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不希望医生高工资的,不是老百姓,而是老一代捞够的医生;
最不希望公务员高工资的,不是老百姓,而是老一代靠福利房、团购房、早买房攒够资产的老体制内;
最不希望国企职工高工资的,也不是老百姓,是老一代包分配进企业的老油条。
处长、医院主任、国企高管都明白,在中国当前的公平教育体制和公开透明的招聘体系下,总有农民工人的孩子考上好大学,击败这些老体面人的儿子,占据重要岗位。
所以,一方面体面人加强子女教育,帮着孩子跑快些;另一方面,控制土地抬高房价、砍福利,就算你90后逆袭当上处长、主任医师、国企管理层,一辈子积累了2套房,而60后普通科员、职工积累了4套房,那么就算你上位了,你逆袭了么?
更何况,当不上处长、主任医师的90后硬盘境况更差,60后的处长比60后的科员房子多好多。
这就叫从根本上改变玩法,这才是根本的阶级矛盾。
很多人思考问题,总是从“国家-人民”,“官员-百姓”、“国企-私企”、“公权力-私有财产”这样的逻辑去分析问题,却忘了谁是真正的既得利益者。
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略显危险的信号,长此以往甚至有可能导致上层与基层的脱节,资本渗透,以及corruption的问题。先说下前提,本人仅仅朴素爱国者,不是理论大师,单纯希望国家未来更好而已,望轻喷。
先说上层与基层脱节。能忍受部委低工资,但又能一直呆在北京这座高房价、高物价的城市的人,多半是京城中产以上,或者各种富二代。倒不是说这二类人是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他们很可能也是92院校或QS50的高材生,但他们更可能从来没了解过社会的真实面貌,没了解过底层大众的疾苦,没了解过基层部门的难处。当他们占据越来越多的录取名额,以后的领导中,他们的比例也会提高。而他们因从小生活较为优越,无法与底层人民共情,也不了解基层的情况,很可能会犯何不食肉糜的问题,不接地气,制定政策时容易陷入假大空,形式主义,好高骛远等等陷阱。比如说银行总行的某些领导,估计一年都不会去基层网点一次,但却一拍脑袋制定出“ATM机使用率"的奇葩kpi,规定人工柜台不能办存取款业务,必须去ATM,否则抓到柜员罚款。基层怨声载道,老年客户也不满意。
更可怕的是,由于这些人里家庭经商较多,家里普遍的期望就会是"儿子当官好办事“,所以不得不面临资本渗透问题。招投标内定、透露内部消息都还不算太严重,最危险的是方便境外资产转移……这些问题很容易就造成人心涣散,甚至内外勾结,同流合污,造成国家重大损失。比如你老爹靠炒房赚了50爽想转移出境,身为政策制定者的你还会不会下令严查海外投资?
再说corruption。虽然如上所说,但部委里终究还是有家境一般但有情怀的名校生。努力了二十年进了京城部委,却过着白天看红头文件,晚上吃清水泡面的日子,同事还一个比一个有钱。那么,小小的工资,大大的权力,对于人性的考验就会无限大……参考赵德汉,不说了。
我们不能对资本家及长期处于该环境下的人的思想觉悟有任何指望。官和商最好还是划清界限。在京城我觉得适当的高薪养廉是合理的。
————————————————————————
5.25更 原答案确实不太严谨,单是适当的高薪养廉并不能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配合长期高压反腐和有效的监督。具体内容评论里有个兄弟说的挺好的可以看看。
我回答的时候这个问题还没啥热度。很意外突然火了,估计是有大佬给我点赞或者B乎大范围推送这种键政问题赚流量了吧。谢谢各位互动,另外大家冲的时候注意点啊,真的,好几次我都是收到评论提示,过几秒点开一看,“评论已删除”……
你说待遇过低部委人才流失
那珠三年薪3-40w的法检人员也大幅流失,辞职都要排队了,难道也是待遇过低吗?
部委下每个厅局每年就拿那么几个名额出来全国遴选,每次都是打破头的挤进去,难道这些体制内精英都傻了吗?向往钱少事多离家远的生活?
你要看看流失的是什么人。如果流失的大都是毕业一两年的小朋友,那确实是因为待遇低,如果流失的大都是30来岁中层骨干,你怎么不想想为什么上有老下有小,经济压力那么大人家也敢走?
你觉得人家是因为待遇过低走人,实际上可能人家本来目标就很明确,通过部委镀金几年往外走呢。拿几年的低待遇相对于平台简历来说算个啥啊。
部委工资低吗?低,一个正厅都没珠三一个正科高。
部委的人能在北京安家吗?能。只要你能熬下来,那怕你家庭没能力帮你,都能在北京安家。
部委优势很明显,平台高。
平台高意味着资源多,视野广,出路宽。
至于北京安家最难的户口和房子
都能解决,只不过是时间长短问题而已。
教育和医疗更不用说了,有哪个部委公务员是看不起病失救或者孩子读不了书要做留守儿童的?
工资低是真的,但是花的少存的多也是真的
别看互联网看起来收入高,每年算到手存下来的真没比人多很多。
部里的饭堂我也吃过,也不算好,自助餐最多能满足天南海北所有省份人的口味。
只要你能在部里熬下来
房子会有的,级别也会有的。
一个处里3-4个人,掌握着全国政策法规资源的初稿权,什么叫处长治国啊?
真以为京官见官高三级开玩笑哦。
放北京可能不算啥,在下面可算是个人物,资源可是全国通。更不用说一大堆干部可以下来地方挂职,一挂都是副厅长级爽的一匹,你在地方多久能熬个副处长?
我们经常开玩笑,北京来的确实素质高,管的太规范了,一分一毫算的清清楚楚,绝对不敢吃拿卡要啊,清正廉洁的典范啊。
问题是,一出都是大案。
现在部里流失的都是什么层级和年龄的干部?
跳出去的又是什么地方。
留意一下,你就知道是能进部委都是人精。
要跳槽的,哪怕给他们年薪30+他们也会跳
不跳槽立志走仕途的,再给他减到5k他们都会留。
不用担心部委人才流失,每年大把精英打破头进去。
说实话
部委两类人最能留下
一种是家境富裕,能让你在北京安家的北方人。早早解决了房子可以安心熬了
另一种是家境普通,在家跟在北京都差不多的山东、河北、河南小镇做题家,对仕途的执念大于对物质的享受。
作为部委公务员,我想说部委公务员人才流失现象并不严重,身边离职的人很少。
最主要的原因,是部委公务员收入虽然低,但是还可以分房,而各部委为了防止人员流失都要求分房之前签订协议,分房后多少年不能辞职。光这一条就把很多人拴住了。
有的人会说,分房排队那么久,没分之前辞职不就行了。但是你想,没分房之前基本上都是主任科员及以下级别,在没晋升处级以前跳槽出去也没有什么竞争力,好的岗位一般都要几年处级工作经历。然而已经熬到处级干部了,你就想马上快分房了,如果走了就白熬了;等到分房后,就又被协议年限拴住了。
离职比较多一般是正处、副司这级别,一是一般这一级别的人很多年前就分房了,协议要求的年限已经满了,而且跳槽出去都是高薪实权的领导岗位,比如去央企当部门领导的居多。
当然也有部分部委离职率比较高,比如商务部,因为商务部人多,分房实在太慢了,大家没啥盼头,晋升到一定岗位后就跳槽出去拿年薪了,大部分部委人员还是比较稳定的。
我感觉部委的管理形式还有些像计划经济时期,就是工资待遇不高,但是可以分房(配售,也要交钱),没分房之前还可以配租(廉价租房),食堂三餐保障,孩子可以上学,让你能够在北京有基本的生活保障,让你能够安心工作,但是又让你不要奢望过得太好想东想西。
不过部委公务员的工资确实好低,前几天有同学转发了广州发布的一个招聘公告,初级岗位(副科级两年以上优先聘用)年薪56万,中级岗位(正科级三年以上优先聘用)年薪66万,酸了算了。
人员流失客观存在,人才流失不至于 ,
一个中等规模的部委7、800人,一年走10来个处级、厅级干部不算什么,党政机关这类工作看起来深邃复杂,其实大多依靠经验,不存在什么技术壁垒,你走了,马上有人顶上去,干的比你还要好,再说了,每年还有那么多优秀(是真优秀)的小朋友想进来,
所以从顶层来看,走一小部分人压根没影响
涨工资?获益的只有部委年轻公务员(领导不差这点钱,4、50岁的中年人赶上房产红利,也没那么紧巴巴);涨个几百块,意义不大,涨的多了,和当前的形势不符,和中央国家机关政治表率身份不符,也容易引起更多基层公务员的不满,
好家伙,前途比我们广,挣的还比我们多,还有道理吗?
所以我很明确的讲,给部委公务员实质性提高待遇这件事,缺乏“源动力”,在可预见的将来,低物质待遇这个标签很难摘掉。
来知乎大半年,有很多学弟学妹问我部委的事,有问要不要去、也有问怎么跑路(某赤手可热国务院部委小兄弟,工作不到半年,想考北京公务员),每当遇到这些咨询,我都在想:怎么样给一个标准要不要去?
根据我自身的一些经验和体会,主要有这么几点:
1.家里不差钱,不在乎一个月6k那点收入的,去!
2.家里虽然差钱,但为人极富吃苦耐劳精神,以事业至上、可舍小家顾大家的,去!
3.追求性价比、小资生活、朝九晚五的,慎去!
4.心理素质差、身体条件不好的,慎去,因为你熬不住!
部委天花板高,只要肯努力、能坚持,处长、二级巡视员是能够期望的位置,但是再往上也不容易,机遇、背景缺一不可,比如像教育部、外交部这类大部委,50岁的老处长一大批。
在北京这样的地方,除了极少数关键口,部委的处长、巡视员远远达不到“xx阶层”,该跑腿跑腿,该复印复印,该坐地铁坐地铁,和地方上的“官”体验颇不一样。
说这些的意思是,从个人发展角度看,部委的确是一个不错的平台,但是,也不要把它给神话,更多时候它也真的只是一份普通的工作而已。
如果能用更加平常的心去看待和认识部委,我相信不管从国家还是个人的角度看,这都是一件好事。
如果看完以上内容,还有学弟学妹们想考部委,那就看看我之前的这篇文章,些许会在备考时有帮助。
几个网友提到了一些事情。比如说:
最不希望医生高工资的,不是老百姓,而是老一代捞够的医生;
最不希望公务员高工资的,不是老百姓,而是老一代靠福利房、团购房、早买房攒够资产的老体制内;
最不希望国企职工高工资的,也不是老百姓,是老一代包分配进企业的老油条。
处长、医院主任、国企高管都明白,在中国当前的公平教育体制和公开透明的招聘体系下,总有农民工人的孩子考上好大学,击败这些老体面人的儿子,占据重要岗位。
所以,一方面体面人加强子女教育,帮着孩子跑快些;另一方面,控制土地抬高房价、砍福利,就算你90后逆袭当上处长、主任医师、国企管理层,一辈子积累了2套房,而60后普通科员、职工积累了4套房,那么就算你上位了,你逆袭了么?
更何况,当不上处长、主任医师的90后硬盘境况更差,60后的处长比60后的科员房子多好多。
这就叫从根本上改变玩法,这才是根本的阶级矛盾。
作者:资本市场极左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8794793/answer/189413945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是真事儿。
我见识过一些单位,就是这样做的。老人拿高工资,高提成,高分红;新人拿低工资,低提成,不分红。甚至拿奖金的时候,老人按照新人的最高标准上浮一定比例。新人则在老人拿完之后分剩下的。于是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新人干得少,固然拿得少;但是新人干得越多,拿得同样越少。
最后的最佳情况是,新人躺平了事,干个差不多就行了,再拿个差不多的工资就得了。饿不死,也挣不了钱。
有人说,年轻人不能躺平。可是规则就是让年轻人躺平。
有人就问了,那么对于这些老人来说,他们的孩子也是一样的环境啊。
这你就错了。他们的孩子来了以后,就会有专门的套路为他们提供额外的收入。比如提成就多了,分红也有了,机会也出现了。
你以为老人凭什么拿那么多?就因为他们有分配权。
在掌握分配权的情况下,以灵长目动物的智商,还搞不出一个让自家幼崽得利的分配方案?
以为富人家的孩子和你一样穷,你是不是傻?
中央部委的情况与上面说的这种情况有很大不同,因为他们一般不允许这样分配利益,也不容易直接安排子女到自己单位里工作。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
别人困难,是别人困难。
都说北京的房价很高,为了解决住房问题,中央部委会分房子。但是排期呢?
几十年前,房子是分配的,你以为多久才能分到房子?
都是要排队的。
现在全民所有制经济都压缩得不成样子了,福利分房简直就像历史遗址一样,指望这个,那恐怕不如指望买彩票。
当然,直接说起来,工资还是不低的。这得看和谁比。
一些长三角珠三角的年轻人,放着优厚的待遇不要,一心一意要去中央。我不知道他们是精忠报国的理想信念比较扎实,还是已经赚够了,或者还是想再赚点,反正我是发现过几个在网上发表反华言论的,只是不知道国家发现了没有。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才流失是正常现象。以前的老革命也经常说,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个说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辈子隐姓埋名投入国家工作中去,甚至连婚姻大事以及子女教育都耽误了。国家一直都在讲,要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这些人是听进去了,而且为了国家牺牲了一辈子,乃至几辈子。一种是一辈子在和各种负面现象做斗争,斗争了一辈子,子女接着去斗争。我在翻历史的时候,经常看到类似于像袁绍啊杨修啊这些人,一家人几代人都在台上和奸臣做斗争。奸臣固然总是不死,但是这些世代忠良在总是不赢的同时,也总是不输。最后门生故吏遍天下。王与马,共天下。谢安不出,奈苍生何!
你怎么改,这种现象都无法彻底杜绝。
因为分配权无法控制。
不讲分配的人,没有可持续性。有可持续性的,就太讲分配了。这个矛盾,不好解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