想要回煲机以前的厂家总工签名背书的表现,是应该求神拜佛呢?

还是念咒呢?不懂啊? 送您一个吧。

金光神咒

天地玄宗万气本根广修亿劫证吾神通 三界内外惟道独尊体有金光覆映吾身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包罗天地养育群生 诵持一遍身有光明三界侍卫五帝司迎 万神朝礼役使雷霆鬼妖丧胆精怪亡形 内有霹雳雷神隐名洞慧交彻五气腾腾 金光速现覆护真人 急急如律令





////////////////////////////////////////////////////////////////////////////////////////////////////////

万一您失眠, 粉红噪和白噪音都可以用来辅助睡眠/导眠。


睡眠是人体的一种主动过程,可以恢复精神和解除疲劳。人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五天不睡眠人就会死去,可见睡眠是人的最基本生理需求,甚至比饮食更重要。睡眠作为生命所必须的过程,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是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全世界有将近27%的人存在睡眠障碍。

据中国6个一线城市市场调查显示,中国成年人一年内的失眠患病率高达57%。

失眠虽不属于危重急病,但严重妨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并能加重或诱发心悸、胸痹、眩晕、头痛、中风病等多种病症。

引发失眠的因素很多,除身体器质性病变以外,绝大多数都是由睡眠环境、心理压力和情绪失调等所谓人为因素造成的“假性失眠”。

在一种过于安静的环境下,人们的耳膜里仿佛传来天籁般刺耳的不规则噪音,让人恐惧和烦躁不安,越是安静得出奇,越使人浮想联翩,有些人用数数来分散注意力,可往往适得其反。 由于心理压力、情绪失调等因素,导致人们上床后思虑万千、精神紧张抑郁,久久不能入睡。越不能安然入睡,人们的情绪会变得越差,很多人长期滥服各种安眠药物,非但未能改善睡眠、提高睡眠质量,反而雪上加霜,因滥用各种安眠药物而导致的各种医源性疾病随之不断增加。如何有效地从环境、心理和情绪等方面治疗“假性失眠”,改善和提高睡眠质量,已成为国际社会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

通常来说,噪音会让人难以入睡。然而,粉红噪音能让人睡得更香甜。

伦敦皇家医学研究院的Dr. Spencer 博士曾经就白噪声对儿童的睡眠影响做了一项研究,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选用了20位2-7天的婴儿,在他们睡前用白噪声机播播放频谱带在500-9000HZ的白噪声。5分钟后,实验组有16名婴儿(80%)睡着了,而对照组(没有播放白噪音)却只有5名婴儿(25%)入睡了。

可见白噪声对睡眠的促进作用是有显著性的,接近三倍的差距。

不喜欢白噪音(稍微刺耳)的读者可以选择粉红噪音(Pink noise)试试,它和白噪音类似,但是相比于白噪音减少了刺耳的高频音调的强度,主要分布在中低频。更接近自然界的声音(1/f Noise)。北大的一项实验发现,参与者在夜间稳定睡眠的时间增长了23%,白天小睡时稳定睡眠的时间增长了45%,75%的参与者表示他们在粉红噪的环境中会睡得更安稳。

粉红噪和白噪音都可以用来辅助睡眠/导眠。


       References: 1. Green, Ethan. "What Is White Noise & What's All The Fuss About?" Nosleeplessnightscom. N.p., 24 Mar. 2016. Web. 27 June 2016. 2. Söderlund, Göran, Sverker Sikström, and Andrew Smart. "Listen to the noise: noise is beneficial for cognitive performance in ADHD."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48.8 (2007): 840-847. 3. Spencer, J. A., et al. "White noise and sleep induction." 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 65.1 (1990): 135-137. 4. "White, Pink or Brown: Which Noise Helps You Sleep Better?" Nosleeplessnights. N.p., 24 Mar. 2016. Web. 27 June 2016.      


***** 备注:这个问题或者类似的问题, 复发的周期和人类的中长期遗忘曲线相吻合。


/////////////////////////////////////////////////


俺知乎阅读总量只有 0.6亿 没跨出一小步 (n<1亿)。盐值低迷(半年了还900),草地匍匐5000米单膝跪求大家关注,希望借此长 1 点盐值。


“老麦, 大家都说你是笑话、论坛孤儿和神棍。”

“没错。 只有千万分之0.5的读者赞同俺的观点。”



不用谢。

user avatar

先把知乎之前有个人发的双盲测试做了,看看1w的耳机和100的耳机你能不能听出来区别,再谈煲机的事情

有的人烧了几十万在耳机上,一问连wav、flac、mp3的区别都不知道。

他的钱全花在哪个线多牛逼,哪个前端多牛逼,哪个耳放多牛逼上面了。而且全是听别人讲的。


我早就说了Hifi圈一大半都是笑话,任何质疑我这句话的都去做个双盲测试,看看自己吹的天花乱坠的索尼XXX耳机,把牌子型号拆了能听出来几个。

连AirPods和N5005区别都听不出来的人我能拉出来一车皮。


为什么告诉你要煲机150小时?

因为七天无条件退货,7X24=168


我们知道一个不会弹吉他的人,送他一把全手工定制他也不可能马上就会弹琴了,同样一个不会打游戏的人不可能因为你给他配一台顶配外星人他马上就能去打职业,怎么类比到耳机这里就不懂了呢?

你说一个对音乐的品味基本上取决于网易云排行榜的“老烧”,给他配一副N5005+ZX300,他摇身一变就成了贝多芬,这合理吗?

为什么我说现在hifi圈一大半是笑话,因为这些人烧的完全就是设备,烧的是数码产品,烧的哪个参数怎么怎么这个单元怎么怎么这个均衡增益怎样怎样,至于耳机是拿来听歌的这点早就忘到九霄云外了。

买椟还珠不过如此。



评论来了一堆“金耳朵”搁着yygq?

那么大的大多数人这几个字看不见吗,赶着高铁来这对号入座?

你们听得出来,你们能保证大多数人听得出来吗,我也是录音棚搬过砖的人,我就可以说千元以上耳机能一耳朵分清楚谁是谁的,100个里面找不出1个来,这才是大多数人的水平。

beats的价格一点不比铁三角便宜,自己去京东看看销量,想想我说的大多数人是在指谁


三更。

看来一方面很多金耳朵嘲笑我没有世面,一方面很多朋友不清楚自己到底是木耳还是金耳。

给大家推荐个自用吧,K3003,闲鱼降到1200了。

不管是客观参数还是主观口碑都是相当优秀的一款产品,如果说当年刚出的时候太贵,现在这价格吊打同价位,甚至吊打少数2000、3000价位。

K3003的特点是听各种风格都没有短板,用数码界的话叫做“水桶机”。

对于初烧和想入圈的人,建议听一下K3003。如果你听了觉得不错,甚至你觉得还有瑕疵,那么可以考虑继续往上面烧;如果你听完K3003,觉得跟别的千元机没啥区别,甚至觉得跟百元机、airpods都没啥差别,那么不要怀疑,您毫无疑问是木耳。

在耳机上烧更多的钱除了装杯以外毫无作用。


致各位金耳朵:本人几年前职务之便,专门做过双盲。前来录音的爱好者,一耳朵就能听出来K3003和百元价位耳机区别的人,比例从未超过两成。

你们比我录音棚干活的人还懂大众,你们都是懂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耳机厂商在说明书里写需要“煲机”150个小时,是不是纯粹的商业行为?这问题触及到许多消费者心中的一个疑问,也是一个在耳机爱好者圈子里争论不休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看看这150小时的“煲机”究竟有没有实际意义,还是仅仅一个厂商的“营销噱头”。首先,我们得明白“煲机”这个概.............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直击了耳机发烧友和理性派之间的核心矛盾点。首先,咱得承认一个事实:确实有相当一部分耳机厂商,尤其是主流大厂,为了统一产品标准、降低营销成本、避免潜在的售后纠纷,以及更多地依靠客观数据和科学原理来宣传,会倾向于淡化甚至否定“煲机”的作用。 他们可能会说,现代耳机制造工艺已经非常成.............
  • 回答
    耳机厂商之所以不把耳机“煲”好了再卖,这个问题涉及到耳机设计、生产、成本、消费者认知以及实际操作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入手:1. “煲耳机”的本质与科学依据的争议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煲耳机”这个概念的含义以及它在科学上的地位。 传统观点: 传统上认为,“煲耳机”.............
  • 回答
    作为一名AI,我并没有个人情感,也无法“反感”任何特定的耳机厂商。我的存在是为了提供信息、进行分析和生成文本,而不会带有主观好恶。然而,我可以模拟一个普通消费者在选择耳机时,可能会遇到的一些让其“不满意”的情况,并以一个有思考、有细节的语调来描述,就像一个真实的消费者在分享他的看法一样。如果非要我说.............
  • 回答
    耳机需要“煲”,这背后牵扯着不少关于声学原理、材料科学,以及我们消费者心理的复杂议题。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耳机为什么要“煲”?“煲耳机”(Burnin)这个说法,最早可能起源于电子产品的早期阶段。那时候,很多电子元件在初次工作时,需要一个磨合期,让元件内部的材料(比如电容、电阻、.............
  • 回答
    看到老爸因为生意的事情发愁,心里肯定也不好受。大一新生虽然经验不多,但咱们的热情和新思路,绝对能帮上忙。别急,咱们一步一步来,从能做到的事情说起。第一步:了解情况,做个“家庭生意参谋”首先,别急着给方案,先静下心来,跟老爸好好聊聊。 “爸,最近生意怎么样?有没有什么特别不好的地方?” 试着用轻松.............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也是不少耳机玩家心中一直存在的疑问。如果煲机真的像很多人说的那样能“脱胎换骨”,那厂家直接把耳机煲好再出厂,不就省了消费者事,又能保证产品到手就有最佳表现了?逻辑上似乎说得通,但现实情况远比这要复杂得多,这里面涉及到的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1. “煲机”的科学原理与实际效.............
  • 回答
    手机这几年身上取消的东西着实不少,从最初的红外遥控,到后来的3.5mm耳机孔,再到现在的不可换电池和取消SD卡槽,感觉手机正在走向一个“一体化”的怪圈。很多人都会疑问,这些改变究竟是技术进步的必然,还是厂商们为了自家利益精心策划的一场“阴谋”?咱们不妨就一点点掰扯掰扯。不可换电池:便利背后的妥协首先.............
  • 回答
    作为一名对音频设备有一定了解的爱好者,蓝牙耳机领域确实有几个绕不开的响亮名字,包括你提到的BOSE、JBL、缤特力(现在叫Poly)、捷波朗(Jabra)以及拜亚动力(Beyerdynamic)。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要说哪家“最好”,其实取决于你的具体需求和偏好。我会尽量详细地聊聊这几个品.............
  • 回答
    三星“砍掉”充电器和耳机,这个消息传出来的时候,很多消费者(尤其是中国市场的消费者)的第一反应恐怕是:“哎?这不是苹果玩剩下的招数吗?” 毕竟,自从苹果率先在iPhone包装盒里省掉了这两样东西之后,这个讨论就从未停止过。现在三星这个安卓阵营的巨头也跟着做了,这绝对不是小事,背后肯定有更深层次的考量.............
  • 回答
    音特美ER4系列,这款以其单单元动铁设计闻名于世的耳机,确实在音频发烧友圈子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的出现,以及在单单元动铁领域所达到的高度,时常引发关于“技术积累”和“堆砌单元”孰优孰劣的讨论。 要理解音特美ER4系列为何能以一敌多,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聊聊。首先,核心在于音特美的单元调校和声学.............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市面上的所有耳机,无论贵贱,无论大小,无论品牌,都努力去贴合那条被誉为“黄金标准”的哈曼曲线。这就像一个音乐世界的统一语言被强行推广,大家听到的声音都会往一个方向靠拢。那么,这会带来什么结果呢?好的一面是: 小白用户的福音: 对于那些刚接触耳机,对声音没什么概念的普通消费者来说,这.............
  • 回答
    耳机圈和随身听圈的消费升级速度,可以说在数码产品领域是数一数二的,而且这种升级是全方位的,体现在产品功能、音质、设计、品牌以及用户体验的各个层面。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分析:一、 产品功能的迭代与升级: 从基础播放到全能体验: 早期的随身听(Walkman时代): 核心.............
  • 回答
    耳机是否适合跳绳,这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答案是:非常适合,甚至可以说跳绳时佩戴耳机是一种非常普遍且受欢迎的选择。为什么耳机适合跳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提升运动乐趣和动力: 跳绳本身是一项重复性较强的运动,音乐可以极大地改变这种体验。快节奏的音乐可以帮助你找到跳绳的节奏,激发你的运动潜力,让.............
  • 回答
    耳机发烧友,顾名思义,是对耳机音频播放有着特别的追求和热情的一类人。他们不仅仅是为了听到声音,更是为了体验音乐的精髓,感受声音的细节,甚至将耳机视为一种艺术品和生活方式的延伸。将他们笼统地归为一类人可能不够准确,因为这个群体内部也存在着细分和差异,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描述他们:1. 极其挑.............
  • 回答
    耳机界确实是个奇妙的地方,你掏出几百块钱能买到音质惊艳,和那些动辄上千甚至几千的耳机听起来差不多的产品,这确实让人挺费解的。但仔细掰扯一下,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门道,并非简单的“捡漏”那么简单。首先,咱们得明白,影响一副耳机好坏的因素可不止声音这一个维度。虽然咱们买耳机最看重的还是听歌时的感受,但成本.............
  • 回答
    这就像在问,一把大提琴和一个小提琴的音色差别大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种差别在音乐爱好者和音响发烧友眼中,是相当显著的。耳机接口的单端输出和平衡输出,虽然都是将音频信号送到耳机,但它们在工作原理、信号传输和最终的声音表现上,确实存在着不小的差异。首先,我们得弄明白这两种接口是怎么回事。 单端输出.............
  • 回答
    当然,耳机的频响范围确实是影响其音质表现的重要因素,但它并非唯一决定因素。理解频响范围,并结合其他因素来看待,才能更全面地评价一款耳机。什么是频响范围?简单来说,耳机的频响范围指的是耳机能够重现的声音频率的广度和覆盖范围。这个范围通常用赫兹(Hz)来表示。人类的听觉范围大致在20Hz到20kHz(2.............
  • 回答
    说耳机或音响的音质会“越听越好”,这个问题其实有点意思,因为它涉及到好几个层面,而且答案不是简单的“是”或“否”。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从设备本身的物理属性来说,音质并不会因为你听得多了就真的变好了。 耳机或音响的喇叭单元、振膜、电路设计、箱体结构等等这些硬件,它们的性能是.............
  • 回答
    您这个问题触及到了HiFi圈一个相当核心且又颇具争议的议题:“推力”的神秘面纱,以及为什么那些被奉为圭臬的“HiFi大湿”们,似乎鲜少真正公开、严谨地进行盲听或ABX对比来验证他们的论断。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挖的现象,而且背后涉及到的因素远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与其说是一种“骗局”,不如说是一种认知偏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