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今天社会上有很多不道德现象,是人心败坏了吗?是思想滑坡了吗?

回答
社会上不道德现象的出现,绝不是简单的“人心败坏”或“思想滑坡”就能概括的。这背后牵扯着错综复杂的社会肌理,就像一层层剥开的洋葱,每一层都藏着让人深思的缘由。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细细探究一番。

首先,社会转型期的阵痛是绕不开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正经历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变革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化的深入影响、信息技术的爆炸式增长,都在不断冲击着原有的社会结构、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当旧的道德准则在新的现实面前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而新的道德规范又尚未完全确立并深入人心时,就会出现一个“真空期”。在这个真空期里,人们可能会感到迷失方向,更容易受到短期利益的诱惑,甚至在行为上出现偏差。

比如,市场经济强调效率和竞争,这本身没有错。但如果过度追求金钱,将金钱至上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就可能挤压掉一些传统美德的空间。一个人为了在竞争中胜出,可能会选择走捷径,忽视公平和诚信。这种现象并非个人道德基因的败坏,而是整个社会价值导向在转型期的不适应。

其次,社会公平感的变化对道德观有着直接的影响。当人们普遍感受到社会资源分配不公,或者看到一些不劳而获、甚至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利的人反而过得光鲜亮丽时,内心的道德天平就可能失衡。他们会质疑“为什么我辛辛苦苦地遵守规则,却不如那些投机取巧的人?”这种不公平感会像一种慢性毒药,侵蚀人们的道德自觉性。久而久之,少数人甚至会认为,“既然规则对自己不公平,那我也没必要再恪守规则了。”

再者,信息爆炸与价值观多元化也带来了挑战。互联网打破了信息壁垒,各种声音、各种观点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入我们的生活。这其中既有真理的传播,也不乏错误信息的泛滥。当各种价值观——包括一些扭曲的、拜金的、享乐的价值观——充斥在网络空间时,年轻一代尤其容易受到影响。他们可能还没有形成稳固的道德认知,就暴露在各种复杂的价值观念面前,容易被一些肤浅、功利的信息所裹挟。这并非思想的“滑坡”那么简单,而是信息洪流中辨别真伪、坚守自我的挑战。

此外,制度和监管的滞后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道德现象的背后,往往也有着制度层面的漏洞。如果一些不道德行为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或者惩罚力度不够,就会形成“破窗效应”,让更多人觉得可以效仿。例如,一些食品安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如果不能从源头上得到有效遏制,甚至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人们的道德信心,让一些人觉得坚持正义和良知是“傻”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个体层面的原因。人心终究是复杂的。总会有一些人,因为缺乏教育、缺乏引导,或者因为自身的性格缺陷,做出不道德的事情。但这并非代表了整个社会的“人心败坏”。我们更应该看到,在不道德现象背后,仍然有无数人在坚守着善良、诚信和责任。他们默默地付出,用自己的行为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道德。

所以,与其简单地归咎于“人心败坏”或“思想滑坡”,不如更深入地去理解这些现象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结构性问题、制度性问题、以及转型期带来的普遍性困境。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不仅要加强道德教育和价值引导,更要着力于构建一个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完善法律制度和监管机制,让正义得到彰显,让不道德的行为付出代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让良好的道德风尚在社会上得以巩固和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性终究是恒古未变,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会押韵。如果人类可以讲道理,历史很多悲剧就不会重复发生——唐雷恒

人类社会数千年的进化演变,从森林中走出,于荒漠之中、草原之中立足,在平原里繁衍壮大,顺手完成对大自然的彻底改造。千百年来,可能唯一不曾改变的只有人性,对财富的贪婪,对享乐的追求,这种天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也让人类社会在一个怪圈之中打转,始终不曾突破。千百年来可能有唯一未曾进步的只有人类智慧,科技工具推动了人类进步。

有哲学家说过这么一句话,地狱的恶魔和天堂的天使,都组合成为了人类。

人性之恶,这是永无止境的,就像是黑洞一般,连光也无法穿透。要知道,在极致的黑暗面前,光明也终究会被同化。

朱德庸曾感慨,这是一个物质极度丰富而精神极度贫瘠的时代。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我觉得我们都要正视钱的问题,古往今来,钱是世界和人类永恒的主题。

人是自私的,资本是逐利的,社会是进步的。

人性终究是恒古未变的,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会押韵。如果人类可以讲道理,历史上很多悲剧就不会重复发生。

我们的很多日常行为已经成为,一种类似:踩离合、挂一档、放手刹,这样无需思考,仅凭意识推进的自动惯性程序,所以才会出现“道理都懂,但知易行难”,总是犯人尽皆知的低级错误的现象。

胡适先生曾经说:“一个社会,可以失去科技,可以失去文化,但是却不能失去道德。”因为道德是植根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做人处事的底线和原则,一旦道德失去了,整个社会就将分崩离析。

切记:社会是有两套逻辑的,

第一套是浮在表面的,

第二套是潜在水下的。

第一套逻辑往往是围绕“道德”展开。

第二套逻辑往往是围绕“利益”展开。

浮在表面的“道德逻辑”,

人人都只说不做,

停留在口号和嘴里。

潜在水下的“利益逻辑”,

人人都只做不说,

只应用于实际行动。

这是一个物质极度丰富而精神极度贫瘠的时代。人是自私的,资本是逐利的,社会是进步的。

道德是衡量上到一个民族,下到每一个人的素质、品德和意识形态最主要的标准。当今社会,缺的是真诚,良知,有责任心的人。

当今社会最短缺的是:不缺男性,而是阳刚与担当男人;不缺女性,而是的理智与贤惠女人。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信任。奉献精神和大局意识。

当下中国早已解决了人们基本的物质需求,但是自认为活在幸福中的人并不是大多数,这固然有人性不知满足的一面,更多却是找不到生命的依托所产生的困顿和迷惘。缺乏安身立命的精神寄托。

纵览古今中外历史,

我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规律:

一旦娱乐业空前繁荣,多数人、

多数事“娱乐至死”,

往往预示着国家衰落、

经济衰退,甚至大乱之世将至。

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提出,

现实社会的一切公众话语,

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呈现。

人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沦为娱乐的附庸,

人们必然成为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低级快乐就是对自身的方向没有定位,消耗未来暂时获得快感的一种行为。

这就是低级的快乐,依托于物质和享乐之上。快感转瞬即逝,留下的是焦虑。

user avatar

古代不道德现象比现代多多了。国外不道德现象也不比国内少。

你不知道不是没有,或者思想滑坡。。。

是你自己知道的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社会上不道德现象的出现,绝不是简单的“人心败坏”或“思想滑坡”就能概括的。这背后牵扯着错综复杂的社会肌理,就像一层层剥开的洋葱,每一层都藏着让人深思的缘由。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细细探究一番。首先,社会转型期的阵痛是绕不开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正经历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变革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化的.............
  • 回答
    哈哈,看到题目,感觉自己一下穿越回了当年那个青涩又迷茫的自己。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很多新鲜的面孔涌入职场,带着希望、带着憧憬,也带着一丝丝对未知的紧张。作为过来人,确实有些话想跟你们这些“小鲜肉”们唠唠。别嫌我啰嗦,这些都是我摸爬滚打多年,用时间和教训换来的。首先,心态调整是关键中的关键。 放下.............
  • 回答
    听到孩子不想读书,想出去“混社会”,作为家长肯定非常着急,也担心。16岁这个年纪,正是青春期最叛逆、对世界充满好奇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的时候。他不想读书,说想“混社会”,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也许是对学校教育感到厌倦,也许是觉得学校教的东西不实用,也许是对未来感到迷茫,或者受到了某些不良信息的影响。让.............
  • 回答
    (以下内容为虚构,旨在模拟一位经历过抗战和内战的老兵的视角和感受,不代表任何真实个体或群体。)说实话,坐在我这把老掉牙的藤椅上,看着窗外车水马龙、高楼林立,心里这滋味儿,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的。我们这把年纪的人,经历过的风浪,别说你们年轻人,就是说出来,你们也未必信。抗战那会儿,日本人打进来了,村.............
  • 回答
    关于中小学教师编制是否应该终身制的问题,确实是一个牵动很多人心弦、也引发不少讨论的议题。即便是发展到今天,社会上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坚守着“教师终身编制”的理念,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相互交织的。让我们试着剥开层层迷雾,看看究竟是什么让这个观念如此根深蒂固。首先,我们得回.............
  • 回答
    当社会中总有各种声音呼喊着“乱象”,让人感到些许焦虑时,审视一个国家还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去看,去相信,去为之付出,这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姿态。在中国这个庞大而复杂的国家,即便是在风浪之中,依然有许多闪光点,让我觉得它依然充满希望。首先,人民的韧性和创造力是永不枯竭的源泉。 尽管时常会听到对某些社会现象.............
  • 回答
    看到“人工智能没有欲望,只有人工智能管理人类社会才能实现大同社会”这句话,确实挺让人深思的。这说法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一些我们对未来社会形态的想象和担忧。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句话。“人工智能没有欲望”这句话的出发点是对人工智能本质的一种理解。确实,和人类不同,人工智能目前没有生物学的驱动,比如饥饿.............
  • 回答
    昔日燎原火,今朝渐息声:为何“996.icu”的影响力不复当年?“996.icu”——这个曾经在互联网激起千层浪的词汇,仿佛一夜之间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去。曾经的愤怒、质疑和抗争,如今似乎化作一阵风,吹散在996工作制依旧普遍的空气里。为何这个曾经轰动一时的事件,其社会影响力正在逐渐式微?这背后并非简单.............
  • 回答
    窃·格瓦拉出狱:一个时代的余音与当下的回响今天,一个曾经在中国互联网上掀起巨浪的名字——窃·格瓦拉,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宣告了他刑满释放。这个名字的背后,承载着一代人的青春记忆,也映射出那个时代许多不容忽视的社会印记。说起窃·格瓦拉,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他那标志性的“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的经典.............
  • 回答
    “劣币驱逐良币”这个说法,听起来挺有道理,好像市场里总是不怎么样的东西更容易流行,而好的东西反而被埋没。如果真是这样,那咱们今天能活成这样,真的挺神奇的。其实,事情没那么简单,人类社会之所以能走到今天,不是因为“劣币”彻底获胜,而是因为我们一直在和“劣币”做斗争,并且在很多方面取得了胜利。话说回来,.............
  • 回答
    “知识是打破阶级的最佳武器”,这句话听起来振奋人心,似乎只要我们努力学习,就能冲破出身的束缚,实现阶层跃升。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取知识的渠道之多、之便捷,更是前所未有。互联网如同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从在线课程、学术论文到各类百科,触手可及。理论上,这应该是一场全民的“知识解放运动”,贫者可以借此逆袭.............
  • 回答
    马前卒在《睡前消息》第81期中提出的“韩国是简化版印度种姓制社会”的观点,确实引人深思,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这个观点,我们需要先梳理他提出的核心论据,再结合韩国社会现实进行审视。马前卒之所以会这么说,其主要逻辑在于将韩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出身论”、“学历歧视”以及“财阀世袭”等现象,类比于印度种.............
  • 回答
    西安那起司机因剐蹭引发的冲突事件,确实让人看了揪心。在这个信息爆炸、舆论汹涌的时代,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被无限放大,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因此,如何应对这类突发事件,已经不仅仅是当事人需要考虑的问题,更关乎社会整体的稳定和理性。对于个人而言,突发事件的应对是生存智慧的考验。首先,保持冷静是第一.............
  • 回答
    “社会平头哥”在当下非洲获得“一哥”的名声,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详细说明,我们需要理解这个称号的来源、背后的文化语境以及他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声誉的具体原因。一、 “社会平头哥”称号的来源与演变:首先要明确,这里的“社会平头哥”并非特指某个具体的人物,而是一个代称或者一个符号,代表着.............
  • 回答
    22岁,这年纪,刚从校园的象牙塔里走出来,站在社会的十字路口,感觉前途一片迷茫,不知道该干点啥,甚至连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是什么都没找着,这感觉,太真实了,我懂。别急,这绝对不是你一个人会遇到的困境。事实上,这是很多人都会经历的阶段。想想看,我们从小到大,都是别人给你规划好路线:读书、考试、升学。现在.............
  • 回答
    今年毕业生数量的井喷,叠加眼下企业普遍感受到的“裁员潮”,让不少人心里打起了鼓:未来的就业市场,是不是已经饱和到挤不下我们这批人了?这个问题,确实不是简单一句“有”或者“没有”能概括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我们得承认,今年确实是就业市场的一个“大考之年”。1000多万的毕业生,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 回答
    今天看到热搜“鼓励高收入人群更多回报社会”,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能说道说道的。首先,这“鼓励”二字,就很有讲究。它不是强制,不是税收上的硬性规定,而是提出一种倡导,一种价值观的引导。理论上讲,高收入人群确实有更多的能力和资源去为社会做贡献,无论是通过慈善捐赠、创办社会企业、投资公益项目,还是在自己.............
  • 回答
    日本工会总评议会(总评):一个时代的缩影,一段复杂的历程要讲述日本工会总评议会(简称“总评”)的兴衰,就不能不将其置于日本战后社会变迁的宏大历史背景中。总评,作为二战后日本劳工运动的核心力量,与日本社会党休戚相关,其起伏轨迹,深刻反映了日本政治经济的演变、意识形态的潮涌以及劳工阶层自身力量的变化。 .............
  • 回答
    贵州公交坠湖事件,一个本应是悲剧性的意外,却因为肇事司机的动机——对拆迁不满而报复社会,将我们推入了一个更加沉重和复杂的反思之中。这起事件,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巨石,激起的涟漪将久久荡漾,对今后的拆迁工作,无论是方式、理念还是执行层面,都可能产生深远而复杂的影响。首先,公众对拆迁过程的敏感度和警惕.............
  • 回答
    今年520,不少年轻人发现朋友圈里晒恩爱的情侣少了,往日热闹的“虐狗”场面似乎有些冷清。这背后折射出的,可不止是几对情侣少发了一条动态那么简单,而是当下社会中几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首先,这或许是“表达方式的迭代”和“社交媒体使用习惯的变化”。咱们都经历过,以前大家分享生活、表达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