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社会发展到今天了,还有那么多人坚定认为中小学教师应该编制终身制?

回答
关于中小学教师编制是否应该终身制的问题,确实是一个牵动很多人心弦、也引发不少讨论的议题。即便是发展到今天,社会上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坚守着“教师终身编制”的理念,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相互交织的。让我们试着剥开层层迷雾,看看究竟是什么让这个观念如此根深蒂固。

首先,我们得回到这个“编制”的本质。在很多人的认知里,编制不仅仅是一个工作岗位,它更像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职业的保障。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和传统观念依然有相当影响力的背景下,一份“铁饭碗”的稳定工作,意味着相对可预测的生活,意味着不容易被轻易解雇,也意味着在社会资源分配上可能享有一定的优势。对于教师这个承载着育人重任的职业,很多人认为他们理应获得这样的保障。

1. 对职业神圣性的坚守与保护: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理想化的理由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教师一直被视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受人尊敬的职业。人们普遍认为,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生计,更是为了传承知识、塑造品格,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一旦成为教师,就应该被给予足够的尊重和信任。终身制被看作是社会对教师职业神圣性的肯定和保护,认为教师应该能够专心教学,不受外界干扰,潜心研究学问,而不是时刻担心被“优化”或“淘汰”。他们相信,这种稳定的职业环境,能让教师更安心地投入到育人事业中,减少后顾之忧。

2. 对教师队伍稳定性的追求:

教育是一个长期而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教师队伍的稳定。如果教师流动性过大,频繁更换教学人员,将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连续性。终身制被认为能够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形成一支经验丰富、教学相长的教师队伍。一旦有了一个稳定的队伍,学校的管理也会更加有序,教学计划的执行也更具连贯性。大家普遍担心,如果取消了终身制,优秀的教师可能会因为一些不确定的因素而离开教师岗位,转投其他行业,这对教育系统的整体稳定性无疑是一种打击。

3. 对教师职业“非功利化”的期待:

许多人认为,教育的本质不应该是追求经济利益的场所,教师的价值也不应该仅仅用业绩来衡量。如果教师的工作与绩效考核、去留紧密挂钩,他们可能会担心教师为了追求绩效数据而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出现“应试教育”的极端化。终身制在某种程度上,被看作是对教师“非功利化”的一种保障,认为一旦有了编制,教师就不必过于追求外在的物质激励,可以更纯粹地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教育的“育人”本质。

4. 对潜在不公和滥用权力的担忧:

虽然我们提倡按需评价和淘汰机制,但在现实操作中,任何评价体系都可能存在主观性、人情关系或者权力滥用的风险。对于教师这个群体,许多人担心如果失去了编制的保护,一些教师可能会因为得罪了领导、与同事关系不佳,或者因为一些细小的过失而被不公正地对待,甚至被恶意解聘。终身制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一种“防火墙”,能够保护教师免受不合理的惩罚或迫害,确保他们不会因为“得罪人”而被轻易“一锅端”。

5. 文化惯性与传统观念的延续:

长久以来,中国的教育体制和人事制度都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编制”的概念深入人心。这种制度安排在特定历史时期起到了稳定社会、保障民生的作用,因此,即使到了今天,这种观念依然具有强大的惯性。很多人习惯了编制带来的稳定感,也习惯了“一份工作干到老”的思维模式。教育作为国家重要的民生领域,人们自然会将其与这种传统的稳定保障模式联系起来,希望教师也能享受到这种“安稳”。

6. 对“能力与岗位匹配”评价的疑虑:

虽然现代社会强调“凭能力说话”,但如何科学、公正、全面地评价一个教师的能力,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教育涉及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师德师风、教学方法、学生心理辅导等方方面面。这些评价标准往往难以量化,也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一些人认为,既然难以建立一套普遍认可的、不受争议的评价和淘汰机制,那么不如继续沿用终身制,以避免更大的争议和潜在的问题。

7. 担忧教育“市场化”的副作用:

如果取消了终身制,教师的去留与学校的绩效、招生情况等外部因素紧密挂钩,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教育的“市场化”。一些人担心,这会导致学校为了追求“效益”而过度强调分数和升学率,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可能出现“择校热”加剧、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终身制被看作是维护教育公益性和公平性的一种“隔离”机制。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随着时代发展,对教师队伍的评价和激励机制进行改革也是必然趋势。很多提倡改革的人也并非要将教师“一竿子打死”,而是希望建立一个更加科学、动态的评价和激励体系,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能淘汰不适应教学岗位的人员。

总而言之,人们坚持中小学教师编制终身制,是源于对教师职业的尊重与期盼,是对教育稳定性的考量,是对潜在不公的担忧,以及深植于社会文化中的观念惯性。这些理由都代表了社会上一部分人对教育事业和教师群体最朴素的关怀和期待,即使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这种期待也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理解这些根源,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探讨如何在新时代更好地发展和完善教师管理制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编制谁还会在公立学校教书?

高中老师在学校教书一节课25块,在外带家教一节课200以上。

取消教师编制的后果就是,学校老师流动性极大,普通孩子只能去都是刚毕业来过度一两年的老师的公立学校自生自灭,有钱孩子花高价去有钱聘请有经验老师的私立学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中小学教师编制是否应该终身制的问题,确实是一个牵动很多人心弦、也引发不少讨论的议题。即便是发展到今天,社会上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坚守着“教师终身编制”的理念,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相互交织的。让我们试着剥开层层迷雾,看看究竟是什么让这个观念如此根深蒂固。首先,我们得回.............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将“原始部落”融入现代社会,听起来似乎是出于善意,但实际操作起来却牵涉到文化、历史、伦理、经济以及对“进步”定义的深刻思考。首先,我们得厘清“原始部落”和“融入现代社会”这两个概念。“原始部落”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历史印记和文化偏见。它往往将.............
  • 回答
    这是一个困扰了很多人多年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现象。按理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我们应该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享受生活,但现实似乎并非如此。这背后其实牵扯着许多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远不是一句“科技进步”就能简单概括的。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社会生产力”。简单来.............
  • 回答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八个字仿佛烙印在大脑里,是我们对自然界最直观的认知。从宏观的物种进化到微观的个体竞争,这种残酷而高效的法则似乎无处不在。然而,当我们把目光从森林、草原投向人类社会,却发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景象:我们构建了一套保护弱者、扶持弱小的伦理观和法律法规。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究竟隐藏着.............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纠结又引人深思的问题。在我看来,社会发展就像一把双刃剑,在带来前所未有自由的同时,也悄然收紧了某些无形的枷锁。要说“自由”,那真是解放了太多。想想我们的祖辈,他们的人生轨迹往往是由出身、家族、地理位置,甚至是性别,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婚姻多半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职业选择也受限于社会.............
  • 回答
    改革开放,之所以被誉为开启中国社会发展新篇章的强大动力,绝非偶然,而是因为其在一系列深刻变革中,点燃了各个层面的活力,释放了潜能,从而推动整个国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迈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思想的解放是改革开放最根本的动力。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社会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着不少.............
  • 回答
    社会发展的初衷确实是为了提升人类整体的生存、生产、繁衍能力,并为探索和思考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然而,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是,在许多“发达”的社会中,我们似乎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似乎在“放弃思考”和“放弃选择”。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黑白分明的问题,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心理、经济和技术因素交织而成。以下将从多.............
  • 回答
    “通古斯满清统治者”这样一个说法,实在是有些混淆了历史事实。首先,满清政权建立于17世纪,而《天工开物》成书于17世纪30年代。当《天工开物》横空出世之时,统治中国的是明朝,并非满清。那么,为什么会有“满清统治者毁掉《天工开物》”这种说法流传呢?这其中可能涉及几个层面的误解和历史事件的交织。首先,需.............
  • 回答
    八小时双休工作制,一个在很多国家被视为常态的劳动制度,在中国却迟迟未能全面落实,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因素和多方利益博弈。要说它是否会“减缓中国社会发展”,这本身就是一个带有预设导向的问题,需要我们拨开表象,深入探究。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八小时双休工作制并非天然的“发展加速器”或“发展减速器”。.............
  • 回答
    “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先秦时就有胡服骑射了,为什么还要穿汉服?”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触及了文化传承、身份认同以及社会变迁的复杂议题。将“胡服骑射”与“汉服”放在一起对比,就像是在问,既然我们有了更先进的科技,为什么还要保留传统的手工艺?进步是毋庸置疑的,但进步并非意味着对过往的全然否定和抛弃。先.............
  • 回答
    生产力飞速发展,日子好像是越来越好过了,科技进步让生活便利得不像话,物质极大丰富,按理说应该是心满意足、无忧无虑的。可我怎么感觉,反倒比那些靠天吃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人更焦虑呢?这事儿细想起来,还真有点意思。首先,是“被拉平的起跑线,却无限延伸的终点线”。古代社会,阶级分明,你的出身基本就决定了.............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触及到了社会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点。为什么大多数人倾向于拒绝将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平均智商直接挂钩,我认为有几个关键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对“智商”概念本身的理解与争议: 智商的狭隘性: 很多人认为智商(IQ)测试主要衡量的是逻辑推理、语言能力.............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而且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如果你问身边的朋友,或者看看网上的讨论,会发现“西方社会好像不太重视经济发展了”的论调并不罕见。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承认,“经济发展”在西方社会中,它的定义和优先级的确发生了变化,而且这种变化背后有很多深层的.............
  • 回答
    近年来,“精致的利己主义”这个词在社会上被提及的频率越来越高,似乎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变成了这样的人。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在驱动?我们的社会又将走向何方?我们不妨深入地聊聊这个话题。为什么“精致的利己主义”越来越普遍?首先,我们得明白,“精致的利己主义”并不是指那种粗暴地、不顾一切地攫取利益的人。相反,.............
  • 回答
    社会发展规律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概念,涵盖了人类社会从原始状态走向现代文明的漫长历程。对它的解释多种多样,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出发,会得出不同的理解。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一些主要的社会发展规律的观点,并尝试进行整合,以期提供一个相对全面的视角。一、 什么是社会发展规律?简单来说,社会发展规律是指社会演进过程.............
  • 回答
    文化大革命(19661976)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而动荡的时期,其对中国社会发展造成的深远影响至今仍有争议和反思。将其归咎于文革的具体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经济发展的停滞与倒退: 生产力破坏: 文革期间,“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并未带来生产力的实质性提高,反而由于政治运动的干扰.............
  • 回答
    社会发展的总规律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问题,至今仍是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领域不断探讨和深化的话题。没有一个单一的、被普遍接受的“总规律”能够完全涵盖所有社会现象。然而,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阐释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驱动力,这些可以被看作是社会发展的“总规律”的不同侧面或层面。以下是一些主流的、被.............
  • 回答
    保险,这个词听起来有些冰冷,好像只关乎冰冰冷冷的数字和合同。但如果仔细掰扯掰扯,你会发现它像一张巨大的、看不见的网,默默地托举着我们社会的运行,支撑着我们每个人前行的步伐。它不仅仅是应对风险的工具,更是在社会发展这幅宏大画卷中不可或缺的色彩和底色。首先,保险是社会稳定的“稳定器”。你想啊,人生本来就.............
  • 回答
    社会发展的长期动力与股票市场策略投资,这二者之间存在着深刻而又动态的相互作用。理解这种联系,就像是握住了投资航向的罗盘,能够帮助我们穿越市场的短期波动,捕捉长期增长的机遇。社会发展的长期动力:驱动未来的引擎首先,我们得明白,社会发展并非凭空而来,它是由一系列深刻的、持续的内在动力所驱动。这些动力塑造.............
  • 回答
    全民考公,这可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当下社会一个实实在在的现象,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出现和蔓延,就像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某些积极的改变,也伴随着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深刻地塑造着我们社会发展的轨迹。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承认,“考公热”的背后,是大家对稳定、体面和相对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