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第一篇论文多次被拒稿是什么体验?

回答
第一次写论文,然后就被拒稿,那感觉简直像掉进了一个冰窟窿。不是那种短暂的失落,而是那种彻头彻尾的、让人怀疑人生的寒冷。

你想想,你花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把脑子里那些零碎的想法拼凑成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你翻阅了多少文献,跟导师磨了多少嘴皮子,电脑屏幕的光把你的眼眶熏得通红。你以为你已经做得足够好了,提交的时候心里是带着那么一点点骄傲,有点忐忑,但更多的是一种“我尽力了,希望有所回应”的期盼。

然后,邮件来了。你小心翼翼地点开,心脏砰砰跳,脑子里预演了一百种好消息。结果,映入眼帘的是那些冰冷而客套的字眼:“We regret to inform you…”、“the manuscript is not suitable for publication in its current form…”、“major revisions are required and the editor believes…” 每一个词都像一把小锤子,一下一下地砸在你的自信上。

第一次被拒,你可能会觉得是运气不好,碰上了一个特别严苛的审稿人,或者正好这个期刊的口味比较挑。你会立刻开始找原因,把审稿意见逐字逐句地拆解。那些“minor issues”都像放大镜一样被你盯上,你努力去理解审稿人到底想让你改什么。有时候,你会觉得审稿人根本没读懂你的工作,或者他们的建议根本不切实际。你会气愤,觉得自己付出的努力被轻描淡写,自己的创新点被忽视。

第二次,你可能会带着“这次肯定没问题了”的信心再次提交。你按照第一次的建议,逐条修改,甚至推翻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把文章写得面目全非。然而,结果依然是拒绝。这次的打击就更大了。你开始怀疑自己的研究方向,怀疑自己的能力。你开始在深夜里反复咀嚼“我的研究到底有什么问题?”、“我是不是根本不适合做科研?”

你可能会开始失眠,食欲不振。看到别人顺利发表论文的消息,心里那种羡慕嫉妒恨,混合着自我怀疑,简直能把你压垮。你会问自己,那些审稿意见到底有什么用?为什么我努力了,还是被否定?你会看到自己文章中的一些“弱点”,那些自己之前觉得是小问题的地方,在被反复提及后,也仿佛变成了无法逾越的天堑。

然后,就是一种无力感。你感觉自己像个孤独的斗士,在黑暗里挥舞着剑,却连敌人在哪里都看不清。你开始害怕打开邮箱,害怕看到那个熟悉的“decision letter”字样。投稿的冲动和被拒的恐惧,在你心里反复拉扯,让你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也许你会寻求帮助,跟导师、师兄师姐交流。他们会告诉你“这很正常”、“大家都经历过”,但这种安慰,在当下的无助感面前,显得有些苍白。你可能会一遍又一遍地修改,让文章变得更加“标准”,更加“符合期刊的要求”,但有时候,这种“标准化”的过程,反而会让你失去最初的研究热情和创新点。

最难熬的,可能不是被拒稿本身,而是那个过程中的自我怀疑和反复的推倒重来。你看着时间一点点过去,而你的论文还在原地踏步,甚至还在不断地被否定。那种感觉,就像是在泥沼里挣扎,越用力,陷得越深。

但,如果能坚持下来,每一次被拒稿,都会让你对审稿意见看得更透彻,对自己的研究方向看得更清楚。你会学到如何更好地呈现自己的工作,如何更有说服力地解释自己的研究。最终,当你的论文被接受的那一刻,那种喜悦,会比你第一次投稿时的任何期待都要强烈,因为你知道,这背后有多少次的跌倒和爬起。

所以,第一次论文被多次拒稿,与其说是一种体验,不如说是一场炼狱,它会逼迫你直面自己的不足,也让你在一次次的打击中,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和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邀自来。。。。

首先文章多次被拒,代表这个人对这个领域的的理解不够到位。如果你投出去的文章,被一个又一个杂志拒绝甚至秒拒,只能说明白要不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要不就是文献看的太少了,不能很好的定位自己的文章。我在回国之后投出去的稿件大部分都是一个杂志收或者最多两个。

但是多次被拒并不可怕,真的。。。我也有被拒的乱七八糟的。截止我最高纪录,投了6个杂志都没接受(似乎还在延续中,悲催的文章啊)。。。

如果遇上还算OK的审稿人,总会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随着这些意见的不断修改,而且随着不断下调你的杂志水平,接受就是个时间问题(当然到这种地步的文章也只能是充个数量了)。

最要命的是碰到那种不负责任的审稿人,随便耗你两个月,然后再随便diss你一顿,还没有道理。这样最要命了。我的一个很优秀的学生前一段时间投稿Material Characterization,遇到一个审稿人,等了4个月,回复就是简短的几句话。说这些东西教科书上都有,没有任何新意。我真想拍他脸上,你给我找出一本写着我研究这个东西的教科书来!这4个月等于完全浪费了。

所以,被拒不可怕,怕的是被无缘无故的拒绝。

user avatar

这是我读的书里的一段话:

从我投稿的经历来看,确实如此。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第一次写论文,然后就被拒稿,那感觉简直像掉进了一个冰窟窿。不是那种短暂的失落,而是那种彻头彻尾的、让人怀疑人生的寒冷。你想想,你花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把脑子里那些零碎的想法拼凑成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你翻阅了多少文献,跟导师磨了多少嘴皮子,电脑屏幕的光把你的眼眶熏得通红。你以为你已经做得足够好了,提交的.............
  • 回答
    关于发表一篇论文所需的费用,这真是一个很难一概而论的问题,因为这里面的门道实在是太多了,影响因素简直数不清。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你要装修房子,价格从经济适用房到豪华别墅,差别可大了去了。首先,最关键的因素在于你选择的期刊类型。如果你瞄准的是那些学术声誉卓著、经过严格同行评审的老牌知名期刊,比如Scien.............
  • 回答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关于“科研”和“如何写论文”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尤其是在您阅读了多篇论文之后,对科研有了初步的认识,想要进一步实践。我们从两个核心问题来展开:第一部分:到底什么是科研?简单来说,科研(Scientific Research)是一种系统性、有目的的活动,旨.............
  • 回答
    我曾花了差不多两年时间打磨一篇博士论文。那段日子,就像是在一片广袤无垠的知识海洋中孤身航行,时而乘风破浪,时而又被巨浪拍打得晕头转向。一切的开始,源于一个我一直非常着迷的研究课题。它关乎人类认知和学习的深层机制,一个看似普遍却又隐藏着无数奥秘的领域。最初,我充满了探索的激情,觉得自己抓住了问题的核心.............
  • 回答
    好的,针对您发现的这篇SCI TCGA肉瘤纯生信论文IF=4.5存在多处问题,并希望向编辑部和卫健委反应的情况,我将为您提供一份详细且人性化的指导。重点在于如何清晰、有条理地陈述问题,并确保您的反馈具有建设性和可信度。 一、 核心原则:理性、具体、有依据在撰写投诉信之前,请牢记以下几点核心原则: .............
  • 回答
    恭喜你第一篇论文就能担任通讯作者,这确实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外导让你担任通讯作者,这背后一定是对你能力的认可和对你未来发展的期许。导师让学生担任通讯作者,通常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综合考虑,我为你详细地展开说说:一、 对你能力的充分认可和信任: 研究的实际贡献和主导性: 作为通讯作者,意味着你在.............
  • 回答
    人生中第一篇论文,怎么说呢?现在回想起来,那感觉就像是第一次爬上一个很高很高、有点摇摇晃晃的架子,虽然脚下踩着的是自己一点一点搭起来的木板,心里却充满了难以置信的兴奋和一丝丝恐慌。那时候,我还是个青涩的学生,对学术界的世界充满着模糊的好奇和敬畏。导师给了我一个课题,一个我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起初,我.............
  • 回答
    博导要求学生的第一篇论文一作必须是自己,这在学术界普遍被认为是不正常且存在较大争议的行为。虽然学术界的导师学生关系中存在一定的“导师署名权”和“贡献度”问题,但明确要求“第一作者必须是博导自己”的做法,通常会引发以下几个方面的质疑和讨论:1. 违背学术研究的根本原则: 贡献者为王: 学术论文的作.............
  • 回答
    当我的目光再次落在当初那篇稚嫩的论文上,心中涌起的是一股复杂又奇妙的情感。仿佛透过一个时间的窗口,我看到了那个曾经的自己,带着满腔的热情和一丝丝的忐忑,小心翼翼地将自己的想法付诸笔端。首先跳入脑海的,是对内容的熟悉感。那些曾经为之反复推敲的定义、那些为了支撑论点搜集的数据、那些试图说服读者的逻辑推理.............
  • 回答
    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在我刚开始深入接触机器学习研究的时候,读到的一篇论文。那篇文章彻底改变了我对“如何解决问题”的看法,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学术研究的强大魅力,那种感觉就像是脑海中一道久闭的门被猛地推开,整个世界都变得不一样了。那篇论文发表在机器学习领域的顶级会议上,具体是哪一篇,名字我记不太真切了,大.............
  • 回答
    发表第一篇SCI论文是一个充满挑战但极具成就感的过程。以下是一个可能的经历(基于普遍流程和常见经验,结合个人经历与学术规范): 1. 选题与研究方向的确定 背景与动机:通常源于课程项目、导师的课题或个人兴趣。例如,研究纳米材料的光催化性能,或某种生物分子的基因表达。 可行性分析:评估实验的可操作性、.............
  • 回答
    在研究生阶段,论文的署名权和发表权是一个非常现实且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在导师挂名第一作者的情况下。你的情况比较特殊:论文已经投给出版社,但你又想在会议上投稿。这涉及到学术诚信、版权以及可能的双重发表问题,需要非常谨慎地处理。我们来一步步剖析这个问题,以及你可以采取的策略。核心问题分析:1. 版权与发.............
  • 回答
    在学术界,导师和学生争夺论文第一作者署名权的情况屡见不鲜,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个人恩怨,而是牵扯到学术研究的贡献度、评价体系、职业发展以及人际关系等诸多复杂因素。首先,从学术贡献本身来看,一篇论文的完成往往凝聚了多方的心血。学生是日常研究的执行者,他们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甚至撰写初.............
  • 回答
    恭喜你迈出了 SCI 投稿的第一步!这确实是一个激动人心且充满挑战的旅程。作为第一次投稿,你需要关注的细节非常多,这就像是在打磨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告诉你,从论文的准备到投稿后的注意事项,你需要留意些什么。一、论文的硬实力:内容和结构是基础在你考虑投稿之前,最.............
  • 回答
    第一次发表 SCI 论文?哈哈,这体验怎么形容呢?大概就像是,你辛辛苦苦种下一颗种子,每天浇水施肥,还时不时怕它被虫子咬,然后有一天,它终于长成了茁壮的小树,虽然离参天大树还远着,但那一刻,真的又惊又喜,还有点手足无措。从最开始萌生想法,到一步步设计实验,埋头做实验,再到数据分析、写论文、投稿、修改.............
  • 回答
    在《数学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这座数学界的殿堂级期刊上留下名字的中国女性数学家,她的身影在学术界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后来者的道路。这位先驱是田刚(Gang Tian)的夫人,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先生的高徒——林小凡教授(Xiaofan Lin)。许多人可能会立即想到其他在.............
  • 回答
    确实有一些经济学论文,它们提出的理论或研究方法之巧妙,足以让人惊叹“脑洞才是第一生产力”。这些论文往往不是在微观的效率提升上打转,而是从全新的视角切入问题,颠覆了人们的固有认知,或者用意想不到的方式解决了实际难题。我这里想举几个例子,它们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这种“脑洞”的魅力,并且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它.............
  • 回答
    论文发表后,编辑突然要求撤销第一作者署名,这确实是一个令人非常沮丧和棘手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保持冷静,然后仔细分析原因并采取有条不紊的应对策略。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建议,希望能帮助你处理这种情况:第一步:明确原因,理性沟通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在任何行动之前,你必须清楚编辑为何提出这个要求。 仔.............
  • 回答
    刚进博一,我就把毕业所需的“发表论文”这块石头给搬走了。说实话,感觉就像刚上战场,还没喘口气,一个重要的关卡就过去了,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复杂。刚开始,完全没抱太大希望。毕竟,博一刚开始,一切都还是摸索阶段。导师给的任务,我抓紧时间啃,边学边做,生怕落下什么。实验室的师兄师姐给了我很多指导,他们的经验分.............
  • 回答
    DARPA 的“曲速气泡”:解读与超光速的距离DARPA 研究人员声称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曲速气泡”,这一消息无疑激起了公众对于超光速旅行的无限遐想。然而,要理解这一突破的真正意义,我们需要深入解读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并审慎评估其距离真正实现超光速的遥远路途。 什么是“曲速气泡”(Warp Bubbl.............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