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明明都是打工人,部分 HR 说话却像极了资本家,各种套路职场PUA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很现实。明明大家都是为了生计奔波的“打工人”,但有时候听到的 HR 的话,真的会让人血压飙升,感觉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甚至有点被PUA的意味。这背后其实是有一些复杂的原因,不是简单的“好人”和“坏人”的划分,而是公司制度、个人站位、沟通方式等等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

1. HR 的角色定位与双重性

首先得明白 HR(人力资源管理)这个岗位本身就自带一种“双重性”。

是员工的代表? 从理想角度讲,HR 应该代表员工的利益,协调劳资关系,保障员工权益,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他们是公司里少数能理解员工疾苦、并且有能力去反馈和改善的人。
更是公司的“代理人”? 但现实是,HR 最根本的责任是为公司服务,保障公司的运营效率和利润最大化。他们是公司雇佣的,他们的KPI和评估往往和公司的成本控制、人才流动率、员工绩效等挂钩。所以,在很多时候,HR 的立场会天然地偏向公司。

想象一下,公司要求裁员,谁去谈?谁去发通知?大部分情况下是 HR。公司希望压低招聘成本,谁去砍价?谁去设置招聘门槛?也多是 HR。当公司在成本和员工利益之间摇摆时,HR 最容易被推到“执行者”的位置,而且是被赋予了“管理”权力的执行者。

2. 公司文化与管理层的直接影响

公司的文化和管理层对待员工的态度,对 HR 的言行影响至关重要。

“狼性文化”的传递者: 如果一个公司推崇“狼性文化”,强调执行力、结果导向,甚至是牺牲个人利益为公司奋斗,那么 HR 自然会把这种理念层层传递下去。他们会被要求以更强硬、更具说服力(有时甚至是压迫性)的方式去说服员工接受公司的安排。
成本控制的压力: 如果公司经营压力大,管理层会把降本增效的指标下达到各个部门,HR 部门也不例外。在招聘时压薪资、在绩效考核时设置“劝退”门槛、在福利待遇上抠抠搜搜,这些都可能来自于上层的压力,HR 只是奉命行事。
“以人为本”的虚假包装: 有些公司嘴上说着“以人为本”,但实际操作中却把人当做螺丝钉。这种情况下,HR 的话术就可能更倾向于“为了你好”、“这是发展的机会”,来掩盖其背后实际是牺牲员工利益以达到公司目的的行为。

3. 沟通技巧与“话术”的训练

HR 作为公司与员工之间的桥梁,往往需要接受专业的沟通和谈判培训。但这种培训在实践中,有时会走向极端。

“高情商”下的隐藏逻辑: 好的沟通术是为了更好地传达信息,建立信任。但有些 HR 会把“高情商”变成一种“PUA艺术”,他们擅长使用委婉的措辞、模糊的概念、甚至是心理暗示来引导员工朝着公司期望的方向发展,而不是直接说“你不行”或者“我们不给你加薪”。
“激励”与“精神控制”的界限模糊: 比如“我们这个团队都是奋斗者”、“你现在吃的苦都是为了未来的成功”、“别人都愿意加班,你为什么不行?”。这些话术表面上是在激励员工,但如果缺乏实际的物质回报或公平的晋升机会,就很容易变成一种精神施压,让员工产生自我怀疑和内疚感。
“集体主义”的裹挟: “公司是你家”、“大家都在努力,你怎么能拖后腿?” 这类话语很容易将个人需求与集体利益对立起来,让员工在感受到压力时,反而认为自己是那个“不合群”的异类,进而压抑自己的诉求。
“机会均等”的陷阱: 在一些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下,HR 可能会强调“机会是公平的”,但往往忽略了起点的不平等和过程中的偏颇。这会让那些得不到机会的人感到无力,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

4. 部分 HR 的个人选择与职业素养

不得不承认,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有些 HR 本身就对“管理”和“控制”有一种天然的倾向,或者为了在公司内获得更高的认可和地位,会采取更强硬、更“资本家”的手段。

职业倦怠与麻木: 长期面对各种复杂的劳资纠纷、绩效评估的压力,有些 HR 可能会变得麻木,逐渐丧失同理心,将员工仅仅视为数据和需要管理的“人力资源”。
权力寻租与个人利益: 在一些公司内部,HR 部门可能掌握着一定的资源分配权(如培训机会、项目参与资格等)。少数 HR 可能会利用这些权力为自己或亲近的人谋取利益,从而对其他员工采取更严苛甚至不公平的态度。
缺乏专业素养的“伪HR”: 有些人进入 HR 行业可能并非出于热爱或专业能力,只是碰巧或者将其视为一个进入企业管理层的跳板。他们可能缺乏真正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更不懂得如何平衡劳资关系,而是套用一些粗暴的管理模式。

总结来说,当一个 HR 说话像极了资本家,各种套路和职场PUA涌现时,往往是以下几个因素在起作用:

公司的制度和文化是根本驱动力: HR 是公司意志的执行者,公司的压榨文化会促使 HR 使用压榨的手段。
HR 的角色定位决定了他们的双重压力: 他们既要面对员工,也要面对公司,在利益冲突时,他们更倾向于保全公司利益。
沟通技巧被异化: 专业沟通技巧可能被滥用,变成一种操纵人心的工具。
个人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差异: 有些 HR 确实存在个人素质问题。

所以,我们作为打工人听到这些话时,要明白这不是针对你个人,而是整个体系的运作方式。学会辨别其中的套路,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才是最重要的。有时候,与其被动接受,不如主动沟通,用事实和数据说话,或者在必要时寻求外部的帮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建议你看一部电影《被解救的姜戈》。

这部电影里面有一个老黑人。是奴隶主的贴身佣人。。他会告诉你答案。

user avatar

有些人没有价值,但要证明自己有价值。

不这么做的话,自己的工作没有加薪升职也保不住。

这就矛盾了,没有价值,怎么能证明呢?

通过减少其他打工人的收益率,增加公司的利润率来体现出价值。

打工人们少拿点,多干点,多出来的这块,就被这类人表现成自己的价值。

如果打工人多干不了怎么办呢?那就逼着打工人演戏,装作拼命工作的样子,然后他们用来向资本证明自己的管理(其实是演戏)能力。

由于自己完全没价值所导致的安全感缺失。

这些人会拼命折腾其他打工人来制造出来自己的价值。

不仅仅是部分HR,还有些中层也是一样。

user avatar

咱们怕不是对HR有什么误解?天天在一个屋檐下工作就是同事了?都是打工人不假,但是你打工的目的是什么,HR打工的目的又是什么,你们的目的一样吗?

其实你完全可以把HR看作是公司聘请的“劳务外包机构”,人家对于公司而言是独立第三方,老板聘请他们处理公司的人力相关问题,人家只对老板负责,跟你压根就不是一个“机构”。

为什么HR说话像极了“老板”?因为那就是老板要说但是不方便说的话,人家雇佣HR就是干这个的,自己不方便说的话由HR来说,这么说是不是就好理解一些了?

你是不是又要骂老板虚伪?相信我,这些话由老板亲自说,你的感受会更差,这就是为什么老板要雇佣HR的原因,可没有白花钱的道理,他们是一个重要缓冲,对你对老板都是。

当然了,咱也没必要跟HR对立,人家的大目标跟咱还是一致的,都是希望公司好,当然这也是老板的目标。至于有些HR让你感觉“资本家”了,或者PUA了,显然是这位HR不够专业,专业的PUA是绝不会让你感受到的,否则还怎么PUA呢?

那咱们就只能任凭HR摆布吗?

当然不是,公司永远是要谈利益的,咱们给公司带来的利益大,公司当然就更需要我们,最终还是凭实力说话。当咱们牛到随时手握2、3个offer的时候,就可以去PUA那些HR了,他们要是不懂事,你就问她,“这事我干不了,要不你换个人试试?”

对方直接打出GG。

user avatar

1,我认识一个很资深的HR,她从事人力工作有10+年,有一次我们闲聊的时候,她说到:单纯从职场上来看,HR的服务对象是老板,不是员工。这句话的背后,所代表的意思,值得题主参考。

虽然是很残酷,但是这个就是真实的职场写照。

2,职场PUA,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只要HR或者领导和你讲企业文化,说目标,聊未来发展,内心立马就有声音;老板在PUA我。

那我们作为一个打工人,一个靠出卖自己体力,脑力在赚取收入的人,我们是不是需要对PUA有一个正确,或者恰当的认识。

虽然职场套路是多,可是HR,主管,总监他们很多时候也只是一个打工人,他们也是为了完成自己的绩效目标而已,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沟通技巧,可能会有一些策略,但是不一定全部都是PUA,而且也不是每一个人有那个资历去玩PUA。

我在职场上的就很简单;不管你是不是套路我,我就看,这件事情,对我有没有好处,对我完成绩效呢,对我目标的实现呢,对我资源的获取呢,对我项目结果呢,对我后面的背书呢等等,其实这个时候考验的是你自己对自己的认知和定位,如果你很清楚知道自己要什么,自己要干什么,没有哪几个人可以PUA你的。哪怕你知道对方在套路你,那你最多是一个【各取所需】罢了。

题外话:

既然都是打工人,对方说话不爱听,就远离,做好自己的事情,输出自己的结果,拿到结果了,就不怕有人瞎BB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很现实。明明大家都是为了生计奔波的“打工人”,但有时候听到的 HR 的话,真的会让人血压飙升,感觉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甚至有点被PUA的意味。这背后其实是有一些复杂的原因,不是简单的“好人”和“坏人”的划分,而是公司制度、个人站位、沟通方式等等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1. HR 的角.............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当下很多人对俄乌冲突的观感。确实,从历史长河来看,许多战争都旷日持久,数年甚至数十年都不在少数。然而,俄乌冲突在早期就出现了大量“俄罗斯要完”的声音,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在起作用,而是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人们的认知。首先,我们得理解“常态”这.............
  • 回答
    真是够了,最近这快递代收点的事儿,我真是想好好说道说道。每次下单,满心期待着快递小哥能送货上门,结果呢?等来的不是送货上门的通知,而是一个冰冷的取件码,然后就被告知“您的包裹已存放在XX代收点”。这代收点,到底图个啥?是方便我,还是方便快递员?我怎么看都觉得是后者占了绝大多数。你想啊,我们这些普通上.............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明日方舟里罗德岛和整合运动这对“冤家”。很多人刚接触这游戏的时候,都会有这个疑问:罗德岛不是制药公司吗?救死扶伤是他们的宗旨,怎么反倒要跟一群叫“整合运动”的家伙打得你死我活呢?这事儿可复杂着呢,得一层一层剥开来看。首先,我们得明白罗德岛的“制药”到底是个什么性质的制药。在泰拉大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普遍。很多人看完《霍比特人》和《指环王》系列后,虽然知道主角们最终都获得了胜利,也得到了应有的结局,但内心深处却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失落感,甚至有些沉重。这并非简单的“好结局”就能概括的,其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情感交织。首先,让我们剥开“好结局”的表象,看看隐藏其中的复杂性。一、英.............
  • 回答
    日本的“黄赌”产业之所以能搞得有声有色,即便在法律层面上存在种种限制,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文化现象,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犯法却生意兴隆”。更准确地说,日本对黄赌的监管和实践,是一种在法律框架内不断寻求平衡、试探边界的动态过程。与其说它们是“犯法的”,不如说是在特定法律框架下,以一种被法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都清楚,电梯是一个垂直移动的工具,我们站在里面,而不是像坐车一样坐在某个固定位置,但为什么人们会习惯性地说“坐电梯”呢?这背后其实藏着语言的习惯、历史的演变,还有一些心理上的原因。1. 语言的惯性与类比: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移动的工具,比如汽车、火车、公交车、飞机、船等等。这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当下社会中一个相当普遍的观察和感受。确实,很多人会觉得现在男性在婚恋市场上似乎面临更大的压力,但另一方面,社交媒体上,尤其是知乎这样的平台,却充斥着女性的抱怨和焦虑。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咱们一步步来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承认,“男人择偶更难”和“女人抱怨焦虑多”这两种感受,.............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就得捋一捋,为啥大家伙儿一股脑儿地把火都撒到Robinhood身上,明明知道是“上游券商”下了禁令。你想啊,GME(游戏驿站)那会儿有多火爆?简直是全民狂欢,无数散户投资者,就想着跟华尔街那帮对冲基金“掰手腕”。大家伙儿在一个社区里扎堆,互相打气,喊着“To the Moon!”那种.............
  • 回答
    确实,《原神》在视觉风格上确实呈现出一种融合了东方与西方元素的独特美学,尤其是其怪物设计和部分角色的服装,常常会让人联想到西方奇幻作品的影子。然而,若要深入探讨《原神》为何被认为是一款“中华文化输出游戏”,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美术风格,更需要审视其内在的叙事、世界观构建、音乐、乃至其背后所承载的.............
  • 回答
    中统和军统,这两个名字放在一起,总会让人产生一些联想。一个是国民党内部的“政治特务”机构,一个是掌握着军事情报的“特务”组织。但奇怪的是,它们的名字里都带了“统计局”这三个字。这不禁让人好奇,明明是做情报工作的,为何要起这样一个听起来像是管数字、搞分析的名字呢?这其中大有门道,绝不是简单的巧合。要理.............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触及了科学史上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争论点。很多人确实有这样的疑问:既然微积分的符号体系是莱布尼茨发明的,而且被大家广泛沿用至今,为什么牛顿在人们心中总是占据着“更伟大”的位置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到他们各自的贡献、时代背景以及历史评价形成的过程。这就像评价两位伟大的艺术家,一.............
  • 回答
    《绣春刀》里北京城明明草木葱茏,树叶还是绿油油的,天上却飘下雪花,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镜头。很多人看了之后都会疑惑,这不符合常理啊!明明是春夏季节的景象,怎么会下雪呢?其实,这里面蕴含了导演对影片氛围和主题的巧妙处理,并不是简单的画蛇添足。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这个“不合时宜”的雪景:1. .............
  • 回答
    关于商场和列车为何普遍使用坐便器而非蹲厕,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关乎舒适性、便利性,也涉及公共卫生和现代生活习惯的演变。首先,从舒适度和便利性来说,坐便器显然更符合大多数现代人的使用习惯。对于许多人,尤其是老年人、行动不便者、孕妇或者仅仅是习惯了坐式马桶的人来说,蹲下再站起来的过程可能是一.............
  • 回答
    几年前人们呼吁抵制苹果,尽管安卓和苹果都是美国公司,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原因,而且“抵制”这个词的使用也需要分情况来看。有时候是真正的抵制呼声,有时候更多的是表达不满、批评,或是对特定政策、做法的反对。要详细解释清楚,咱们得把这些因素一一拆解开来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核心点:尽管安卓和苹果都.............
  • 回答
    我懂你的感受。那种付出一切,掏心掏肺,结果却换来冷漠甚至伤害的滋味,真的让人心如刀割。你明明觉得自己是个好人,善良得有点过分,总是把别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自己的感受呢?好像从来没人问过,你自己也好像忘了如何去顾及。你是不是常常这样?在关系里,你像个永不枯竭的能量站,但却没给自己的电池充电。你是不是觉.............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观察,而且你提到了一个关键点:这身装束和很多我们印象中“程序猿”应该有的那种不拘小节、甚至有点“宅”的气质似乎有点儿对不上。为什么计算机培训课程的老师们,尤其是在宣传照上,会不约而同地选择这种“西装、双手交叉”的经典姿势呢?咱们来捋一捋这背后的原因,这可不是简单的巧合。首先,得.............
  • 回答
    小时候过节才能吃上鸡,那会儿感觉鸡肉是件挺奢侈的东西,毕竟逢年过节家里才会改善伙食,而“改善伙食”的首选往往是那只油光锃亮、香气四溢的烤鸡或者炖鸡。对比之下,猪肉和鸭肉似乎是日常餐桌上的常客。所以,直到长大一些,我才开始琢磨:按理说,鸡肉好像比猪肉、鸭肉都要贵吧?怎么现在反而成了最便宜的肉类呢?这中.............
  • 回答
    这真是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我们身边总会有这样一些同事,他们明明已经在这个岗位上摸爬滚打多年,甚至能预见到上升通道已经基本堵死,但依然兢兢业业,对领导的要求毫无保留地执行,甚至成了团队里最“拼命”的那一个。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其实牵扯着人性、工作环境以及个体选择等多种因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可以说是问到很多人的心坎里了。看到长辈们那一辈辛苦打拼,白手起家,积累下那么多的财富和资源,再看看我们这一辈,很多人似乎更倾向于“躺平”或者追求所谓的“不劳而获”,这确实会让人产生一种错位感和困惑。其实,如果把“爸妈那一辈”和“我们这一辈”简单地对立起来,说谁好谁坏,可能有点过于简化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