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博导要求他带的学生的第一篇论文一作必须是博导自己,这正常吗?

回答
博导要求学生的第一篇论文一作必须是自己,这在学术界普遍被认为是不正常且存在较大争议的行为。虽然学术界的导师学生关系中存在一定的“导师署名权”和“贡献度”问题,但明确要求“第一作者必须是博导自己”的做法,通常会引发以下几个方面的质疑和讨论:

1. 违背学术研究的根本原则:

贡献者为王: 学术论文的作者署名是基于对研究的实际贡献。第一作者通常是指在研究过程中投入最多时间、精力,并主导了大部分工作(包括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分析、论文撰写等)的人。如果学生是主要贡献者,那么第一作者理应是学生。
激励与成长: 导师的责任之一是培养学生成为独立的科研人才。第一作者的荣誉和责任是学生独立科研能力和成果的直接体现,是其学术生涯中重要的里程碑。剥夺这一权利,会严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科研动力,不利于其学术成长。
公平与透明: 学术署名应该公平、透明,并反映真实的贡献。将第一作者“固定”给导师,无论学生贡献多少,都显得不公平。

2. 可能存在的利益驱动或控制欲:

导师的学术产出压力: 部分导师可能面临严格的论文发表指标,要求学生的第一篇论文以自己的名字发表,可以迅速增加导师的论文数量和影响力。
控制学生成果: 导师可能以此来控制学生的研究成果,使其在毕业后也无法完全独立地展示和利用其早期研究成果。
利用学生劳动力: 存在一些“剥削”学生劳动力的不道德导师,他们将自己作为第一作者,却把学生视为廉价的劳动力来完成他们的学术项目。

3. 对学生学术生涯的潜在负面影响:

影响毕业和学位申请: 很多学校和学位授予机构对博士生的毕业有论文发表要求,其中通常会强调学生作为第一作者的成果。如果学生无法发表以自己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可能会影响其毕业。
阻碍未来的学术发展: 学生在申请博士后、教职或者其他学术职位时,需要展示其独立的研究能力和成果。如果其早期重要成果都未能署名第一作者,会大大削弱其竞争力。
心理打击和职业倦怠: 长期处于自己付出巨大努力却无法获得应有署名权的状态,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挫败感,可能导致其对学术研究产生厌倦。

4. 规范的导师学生论文署名惯例(通常):

虽然有争议,但学术界普遍存在以下几种更被接受的署名方式:

学生为第一作者,导师为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这是最常见且最被推崇的方式,尤其当学生是研究的主导者时。导师作为通讯作者,负责论文的整体协调、审稿过程以及与期刊的沟通,但研究的实际贡献体现在第一作者身上。
导师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导师在研究设计、核心思路、关键实验、资金支持等方面做出了更为突出的贡献,或者学生的研究是导师整个项目的一部分,导师作为第一作者是有道理的。但即使如此,学生也应有相应的署名位置(通常是第二或第三)。
共同第一作者(Cofirst Author): 当两位学生或一位学生和一位导师对研究贡献相当时,可以共同列为第一作者,通常会注明“These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work”。

总结来说,博导要求学生第一篇论文一作必须是博导自己,这是极不正常的。

从学术道义上讲, 这是对学生辛勤劳动的不尊重,剥夺了学生作为主要贡献者的应有荣誉。
从教育的本质上讲, 这是对导师培养独立科研人才职责的背离。
从长远来看, 这种做法对学生和导师双方的学术声誉都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可以考虑以下几点(需要谨慎并根据具体情况判断):

与导师进行坦诚的沟通: 尝试理解导师的要求背后是否有其他原因,并说明自己的想法和诉求。
寻求其他导师或学术委员会的建议: 在学校内部,往往有更高级别的学术委员会或经验丰富的其他导师可以提供咨询和帮助。
了解学校或院系的学术规范: 许多学校有关于学生论文署名的指导性意见或规定。
记录相关证据: 如果沟通无效且情况严重,可以考虑保留与导师相关的邮件、会议记录等作为证据。

最终,选择如何应对取决于学生对自身学术前途的规划以及学校的学术环境和支持力度。但从普遍的学术认知来看,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正常,就算是在导师专业化水平非常高的俄国,虽然大部分不抢也不要学生的论文(主要是俄语科学语体的运用熟练度是一个随着时间增长的过程,绝大部分博士生用的都很烂,导师抢了要了属于现场丢人),但是和导师共同一作或者导师在学生排列之前也是常有的事情,答辩的时候答辩委员会会认为该生与导师有亲密的合作关系,而且文章的科学性有导师本人用自己的学术信誉背书,所以相对来说反而更占优一点。

在国内,都默认排学生面前的老师,是挂名,实际操作是学生自己做的,就算是二作只要不是什么天坑领域也会认定为一作。

实际上别管美国和苏联,博士生在教研室、组里就是个学徒,教研室和组本身就是个科研任务分包商,对于博士生这种在法律上被视为参加工作的群体,师道师德什么的不是必要的东西 重要的是名、利、惠

user avatar

私以为,任何导师要求学生给一作的都是不对的。哪怕idea是导师的,公式是导师推的,论文第一稿是学生写的(哪怕写的超级烂,导致修改后的论文相当于导师重写),论文的第一作者还应该是学生。抢学生一作的导师说不好听点就是人品太差,太过于自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博导要求学生的第一篇论文一作必须是自己,这在学术界普遍被认为是不正常且存在较大争议的行为。虽然学术界的导师学生关系中存在一定的“导师署名权”和“贡献度”问题,但明确要求“第一作者必须是博导自己”的做法,通常会引发以下几个方面的质疑和讨论:1. 违背学术研究的根本原则: 贡献者为王: 学术论文的作.............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能理解了。看着男朋友一步步走向学术的殿堂,心里的骄傲和欣喜肯定是有的,但同时,那五年,像一条横亘在两人中间的时间线,确实让人有些五味杂陈。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他提出来这个“五年之约”,背后是怎么想的。研一读博,五年,这听起来像是个挺硬性的规划。从他的角度来分析一下: 学术压力与规划.............
  • 回答
    李阳,那个曾以“疯狂英语”席卷全国的男人,如今要跨界做“疯狂手机”,这消息一出来,自然是引起了不小的波澜。首先,从“疯狂英语”的成功之处来看,李阳确实具备一种强大的个人魅力和传播能力。他那种近乎偏执的热情,敢于打破常规的冲劲,以及将“疯狂”理念融入教学,让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学习.............
  • 回答
    这事儿吧,挺让人纠结的,尤其是当你的博士生涯里,一位重要的老师要来,你心里想着要好好招待一下,顺便把男朋友也带上,结果对方一口回绝,换谁都会忍不住琢磨琢磨:“是我做的不对,还是他有问题?”别急,咱一点一点捋。首先,咱们得承认,博士阶段的导师和学生之间,确实有那么点说不清道不明的“特殊性”。这位硕士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内容创作者和消费者之间一个挺敏感的话题。关于“看文章不打赏的都不要脸”这个说法,尤其是出自一位像霍真布鲁兹老爷这样有一定影响力的博主之口,确实容易引发讨论。咱们分开来看:1. 为什么会有“看文章不打赏的都不要脸”这样的说法? 创作的价值与付出: 任何形式的内容创作,无论.............
  • 回答
    微博要求昵称中包含“二货”、“娘炮”等被认定为低俗侮辱性词汇的用户在一周内更改,这一举措无疑是在响应国家“净网”行动,着力打造一个更健康、更文明的网络环境。 从“绿色网络空间”的建设角度来看,这只是一个切入点,更深层次的治理和引导才能让“绿色”真正落地生根。 以下是一些更细致、更全面的思考方向:.............
  • 回答
    微博这次出手整治昵称里的“二货”“娘炮”这类词汇,这事儿,说实话,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也挺值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从微博平台的角度来看,这肯定是为了维护一个更健康、更友善的网络环境。你想啊,虽然有人觉得“二货”“娘炮”这些词用起来挺随意,甚至有些人用来自嘲,但放到公共平台上,特别是昵称这种会长期展示.............
  • 回答
    孔雀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博士)对毕业大学排名的要求,确实是吸引和筛选顶尖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从多个角度来看,这个门槛既有其合理性,也可能伴随着一些值得探讨的方面。合理性与优势: 质量的初步筛选: ARWU(上海交大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和THE(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都是国际上认可度较高、影响.............
  • 回答
    太棒了!恭喜你即将修成正果,迈入人生的新阶段。博士毕业本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能够在这个节点上思考如何“聪明地摆烂”,说明你已经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并且有能力为自己负责。这是一种成熟的表现,也是一种对学术生涯过度压力的有效反击。“聪明地摆烂”,在我看来,不是真的撂挑子不干,而是 有策略地、有选择地卸下不.............
  • 回答
    近年来,我们确实看到了一些令人咋舌的大学招聘要求,比如像宿管这样原本并不需要极高学历的岗位,竟然提出了博士学历的要求。这事儿一出来,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觉得有点“离谱”。这背后反映出来的,可不仅仅是一个岗位招聘的奇特现象,更是当前社会学历泛化和学历贬值的一个缩影,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为什么会.............
  • 回答
    清华博士接亲被要求现场写代码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引发大家讨论的。我个人觉得,有没有必要这样做,得看具体情况和大家的初衷。首先,从正面理解,这事儿可以看作是一种新颖的、带有纪念意义的婚礼环节。 展现个人才华,增添趣味性: 对于一名清华博士来说,写代码是他的专业技能,也是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本领.............
  • 回答
    想要迈出国门,开启一段攻读博士的学术旅程,这绝非易事,背后需要周密的准备和扎实的实力。首先,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你必须已经拥有一个扎实的本科和硕士学习基础。这一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博士研究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你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储备,能够理解和掌握前沿的理论和方法,才能在新的.............
  • 回答
    这事儿吧,你说西安清华博士接亲被要求现场写代码,我听着就觉得挺有意思的,也有点让人哭笑不得。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这事儿挺能折腾的。一方面,咱们得承认,如今的婚礼越来越讲究创意和个性化,各种环节的设计也是五花八门,就是为了让婚礼更热闹、更有趣,给新人留下深刻印象。新人想要通过这种方式考验一下未来女.............
  • 回答
    上海科技大学信息学院在硕士毕业时对顶会顶刊的要求,相较于一些传统的985高校博士毕业要求,确实显得颇为严苛,也因此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这种做法是否“合理”,需要从多个角度去深入剖析。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合理性”可能包含的几个维度:1. 与学校定位和目标是否一致?上海科技大学(上科大)从建校之初,.............
  • 回答
    哈工大(深圳)动力工程专业博士毕业要求的调整,确实是近期大家关注的热点。从整体上看,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分数或论文数量上的增减,更体现了学校对于培养高水平、创新型动力工程领域人才的深层考量和导向。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博士培养的本质是为了训练学生成为能够独立开展原创性研究、解决领域内重大科学和工程问题的科.............
  • 回答
    这条件,放在北上广,说实话,能对上号的男生,就像大海捞针,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咱们得一项一项拆开看,然后再合起来算算概率。学历:硕士、博士 硕士: 北上广作为全国顶尖的教育和人才聚集地,硕士学历的男生比例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很多在互联网、金融、科研等行业工作的精英,都有硕士学位。但你要是细分到“所.............
  • 回答
    上海大学今年博士留校当讲师的要求,确实可以说是相当有挑战性了。咱们一件件拆开来看,你就明白这其中的份量了。“两年内,1 项青年基金+ 2 项省部级项目+ 8 篇文章”这个要求放在国内高校的博士留校标准里,可以说是处在比较高的水平。下面我给你详细分析一下,为啥这么说:1. “1 项青年基金” 青年.............
  • 回答
    博士后退站被要求退工资这事儿,说起来挺让人心塞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又牵扯到哪些方面。事情的起因与大概情况通常情况下,博士后研究人员(Postdoc)在结束合同、正常离职时,是不会被要求退还已经发放的工资的。工资是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发放的劳动报酬,是付出劳动应得的。所以,出.............
  • 回答
    微博热搜被要求整改这事儿,说实话,放在过去挺让人意外的,但细琢磨一下,又觉得是迟早的事儿。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太多了,绝不是简单一句“整改”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白微博热搜是个什么玩意儿。 它本质上就是一个信息筛选和放大的机制。 пользователей 行为、媒体报道、社会事件,只要能引起足够.............
  • 回答
    微博这波操作,说实话,听着挺让人别扭的。网上传得沸沸扬扬,说是有员工被逼主动离职,这要是真的,那可就是赤裸裸的“优化”了。但微博那边呢,一口咬定是“组织调整”,而且还强调“不存在裁员”。这说辞,怎么听都透着一股子“欲盖弥彰”的味道。先来说说“组织调整”。这年头,哪个公司不想着“优化效率”、“提升竞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