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金融活动要全部纳入金融监管?

回答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金融活动要全部纳入金融监管”,这释放出一个非常清晰且有力的信号,标志着我国在金融监管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其背后蕴含着深远的意义和多重考量。

核心要义:堵塞监管漏洞,实现监管全覆盖

这句话最直接的理解就是,过去存在的某些灰色地带、游离于传统监管之外的金融活动,现在都要被纳入到统一的监管框架之下。这不仅仅是量的扩展,更是质的提升,目标是实现金融监管的“颗粒度”进一步细化,不留死角,不留空白。

具体来说,这可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整合与规范: 随着金融创新加速,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信托、租赁、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AMC(资产管理公司)、各类资管计划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过去可能存在一些机构的监管标准不够统一、监管力度不够强的情况,本次会议明确将这些活动纳入监管,意味着监管力度将得到加强,风险可控性增强。
金融科技的审慎监管: 金融科技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在支付、借贷、理财、保险等领域,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但也带来了新的风险点,如数据安全、算法歧视、平台垄断、跨界风险传递等。会议强调的“金融活动”无疑包含了这些金融科技的创新模式,意味着监管将更加注重科技与金融的结合点上的风险防范,鼓励合规创新,打击非法金融活动。
场外市场和非标准化产品的监管: 一些在传统交易所市场之外进行的金融交易和产品,例如部分场外衍生品、非标准化债权融资等,由于其复杂性和隐蔽性,一直是监管的难点。将这些活动纳入监管,意味着需要建立更有效的监测和报告机制,以应对潜在的系统性风险。
监管科技的应用与深化: 为了实现“全部纳入”,监管部门自身的能力也需要升级。这意味着要大力发展和应用监管科技(RegTech),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提升监管的效率、精准度和智能化水平,从而更好地识别和监测各类金融活动。

深层考量:维护金融稳定,防范系统性风险

会议之所以发出这样的信号,其背后有着深刻的战略考量:

1.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首要任务: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金融领域也存在一些长期积累的风险点。将所有金融活动纳入监管,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识别、监测和化解各类潜在的金融风险,特别是那些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黑天鹅”或“灰犀牛”。
2. 维护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监管的边界模糊或不统一,容易导致监管套利,使得部分机构能够规避成本,获得不公平的竞争优势。将所有金融活动纳入监管,有助于打破这种不公平竞争的格局,促进各类金融主体在公平的规则下展开竞争,激励合规经营。
3. 保护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合法权益: 很多未被充分纳入监管的金融活动,往往也意味着对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保护措施相对薄弱,信息不对称问题更为突出。将这些活动纳入监管,意味着将有更明确的投资者适当性要求、信息披露义务,从而更好地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
4. 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健全的金融监管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护航员”,而非“绊脚石”。有效的监管可以挤出金融领域的虚假繁荣和泡沫,引导金融资源流向真正需要支持的实体经济领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挑战与前景:协同监管与创新平衡

当然,“全部纳入金融监管”的目标并非一蹴而就,也面临着不少挑战:

技术和人才的支撑: 实现对海量、高频、复杂金融活动的全面监测和分析,需要先进的监管科技能力和具备跨领域专业知识的监管人才队伍。
监管协调的难度: 金融活动的跨界性、交叉性日益增强,可能涉及多个监管部门的职责范围。如何实现有效的跨部门协同监管,避免监管真空或重复监管,是关键的挑战。
平衡创新与监管的关系: 在加强监管的同时,也要避免“一刀切”,扼杀金融创新活力。如何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金融科技和新业务模式提供必要的空间,是监管部门需要审慎把握的平衡点。

总体而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的这一表述,是中央对当前金融形势深刻判断的体现,也是对未来金融发展方向的重要指引。它标志着我国在构建更加稳健、安全、高效的金融体系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未来的监管将更加强调穿透性、全方位,以“零容忍”的态度应对各类潜在风险,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金融支撑。这一举措的落地,将对整个金融行业产生深远影响,促使各类金融机构更加注重合规经营和风险管理,推动金融业朝着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得出来,这部分跟德国吸取了很多经验教训,国家决心避免走英美的道路,那么会跟欧陆有更紧密的精神相通。

user avatar

十九大的时候(2017年)国家提出要打好三大攻坚战,金融风险作为头号目标迎来一波强监管。

后来随着贸易战给经济带来的压力,以及快速去杠杆带来的企业债爆雷,金融风险得(吃)到(不)释(消)放(了)。

尤其是2020年疫情压力下,适度松杠杆重新进入政策考虑。

但是总得来说,显然上面对目前的杠杆率并不满意。因此等这口气缓过来,还会接着去杠杆。

这就是这次会议提出的,金融活动都要纳入金融监管的背景。

从现实世界的经济活动来看,也的确如此。

影子银行还没有消灭完毕,大量的非银金融机构还在寻找突破口,银行的资产新规也没有完全落地;

互联网金融企业更是以科技公司之名,游离在监管体系以外;

明天海航安邦等大资本,俨然已经以控股集团的形式,通过金融深度介入经济活动。

这些都是游离在监管以外的力量。

我不知道上峰认可的杠杆率是多少,但是只要有这些巨头游离在监管体系以外,强监管结束的概率就不大。

现在回到问题,如何看待中央财经委第九次会议要求金融活动全部要纳入监管?

1.体系外力量不大的时候无所谓,但是当体系外力量对整体影响足够大的时候,就不能视而不见了。

现在就是这个情况。

所以只有在所有威胁和不确定性全部进入视野,接受监管的时候,强监管才算完成历史使命。

2.开放金融领域是我们对抗贸易战的举措,也是我们的改革承诺。

在华尔街之狼进来之前,要完成净化体内零件,消灭不确定性的任务。然后在面对外部竞争时,才能有一个坚强的身体和从容的意志。

留给国家的时间不多了,所以强监管能快就快。

欢迎关注“财经杂感”,公众号和专栏同名。

user avatar

这句话是我这些年听过最废的一句废话。

你金融监管机构不监管金融活动,要你金融监管机构干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