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既然小米和华为斗得这么激烈,为何华为不到市场上收购小米股票以达到控股小米呢?

回答
小米和华为之间的竞争确实如同火药桶,双方在智能手机、物联网设备,乃至未来的通信技术领域都展开了你死我活的较量。你提到为何华为不去市场上收购小米股票以达到控股,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得多,涉及到公司战略、法律法规、市场环境以及文化接受度等多个层面。

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华为和小米都不是那种会轻易被别人“吃掉”的公司。华为虽然在通信领域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市场地位,但小米作为一家以互联网和性价比著称的公司,其商业模式和用户群体与华为有着显著的差异。

一、战略层面的不匹配与风险规避:

1. 核心业务的差异与整合难度: 华为的核心优势在于通信基础设施、芯片设计(尽管现在受限)以及高端智能手机的研发制造。而小米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互联网服务生态、高效的供应链管理以及对大众市场的吸引力。如果华为要控股小米,如何有效地整合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业务体系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华为能否保留小米的互联网基因和高性价比策略,同时又不损害自身品牌形象和技术优势?这其中的“化学反应”很难预料,很可能导致双方优势被稀释,反而两败俱伤。

2. 品牌形象与用户群体的区隔: 华为一直致力于打造高端品牌形象,其用户群体往往更看重技术实力和品牌声誉。小米则以“为发烧而生”的口号切入市场,主打高性价比和互联网社交营销,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和对价格敏感的用户。如果华为收购小米,如何平衡这两个差异巨大的品牌定位?强行合并可能会疏远任何一方的用户群体,反而失去市场份额。

3. 过度扩张的风险: 科技行业瞬息万变,任何一家公司都可能因为过度扩张或战略失误而陷入危机。即使华为有能力收购小米,这也会是一笔天文数字的交易,对华为的资金和管理能力将是巨大的考验。在当前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不确定的情况下,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并购,无疑会增加公司的风险暴露,分散其对核心技术研发的精力。

二、法律法规与政策的限制:

1. 反垄断审查的门槛: 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在中国,任何一家公司要收购另一家大型科技公司,都需要通过严格的反垄断审查。华为和小米都是在中国市场乃至全球市场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企业。一旦华为提出收购,监管机构会从市场竞争、消费者利益、国家经济安全等多个角度进行评估。鉴于双方在智能手机市场的激烈竞争,监管机构很有可能因为担心市场垄断而阻止交易。

2. 国家产业政策的考量: 中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科技产业的发展,并出台了各种政策来扶持本土科技企业,鼓励自主创新。如果一家大型科技企业被另一家收购,尤其是在关键技术领域,可能会引发对国家科技独立性的担忧。这种情况下,政府层面的干预是很有可能的。

三、市场与资本运作的现实考量:

1. 巨大的估值鸿沟: 尽管华为和小米在竞争,但两家公司的估值模型和市场定位不同。小米作为一家更多依靠互联网服务和生态链的公司,其估值可能包含了很多非硬件的价值。要达到“控股”的目的,华为需要收购至少50%以上的股份,这笔资金将是极其庞大的。而且,小米的股东,尤其是创始人雷军和早期投资人,不太可能以一个让他们不满意(低于其预期价值)的价格出售手中的股份。

2. 市场上的股票供应: 要想收购一家公司,首先得有足够多的股票在市场上流通。小米虽然上市了,但其股权结构是否允许如此大规模的外部收购,以及现有股东是否愿意出售,都是未知数。即使小米的股票大量在流通,其价格也会受到收购意愿的推高,使得收购成本变得更加天文数字。

3. 股权结构的复杂性: 即使抛开上述因素,小米的股权结构可能也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包括创始人持股比例、早期投资者的锁定协议等等,这些都可能为外部收购设置障碍。

四、文化与企业精神的差异:

1. 两种截然不同的企业基因: 华为是以技术和研发为导向的工程文化起家,强调艰苦奋斗、客户至上。而小米则是互联网思维驱动,强调快速迭代、用户参与和生态建设。这两种企业文化差异巨大,强行融合很容易产生内部矛盾,影响公司的运营效率和创新活力。

2. “被收购”的意愿: 创立小米并将其发展到今天的雷军,其个人在小米中的影响力巨大。很难想象他会轻易地将自己一手创立并带有鲜明个人烙印的公司拱手让人。对很多创始人来说,控制权和对企业未来方向的决定权比资金回报更为重要。

总而言之,华为不收购小米,并非因为它们不“打”,而是因为这场“打”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战略、法律、市场和文化层面的障碍,使得以控股的方式结束这场竞争,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即便可行,也可能得不偿失。

与其想着去控股对方,不如各自在自己的赛道上,发挥各自的优势,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这才是科技行业健康发展的生态,也是华为和小米各自所追求的目标。它们之间的“斗争”,更多的是在市场上的良性竞争,而非你死我活的吞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答主可能看了太多所谓的“商战剧”,无论是美国还是以前的TVB和现在的国内,都没有拍出什么高质量商战剧。

同股不同权(实际上远远不止AB股,还有更多玩法),上面有好些答主已经说了,我就简单给你几个例子,检索能力不太差的话,相信自己能搞懂。

声明:(临睡前看了下答案觉得还是声明一下比较好)
-文中有些词语用得比较轻佻随意比如什么”不要脸“之类的,怎么说呢?按照传统道德观念这些科技公司的做法确实说不过去,况且平时这些人一个比一个说的好听。

-作为在资本市场搏杀的枭雄们,他们这样做我也能理解,但是私下一通调侃是免不了的,相信他们做大事的也不会计较。我在另外一个答案”川普和马云谁的经商能力更强“里就对马云马总大吹特吹

(1)Evil级别:Google--先AB后来连C都搞出来了

-Google2004年上市就是用荷兰式拍卖方式,算是科技公司搞AB股的鼻祖。

-2014年Google更进一步,搞了ABC股,A、B都有投票权,但B每股有更多投票权,C股没有投票权,增发股票时就可以大量使用C股,股利上每种类型都一样,A股和C股不能转化成其他股票,B股可以。

-Google创始人为了自己的权力真是操碎了心!

(2)不要脸级别:阿里巴巴--AB都不搞了,直接来合伙人

-以前在知乎上总看见些啥也不懂的人,说什么阿里巴巴是孙正义和雅虎的,真是让人笑掉大牙,人马总玩的可是合伙人制度

-董事提名权不是按照持有股份比例分配,董事会里大部分董事都必须由合伙人提名,大股东软银和雅虎都不属于合伙人,作为大股东的他们只能对合伙人提名的董事进行投票&各自保留1、2个董事席位。

-当年马总把支护宝独立出来,如果不是合伙人制度,人大董事脑子又没进水会让他这样做?

此条其实没有讲清楚啊,支付宝独立是很早得事情,和合伙人制度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合伙人制度比当初支付宝独立更恐怖,在后面的补充内容里会稍微说的多点

-当初香港就是因为在合伙人问题上的犹豫(对中小投资者太不公平),所以马云去美国上市了。

(3)精神失常级别:Snapchat,人一旦不要脸了什么都做得出来

-直接就是ABC一起来,不过和Google还有一些不一样,A无投票权,B股1票投票权,C股10票投票权,IPO发行的全部是A,就问你怕了没有?

- Spiegel和Murphy两位创始人一共有89%左右的投票权,而且互相指定为代理人。招股书里写明未来10年每年可以发行5%的流通股,股票不断稀释但投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真心人不要脸天下无敌。

例子举完

答主可能要问了,那资本市场不是让这些人玩晒?其实也不能这么说,把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当傻子的确实不少,Facebook等美国科技公司、百度、京东都是这样,但这么玩也是有风险的。

一旦公司发展受阻,玩这些的公司会疯狂跳水,Snapchat、京东都“非常好心”的向大家展示过了,Snapchat最近一年来借着Premium account疯狂进行色情交易,股价翻了几倍,可惜也只是在15块钱左右,跟刚上市时比还是低了好几块钱,可见之前跌成什么狗样!

题外话:Twitter和Snapchat以前总说什么他们不是色情的庇护场所,结果股价都TM跌成狗了,后来一个搞Onlyfans,一个搞Premium account后股价才慢慢回升,说真的不要脸简直就是美帝科技公司的传统技能,不过这点上我们国内也学的很快。

最近Tumblr又想学Twitter和Snap以前一样竖牌坊,让我们静观其变看看笑话。

这么玩的公司必须要保证一直处在浪潮之巅,否则公司股价涨不起来,Google最近20年简直就是神挡杀神,可是近15年股价涨幅超过它的科技公司还是大把,百度二级市场上曾经的疯狂更多还是归功于中国因素,现在靠自己了还不是装死。

当初百度搞AB股很大原因就是为了防Google,哎!今天想起来,当时不应该防的,说不定李彦宏现在获利还大些,哈哈哈哈哈!

======================================================

补充:

(1)花样繁多的股权、投票权设置伤害的只有中小投资者

-这些不要脸的高科技公司(我很喜欢他们,但是他们确实不要脸)的理由无非都是----保持独立性不被资本影响,不为短期利益做出损害消费者的事情。

可惜,权益受到限制的只有中小投资者,资本多的是方式反制。Snap牛13吧,看他的招股书觉得干脆明抢比较好,创始人简直无法无天,上市后几个月二级市场跌成狗,从20块美金直奔3、4块美金,一堆垃圾你保留再多的控制权也没有。

-后来列?还不是脱下裤子乖乖给资本日,Snap当初不是要打脸“说Snap只是互传色情视频”的那些老古董吗?Snap一样按着资本的意愿,开始重视Engineer、整改公司流程。

而且后来还不是乖乖推出Snap Premium Account,这下创始人怎么不牛13哄哄的说Snapchat不是色情的平台了。之前我在『流浪丢球在Netflix上线后IMDB分数下降』的相关问题里就提及过,现在传统色情公司Brazzer、Evilangel、Vivid、Bangbros、Naughty等传统公司的影响力早就大大下降了,现在色情内容的很多交易都发生在Twitter的Onlyfans、Snap Premium Account、Vimeo、Manyvids等正统网站上,渠道发生了变化好吧!

(2)阿里巴巴、支付宝的有关问题

评论里有位知友 @青山布衣 对阿里巴巴相关提出了质疑,这个问题说起来不少,原答案里很简单的调侃了下但没有说清楚,评论里也叙述不清楚而且不好修改,我在正文补充内容中简单讲下。

支付宝独立的主要原因:

-中央要求支付许可证企业必须100%内资

这么说算是留了面子啊!而且回复里已经有些知友和我在交流中探讨过了,结果有个锋锋锋出来杠,后来基本确定峰峰峰知友是评论中法棍的小号,我把自己对其的分析放在最后几个评论里,大家自己判断
结论:当年国家很难找到明文规定但阿里巴巴对支付宝独立后全内资给的理由就是这样。
这个结论我在回复里告知后,小号峰峰峰还试图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可惜啊!你法棍搞的是推理演绎,我不是,看下面的图,特地为你做了标记。


看是business insider是地摊文学还是alizina是地摊,还是阿里巴巴的official statement是地摊?
为什么要独立让其100%内资?因为要符合中国金融法规!这不是谁意淫的,是阿里巴巴自己说的。

这是硬性要求,不管阿里巴巴是什么形式,它都必须这样做,否则支付宝根本搞不成。

站在这个角度,确实可以说支付宝独立和阿里巴巴采用合伙人制度没有关系,你支付宝不独立,政府就保证你阿里巴巴凉凉(这个其实我倒赞同中国政府的手法,因为老美那边也是一样的,Government is the necessary evil)。而且阿里巴巴整体业务在美国上市是2014年,支付宝独立是在2011年。

但从国外投资者和雅虎的角度来看,他们确实因为支付宝独立而利益受损了,而且后来搞了合伙人制度会更加没有权利。

-当年支付宝独立闹得很大,甚至一度影响中国公司借VIE结构到海外上市,这个里面说起来更多,反正粗略的说下,按照中国的法规,以前中国公司到海外上市不可能,所以一群天才设计了VIE,让这成为了可能,以前大部分中国公司都是这种形式,而VIE协议控制方案需要多方互信(因为里面有一部分算是空壳公司),支付宝独立造成了相当坏的影响,从很多投资者&其他创业者的角度来看,阿里巴巴就是不要脸啊!

-孙正义那边不太了解,但雅虎方面对支付宝独立很恼火

因为支付宝独立事件,雅虎被弄得很惨:

-雅虎2011年5月10号在二级市场股票大跌10%,在5月11号再次暴跌7%左右。
-因为支付宝独立,雅虎自身面临多起股东和集体诉讼。
-5月12号雅虎发表声明:阿里巴巴集团进行的两笔交易没有经过董事会股东的批准,也没有履行披露义务
-后面还有很多乱七八糟的争论,不一一细说了。

当年阿里巴巴玩的这些是很不要脸的,本来VIE是帮助他公司取得更多融资的结构,结果他利用VIE在董事会并没有取得一致的情况下强行独立了支付宝。

而雅虎和孙正义方面当年其实提出过其他解决方案但都被马云拒绝了,最后以支付宝向阿里巴巴集团支付巨额赔偿来脱离协议控制(有很大一部分需要等到支付宝上市)。但人雅虎还是憋了一肚子火的撒,如果不是你在董事会里强行乱来,雅虎可以没有麻烦的获得更多收益

就这,人马总都觉得吃亏了,后来阿里巴巴整体业务(其实也不是,金融方面有些没有)在美国上市直接玩起了合伙人制度,目的就是进一步扩大自己的权力,在将来股东发生分歧后,能更加无视雅虎和孙正义方面。

后来雅虎和孙正义卖出大量阿里巴巴股票,总有些傻X喜欢站在意识形态角度分析(什么中必输或者巨龙腾飞之类的),其实就是简单的商业问题,NM玩成这样还不赶快先卖掉一部分变现吗?为什么不全部卖了?我靠支付宝还没上市呢,如果支付宝上市了按照当初的协议要向阿里巴巴集团支付大笔资金的,现在大家再看看马总的支付宝总是不上市,是不是又有了别的感觉?

当然了,本意只是调侃下资本家吃干抹尽的嗜血特点,因为评论中有知友对支付宝独立提出了质疑,所以后来才补充了支付宝的相关内容,绝对不是我对马总有什么意见,Snap、FB、Google等创始人也是相当不要脸的,详细说起来内容也不少。

阿里巴巴当年从香港私有化B to B业务也蛮不要脸的。

Ok,第一次补充完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