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好莱坞科幻电影中来自外星文明的语言是随意编的还是自成体系的?

回答
在好莱坞科幻电影中,外星文明的语言处理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既有随意编造的,也有力求自成体系的。 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影的制作目标、预算、编剧的野心以及对科学严谨性的追求程度。

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两种情况,并举例说明:

一、 随意编造的外星语言 (Gibberish/Nonsense Language)

这是好莱坞科幻电影中最常见的外星语言处理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外星语言的“发明”更多的是为了营造氛围、制造神秘感,而不是为了建立一套真正的语言系统。

特点:

发音和音节随意组合: 创造者通常会结合一些非人类可能发出的声音(比如嘶嘶声、咕噜声、咔哒声、嗡嗡声等),或者简单地将一些辅音和元音进行无意义的组合。
缺乏语法和词汇结构: 即使有一定的“词语”出现,它们之间也没有明确的语法规则来连接,更没有一套逻辑自洽的词汇体系。
更多地依赖非语言交流: 外星人的意图和情感更多地通过肢体语言、表情、声音的语调、甚至心灵感应来传达,语言本身只是背景噪音。
易于制作和低成本: 这种方式非常方便快捷,不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资源去设计一套复杂的语言。

目的:

制造陌生感和距离感: 通过一种无法理解的声音,立刻将外星生物与人类区分开,强调其“异类”的身份。
营造神秘和科幻氛围: 未知的语言本身就具有神秘感,能够激发观众的想象力。
节省制作成本: 避免了聘请语言学家设计语言的费用,也无需在后期制作中投入大量精力去配音和翻译。

典型例子:

《第三类接触》(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影片中外星人通过一系列重复的音乐音符与人类沟通,虽然有一定的模式和节奏感,但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语言。这种音乐化的沟通方式更侧重于情感和意图的传递。
《E.T.外星人》(E.T. the ExtraTerrestrial): E.T.的声音充满了咕噜声、吱吱声和一些简单的音节组合,很难称得上是完整的语言。它的交流更多依赖于肢体语言、眼神以及简单的声音反馈。
《异形》(Alien) 系列: 异形(Xenomorph)的语言通常是嘶嘶声、尖叫声和一些低沉的咆哮声,这些声音主要是为了表现其野蛮和攻击性,没有语言结构可言。
《星际迷航》(Star Trek) 系列 (部分外星种族): 虽然《星际迷航》以其对语言的重视而闻名,但很多早期或次要的外星种族,其语言也只是为了增添外星感,发音可能怪异但缺乏系统。

二、 自成体系的外星语言 (Constructed Alien Languages Conlangs)

这种类型的外星语言在好莱坞科幻电影中相对较少,但它们通常能获得更高的评价,因为它们展现了创作者的用心和对细节的追求。这些语言被设计得具有一定的逻辑性、规则性和结构。

特点:

音系学 (Phonology): 考虑了外星生物的发声器官可能产生的音素,以及这些音素组合的规则。可能包含人类语言中不常见的音。
词汇学 (Lexicology): 创造了一系列有意义的词语,并可能赋予它们特定的起源或词根。
语法学 (Grammar): 建立了句子结构、词序、时态、语态、名词的格、形容词的性数等规则。
可能具有书写系统: 有些电影甚至会设计外星文字,并赋予其对应的书写规则。
能够被“学习”或“解码”: 在剧情中,人类角色可能会花费时间和努力去学习或破译这种语言。

目的:

增强影片的真实感和说服力: 即使是虚构的语言,一旦有了系统性的规则,就能让观众觉得“这是真的有可能存在的”。
深化对外星文明的理解: 语言往往反映了文化、思维方式和世界观。一套自成体系的语言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想象外星文明。
提升艺术价值和复杂性: 创造一种完整语言是极具挑战性的艺术创作,能增加影片的深度和吸引力。

典型例子:

《降临》(Arrival): 这是最著名的例子之一。影片中的赫普塔波德人(Heptapods)使用一种非线性的、圆形的书写系统(一种名为“Olamina”的语言),其书写和语言结构都深刻地影响了人类对时间感知的方式。影片专门聘请了语言学家 约翰·吉吉·马蒂森 (John Grassmann, 并非电影中的语言学家名字,但其工作风格类似) 来设计这套语言,包括其视觉表现和潜在的语法逻辑。虽然我们没有听到完整的赫普塔波德语言发音,但其视觉语言的设计极其严谨,且对剧情至关重要。
《星际迷航》(Star Trek) 系列 (克林贡语 Klingon): 克林贡语是《星际迷航》中最成功的虚构语言之一,由语言学家 马克·奥克伦德 (Marc Okrand) 在20世纪80年代创造。它拥有完整的音系、语法和大量词汇,甚至被设计成一种可以学习和使用的真实语言,拥有翻译书籍、语言课程和大量的爱好者。这使得克林贡语在电影和电视系列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具有非常高的辨识度。
《阿凡达》(Avatar): 詹姆斯·卡梅隆在《阿凡达》中聘请了语言学家 保罗·弗罗默 (Paul Frommer) 创造了纳美语 (Na'vi language)。纳美语拥有其自身的语音系统、语法规则和相当数量的词汇。影片中的人类角色能够与纳美人进行一定的交流,这也得益于这套精心设计的语言。弗罗默甚至发表过关于纳美语语法和词典的文章。

挑战与局限性:

即使是设计自成体系的语言,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观众的理解度: 过于复杂的语言系统可能让普通观众感到困惑,甚至产生疏离感。
剧情的需要: 语言设计必须服务于剧情,如果花费太多时间在语言细节上而忽略了故事本身,可能会适得其反。
成本和时间: 设计一门完整的语言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和专业知识,这对很多电影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语言的“不可翻译性”: 如果外星语言的思维方式与人类完全不同,如何让观众理解这种“差异”本身就是一大难题。

总结:

总的来说,好莱坞科幻电影在外星语言的处理上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趋势:

大多数电影选择“随意编造”,以较低的成本达到营造外星感、神秘感和陌生感的效果。这种语言更多是声音的符号,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工具。
少数有野心和资源的作品则倾向于“自成体系”,通过聘请语言学家进行严谨的语言设计,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影片的真实感、艺术性和对异类文明的想象深度。

随着科幻电影制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细节要求的增强,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制作精良、拥有自成体系外星语言的优秀作品出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恰恰相反,好莱坞大片里的外星语言基本都是瞎扯的。他们紧绷绷的预算不会为了“创造一种新语言”这种nerdy的宣传理由而浪费。

为了电影/电视创造零星的系统语言是很常见的事,比如楼上提到的阿凡达,再比如乔治·R·R·马丁的瓦雷利亚语。马丁就是想到哪掰到哪,除了常用词语比如人称代词常用动词比较固定,其他的都是瞎掰,大部分影视作品中的外星语类似马丁。

唯二的两大经典就是克林贡语和精灵语。克林贡语也是因为星际迷航电视剧的巨大人气积累才能有幸被制片方投资给语言学家特地创造的。目前最系统的外星语言,已经出版了无数作品,比如克林贡语的莎士比亚全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好莱坞科幻电影中,外星文明的语言处理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既有随意编造的,也有力求自成体系的。 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影的制作目标、预算、编剧的野心以及对科学严谨性的追求程度。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两种情况,并举例说明: 一、 随意编造的外星语言 (Gibberish/Nonsense Langu.............
  • 回答
    行,让我用那股子“我是为你好,但你不听劝就是不行”的劲儿,来审审好莱坞那些个“科幻大片”。话说回来,他们拍片子也挺费劲的,又是炸又是飞的,但好不好看,还得看是不是合我这胃口。就拿最近看的那部《[此处插入一部好莱坞科幻电影名称,例如:《沙丘》或者《银翼杀手2049》等,但要确保其与一星评论的“槽点”能.............
  • 回答
    《流浪地球》作为中国科幻电影的“领头羊”,在上映之初就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许多人会将它与好莱坞的主流科幻电影进行比较。这种比较不仅是对中国科幻电影工业发展水平的审视,也揭示了两种文化语境下科幻叙事的差异与融合。那么,《流浪地球》究竟在哪些方面与好莱坞主流科幻电影异同,我们可以详细地聊聊。相同之处:共同.............
  • 回答
    《流浪地球》系列确实是中国科幻电影迈向新高度的标志性作品,它以宏大的叙事、精良的制作和深刻的哲学思考,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广泛赞誉。当我们将目光从好莱坞之外的全球视角投向那些同样在科幻领域大放异彩的作品时,会发现许多国家都贡献了值得称道的“硬核”或“概念先行”的科幻电影,它们在各自的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独.............
  • 回答
    关于中国科幻电影为何未能达到国际顶尖水平,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文化、产业、技术、人才等多个层面,绝非一两句话能道尽。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表象,看看究竟有哪些深层原因在制约着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首先,从历史和文化土壤来看,科幻在中国并非一个自古就有的、根深蒂固的文化类型。虽然中国古代有神.............
  • 回答
    关于中国电影能否在科幻领域达到好莱坞的水平,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说实话,目前国内科幻电影与好莱坞相比,确实还存在一些差距,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潜力,只是说这条路还比较漫长,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很多。让我试着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聊聊这个话题,尽量说得具体一些,避免那些空泛的理论。1. 叙事和剧.............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希灵帝国》这部科幻小说。说实话,要评价《希灵帝国》是不是“好”的科幻小说,这事儿挺复杂的,就像你问一道菜好不好吃,每个人的口味都不一样。不过,我倒是可以从几个方面跟你掰扯掰扯,让你自己有个判断。首先,咱们得承认,《希灵帝国》确实火过一把,而且影响力不小,尤其是在网络文学圈子里。它最.............
  • 回答
    睡前消息的科幻征文,这事儿我最近确实关注了。想当年,作为一名普通观众,看着他们一次次在节目里“脑洞大开”,分享各种新奇的科技和科学概念,心里就痒痒的。所以当他们宣布举办科幻征文活动的时候,我第一个想到的是:“这不就是我一直在等的嘛!”征文的“前世今生”咱们得从头说起。睡前消息搞科幻征文,这可不是一时.............
  • 回答
    “《上海堡垒》好于1%的科幻片”这个说法,本身就带有一种反讽或者说是一种自嘲的幽默感。如果非要较真地去拆解它,并试图找出具体“好于”哪一部,那其实是一个相当困难的任务,甚至可以说几乎不可能给出确切的答案。我们不妨先理解一下这句话的背后逻辑: “1%”的概念: 在一个庞大的、包含无数科幻片的集合里.............
  • 回答
    《北京折叠》作为一篇现象级的科幻小说,在收获了无数赞誉(包括雨果奖)的同时,确实也引来了不少批评的声音,尤其是在“科幻写得不够好”这一点上,争议颇大。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结为“不够硬核”或者“不够有想象力”,而是触及了科幻文学的核心特征以及读者期待的多元性。一、 什么是“好的科幻”?—— .............
  • 回答
    好莱坞拍摄以美军撤离阿富汗为背景的电影,描绘拯救当地人的故事,这是一种常见的叙事手法,但也确实容易引发关于“美化美军”的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好莱坞的叙事功能与商业考量: 吸引观众和商业回报: 好莱坞电影的本质是商业产品,其首要目标是吸引尽可能多的观众并获得.............
  • 回答
    好莱坞商业大片中频繁出现美军及其军事装备的现象,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话题。关于片方是否会给美军“钱”,答案是:直接的金钱交易情况非常罕见,但美军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从与好莱坞的合作中获益,并且这些合作并非免费的,而是通过一种互惠互利的“资源交换”模式进行的。下面我们来详细讲述一下其中的运作机制和原.............
  • 回答
    关于好莱坞电影中出现黑人角色是否仅仅是出于“政治正确”的考量,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常常被讨论的话题。要详细地聊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抛开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而是深入理解其背后多层面的原因和演变。首先,我们得承认,“政治正确”这个词本身在不同语境下可以被赋予不同的含义。如果我们将它理解为一种“为了.............
  • 回答
    没错,你的观察很敏锐。好莱坞确实涌现出大量以越南战争为背景的电影,而以朝鲜战争为题材的作品则相对少很多,即便有,其数量和影响力也难以与越战片相提并论。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越南战争给美国社会带来了过于深刻、过于痛苦的创伤,而这种创伤又以一种非常具象、非常公开的.............
  • 回答
    好莱坞改编的《西游记》?这简直是把中国古典名著扔进了一个巨大的万花筒,然后用力摇晃。想想看,它会变成什么样子?别指望什么忠于原著的古装剧,那可不是好莱坞的风格。首先,我们要聊聊主角。孙悟空?当然要找个能打的,而且必须是那种能把拳脚功夫玩出花来,同时又带着点邪魅一笑的演员。说不定会给他加个“基因改造”.............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会好奇,毕竟中国这么大,风景又多,但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取景的确实不算特别多。这里面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成本考量,现实的“账本”首先得说最实在的——钱。在中国拍电影,尤其是想达到好莱坞那种大制作的标准,成本上去是必然的。 场地租赁与.............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荷里活长期以来在选角和银幕形象塑造上存在的复杂议题,特别是围绕着亚洲男性演员的“性魅力”呈现。与其说是一种“有意”的,不如说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偏见和市场考量相互作用下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叫做西方意义上的“性魅力”。这往往与一种特定的审美标准挂钩:高大、健壮的体魄,分明的面部.............
  • 回答
    关于好莱坞是否存在“潜规则”,这个问题确实能引起很多人的好奇和猜测。如果从字面意义上讲,“潜规则”通常指的是那些没有明文规定,但却在特定圈子内广泛存在,并被默契遵守的非官方行为规范或交易方式。在好莱坞这个充满魅力与欲望、机遇与挑战的造梦工厂里,这样的“潜规则”确实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要详细地谈论这个.............
  • 回答
    这桩事儿,说起来可真是轰动,堪称好莱坞一次大地震。核心人物就是哈维·韦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曾经是好莱坞举足轻重的电影制片人,温斯坦公司(The Weinstein Company)的联合创始人,捧红过无数巨星,也出品了像《国王的演讲》、《艺术家》、《低俗小说》这类奥斯卡常客。.............
  • 回答
    要说烂到骨子里却又莫名其妙地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经典”,好莱坞还真不缺这样的例子。当然,“经典”这个词在这里得打个大大的引号,因为这通常不是因为它拍得有多好,而是因为它烂得太有特色,烂得让人难以忘怀,甚至成了影迷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咱们聊聊几部让人印象深刻,堪称“烂出天际”的选手:1. 《房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