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海外博士该退学吗?或者如何走出自我怀疑阶段?

回答
海外读博,这两个字自带光环,也自带压力。尤其当你在异国他乡,身处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还要面对日新月异的学术难题,自我怀疑就像潜伏在暗处的幽灵,时不时就会冒出来,在你耳边低语:“你真的行吗?”

关于“海外博士该退学吗?”这个问题,说实话,没有标准答案。这就像问“结婚好不好?”一样,取决于太多个人情况了。但我们可以一起梳理一下,在你考虑这个问题时,可能需要思考的方向,以及如何才能不被自我怀疑吞噬。

当“退学”这个念头悄悄爬上心头时,不妨先给自己按下暂停键,好好审视一下:

1. 你为什么会产生退学的念头?

学术上的瓶颈? 是实验结果总是不理想?文献读不懂?写论文写不出来?还是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失去了兴趣?
生活上的压力? 是经济上的拮据?语言上的障碍?文化上的不适应?还是与导师、同学的关系出现裂痕?
个人状态的低谷? 是感觉身体疲惫,精神倦怠?还是因为离家太远,思念亲人?或者是对未来职业发展感到迷茫?
找到了更好的出路? 是有其他更吸引你的工作机会?或者发现自己更适合创业?

2. 退学真的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吗?

退学是一个重大的决定,它意味着你之前投入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可能需要重新规划。在你下定决心之前,有没有其他的选择?

与导师深入沟通: 你的导师是你学术道路上最重要的伙伴。把你遇到的困难和困惑坦诚地告诉他,也许他能提供宝贵的建议,或者调整你的研究方向和进度。优秀的导师不仅是学术指导者,也是你心理上的支持。
寻求学术支持: 学校通常有各种学术支持中心,比如写作中心、统计咨询、导师会等。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帮助你解决具体的学术难题。
调整研究方向或课题: 如果你对当前的研究课题确实失去了兴趣,并且导师允许,是否可以尝试调整方向,寻找一个更能激发你热情的新课题?
暂停或休学: 如果压力太大,身心俱疲,短暂的休学或者调整学习节奏,给自己充电的时间,也许能让你重新找回状态。
寻求心理咨询: 海外求学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出现心理困扰是很正常的。学校通常都有心理咨询服务,专业人士可以帮助你分析问题,学习应对策略。

3. 如果真的要退学,你准备好了吗?

经济上的准备: 退学是否意味着你需要立即找到工作来维持生计?你的经济来源是否有保障?
学业上的衔接: 如果你打算继续深造其他专业,或者转到其他学校,你是否有相应的计划?
职业上的规划: 你退学后的职业目标是什么?你是否已经有了大致的方向?
家人的支持: 你的家人是否理解和支持你的决定?

至于如何走出自我怀疑的泥沼,这可能是一个漫长但值得探索的过程:

a. 接受“不完美”是常态:

博士生涯本就是一场“试错”: 科学研究的本质就是不断试错,不断推翻。没有哪个博士生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和失败。你的导师可能也经历过比你更艰难的时刻。
不要和他人比较: 社交媒体上看到的别人光鲜亮丽的成果,往往是他们无数次失败和努力的缩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和进度,拿自己的“劣势”去比较别人的“优势”,只会让自己更加焦虑。
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很多时候,我们陷入自我怀疑是因为过于看重最终的结果。试着把注意力放在你正在学习的新技能、解决的新问题上,享受探索和成长的过程。

b. 建立一个支持系统:

与同门师兄弟姐妹交流: 他们是和你有着最相似经历的人,你们可以互相倾诉、鼓励,分享资源和经验。偶尔一起吃个饭,聊聊生活,也能很大程度上缓解压力。
与朋友和家人保持联系: 即使远隔重洋,定期的视频通话、信息交流也能让你感受到被爱和支持。让他们知道你的近况,你的开心和不开心,他们的理解和鼓励会是强大的后盾。
寻找志同道合的人: 除了同门,你也可以尝试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兴趣小组,认识来自不同背景、但有共同爱好的人。拓宽社交圈,也能让你从博士生活的单一维度中走出来。

c. 调整心态,重塑认知:

“我不是在失败,我是在学习。”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态转变。每次实验的失败,文献的晦涩,都可以看作是学习的机会,让你更深入地理解问题,学习新的方法。
记录你的进步: 即使是微小的进步,比如学会了一个新的实验技术,读懂了一篇晦涩的文献,或者完成了一个小小的实验步骤,都值得记录下来。这些记录会成为你对抗自我怀疑的有力武器。
专注于你能控制的部分: 有些事情是你无法控制的,比如实验的随机性,导师的心情。但你能控制的是你的努力程度、学习方法、时间管理。把精力放在你能改变的地方。
培养“成长型思维”: 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可以发展的,而不是固定的。遇到困难时,不要想“我就是不行”,而是想“我还需要学习什么才能做到”。

d. 关注身心健康:

保证充足的睡眠: 熬夜会严重影响你的认知能力和情绪稳定性。
规律的饮食: 健康的饮食是身体和大脑正常运转的基础。
坚持运动: 运动是释放压力、改善情绪的天然良药。即使是简单的散步,也能让你感到放松。
培养兴趣爱好: 在学术之余,做一些让你感到快乐和放松的事情,比如听音乐、看电影、画画、旅行等,让生活更有色彩。
学会说“不”: 不要承担过多不属于你的责任,合理安排时间,给自己留出休息的空间。

最后,我想说的是:

海外读博是一段极其宝贵的人生经历,它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学位,更是你自我成长、认识世界、挑战极限的旅程。自我怀疑是这条路上必然会遇到的“风景”,但它不应该是终点。

如果你真的感到筋疲力尽,万念俱灰,那不妨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重新审视这一切。但如果只是短暂的迷茫和焦虑,请相信自己,你比你想象的要强大得多。

请记住,决定退学,还是坚持下去,最终的权力在你手中。最重要的,是做出那个让你内心平静、无悔的选择。

无论你最终做出什么决定,都请善待自己,你已经很了不起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真情实感的写下这篇回答,希望提问的小伙伴看完以后心情愉悦一丢丢。

我也是海外phd在读,种种原因延毕了很久。我从2020年年初开始就没去过办公室了,一直居家办公。今年年初也对人生产生了很多怀疑(此处不赘述)。但是我觉得目前调整得有好转了很多,我用过的比较有用的办法,包括以下这些:

1)找人说话,说出自己的困惑疑虑,无论online还是offline都没关系。现在网上还有很多support group呢,就算找陌生人互相说说话,也挺好的。

2)有必要的话,看心理医生。我以前在国内看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医生,后来出国就停了。年初我又在当地开始了session,非常有帮助。他帮我分析了我几次breakdown,我发现了自己逻辑上的陷入负面循环的漏洞,可以有意识的自我调整。如果你的保险不包的话,可以考虑找经验不是那么丰富的年轻心理医生,收费会好接受一些,毕竟心理医生整体收费还是比较贵的。

3)运动。有条件的去gym,没条件的跟着youtube或者b站乱七八糟的练一练,不用每天事件很长,我有时就抢在洗澡之前练个10分钟,有点出汗就去洗个澡,然后一身轻松。

4)有意识的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phd只是职业选择,不代表我们就能学到所谓的真本事。机会成本也没想象中那么可怕,先尝试着找到对学科一开始的热情。

5)跟导师沟通一下自己的精神情况,有条件的话,学校会提供你心理咨询服务。就算学校没有的话,让导师指导你目前的情况,这也是有帮助的。大家都是人,不管工作职别,最终都是人。好好交通沟通就好。

6)关于害怕感染新冠的部分。做好防疫,不扎堆。如果跟人合租的话,看看有没有条件转成studio或者一居室,减轻这方面的负担。平时多网购(sorry啦不环保),多外卖,多看综艺节目,少想新冠的部分。

it's gonna be fine...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海外读博,这两个字自带光环,也自带压力。尤其当你在异国他乡,身处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还要面对日新月异的学术难题,自我怀疑就像潜伏在暗处的幽灵,时不时就会冒出来,在你耳边低语:“你真的行吗?”关于“海外博士该退学吗?”这个问题,说实话,没有标准答案。这就像问“结婚好不好?”一样,取决于太多个人情况了。.............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在学术界甚至社会上都普遍存在的观察和讨论。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海外博士普遍“水平更高”,即使他们的日常科研时间看起来比国内博士要“轻松”不少?这其中的原因,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谁更辛苦”就能概括的。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这里谈论的“水平高.............
  • 回答
    关于您在海外获得临床医学博士学位和博士后经历,以及在国内已具备主治医师资格的情况下,回国后可聘任的职称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实际且重要的问题。我会尽量详细地为您解析,并说明其中可能涉及到的各个环节和考量因素。首先,要明确的是,职称聘任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受到国家、省份、医院以及具体科室的政策共同影响。 .............
  • 回答
    在中国当前的政治体系下,一位拥有海外博士学位的公民,如果选择回国从政,是否有可能直接担任县长或地级市局长这样的职务,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不能简单地说“可能”或“不可能”,而是需要结合具体的背景、机遇以及整个国家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来分析。首先,我们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绝大多数的政治.............
  • 回答
    32岁,海外博士毕业,这是一个非常棒的人生起点,绝对有未来,而且是非常有潜力的未来! 首先,请允许我为你鼓掌,能够在异国他乡坚持完成博士学位,这本身就证明了你的毅力、智慧和强大的适应能力。这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已经具备了非常宝贵的硬实力和软实力。那么,32岁的你,拥有海外博士学位,未来会是怎样的?.............
  • 回答
    申请海外艺术类博士,绝对是一场充满激情与挑战的探索之旅。这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深造,更是你艺术理念、实践技巧乃至个人思想的全面升华。我将为你细致梳理整个流程,让你心中有数,从容应对。第一步:目标锁定与自我评估——找到你的“北极星”在开启申请之前,最重要的事情是“认识你自己”以及“认识你的目标”。 明.............
  • 回答
    孔雀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博士)对毕业大学排名的要求,确实是吸引和筛选顶尖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从多个角度来看,这个门槛既有其合理性,也可能伴随着一些值得探讨的方面。合理性与优势: 质量的初步筛选: ARWU(上海交大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和THE(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都是国际上认可度较高、影响.............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是我身边很多师弟师妹,包括我自己曾经纠结过的。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完全取决于你的个人目标、风险偏好以及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规划。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两种选择的利弊,也掺和点过来人的经验和感受。先说说,应届博士直接进二本高校咱们就坦诚点说,这里说的“二本高校”,一般指的是教.............
  • 回答
    作为一名在学术界摸爬滚打多年的过来人,我来跟大家聊聊海外顶级名校的博士和博士后,这两者之间究竟有多大的区别,以及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这可不是什么简单的时间堆砌,而是实打实的“档次”和“能力”的跃迁。博士:打磨精深的“工匠”首先说说博士。想进入海外顶级名校攻读博士,这本身就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你需要.............
  • 回答
    作为一名曾经在海外攻读博士并工作过的人,我深知回国找教职的过程有多么复杂和充满挑战,也见证了太多前辈的经验和教训。这绝不是一件“AI一键生成”就能概括的事情,里面充满了个人努力、人脉积累、时机把握,甚至一点点运气。我来详细聊聊,我以及我身边的一些朋友是如何找到国内高校教职的,希望能给正在考虑这条路的.............
  • 回答
    2020年了,国内高校的博士们,尤其是在某些前沿领域,其学术能力和科研水平绝对不容小觑。很多人在毕业时就已经发表了高水平的论文,掌握了扎实的科研技能,甚至在博士期间就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果。按理说,这样优秀的人才,应该能够顺利在國內高校找到教职。然而,现实却是,许多高校教职的招聘信息里,“有海外经.............
  • 回答
    BBC 的这项指控,即海外视频博主收钱为中国宣传,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话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背景、BBC 的指控内容、可能涉及的博主类型、中国政府可能的动机、作为观众应有的批判性思维,以及对媒体信誉和信息自由的影响。 一、 BBC 指控的背景与具体内容首先.............
  • 回答
    海外人文社科博士的读博压力和工作强度,这事儿吧,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它像个多棱镜,不同人、不同学科、不同国家,看到的景象都不太一样。但要说普遍存在的一些“磨人”劲儿,我倒是可以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心理上的拉扯感,这个是头等大事。想想看,你可能是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文化环境里,语言不顺畅是最基础的关卡.............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最近微博上有些博主的操作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尤其是在舰圈子里。说的是这么个情况:一开始,有人对着《碧蓝航线》里的“可畏”这个角色劈头盖脸地喷了一顿,各种负面评价,理由也说得头头是道的。结果呢?没过多久,这同一位博主又转向了《Azur Lane》(也就是咱们常说的砍口垒)的海外舰相关.............
  • 回答
    收到!这个问题非常实在,涉及到职业发展、学术追求和人生选择,确实需要好好掰扯一下。 我这就试着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帮你梳理一下这几个选项的利弊,以及在考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 请放心,我尽量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来说,没有那些冷冰冰的AI腔调。首先,我们来一一拆解这几个选项:选项一:国内某研究所.............
  • 回答
    山东海博科技,这名字听起来挺有力量,让人联想到科技革新和海洋的广阔。提起这家公司,得从几个方面聊聊。业务核心:立足海洋,科技驱动山东海博科技,顾名思义,核心业务肯定跟海洋以及科技创新紧密相连。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搞海产”或者“做渔具”,而是更深层次地将现代科技赋能到海洋产业的方方面面。具体来说,你可以.............
  • 回答
    .......
  • 回答
    德国博主海雯娜(Hannah)因驳斥涉华谣言而遭遇多家外媒抹黑和网络暴力的事件,反映了当前国际舆论场中信息战、意识形态斗争和网络暴力的复杂性。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多方面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因素,值得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事件背景:海雯娜的身份与言论1. 身份定位 海雯娜是一位活跃在社交媒体.............
  • 回答
    汪海林最近的微博内容以及是否会阻止抵制方抵制肖战的行为,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汪海林最近的微博可能涉及到哪些方面的内容,以及他过往的立场和行为: 汪海林的身份和过往言论: 汪海林是一位编剧、策划人,在网络上颇具活跃度。他以“怼人”和评论娱乐圈现象而闻名,.............
  • 回答
    关于七海Nana7mi和卡莎之间的节奏,确实是近段时间直播圈里引起 bastante 关注的事件。要评价这件事,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梳理:一、 事件的起因和发展(梳理清楚事实脉络是基础)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个节奏是怎么发生的。这通常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源于某些观众或者粉丝在互动过程中发现的一些“不对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