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PUA」是什么?这些概念在中国怎样发展起来的?

回答
“PUA”这个词近年来在中国互联网上非常流行,但很多时候人们对它的理解并不完全准确。它并非一个固定的、有明确定义的名词,而是一个指代特定行为模式的标签。要理解PUA在中国的发展,我们需要先弄清楚它到底指的是什么。

PUA到底是什么?

PUA,全称是“PickUp Artist”,字面意思是“泡学艺术家”或者“搭讪艺术家”。最初,这个概念起源于西方,特指那些研究和实践如何通过各种技巧和心理操纵来吸引异性,并达成性关系或情感关系的人。这些技巧很多时候带有表演性质,旨在制造一种自信、魅力四射的假象,并通过一套流程来“攻略”目标对象。

然而,在中国的语境下,“PUA”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和延伸。现在人们谈论的“PUA”,更多时候是指一种情感操控和精神控制的行为模式,并且这种行为模式不限于性别,也不局限于男女关系。

更具体地说,PUA在中国语境下,指的是一种通过语言、心理暗示、情感操纵等方式,逐渐瓦解对方的自信心、独立性、判断力,使其产生依赖、顺从,甚至自我否定的一种关系模式或行为策略。被PUA的一方,常常会觉得自己不够好,需要不断讨好对方,或者对对方言听计从,否则就会感到焦虑、内疚甚至恐惧。

这种操控可以发生在各种关系中,包括:

恋爱关系/两性关系: 这是PUA最常被提及的场景。施加者可能通过贬低、打击、冷暴力、制造误会、控制社交、经济绑架等方式,让伴侣变得卑微、自卑,失去自我。
家庭关系: 例如父母对子女的过度控制和贬低,让子女产生“不孝”或“无能”的负罪感,以此达到控制的目的。
职场关系: 上司对下属的打压、无端指责,使其产生工作能力上的怀疑,从而更加依赖上司的“指导”。
朋友关系: 一些所谓的“朋友”可能通过一些“损”的玩笑,或者“关心”的幌子,来贬低你的价值,让你感觉离不开ta。

在中国,PUA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PUA这个概念在中国的大规模传播和普及,大致可以追溯到近十年来,尤其是近几年,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梳理它的发展轨迹:

1. 西方“泡学文化”的早期引入与本土化:
在更早的年代,中国互联网上就零星出现过一些关于“搭讪技巧”、“如何吸引异性”的内容,其中不少是西方“PickUp Artist”理论的翻译或改编。这些内容往往集中在如何通过外形、谈吐、幽默感等外在技巧来赢得好感。
然而,这些早期内容更偏向于“技术流”,其目的在于提升“吸引力”,虽然有时也存在一些不健康的 manipulative(操纵性)的成分,但尚未形成现在这种“精神控制”的普遍认知。

2. 互联网平台与信息传播的加速: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特别是微博、知乎、豆瓣、小红书以及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的兴起,PUA相关的讨论和内容呈爆炸式增长。
知乎上关于“如何识别PUA”、“被PUA了怎么办”等问题,获得了大量的关注和回答,积累了大量的案例和分析。
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则涌现出大量自称情感导师、关系专家的人,他们一方面在教授如何“保护自己不受PUA”,另一方面也有不少隐藏着传播PUA技巧的嫌疑,甚至直接售卖“PUA课程”。

3. 社会结构变化与情感焦虑的叠加:
中国社会在过去几十年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发展和深刻的社会结构转型。城市化、人口流动加剧,传统家庭观念和社会支持系统受到冲击。
与此同时,婚恋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等也日益增大,尤其是在大城市,很多人面临着孤独、不确定性和情感上的焦虑。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部分人开始寻求快速获得情感关系或“掌控”关系的方法。一些不法分子或不良机构,看到了这种需求,便开始推广各种“情感操控”技巧,并将它们包装成所谓的“PUA课程”。这些课程往往承诺能让你变得更受欢迎、更能吸引异性,但其核心内容却常常是围绕着如何降低对方的心理防线,使其更容易被控制。

4. 媒体曝光与公众意识的觉醒:
近年来,媒体开始大量报道一些涉及PUA的恶劣案例,例如一些大学生因遭遇情感PUA而遭受严重精神打击,甚至出现轻生事件。这些报道极大地提高了公众对PUA危害性的认识。
大众开始意识到,PUA不仅仅是“搭讪技巧”,它更是一种关系中的权力不对等和精神暴力。公众对这种行为的批判和抵制也越来越强烈。
一些受害者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经历,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警示作用,让更多人能够识别和警惕PUA行为。

5. “PUA”概念的泛化和标签化:
随着公众对PUA的关注度提高,这个词也被一定程度上泛化了。有时,一些小的、不太愉快的互动,或者正常的恋爱磨合,也可能被轻易地贴上“PUA”的标签。
这种泛化一方面有助于提高警惕,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对一些复杂人际关系的简单化解读,甚至被用来攻击对方。
但总体而言,这种泛化也反映了社会大众对关系中不健康互动模式的强烈反感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

在中国,PUA的内容和形式有哪些特点?

在中国流行的PUA内容,虽然吸收了一些西方的理论,但更贴近中国本土的社会心理和人际交往模式。其常见的套路和表现形式包括:

“打压与褒奖”的循环(PushPull): 通过先通过贬低、打击对方的自信心,使其产生自卑感,然后再给予少量的肯定或赞美,让对方更加渴望得到你的认可,从而产生依赖。
制造虚假稀缺和展示高价值(Demonstrate High Value DHV): 故意表现出自己很忙碌、有很多追求者、有很多选择等,让对方觉得你很难得,从而主动去迎合你。
情感绑架与内疚感操控(GuiltTripping): 通过“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如果你爱我你就应该怎么做”等话语,让对方产生内疚感,从而控制对方的行为。
冷暴力与情感疏远(Negging & Emotional Distance): 故意冷淡对方,不回复信息,减少关心,让对方感到不安和恐慌,从而更积极地挽回关系。
隔离与信息控制: 鼓励或要求对方减少与朋友、家人的联系,甚至控制对方的社交媒体,使其更加孤立,更容易被操控。
否定与歪曲事实(Gaslighting): 通过否认对方的感受、记忆或感知到的现实,让对方怀疑自己的判断力,甚至认为自己“疯了”。

值得注意的区分:

在讨论PUA时,重要的是要区分正常的恋爱技巧、自信的表达和真正的精神操控。

正常的恋爱技巧是为了更好地与人建立连接,增进了解,是建立在尊重和真诚的基础上的。
自信的表达是源于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而不是通过贬低他人来衬托自己。
而PUA的核心在于“操控”和“剥削”对方的感情和心理资源,其最终目的往往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些欲望(例如性、虚荣心、控制欲),而不顾及对方的福祉。

总结:

PUA在中国的发展,是一个从西方搭讪文化引入,到与中国社会变迁、情感焦虑相结合,再通过互联网平台大规模传播,最终被公众广泛认知并抵制的过程。它从最初的“吸引异性技巧”演变成了一种对情感操控和精神控制的泛指。尽管“PUA”一词有时会被过度使用,但它已经成为公众识别和警惕关系中不健康、不平等互动模式的一个重要符号,标志着人们在情感关系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在不断觉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我对这个行业的了解 应该可以写出一堆关于起源的故事

但是今天我想谈的不是关于这些历史的故事

大概在进入千禧年后 整个社会产生了非常大的变革,原有的双职工模式,和大家相对均衡的收入水平保持了男女比较平等的关系,而在这之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大量的海外思潮涌入国内一二线城市,旧的体制开始被打破,呈现新旧结合的冲突,同时城市与非城市出现了二元对立的体系。

自由恋爱VS传统相亲(大家反思下自由恋爱的定义与争论 以及它和相亲面临的冲突)

贫富差距拉大VS社会赋予男女职能的改变(许多人不是为了生活的更好,仅仅是不想沦落到更糟。男性承担一切以及女性承担生育和照顾家庭 )

生活节奏加快迫使每个人感受到的生活压力VS父母与子女在家庭教育中的冲突和困惑(这使得许多人感觉自己在被同龄人抛弃,以及原生家庭中并不健康的成长 孤立了很多人)

以上我提出来的不仅仅是问题,它是一种现象,不是简单就能够给出对错答案的大争论问题。

在泡学当中环绕的三个永恒的话题在于 性欲 爱情 异化

性欲的实质是权力,男性学泡学,往往隐晦的指向于权力的掌控(一个在同龄人中被抛下的屌丝,以掌握性资源的方式向周围同性宣告他的强大)

爱情的实质指向一个人对原生家庭束缚的反抗(许多人的恋爱障碍直指家庭教育中对于爱的缺失和情感隔离,而往往凝视深渊的人也成为了深渊)

异化的实质不仅仅在于对异性简单的属性判断,男性学泡学,就会开始对女性打分,更重要的是,他不再把女人当人看,女性学习泡学,就开始极大强调男性身上“经济人”的属性,人被异化成了商品。(你们还记得某博士的“公式相声”么?)

泡学培训目前存在一个极其严重的误区,就是按照理工科那一套去做一个所谓攻略,所有人都认为所谓的流程攻略套路是最重要的,忽视了理工科面对的对象,是“非人”,所以做出来的套路就必须有一个假设,你面对的对象必须“异化它”,这个行业不应当变成一门技术培训,而应该是能力培训,人与人的互动,本质上是一个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两条线在某个时刻交汇,你的生命印记很难不被影响,如果抱着对方是“非人”的态度与她人交流,那么自己的生命很难去成长,自身要解决的那些问题,也不会去改变。

在08年到12年之间,互联网的爆发也把这个本来是“地下”的小品种亚文化带到了地上,性是多么好的一个互联网黄金入口,才不到五年时间它就迅速完成了存粹的商业化,各种明暗越界的擦边球,和必须惊爆他人眼球的驱使下,许多人做出了骇人听闻的宣传,它自然而然的离传统心理学渐行渐远,沦为了一个灰色产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