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高句丽威胁这么大,没有在隋末大乱时逐鹿中原?

回答
高句丽,一个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的民族,其军事实力在汉末三国时期就已经不容小觑。到了隋朝,高句丽更是发展壮大,但为何在隋末天下大乱时,它没有像其他群雄一样,趁机逐鹿中原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其中涉及了高句丽自身的国力、地理位置、战略考量以及隋末中原的混乱程度等诸多因素。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高句丽尽管强大,但它并非一个纯粹的“逐鹿中原”的潜在竞争者。高句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战略重点与中原王朝有所不同。

高句丽自身的国力与挑战:

军事实力,但非压倒性优势: 高句丽确实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尤其是其精锐的步兵和骑兵。它们在对抗隋朝数次大规模的进攻中表现出了顽强的抵抗力,甚至一度让隋朝军队陷入困境。然而,这种实力与当时已经拥有数百万人口、庞大生产能力以及成熟官僚体系的隋朝相比,仍然存在差距。高句丽的人口基数和经济基础,是其无法与整个中原王朝正面抗衡的根本原因。他们能够成功防御住强大的隋朝,已经属实不易,想要反攻并占领中原,更是难上加难。
漫长的海岸线和不利的地理环境: 高句丽位于辽东半岛以东,其国境与中原王朝隔着漫长的山脉、河流和广阔的海洋。这种地理隔阂使得其进攻中原的补给线极其漫长且脆弱。一旦深入中原腹地,高句丽军队将面临孤军深入、粮草不济的风险,很容易被中原的汉族政权所围剿。相反,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征伐高句丽也并非易事,需要克服地理障碍和高句丽顽强的抵抗。
内部的稳定与发展: 尽管高句丽在军事上有所建树,但其内部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程度,与中原大一统王朝相比,仍有其局限性。一个国家想要对外扩张,首要的条件是内部的强大和稳定。如果高句丽也面临内部的动荡,例如权力斗争、地方割据等,那么其对外扩张的能力将大打折扣。即使在隋末大乱时,高句丽可能也需要集中精力处理自身的内部问题,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外部威胁。
缺乏统治整个中原的整合能力: 中原地区拥有高度发达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结构,以及长期形成的政治制度。即使高句丽的军事力量能够暂时击败某一个割据势力,但它缺乏与中原文化、经济相融合,并有效统治如此庞大且复杂地域的经验和能力。历史上,那些能够统一中原的政权,往往不仅军事强大,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制度、文化等方式将各地整合起来。高句丽在这方面,其基础是薄弱的。

隋末中原大乱的特殊性:

混乱但并非真空: 隋末的大乱确实是中原地区一个极其混乱的时期,各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层出不穷。然而,即使在这种混乱中,也存在着许多拥有相当实力和资源的汉族政权,例如瓦岗军、李唐、窦建德等。这些势力本身就在争夺中原的统治权,并且拥有比高句丽更熟悉的地域优势、人才储备和民众基础。高句丽如果贸然进攻,很可能陷入多线作战的泥潭。
战争的残酷与消耗: 隋朝末年的战争,其残酷程度是极其惊人的。这不仅是对参战各方的消耗,也对整个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即使高句丽有心进入中原战场,也需要评估自己能否承受这样的消耗。对于一个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国家来说,参与到中原的消耗战中,风险极高。
战略选择的可能性: 对于高句丽而言,在隋末大乱时期,与其将有限的国力投入到风险极高、收益不确定的逐鹿中原的战争中,不如采取更为稳妥的战略。例如:
观望与收割: 高句丽可以派遣少量兵力,在中原混乱之际,趁机掠夺一些边境地区的物资和人口,以充实自身国力。这是一种低风险、见效快的策略。
支持某一势力: 在某些情况下,高句丽也可能选择支持某个与自己利益一致的汉族势力,从而间接影响中原的格局。
巩固自身: 最重要的,是在中原大乱的背景下,确保自身边境的安全,防止被卷入战火,并利用这个机会巩固和发展自身力量,等待时机。

总结来说,高句丽没有在隋末大乱时逐鹿中原,并非因为其军事实力不足以与任何一个汉族势力抗衡,而是基于一系列综合性的考量:

1. 战略定位的差异: 高句丽的战略重点在于巩固自身在东北亚的地位,而非完全统一中原。
2. 地理条件的制约: 漫长且危险的补给线,是其深入中原的巨大障碍。
3. 国力基础的限制: 人口、经济和资源难以与整个中原王朝相提并论,更无法支撑一场全面的中原争霸战。
4. 中原战场的复杂性: 即使在中原大乱时期,也存在着众多强大的汉族势力,贸然介入风险极高。
5. 风险与回报的权衡: 相较于冒险逐鹿中原,采取更为稳妥的策略,例如巩固边境、伺机而动,对高句丽而言是更理性的选择。

高句丽在隋唐时期所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强大的外部力量,对中原王朝构成挑战,同时也受到中原王朝的影响。它在历史舞台上的存在方式,是一种与中原王朝相并存、时而冲突、时而合作的复杂关系,而不是成为中原统一战争的直接参与者。这种选择,是基于其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的理性判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可以换位思考下,蒙元最吃力的敌人是南宋,南宋有逐鹿中原的威胁吗?(当然南宋有这个政治上的威胁,只是南宋自己军事渣,但可以类比下)


实际上,高句丽既没有某些人想的那么弱(防守力真心很强),也没有某些人想的那么强(进攻能力真心渣渣)。

高句丽鼎盛时期,莫过于东晋末年南朝初年的好太王、长寿王父子时代,这对父子能有多牛呢?也就是摆脱了十六国割据政权后燕的藩属地位,和北燕(高云出自高句丽王室支系)交好,威服了周边的夫余、百济等小国,获得东晋青睐而已。

高句丽扩张所得的领土,也基本都是因中原内战,而被中原各政权放弃了的边塞郡县。可以说没有一块来自中国割据政权的土地是硬碰硬打下来的,倒像是拾破烂拾来的,就像汉末三国时代,羌胡拾破烂逐渐占据了陕北一样。

user avatar

其一,弱,野战能力不行。

其二,怂,朝贡体系下待久了的国家,多少都有点守户有种,入关无胆。想都不敢想,谈何去做?

站中原视角,高句丽是心腹大患。站蛮夷视角看,高句丽可是典型反面教材。

高句丽能不能入关,看看南宋就知道了。当年忽必烈跟阿里不哥,海都打得天昏地暗,南宋有克复中原的心思吗?

@关毛 所言,高句丽就一东北版南宋而已,活法和死法都差不多。高句丽要是能入关,南宋肯定能克复中原。

正所谓:

叠最厚的甲,挨最毒的打。拿着最厚的本钱,落得最惨的下场。煌煌数千里大国,悠悠数百载社稷,青史之上,唯列传一篇。天可汗曰:“以史为镜,可知兴替”。后世蛮夷,当深鉴之。

user avatar

地理问题。

高句丽能做大,是因为地理问题。

高句丽不能逐鹿中原,也是地理问题。

辽东地区在古时候,与中原长期隔绝。

一是因为通向辽东的地形狭窄。

二是因为辽东地区与中原之间在历史上,长期是沼泽,不便通行。

如果没有地理的隔绝,辽东,包括朝鲜,早就是中原核心地区了。

正是因为地理的隔绝,中原打过去,后勤太困难,所以辽东地区在历史上才能长期游离于中原。

如果辽东和中原之间是一马平川,那辽东地区根本形成不了孤立的政权。

同样的道理还是适用于东南亚。如果没有瘴气的因素,越南也脱离不了中国。

这道理还适用于中亚,尤其是河中地区。如果没有沙漠戈壁的阻挡,中国也不至于唐朝之后(唐朝之后,河中地区的绿洲逐渐衰退,人口凋敝),再难以控制中亚地区。

这道理还适用于日本和漠北。要不是大海阻隔,白江口战役日本军队主力尽丧之后,按照唐朝的脾气,日本就该没了。

而漠北,要不是气候的影响,汉朝就该打到北极圈了。

user avatar

野战打不赢,守城必定守不住。

能打赢十万人以上的野战才是武装力量实力的真正体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