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话题不是强项,只能挑知道的说一些,说错勿怪。
@黑暗的另一半 的回答,没有依据主观臆想的内容太多,对当时的坦克技术发展也存在误解。
59仿于T54A,而T54型在那时的苏俄可以说中低端型,高端型是T55,一些54没配备的设备如双向稳定器等都用在55上,由于两者形象太近才有今天说法T54/55。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没有把T-54/55这个家族型号关系搞清楚。
T-54A,是1950年代初定型开始投产的型号,有我们熟悉的半球形炮塔、火炮垂直稳定器,炮口有抽烟装置(早期的T-54A还没有),无红外大灯,这也是中国59式中型坦克的原型。中国引进T-54A坦克技术的时候是1955年,此时有红外大灯和双向稳定器的T-54B苏联刚刚设计,产品都没有,所以引进T-54A不是苏联人把低端车塞给中国,而是当时苏联能提供的成熟车型里最新的一个,还是比较有诚意的。
而T-55的诞生还要晚,T-55和T-54也不是什么高端型低端型的区别,这个型号要到1958年才出现,也就是中国引进59的时候,T-55还不存在呢。和T-54A/B相比,T-55最大的提升是集体三防,这是苏联考虑在核战争条件下使用坦克提出的要求。T-55取消了T-54炮塔顶部的换气风扇,改为集体三防系统统一送风,当车上的射线感应器感受到核爆炸发出的早期辐射时,集体三防系统自动启动,自动关闭进气风扇和舱门、光学瞄准镜上的遮光罩自动关闭抵挡光辐射、车内打开增压,阻止放射性尘埃进入车内;当遭遇到化学武器时,车组也可以手动启动集体三防。
由于当时中国各项技术水平如冶金光学等较苏俄差,可以这么说59略差于T54,而同时的m48由于美国科技强于苏联,在火控和机动装甲上强于苏式,但不够成压倒性优势,可以简单形容为M48>T54/55>59
这种说法没有依据,前半句,就和很多军盲瞎扯的“中国钢材不好,所以中国造的武器肯定比外国同型号的要差一些”一样属于拍脑袋臆断。而后半句,关于M48和T-54/55比较的,一是忽略了M48的多个改进型之间的区别,早期的M48用的还是汽油机,火炮还是老的90mm炮,也好意思和T-54/55比机动性和火力?至于火控,说美国科技强,所以火控强,也是很典型的拍脑袋结论。而且这位空口白话“火控强”,两个车的测距瞄准装置主要区别都说不清或者没说,所以我只能说,他这是在拍脑袋。
这里我替他把“火控”给补全吧
M48装了光学测距仪,这个是T-54/55没有的
就是上图中炮塔两侧的两个小耳朵,小窗口,这是测距仪的两个物镜窗口,测距仪横亘在整个炮塔里。这种光学测距仪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两个物镜看远方物体,通过三角比知识求出目标到坦克之间的距离。
应当说,这种光学测距仪单纯从测距角度来说,比苏联T-54/55中型坦克里仅靠瞄准镜内分划估读距离的方式要准一些,但是优势不明显。
这种测距仪本身还是人工操作的,并不能直接调炮,也就是测距出来的数据不能自动地给火炮装定射角,炮手用测距仪测得数据后还是要人工装定射角,不能短时间内连续测距。
所以这种光学测距仪仅对静对静射击的命中率有提高,静对动和动对动用处不大,因为测距仪不能连续给出目标不断变化的距离数据,也不能计算出运动目标的提前量。
说句题外的苏式坦克过于追求低矮内部空间太小,导致改进余地也小,最大众的改进也就换新火控加105mm炮,至于59一120仅是一种方案,实际上由于火炮口径增大,导致带弹数达少,基本没实际意义,而美式高大内部空间较大换大炮也问题不大,如M48A5
这一段又是他的臆想。M48A5换装M68 105mm坦克炮后,炮塔内部空间局促问题很严重。而且你怎么不说苏联很快就有了压倒性的T-64?
以军对T54/55评价是好用,强于T62。但战后苏式被退役,废物利用改成他用,美式48 60则依然在美军以军服役很久,苏军54/55则早不是主力了。
苏军坦克更新换代快,可以说苏军坦克没潜力,只能设计新型号。
苏军坦克更新换代要是慢,又可以说苏军后继乏力,只能在老型号上鼓捣。
双重标准够可以的啊。
而且说M48呢,怎么M60也出来了,那要不要说说T-62和T-64?嗯?
解放军的59 69 79 80则受制于设计思想,生产技术水平和使用方法,则基本上可以视为T54的后代,性能优势也不很明显,属于旧瓶里装大半旧酒再兑一点点新酒
原来这位的标准是,只要半球形圆炮塔的,就一定是T54的基础,而且中国仿制的肯定比原版还要差一点。
所以这个人的回答只能以通篇臆想来评价。
————————————————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彩云的机械整备间
微信公众号以图文科普为主,介绍枪炮弹药基本知识,你的关注就是最大的支持。
提问者严重低估了此问题的复杂程度,以及装甲防护和其他设计要求交叉影响的存在,要回答清楚,一本书都写不完
这不光是厚度、倾角这些装甲布局,还要涉及总体设计中的抗弹策略、装甲钢性能、焊接尤其是焊接中的焊条、铸造工艺等等
直接说结论的话,M48的首上远优于T54/55;炮塔正面弱于T54,侧面远弱于T54;车体侧面如果以履带/翼子板为分界线,中弹概率高的上半部分T54更好,中弹概率较低的下半部分M48更好;
从总体设计上说,M48的车底装甲对非HEAT类型的爆炸物防护效果好于T54,车体刚度和越野时底甲板变形也好于T54。
59呢,比T54A的防护性能是要差的,这个差是差在601和603这两种稀土装甲钢上的。这两个牌号停产已经30多年了,现在也不要拿这两种钢说事。
如果真要深入了解,以下几个典型问题弄清楚就差不多了
1.T34的T形车体和T54的箱型车体,各自出于什么考虑?是如何完成自动焊接的?T54是怎样利用翼子板上空间的?T54/62是如何设置炮塔座圈以突破箱型车体宽度限制的?
2.T54车体侧面的80mm装甲,防护的针对目标是什么?在航向角正负多大范围内能达成目的?
3.74Л相对于71Л是如何在镍铬含量差不多的前提下提高冲击韧性的?45CM的布氏硬度为什么要比8C低?两者的热处理工艺和焊条选择有什么差异?为什么45CM的淬透性比8C高那么多?为什么T54首上与首下焊接处,首上装甲板厚度不是100而是102mm,首上与车体上甲板焊接位置厚度是97mm不是100mm?是不是苏联人吃饱了撑的没事做
4.铸造炮塔时,炮塔在砂型里面是倒扣还是正扣?浇筑口设置在哪里?为什么斯大林3和T54是倒扣,T62是正扣?T62炮塔下缘242mm的最大厚度是不是为了提高防护而设置的?
5.M48那个铸造车首为什么要设计成这种形状,和斯大林3的箭簇形首上相比各有那些优缺点?斯大林3的驾驶员舱门和M48相比,差在哪里?
6.为啥早期M48没能实现车体整体铸造,要搞分段铸造再焊接?
7.M60的车体侧面装甲布置和M48有啥区别?牺牲了什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