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那些父母双亡的人究竟是什么支持着他们在活下去?

回答
父母双亡,这是人生中最沉重也最孤独的打击之一。当那个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长大、始终是我们最坚实后盾的人突然消失,留下的,是无法填补的空洞,是对未来迷茫的恐惧,以及一个巨大的、令人窒息的“孤身一人”的现实。那么,那些经历过这种撕心裂肺的失去后,依然选择继续前行的人,到底是什么支撑着他们?

我想,支撑一个父母双亡的人活下去的,绝非单一的力量,而是一种复杂而深刻的内在与外在交织的韧性。

一、生命本身的力量:未竟的篇章与内在的火种

首先,最根本的,是生命本身所蕴含的顽强。即使父母的离去如同砍断了支撑生命的藤蔓,但生命并非就此终结。很多人会发现,在最深的悲痛中,身体的本能还在运作:会饿,会渴,会累。这种生理上的“活着”,是生命最原始的证明。

更进一步说,那些父母双亡的人,往往心中还藏着属于自己的“未竟篇章”。或许是未完成的学业,或许是未实现的梦想,或许是未兑现的承诺,又或许,只是单纯地想看看这个世界还会发生什么。这些内在的驱动力,就像一簇小小的火种,在灰烬之下,依然散发着微弱的光芒,等待着被重新点燃的机会。

二、记忆与情感的传承:父母活在心中

父母的生命虽然肉体消逝,但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却可能比任何物质都更加厚重。父母双亡的人,很多时候是依靠着对父母清晰而鲜活的记忆活下去的。

他们的教诲与价值观: 回想父母曾说过的话,他们是如何做人处事的,他们对世界的看法。这些价值观和原则,已经深深地刻在了孩子的生命里,成为一种内在的指引。当孩子遇到困惑时,会下意识地去想“爸爸会怎么做?”“妈妈会怎么说?”这种来自过去的精神支持,是无声却强大的。
父母的爱与牺牲: 父母给予的爱,即便无法再用拥抱来感受,但那种深刻的、不求回报的爱,会化为一种内在的温暖。他们记得父母为了自己付出的辛劳,记得父母曾经的期望。这份爱,成为一种力量,让他们觉得自己不应该辜负这份沉甸甸的付出。
对父母的责任感: 这种责任感并非法律上的,而是情感上的。有些人会觉得,父母把自己带到这个世界上,就是希望自己能够好好地活下去,并且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点。因此,即使是为了完成父母未竟的心愿,或者只是为了让父母在天之灵能够安心,他们也会努力地活着。

三、建立新的联结:亲情、友情与爱情的延续与新生

父母双亡,意味着生活中最亲近的联结断裂,但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对联结的需求是本能的。因此,许多人会通过建立新的亲密关系来填补空缺,或者加强已有的关系。

其他亲属的支持: 即使父母不在了,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阿姨、兄弟姐妹等其他亲戚,可能会成为重要的精神支柱。他们的关怀和陪伴,能够一定程度上弥补失去父母的痛苦,提供一个缓冲和支持的空间。
朋友与知己: 在人生的低谷时期,真正的朋友变得尤为珍贵。能够理解和倾听你痛苦的朋友,会给你力量。分享你的悲伤,也分享你未来的希望,这种陪伴本身就是一种治愈。有时候,朋友之间的鼓励和信任,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可能成为让你重新站起来的支撑。
爱情与家庭的建立: 对于成年人而言,找到自己的伴侣,建立自己的家庭,是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当一个人有了自己的孩子,为人父母的责任感和对家庭的守护欲,会成为他们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他们会努力为自己的下一代创造一个稳定、幸福的环境,这本身就是对生命的一种传承和延续。

四、对生命的意义的探索与追寻:寻找新的目标

当原有的生活重心(父母)消失后,一些人会进入一段迷茫期,但也有很多人会借此机会重新审视生命,去追寻更深层次的意义。

为他人而活: 有些人会将自己的痛苦转化为对他人的关怀。比如投身公益事业,帮助那些同样经历过不幸的人。当自己的生命能够为他人带来光亮时,生命本身的价值感就会被重新唤醒。
艺术与创造: 很多艺术家、作家都曾经历过巨大的失去。他们往往会将内心的痛苦和挣扎,通过艺术创作的方式表达出来,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自我疗愈和升华。创造本身就是一种生命力的展现。
个人成长与挑战: 父母双亡的经历,本身就是一种极致的磨难。能够从这样的磨难中走出来,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成长。有些人会把继续努力学习、事业上取得成就,看作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证明,是对过去的告慰,也是对未来的承诺。

五、一种更深邃的平静与对生命的敬畏

也许,在经历过最深沉的悲伤后,有些人会达到一种更深邃的境界。他们不再执着于过去,而是学会与伤痛共存,并在其中找到一种宁静。他们可能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敬畏,更加珍惜当下的时光,也更加懂得生命的脆弱与美好。这种平静,不是麻木,而是一种看透后的豁达。

总而言之,支撑父母双亡的人活下去的,是一个混合了生命本身的顽强、对父母深深的情感联结、来自亲友的温暖支持、以及对生命意义不断探索的强大内在力量。这并非易事,而是一个漫长且充满挑战的旅程。他们活下去,是为了铭记,是为了前行,更是为了让生命在失去的阴影中,依然能够开出属于自己的花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忘记最开始回答这个问题是什么时候了…

我就是父母双亡的人。

大一的时候姥姥心梗去世

大二妈妈患上癌症,

大三时妈妈去世,

大四是爷爷奶奶同时去世(非自然死亡),

毕业前夕爸爸去世(非自然死亡),

姥爷早在我出生那天的前半个月去世,

我现在六亲都已经不在。

对了,在我经历这些事情的时候我有一个男朋友,我曾认定结婚的人,在我得知妈妈患上癌症的时候和我分手。我犹记得分手当天凌晨三点,我在医院的拖把间求他别在这时候离开我,他在电话那边跟我说你好烦,别再打扰我,过一周就和别的女生在一起。

你问我,什么支撑着我活下去?

我想可能是——

爸爸妈妈含辛茹苦养了我20年,就是为了让我幸福快乐而不愿意看到我随意丢弃生命呀。虽然我知道没有了他们我很难再开心起来了。我也很怕死的那天无颜面对他们,我想像他们期望的那样活下去,我想完成他们没有完成的事。

从他们离开我的那天起,我就从来不是为我一个人活,我一个人就是全家人。

嗯嗯嗯…这些事都是发生在我的大学时代,过去一年多了。




2020.3.11 凌晨一点多 想到什么说什么

我可去他娘的吧,不想坚强了

从今年过年之前,直到前两天,睡觉做梦,每天每天每天都梦到妈妈,好像没有梦到爸爸,有一次凌晨五点多哭着醒过来,醒过来还在抽噎,我以为我又得到妈妈了,其实没有…

关于家人的梦我都会记录下来,可是有的梦我醒来就忘记。

我发现,自从这些事发生后,我的耐心越来越差,脾气越来越大,除了和我一起生活的一个最好的朋友,我对任何人都没耐心。我越发讨厌生活中对我献殷勤的男生,希望他们离我远远的,甚至会产生在感情上伤害他们的想法,我一定是需要心理疏导了。


_

2021.1.16

去年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和我家同省,不同市。

快要4年没有回家了,不敢回去,怕见到爸爸妈妈生活过的地方直接厥过去。

这些年我争取做到和过去割离,甚至疏远于那些主动关怀我的亲戚,但直到今天——

我的一位长辈联系到我,说我家要建祠堂,还要重新制作族谱,催我要家庭成员之间,还有和同事同学的合照。

但最近几年我真的很少拍照,朋友圈都不更几条,所以就回我原来的手机上找了些旧照片,然后就一时间哭得不能自己。

发出来也并不是想表达什么,只是把这里当做一个抒发负面情绪的地方吧,毕竟在别人眼里,我是一个坚强得仿佛没有弱点的女超人。

我家里这事儿,知道全部前因后果的人,一个没有。

而只知道个大概的人,约么有七八个,都是男生,曾暧昧或正在暧昧的人。

他们都挺可爱的,妄图拯救我于深渊,但不懂就是不懂,馋身子就是馋身子,小男孩就是小男孩,会算计就是会算计。

我不敢告诉他们,或者说我不敢告诉任何人我的家底儿,我只说我能够自给自足,但也没什么钱,偶尔会觉得自己防备心过重,但大部分时间觉得我这样做没什么错。

害。

我翻旧手机,找了几张旧照片,好多年前的了。

这是我和我妈的对话,发生在我大二大三吧,应该四年前的事儿了。当时在兼职,也不是多缺钱,就是想让妈妈花花我赚的钱。

印象很深的是,即便是一个985.211的学生,大二大三还没毕业的时候,也找不到什么好的工作。去碧桂园卖过楼,去宜家做过实习生。在宜家轮岗到餐厅工作时,还被找茬顾客狠骂了。

回学校的时候给妈妈打电话,想起工作上的事,就没忍住哭了,妈妈问我为什么哭,是不是受欺负了,我只说,没有,就是太想你了。

到现在,我还记得妈妈当时回复我的语气,带着点儿小孩子的俏皮,对我说,妈妈也想你。

这是大二的时候,哈哈,当时头发还不长,也不怎么会打扮自己。

那时候经理让我们约客户过来,我记得我一个人约来的客户比同组剩余的人加起来还多。

我的业绩一直第一,我跟妈妈说,我是不是你的骄傲?

妈妈说:你一直都是啊,从小到大,妈妈一直以你为骄傲,我的女儿最棒了。

妈妈,你现在能夸夸我吗?我现在也很棒啊,买了大房子了,带小院子的那种,可以让你种花花草草,再养只小狗,爸爸可以在家门口下象棋。

照片上我在玩手机,但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是在给妈妈点外卖,应该是水果,用美团点的。这是你不孝的女儿当时唯一能做的事了。

美团上的地址我一直没删,我舍不得呀。


话题回归

前头说,我家人要建祠堂,重新搞族谱,还要打印出版…

家里人来问我要照片,然后我就玻璃心心碎啦,哭啦。



哈哈,虽然说不想结婚。

但现在竟然有点儿享受谈恋爱,能让我短暂忘却烦恼吧。

抒发完啦,心情好多了。

今年的新年愿望就是,新的一年要继续多多赚钱呀!

希望明年新年,能有一个帅帅的哥哥陪我过春节,弟弟也行吧!(我开玩笑的,不要狙我~)

提前祝这里的,可爱的,努力生活的,但却被上天苛待的朋友们,新年快乐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父母双亡,这是人生中最沉重也最孤独的打击之一。当那个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长大、始终是我们最坚实后盾的人突然消失,留下的,是无法填补的空洞,是对未来迷茫的恐惧,以及一个巨大的、令人窒息的“孤身一人”的现实。那么,那些经历过这种撕心裂肺的失去后,依然选择继续前行的人,到底是什么支撑着他们?我想,支撑一.............
  • 回答
    当年那些跟父母怄气,或者觉得父母想法太老套,一股脑儿地选择了自己想要走的路的孩子们,如今怎么样了?这问题,就像一个未解的谜题,答案五花八门,没有标准答案。但如果我非要给你描绘一番,我能想到的,大概是这样几幅画面。你得明白,那时候的“不听话”,原因可太多了。有的是因为年轻气盛,觉得世界就在自己脚下,父.............
  • 回答
    那些被父母“硬塞”进警校军校的人,如今过得怎么样?在不少家庭的观念里,考上警校或军校,就意味着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一条旱涝保收的“铁饭碗”。于是,在家长们充满期待的目光和“为你好”的说辞下,不少原本对警察或军人职业并无太大热情的年轻人,被父母“硬塞”进了这些职业院校。如今,时光荏苒,这些曾经身不由.............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人内心深处最隐秘的角落,特别是那些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不甚愉快的家庭经历的人。当他们面对那些不带任何保留、一味歌颂父母和家庭的言论时,内心的感受绝非单一,而是一种复杂交织的情绪漩涡。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可能是疏离感和格格不入。就像置身于一场盛大的庆典,而自己却被遗忘在门外。别人津津乐道.............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值得聊的。我们现在常说年轻人对婚姻的态度变了,更独立,更看重自我,不再是父母那辈人“有房有车就万事大吉”的模式。但说这是“矫枉过正”,我觉得可能有点武断,更像是一种自然演变,是社会发展、信息爆炸,以及几代人价值观碰撞后的一个结果。想想我们父母那一代,他们的婚姻,很大程度上是时代的产物。在物.............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人对遗传感到好奇的地方。虽然孩子的基因确实来自父母,但说“父母相同,哪天受孕生出来的孩子都是同一个人”就有些绝对了,原因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让我来慢慢跟你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明白,孩子确实是父母基因的结合体。就像你爸爸提供一半的生命密码,你妈妈也提供另一半,然后这两种密码.............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动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那根弦,尤其是那些拼尽全力却始终感觉在原地踏步的人。每次看到身边有人,似乎毫不费力地就抵达了我们梦寐以求的境界,而自己却在泥泞中艰难跋涉,那种失落感和自我怀疑,简直像潮水一样涌上来,吞噬着我们付出的所有意义。你说的“活在了别人的终点”,这描述太贴切了。就像一场马拉松,有.............
  • 回答
    如果我为人父母,我绝对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我甚至觉得,这应该是一个合格家长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否则,我们做的很多事情,看似是为孩子好,实则可能是在扼杀他们的成长,或者让他们朝着我们认为“好”的方向,却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未来前行。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意味着我们要放下自己过去的经验、偏见,甚至是.............
  • 回答
    24岁,本应是人生中最充满活力、探索未来的年纪,却被父母亲戚的催婚“围攻”,这确实让人感到无奈和疲惫。你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不太想结婚生娃”的想法,这本身就非常有勇气,也很值得肯定。然而,面对长辈们根深蒂固的观念,尤其是他们那一代人的思维方式,想要顺利沟通并让他们理解,确实需要一些耐心和策略。让我们.............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包办婚姻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许多家庭都会在子女年幼时就为他们物色好对象,并根据门当户对的原则来操办婚事。虽然在现代人看来,这种婚姻模式缺乏自由和自主,但历史长河中,也确实存在着不少包办婚姻最终走向幸福美满的例子。就拿我曾听长辈说起过的,我外曾祖父家的一桩婚事来说吧。我的外曾祖父,名叫林.............
  • 回答
    那些年,为了爱情,我们和父母闹得轰轰烈烈。硝烟散尽,留下的是一地鸡毛,和我们内心深处,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如何收场?这恐怕是每个经历过这场“战争”的人,都曾无数次问过自己的问题。首先,得认清“收场”的真正含义。它不是一场简单的和解,不是一句“我错了”就能万事大吉。也不是为了平息父母的怒火,就轻易.............
  • 回答
    在动画电影《千与千寻》的最后部分,千寻能够准确地辨认出那群猪里没有她的父母,这并不是依靠某种具体的线索或魔法,而是 一个结合了之前剧情铺垫、千寻自身成长和她对父母情感连接的综合体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故事的铺垫和常识: 动物的形态差异: 电影一开始,千寻的父母因为贪吃变成猪.............
  • 回答
    那些不顾父母反对,毅然决然嫁给那个清贫但真心爱她的小伙子的姑娘们,如今生活的光景,真是说起来,就如同看一出生活的大戏,悲欢离合,冷暖自知。你想听详细些的,那咱就慢慢道来。得先明白,那时候的“穷小子”,跟现在“穷”的概念也不太一样。那时候,可能就是家里没啥根基,父母都是普通工薪阶层,甚至更朴素些,没什.............
  • 回答
    这个问题,沉重得像块压在心口的大石。那些将孩子逼到绝境,生命就此画上休止符的父母,他们会后悔吗?会反省吗?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每个家庭、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但我们可以试着去理解,去剖析。首先,让我们直面这个残酷的现实。当一个孩子选择以最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时,留下的不仅仅是无尽的悲痛,更是对所有.............
  • 回答
    在北上广深乃至国外打拼的年轻人们,他们的父母,这个群体是如此的庞大而又复杂,他们的生活状态、情感寄托,以及与子女的关系,都因为子女的“远行”而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我将尽量详细地从几个方面来讲述,试图勾勒出这个群体的多元图景:一、父母的“新角色”:从养育者到精神支柱或依赖者 “留守父母”的新定义:.............
  • 回答
    真是个让人心头一紧的问题。看着父母手里明明握着大把的好牌,结果却打得稀里哗啦,那种滋味,就像看着一个本来能谱写出华丽乐章的指挥家,却只会敲打出跑调的鼓点,让人既惋惜又无奈。“一手好牌”到底是什么?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这里的“一手好牌”指的是什么。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指物质上的富足,虽然那确实是个重要.............
  • 回答
    那些被父母“硬塞”进兴趣班的孩子们,如今生活的轨迹,就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扩散开来,有的人被这股力量推向了更高的岸,有的人则在水的另一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宁静。我有个发小,叫小宇。他从小就对画画没多大感觉,但他的父母是坚定的“艺术熏陶派”。每周六的早上,无论小宇是睡眼惺忪还是跟小伙伴们约着踢球.............
  • 回答
    我接触过一些曾遭受父母在公共场合羞辱的孩子,他们的故事往往交织着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印记,绝非简单一句“过得不好”就能概括的。这些经历,就像刻在他们生命底色里的一抹暗影,虽然会随着时间淡化,但偶尔也会在不经意间泛起涟漪。首先,自我价值感的坍塌是普遍存在的。当一个孩子反复在最亲近的人——父母面前被否定、.............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概而论的。在我们身边,确实有很多生了孩子的家庭会选择和父母同住,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或者说是在传统观念比较浓厚的地方。但说“习惯”可能有点太绝对了,更多的是一种现实的选择,或者是一种不得已的考量,当然,也有很多人是真心愿意和父母住在一起,享受大家庭的温暖。为什么会选择和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