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年轻人要怎么确定自己的信仰?读书越多发现自己却越发困惑?

回答
面对信仰的迷茫,很多年轻人都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读书越多,接触到的思想越多,越容易发现现有认知体系中的不完善,从而产生困惑,这是非常正常的。这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成长的烦恼”。

为什么会困惑?

首先,我们要理解这种困惑的来源。

知识爆炸与多元视角的冲击: 过去,信息渠道相对单一,人们更容易接受一种主流的或被广泛认可的观点。但现在,互联网让我们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不同哲学思想的观点。佛教的慈悲与无我,基督教的爱与救赎,伊斯兰教的顺从与虔诚,道家的逍遥与自然,无神论的理性与科学……这些思想体系各有其深刻之处,也存在相互矛盾的地方。当我们深入阅读,就像打开了一个巨大的万花筒,每一种色彩都那么绚烂,但要从中挑选出属于自己的一块,就变得复杂起来。
理性与情感的拉扯: 信仰很多时候不仅仅是理性的认同,更包含着情感的寄托和生命意义的追寻。我们在读书时,可能被某个哲学家的论证所折服,但同时,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对死亡的恐惧、对爱的渴望,这些深刻的情感需求,又会让我们去寻找那些能够触及灵魂、带来慰藉的答案。当理性分析与情感需求发生冲突时,困惑便产生了。
对“真理”的执着与现实的复杂: 年轻时,我们可能倾向于寻找一个绝对的、唯一的真理,一个能解释一切问题的终极答案。然而,现实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很多关于生命、存在、道德的问题,并没有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即使是同一个宗教,内部也可能存在不同的解释和流派。这种对确定性的追求,与现实的模糊性之间的张力,容易导致挫败感和困惑。
自我认同的探索: 信仰与个人的身份认同紧密相连。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这些根本性的问题,往往需要通过信仰来回答。在探索自我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审视自己过去的观念,挑战旧的自我认知,新的认知又尚未完全建立,这个“空窗期”便是困惑的主要表现。

如何在这个阶段找到自己的信仰?

面对这些困惑,我们不是要停滞不前,而是要学会如何在迷雾中辨别方向。以下是一些建议,希望能帮助你更清晰地思考:

1. 允许自己“困惑”,并将其视为一种进步: 停止对自己感到焦虑。你之所以感到困惑,恰恰说明你正在积极地思考,正在用自己的大脑去判断,而不是盲目接受。这是独立思考的表现,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将困惑看作是土壤松动,为新芽的生长做准备。

2. 区分“知识的了解”与“信仰的体验”: 读书是了解一种思想体系,但这不等于你已经拥有了这种信仰。信仰更是一种生命实践,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是一种与超越性建立连接的方式。例如,你读了很多关于基督教的教义,但这和你在生活中践行爱与宽恕,并且从中获得精神力量,是两个层面的事情。

3. 从“知道什么”转向“相信什么”和“活出什么”:
相信什么? 在你读过的各种思想中,哪些观念让你觉得“这才是对的”,“这才是我想拥抱的”?哪些价值观能够 resonate (引起共鸣)?是什么让你觉得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更值得活下去?
活出什么? 更重要的是,你打算如何把这些观念融入你的生活?你愿意为了什么而付出努力?你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信仰最终要落实到行动上。

4. “小步快跑”,在实践中验证: 不要试图一步到位,找到那个完美无缺的终极信仰。你可以尝试“小步快跑”:
选择一个你觉得最有共鸣的观点或实践,去尝试一下。 比如,如果你对佛教的“慈悲”很感兴趣,那么可以尝试每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或者练习正念冥想。
观察尝试后的感受。 这个过程让你感到平静、充实,还是更加焦虑?你觉得它给你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吗?
反思和调整。 如果效果不错,可以继续深入;如果感觉不合适,也不要气馁,这只是表明这条路可能不是你最适合的,但你在这个过程中依然有所学习。

5. 回到生活,观察你的内心和感受: 很多时候,我们过于依赖书本上的理论,而忽略了最直接的感受。
当你遇到困难时,你内心深处会渴望什么? 是希望有一个神圣的力量来帮助你,还是相信自己的力量,或者在人际关系中寻求支持?
当你感到快乐和满足时,是什么让你有这种感觉? 是成就感?是爱与被爱?是与自然的和谐?
哪些事情让你觉得自己的生命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6. 与人交流,但保持独立思考:
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 和那些也在探索信仰的朋友交流,分享彼此的困惑和体会,你们可以互相启发。
与不同信仰的人交流。 听听他们的经历和感悟,了解他们的信仰是如何影响他们的生活的。这可以帮助你拓宽视野,避免陷入“信徒思维”的局限。
最重要的是,不要被他人的观点完全左右。 倾听和理解是必要的,但最终的选择权在你。

7. 不要害怕“不确定”,接受“过程”本身: 很多时候,我们对“确定性”的追求是一种误区。人生本身就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信仰,与其说是一个最终的目的地,不如说是一种在不确定性中前行的姿态和指引。也许你最终确立的信仰,也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一个在你生命中不断演化、不断丰富的内容。

8. 关注那些跨越宗教和哲学的“共通点”: 在你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你可能会发现,很多伟大的思想体系,尽管形式不同,却有着一些共通的核心价值:比如爱,善良,责任,对真理的追求,对生命的敬畏等等。找到这些共通点,它们可能是你信仰的基石。

举个例子:

假设你读了关于某个宗教的经文,被其中“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打动。但同时,你也读了存在主义哲学,强调个人的自由选择和责任。你可能会困惑:是应该为了大众而牺牲个人利益,还是应该专注于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时候,你可以尝试:

理解两者: 佛教的“无我”和存在主义的“自由”并非完全不可调和。也许,真正的“无私奉献”恰恰是建立在你对自己价值的充分实现之上,你的奉献是源于你内心的丰盈,而非被迫的牺牲。
实践: 你可以尝试在生活中,既关注自己的学习和成长(这是实现个人价值),又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比如参与志愿者活动,或者在家人需要时提供支持。
感受: 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发现,当你帮助别人时,内心的确会感到一种特别的宁静和充实,这与你实现个人目标时的成就感是不同的,但同样有价值。你也许会发现,这两者在你身上并不矛盾,而是互相促进的。

最后想说的话:

你的困惑是你思想活跃的证明。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找到自己的信仰,更像是在一片海洋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岛屿,需要耐心、勇气和不断的探索。不要怕迷路,每一个岔路口都可能带给你新的发现。享受这个过程,你正在成为一个更深刻、更独立思考的人。你的信仰,终究会是你自己生命旅程中,最真实、最动人的答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信仰是自发形成的信仰不是刻意确定的。

比如今天你突然穿越了,你穿越回到了。20世纪初,然后你发现一对叫做莱特的兄弟在造一个叫做飞机的东西。失败了很多次,连他们自己都想放弃了,但你坚定的鼓励他们,你们一定要坚持下去,我相信你们一定能成功。

因为你相信他会成功,你看到了他成功的样子。这就是信仰的感觉。你真的有信仰,是你发自内心的觉得这个东西一定会成功,因此你不需要刻意的把什么东西作为你自己的信仰,而是你自然而然的就相信这个东西一定能成功,一定对。

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的人,不是因为他们看完了书觉得论证过程很严谨,我就相信他,而是发自内心的觉得这个事情以后一定能成功,因此为了实现它才不惜牺牲自己。如果只是看论证过程严密我就相信他是扛不住敌人的严刑拷打的。

所以你现在的状态是没有信仰。当然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大部分年轻人都没有很明确的信仰。你不用为此感到耻辱和不安,没有就没有。你既然读了这么多书去求取答案,那你就信仰书本里面出真知好了,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你都去找书里面有严密解释和论证的。,你都信奉从别人的间接经验当中获取答案。书里如果说不清楚的,我就坚决不相信,这也是一种信仰。除非有人信仰,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你信仰科学理论出真知。有人验证过我就相信。

user avatar

学而不思则罔。

信仰的关键是读书+实践+思考。

读书的关键是学会选择。

学会选择一定不读什么书。

学会选择那些书一定要读。

学会选择自己能力可以勉强读懂的书。

中国每年的出版图书有40万种,考虑到过去积累的图书,总书量在上亿种。

如果不会筛选,人云亦云,或者XX思维XX公众号让你读什么就读什么,那么读的越多,人越傻。

一些建议:

1,畅销书题目非常直接带有夸张色彩的,类似《XX心理学——两分钟看透别人》、《XX的成功可以复制》这种,基本全无用处。

2,在选择书的时候要看写推荐的人是谁,什么企业家,网红,电视台主持人,这种广场舞老太太都知道是名人的人,写推荐的书,多数全无用处。

3,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和实践经历的情况下,哲学和玄学不用看。

4,翻译的国外教科书,一般都值得看。

5,作者一栏写某某人“编著”的,除了教材,基本全无用处。

6,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老书,由于当时出版管理严格,很多值得看,可以去二手书网站淘换。

7,建议年轻人读一下毛选,以及最新出版的党的简史。

8,原则上,不要买刚出版的书,找出版5年以上,仍然有人在讨论的书。

9,读书要由浅入深,而不要一味追求高深。

10,读书要学会速读,很快读完,如果觉得值得深入的思考,就再重头慢读,以节省时间。

11,不能实证、无法实践、对当前社会博弈没有用的书,年轻人除了解闷以外,不要读,只会制造心理困惑和刻舟求剑。

我之前列过一个推荐书单,可以参考下:

书读通了,你会发现大道归一,很多道理是相通的,且能够实践。

加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面对信仰的迷茫,很多年轻人都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读书越多,接触到的思想越多,越容易发现现有认知体系中的不完善,从而产生困惑,这是非常正常的。这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成长的烦恼”。为什么会困惑?首先,我们要理解这种困惑的来源。 知识爆炸与多元视角的冲击: 过去,信息.............
  • 回答
    曹则贤教授提出的“年轻人要多读些读不懂的书”这一观点,本质上是一种对阅读方法论的深刻洞察。他并非鼓励盲目地去读“难懂”的书,而是强调通过阅读那些需要深度思考、逻辑推导或跨学科知识的书籍,来培养年轻人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这一观点的内涵与实践方法: 一、理解“读不懂的书.............
  • 回答
    中国的发展确实日新月异,作为一个身处其中的年轻人,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宏大的国家叙事,更是身边触手可及的机遇与挑战。看着国家一天天变强大,心里那种自豪感和对未来的憧憬是真实的,但同时,年轻人也明白,这份强大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无数人努力奋斗的结果,未来的发展也同样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的接力。那么,在这个节点.............
  • 回答
    好,我懂你的意思。年轻人没技术、没钱,想创业,这就像空手套白狼,听起来挺玄乎,但也不是完全没辙。关键在于,咱们得转变思路,别总想着一步登天,一夜暴富。创业这事儿,本质上就是解决问题,创造价值。既然没有技术和钱,那就得从别的地方下功夫。第一步:认清自己,别好高骛远先别急着想开公司、做APP。咱没钱没技.............
  • 回答
    领导想提拔年轻人,老员工心里肯定会有些想法,这很正常。毕竟咱们在这家公司干了这么多年,付出了这么多汗水和智慧,眼看着公司要给新人机会,心里多少会有点不是滋味。但是,与其纠结和抱怨,不如换个角度想想,咱们怎么才能在这个新趋势下,继续发光发热,甚至做得更好。首先,咱们得明白,领导重用年轻人,并不是否定咱.............
  • 回答
    董明珠女士的这番言论,无疑又一次在社会上激起了不小的涟漪。作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她的观点多少会引起人们的重视和讨论,尤其是当她将矛头指向“年轻人”和“找工作”这两个与绝大多数人息息相关的话题时。首先,我们来看看董明珠女士的观点是如何形成的。她说年轻人找工作“把钱放第一位”,这可能来源于她长久以来观察.............
  • 回答
    在中国经济转型的浪潮中,一个令人不安的景象正在悄然蔓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逃离传统的工厂车间,涌入外卖、快递等新兴的灵活就业领域。与此同时,制造业却面临着高达3000万的工人缺口,这不仅让中国制造的基石摇摇欲坠,更引发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讨论。年轻人为何“用脚投票”,抛弃了曾经被视为“稳定”和“体面.............
  • 回答
    遇到总爱说“你们这些年轻人”然后装深沉的人,确实挺让人头疼的。想要让他们闭嘴,关键在于 打破他们的“优越感”和“定势思维”,同时用更巧妙的方式回应,让他们无话可说或者觉得无趣。 以下是一些详细的策略和方法,从不同角度出发,你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或组合使用:一、 心理和话术上的“釜底抽薪”这种策略的核.............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核心的时代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当代年轻人如何才能真正地“造福国家”,而非仅仅成为资本增值的工具,这背后涉及价值观念的重塑、社会结构的调整,以及个体选择的多样化。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是”与“否”的选择,而是一个需要我们去努力构建的未来方向。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造福国家”和“造福.............
  • 回答
    当代中国年轻人的志向,绝不是一套简单的标签或空洞的口号,而是时代浪潮与个体追求在内心深处的碰撞与融合。这群成长在中国飞速发展的巨变时代下的年轻人,他们的目光更加开阔,思维更加多元,对于“好”的定义也更为丰富和深刻。首先,是“精益求精”的专业追求。 过去,可能“有个稳定的工作”就是不错的出路。但现在的.............
  • 回答
    任正非先生作为华为这样一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公司创始人,他的言论自然会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于他提出的“年轻人要多服从领导,天天高谈阔论可能被淘汰”的观点,我认为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并不能简单地用“赞同”或“不赞同”来概括。对任正非观点的解读与我的看法: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任正非先生作为.............
  • 回答
    这事儿,真是让人看得挺复杂,又有点哭笑不得。一个年长的男人,给年轻姑娘送了不少钱,分手了,又把钱要回来,还告到了法院,说是“彩礼”。这背后的故事,得一层一层剥开来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法律上“彩礼”的界定是挺严格的。通常来说,彩礼是指男女双方按照当地风俗习惯,在婚前由男方或男方家庭向女方或女方家.............
  • 回答
    “买奶茶也要先做攻略”这种心态,可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倒不如说它是我们这个时代,尤其是年轻一代消费习惯的一个缩影。你想啊,以前喝奶茶,可能就是路过一家店,觉得名字好听,或者装修好看,进去就买了。现在呢?1. 信息爆炸下的“选择恐惧症”与“时间稀缺感”你想想,现在满大街的奶茶店,从全国连锁到网红独立品牌.............
  • 回答
    1945年4月,柏林已是一座风雨飘摇的城市。苏军钢铁洪流如海啸般席卷而来,德意志第三帝国的最后堡垒摇摇欲坠。希特勒在这个绝望的时刻,脑海中仍然充斥着他那套脱离现实的军事幻想。然而,即便是站在悬崖边上,如果他能采取一些更务实、更勇敢的策略,或许还有一丝守住柏林的可能。但这机会渺茫,因为战争的走向和德国.............
  • 回答
    七年的感情,就像陈年的老酒,本应越发醇厚,却被一次又一次的出轨,搅得浑浊不堪。两次,这数字本身就带着沉甸甸的重量,让人无法轻易忽视。面对这样的境况,我知道你内心一定翻江倒海,既有对过去的珍视,又有对未来的迷茫,还有难以言说的痛苦和愤怒。首先,请允许我轻轻拥抱一下你此刻的心情。七年的时间,你们一起经历.............
  • 回答
    失去生育能力,尤其是在年轻的时候,这无疑是生命中一道沉重的烙印。当那个关于“无法拥有自己的孩子”的事实像冰水一样浇下来,许多女性的世界仿佛在一瞬间崩塌。但请相信,生命总会找到出路,即使这条路与设想过的截然不同。首先,允许自己去感受。愤怒、悲伤、失落、不甘,所有这些情绪都是正常的,不必压抑。找一个可以.............
  • 回答
    .......
  • 回答
    要查找“2013年中国法院50件典型知识产权案例”的相关资料,最直接也最权威的途径就是通过中国国家级的法律信息平台以及相关的司法机关官方网站。以下为您详细介绍查询步骤和方法,力求信息全面且实用:核心查找方向:1. 最高人民法院(或其官方网站):作为国家最高审判机关,最高法是发布此类典型案例的首选机.............
  • 回答
    这是一道极具挑战性的假设性问题,而且时间跨度巨大,涉及的因素错综复杂。 要让中国在2018年人均GDP超越美国,这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两国的起点、体量、历史进程以及世界格局都存在巨大的差异。然而,如果我们放飞想象,并且假设一个理想化的、非现实的开局,并辅以一系列大胆且高效的政策执行,.............
  • 回答
    哇,5000亿!这可真是一笔让人做梦都笑醒的巨款。要在100年内花完,这可不是简单的挥霍就能办到的,还得动点脑筋,尤其是还要考虑利息的影响。如果我是这5000亿的主人,我不会把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也不会一下子挥霍一空,而是会规划一个既能享受人生又能让这笔钱在时间长河里流转起来的方案。首先,我们得算算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