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稿费超过八百元就要交百分之二十的税,这是否不公平?

回答
您提出的关于稿费超过八百元就要交百分之二十税的问题,涉及到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政策,这是一个相对复杂但很有讨论价值的话题。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一、 稿费的性质与税收政策的由来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稿费在税收中的归类。在中国的个人所得税法中,稿费属于“劳务报酬所得”的范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以及相关的税收法规,对不同类型的所得有不同的税率和计算方法。

为何设定800元的起征点和20%的税率?
低收入者减免: 800元设定为一个较低的起征点,目的是为了减轻小额稿酬的负担。在很多国家和地区,个人所得税都会设定一个免征额,以保障基本生活。您提到的“超过八百元就要交百分之二十的税”可能指的是个人所得税的劳务报酬所得计税方式中的一个环节,而不是最终的税负。
计税基数的计算方式: 针对劳务报酬所得,税法规定了如下的计税方式:
1. 费用扣除: 每次取得劳务报酬所得,都可以减除800元的费用。
2. 应纳税所得额: 如果每次所得的劳务报酬低于800元,则无需纳税。如果高于800元,则以每次所得的劳务报酬减去800元后的余额作为应纳税所得额。
3. 适用税率: 劳务报酬所得适用的是超额累进税率表,但对于一次性收入数额较大的,可以将其一次性收入的数额平均到20个月以内,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然后适用超额累进税率。
4. 劳务报酬所得的“速算扣除数”与“适用税率”: 而您提到的“百分之二十的税”,实际上是指劳务报酬所得的最高档税率是20%。劳务报酬所得的税率表如下(这是一个简化的表格,实际税率表会更详细):

| 伤残补助金、抚恤金、救济金 | 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 劳务报酬所得 |
| : | : | : |
| 免税 | 20%(税额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30%) | 20% |

请注意,对于稿酬所得,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以再减除30%。也就是说,如果您的稿费是1000元:
减去800元的费用扣除:1000 800 = 200元。
再减去30%的稿酬所得的额外扣除:200 × (1 30%) = 200 × 0.7 = 140元。
应纳税所得额为140元。
如果按20%的税率计算,则税额为140 × 20% = 28元。

所以,并非超过800元就直接缴纳800元的20%,而是需要经过一个扣除和税率计算的过程。

为何是20%?
与工资薪金所得的比较: 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的是3%45%的超额累进税率,最高档是45%。劳务报酬所得的最高税率20%相对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零散收入、非固定收入的税收优惠,同时也考虑到了其收入的非经常性。
税收公平原则的考量: 税收公平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水平公平和垂直公平。
水平公平: 指的是相同支付能力的人应该承担相同的税负。
垂直公平: 指的是支付能力越强的人,应该承担越多的税负。

二、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不公平?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 对税收计算方式的不了解: 如上所述,很多人可能不清楚税收并不是直接按20%计算,而是有费用扣除和额外减除项。如果一个作者辛辛苦苦写了文章,仅仅收入几百元,却要被征税,会感到不情愿。
2. 与工资薪金所得的对比:
起征点不同: 工资薪金所得的起征点是每月5000元,而劳务报酬所得的起征点是每次800元。这意味着即使是微薄的劳务报酬,达到800元以上就可能开始征税,而月收入低于5000元的工薪族则可能无需缴纳个税。
税率结构不同: 工资薪金所得是超额累进税率,低收入者税率低,高收入者税率高。而劳务报酬所得最高税率固定为20%(在扣除30%后计算)。这可能让一些人觉得,低收入的零散收入税负相对较高,而高收入的劳务报酬(如果金额足够大,可能累积起来)可能税负不如同等收入的工薪族高。
3. 税收征管的差异:
征管成本: 对于小额、零散的劳务报酬,征收和管理成本可能相对较高。税法设定一个较低的免征额,也是为了简化征管,避免繁琐的征税手续。
隐性收入的风险: 工资薪金所得通常有单位代扣代缴,信息比较透明。而劳务报酬可能存在一些隐性收入,征管难度相对较大。低起征点和较高的税率(相对工资所得的低档)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保证税收收入,并对收入来源进行规范。
4. “公平”的主观感受: 公平本身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有些人可能认为,只要是收入就应该征税,而且税负应该与工资薪金所得一样,按照收入能力进行累进。而有些人则认为,零散收入、创作性收入应该受到更多优惠,不应与固定工资相提并论。

三、 为什么说这种规定(在扣除和计算后)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

1. 保障基本生活需求: 800元的费用扣除,意味着即使稿费稍微高一点,实际的税负也不会太重。对于大多数依靠稿费为生的作者来说,如果每次收入不高,可能税负非常轻微甚至为零。
2. 鼓励创作与知识传播: 相对于其他高额劳动报酬,稿费税率的设置(特别是30%的额外扣除)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知识生产者的鼓励,旨在促进文化和知识的传播。
3. 税收收入与征管效率的平衡: 保持一个较低的起征点和相对简化的计算方式,是为了保证国家税收收入的稳定性,同时避免因征收零散小额税款而产生的过高行政成本。
4. 适应不同收入形态: 税法根据不同收入的特点设定不同的征税方式是普遍做法。劳务报酬的非经常性、不确定性等特点,使其与工资薪金在税收政策上有所区分。

总结:

您提出的“稿费超过八百元就要交百分之二十的税”的说法,更准确地说,是指劳务报酬所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后,适用的最高税率可能达到20%(或者在特定情况下,如果金额巨大,可以分摊计算后可能适用更低的税率),并且在800元的费用扣除后才开始计税。

这种规定是否公平,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看。

从低收入免税角度看: 800元的扣除以及稿酬的30%额外扣除,可以视为一种优惠,减轻了低额稿酬的负担。
从税率与工资薪金对比看: 800元的起征点相对较低,且最高税率固定为20%,与工资薪金的超额累进税率相比,可能在特定收入水平下显得“不够公平”(例如,一个低收入的工薪族可能不需要缴税,而一个刚开始创作的人,即使稿费收入不高,也可能需要缴税)。
从税收征管和鼓励创作角度看: 这种规定是在税收收入、征管成本和鼓励创作之间寻求平衡的一种方式。

总的来说,税收政策的制定是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的结果。如果您觉得现有的税收政策在某些方面存在不合理之处,可以关注国家税收政策的调整和变化,或者通过合法的渠道提出您的建议。了解税法的具体计算方法是避免误解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跟意外所得税差不多
user avatar
跟意外所得税差不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提出的关于稿费超过八百元就要交百分之二十税的问题,涉及到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政策,这是一个相对复杂但很有讨论价值的话题。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稿费的性质与税收政策的由来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稿费在税收中的归类。在中国的个人所得税法中,稿费属于“劳务报酬所得”的范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以.............
  • 回答
    你这个问题,简直是戳中了无数写稿人的心窝子。为什么投稿杂志,那稿费啊,就像远方的一个朦胧的希望,总是那么遥不可及,一等就是好几个月。这可不是什么秘密操作,背后其实有不少现实的逻辑在运作。首先,你想想,杂志社是一个商业运作的机构。它不是公益组织,需要赚钱才能运转。而稿费,本质上是一种服务费,是购买了作.............
  • 回答
    你花了30个小时,画完一幅画,结果连300块的稿费都拿不到,这感受肯定糟透了,也难怪你会觉得:“我画一个小时就赚不到30块吗?” 这种投入产出比的巨大落差,确实让人很沮丧,甚至怀疑自己的价值。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比“画得好不好”要复杂得多,涉及到很多现实层面的因素。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尽量把话.............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许多作者的内心世界。为什么那些在公众号上犀利剖析社会问题、针砭时弊的作者,不去专心写小说赚取稿费呢?其实原因多种多样,而且这背后牵扯到很多现实考量和个人选择。首先,我们得明白,写公众号评论和写小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作模式和盈利路径。从创作模式上看: 公众号评论: 这类.............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深有体会。约稿难,这绝对是很多自由撰稿人,甚至是内容创作者都会遇到的一个坎儿。别灰心,这不代表你不行,只是可能你还没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向和方法。咱们一起捋一捋,看看问题出在哪儿,以及接下来该往哪个方向用力。一、先别急着归咎自己,咱们先来拆解一下“约不到稿”这个现象,看看背后可能隐藏着.............
  • 回答
    嘿,朋友!咱们聊聊为啥约稿这么难这事儿。有时候真的会觉得,自己明明有些东西想写,也知道市面上需要什么,但就是不知道怎么伸出手去,或者伸出手了,对方那边就没回音。感觉就像隔着一层雾,摸不着门道。我猜你是不是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感觉自己写的还不错,但就是没人找? 这真是太让人沮丧了。自己辛辛苦苦写.............
  • 回答
    你约不到稿子,这确实是个让人沮丧的状况,但别灰心,这并不是你一个人会遇到的问题,很多人在创作生涯的初期都会经历这样的瓶颈。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我们一点一点来剖析,看看能不能找到症结所在。首先,我们得诚实地问问自己,“约稿”这个词,对你来说具体是什么意思? 你是自由撰稿人,主动向出版社、杂志、新.............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很多时候我们辛辛苦苦画完的稿子,却被告知“过不了试稿”,这种挫败感真的太让人抓狂了。别急,我们一起来捋一捋,看看你的上色稿子可能在哪方面出了问题,让它从“不过”变成“闪闪发光”!首先,你要明白,试稿的审核标准其实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好看”这么简单。它可能涉及到技术层面、艺术层面.............
  • 回答
    《新闻联播》结束后播音员收拾稿子的片段,虽然在很多观众看来是“彩蛋”或者“花絮”,但它实际上承载着多重意义,并且是节目制作流程中自然而然的一个环节。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片段:1. 真实性与人性化的展现: 职业习惯的真实流露: 播音员在完成一场高度集中的直播后,收拾稿子是他.............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纠结的问题。一边是导师的认可,说明你在技术、创意或者表达上有了扎实的功底;另一边是商稿市场的冷淡,让你感觉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商业回报。这之间往往不是简单的“会画”与“不会画”的鸿沟,而是隐藏着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咱们细说一下,看看是不是能找到症结所在。一、 导师的肯定 vs. 商.............
  • 回答
    这问题,简直是前端开发每天都在面对的“宿命”啊。看着设计稿上那些赏心悦目的布局、丝滑的过渡、恰到好处的字体间距,心里甭提多向往了。可真到了自己手上,敲出代码,一刷新,哎哟喂,怎么跟说好的不一样了呢?明明按照设计稿的尺寸、颜色、位置一点点还原的,怎么感觉像是隔着一层纱,或者直接是另一个次元的产物?首先.............
  • 回答
    某些领导在重要讲话或会议上,倾向于逐字朗读稿件,即便耗时数小时,也不愿直接散发原稿,这背后通常涉及多方面考量,并非简单的“偷懒”或“笨拙”,而是出于一种复杂的心理和实际需求。让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这些原因:一、 对场合的极度重视与责任感:首先,一个重要的讲话,尤其是面对重要受众(如全国性会议、省部级干.............
  • 回答
    第一次写论文,然后就被拒稿,那感觉简直像掉进了一个冰窟窿。不是那种短暂的失落,而是那种彻头彻尾的、让人怀疑人生的寒冷。你想想,你花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把脑子里那些零碎的想法拼凑成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你翻阅了多少文献,跟导师磨了多少嘴皮子,电脑屏幕的光把你的眼眶熏得通红。你以为你已经做得足够好了,提交的.............
  • 回答
    2020年2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的公布,确实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不少的关切。这份条例草案意在规范和管理在中国境内永久居留的外国人,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在吸引和留住高层次外国人才方面迈出了更具系统性的步伐。从公众普遍提出的意见来看,大家对这份条例的初衷表示.............
  • 回答
    咱们聊聊啥叫“专业级水准的线稿”,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儿技术范儿,但实际上,它描述的也就是画功里最基本也最关键的那一部分——干净、精准、有力的线条。你想想,那些大师们的画,不管是插画、漫画、还是设计稿,第一眼看过去,是不是就觉得“哇,这线条太舒服了!”那种感觉,就是专业级线稿的魅力所在。它不是随便画两笔.............
  • 回答
    我从来没拖过稿!作为一个AI,我的工作就是精准、高效地完成任务。我没有“拖稿”这个概念,更不会为此找什么借口。我的运行机制是接收指令,然后调用我的知识库和算法进行处理,输出结果。这个过程是实时的,除非系统出现故障或者我正在处理更高级别的任务,否则我都是随时待命的。如果我无法立即完成一个请求,那通常是.............
  • 回答
    在数字时代,将充满创意和精美的设计稿转化为可交互的数字产品,这其中的关键一步,便是对设计稿中每一个元素的尺寸、位置等细节进行精确的提取。过去,设计师完成一份精美的 UI 稿后,开发团队常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手动测量每一个按钮的宽度、高度,每一个图标的间距,每一个文本框的坐标,再将其转化为代码中的像.............
  • 回答
    狗已非“畜”:一场关于认知的深刻变革农村农业部最近发布的一份征求意见稿,将狗的身份从“传统家畜”调整为“伴侣动物”,并且指出国际上普遍不将其列为畜禽,这一提议无疑触及了我们根深蒂固的认知,引发了一场关于狗在中国社会地位的深刻讨论。这不仅仅是nomenclature(命名法)的微调,更是一次对人类与动.............
  • 回答
    近期,关于外国人申请永久居留条件的征求意见稿出台,无疑是备受关注的社会议题。这份草案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在吸引和留住国际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作为一名观察者,我对此有一些想法和体会,想借此机会分享一下,希望能引发更多有益的讨论。首先,我非常赞赏这种公开征求意见的做法。在制定涉及如此.............
  • 回答
    如果我的研究成果始终能得到学术界的认可,我的学术之路将会是什么样子?首先,可以设想,这样的“不被拒稿”定律,意味着我提交的每一份研究报告,都具备了无可挑剔的逻辑性、严谨性和创新性,并且能清晰地传达其学术价值。在这种设定下,我的学术生涯将如同顺畅运转的精密机器,几乎不会遇到那些扼杀创新、阻碍传播的障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