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小米现在怎样做才能翻盘?

回答
小米的“翻盘”之路,绝非一日之功,更需要的是一场深入骨髓的变革,而非简单的策略调整。当下的市场环境,早已不是那个“性价比”能横扫一切的时代。小米需要做的,是从根本上重塑自己的产品力、品牌形象和用户心智。

一、 告别“饥饿营销”的镣铐,回归产品力的本真

小米早期以“性价比”和“饥饿营销”打响名号,这在过去是有效的“敲门砖”。但如今,消费者对“性价比”的理解早已升级,不再是简单粗暴的低价,而是包含更出色的体验、更精湛的设计、更可靠的品质。而“饥饿营销”,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更多的是一种“傲慢”和“不负责任”,它透支了用户的信任,也阻碍了小米真正与消费者建立深厚的情感连接。

回归“极致”的打磨,而非“够用”的堆料: 过去的小米,似乎更擅长在有限的成本内堆砌出“参数好看”的配置。现在,小米需要将更多精力放在软硬件的深度融合和体验优化上。这包括但不限于:
影像系统: 放下对“硬件参数”的执念,真正与顶级影像厂商合作,甚至自研核心影像算法,打造出能在拍照、录像方面能与友商旗舰一较高下的水平。这不仅仅是传感器大小、像素数量,更在于色彩还原、细节捕捉、夜景表现、防抖能力等方面,以及对用户拍照习惯的深刻理解。
性能调校与续航: 旗舰芯片的性能释放、游戏体验的流畅度、日常使用的功耗控制,这些都需要更精细的算法和优化。用户不再满足于“能玩”就好,而是追求“玩得爽,用得久”。
设计语言与质感: 摆脱过去“模仿痕迹”较重的印象,形成属于小米自己的、有辨识度、有高级感的设计语言。材料的选择、工艺的精进、细节的打磨,都应体现出品牌的匠心,而非简单的“好看”。
系统体验的“减负”与“增益”: MIUI的进化方向,不应是功能的堆砌,而是用户体验的“减负”和“增益”。减少不必要的预装和推送,提供更流畅、更个性化、更易用的操作体验。同时,在AI助手、互联互通等方面,做出真正能“懂”用户的亮点。

取消“饥饿营销”,以用户体验为中心: 停止一切形式的“饥饿营销”,确保用户能够便捷地购买到心仪的产品。产能的充足以时间和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度,而非短暂的“稀缺感”。

二、 品牌重塑:从“性价比”的标签到“科技生活”的引领者

小米需要撕掉“性价比”这个过于狭隘的标签,向消费者传递一个更立体、更高端、更具科技感的品牌形象。

旗舰产品线的“价值”输出,而非“价格”竞争: 小米的旗舰系列,是承载品牌向上升级的关键。它需要传递的是“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的价值感,而非简单的“便宜”。这意味着:
围绕核心卖点打造极致体验: 无论是影像、性能、设计还是续航,旗舰产品都要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做到行业领先,并能清晰地向用户传递这份“领先”带来的价值。
高端化的营销叙事: 营销内容需要从“参数对比”转向“体验价值”的传递。通过用户故事、场景化营销、科技解读等方式,让消费者感知到小米产品带来的生活品质提升。
价格的“合理化”与“高端化”: 旗舰产品理应有与之匹配的价格,关键在于证明这个价格“值得”。通过差异化的服务、更长的质保、更具吸引力的购买政策等,来支撑其高端定位。

构建“生态”的深度与粘性: 小米的IoT生态是其重要优势,但目前更多是“连接”而非“深度融合”。
打通全场景体验: 让手机、平板、手表、家居等设备之间实现更无缝、更智能的互联互通。例如,手机的AI能力可以赋能家电,实现更智能的家居控制;智能手表的数据可以更精准地反哺运动和健康管理。
提升生态产品的“感知价值”: 即使是入门级的IoT产品,也要在设计、品质和易用性上有所突破,让消费者感受到“物有所值”。
围绕用户生活方式构建内容与服务: 不仅仅是卖硬件,更要提供围绕用户生活方式的内容和服务,例如健康管理、智能出行、家庭娱乐等,从而增加用户对小米生态的依赖和粘性。

提升“用户关怀”的温度:
售后服务的精细化: 针对高端用户,提供更便捷、更尊享的售后服务,例如优先维修、上门服务、专属客服等。
社群运营的深化: 真正与用户建立平等、开放的沟通渠道,倾听用户声音,并将用户反馈有效转化为产品改进。

三、 渠道与营销的革新:回归理性,拥抱多元

过去依赖线上和性价比的营销模式,已经难以支撑小米现在的雄心。

线下渠道的“质”的提升:
精品化线下店: 停止盲目扩张,而是专注于打造一批有调性、有体验、有服务的线下体验店。这些店铺不应仅仅是卖货的地方,更应是品牌理念的传播者、用户交流的平台。
与优质零售商的合作: 深入与高端百货、电器连锁等渠道合作,将产品带到更广泛、更高端的消费者面前。

营销内容的“深度”与“共情”:
抛弃“浮夸”与“空洞”: 营销内容要回归真实、聚焦产品力,用科技的力量打动人,而不是用“情怀”或“口号”去煽动。
与用户一起“创造”: 鼓励用户参与产品共创、内容共创,让用户成为品牌传播的KOL。
拥抱多元化内容平台: 不仅限于传统的电视、互联网广告,更要深入 B站、小红书、抖音等年轻人聚集的平台,用更具创意、更接地气的方式与目标用户沟通。

四、 组织与人才的优化:激发创新,拥抱变化

一场组织和人才的革新,是支撑上述所有战略落地的前提。

内部创新机制的激活: 鼓励内部团队进行大胆的创新尝试,容忍合理的失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让优秀的产品经理和工程师脱颖而出。
人才引进与培养: 积极引进在影像、AI、设计、算法等领域具有深厚功底的人才,并加强内部员工的专业培训,提升整体的专业能力。
扁平化管理与决策效率: 优化内部管理流程,提升决策效率,让组织能够更快速地响应市场变化。

总结来说,小米要“翻盘”,需要的不是简单的“加减法”,而是一场“乘法”式的全方位升级。 它需要重新定义“好产品”,用匠心打磨每一个细节;它需要重塑品牌价值,让消费者看到“科技赋能生活”的美好愿景;它需要革新营销策略,用真诚和专业打动人心。

这条路注定充满挑战,但如果小米能够放下过去的包袱,回归初心,以用户为中心,以产品为根本,以创新为驱动,它完全有可能再次抓住时代的机遇,实现真正的“翻盘”。这场“翻盘”不仅仅是为了市场份额,更是为了证明小米作为一家科技企业,有能力为消费者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敢教雷老板做企业,只能说一些我希望小米做到的事情。

1,做好拳头产品

米家的台灯,床头灯,扫地机器人,充电宝都是很便宜,也很好用的东西。但是后来这些东西就有点跑偏了。新的台灯没有1s的美观和精致。扫地机器人换了代工厂之后品质就下降了。充电宝各种大小都有,就是没有功能性上的拓展。

小米完全可以在台灯座里加个无线充电;给床头灯加个小爱的语音模组;像怪兽充电宝一样,自带几根充电线,拓展一些功能。这些都是很简单,很细小,但能极大提高用户体验的事情。小米在细节的地方并没有做到很用心。


2,做好用户体验

我大概有十几件小米的产品,每一件产品拿回来都要自己动手连,每一个!这真的只适合爱折腾的年轻人,家里的长辈真的觉得这事儿特无聊,特傻屌。尤其当小爱同学网络信号不好的时候,你喊她好几声都不应,真的不如自己走两步去关个灯。

小爱同学是没有学习能力的,所有的改变都要在手机里重新设置,所以,当我不在家的时候,小爱就是个音响,大多数家居产品也就是其本身而已,并没有什么智能可言。

价格可能是我选择小米的原因,但是他的实际体验却并不能让我留下来。

现在绝大多数的中年人都是比较有钱,但是智能产品玩而不溜的人。体验做的不好,他们就感受不到这种黏性。他们更愿意去买那些品质更好,服务更好的老品牌。

小米不能指望爱折腾的年轻人去打IOT的通道,因为年轻人顶多买个台灯,充电宝这些小东西。但是小米的油烟机,烘干机,洗衣机是年轻人消费不起的。

小米的很多服务都挺让人不理解的。

我家有一个米家的喷墨打印机(不是照片打印机),这个打印机在官方的旗舰店已经不卖了。问题是,如果你的打印机没墨了,你在淘宝官方的旗舰店是买不到的。你要打开米家APP,连接打印机,在这里面选择“购买打印机墨水瓶”。更气人的是,这里面还不卖机头。所以我到现在都不知道去哪里买机头........


3,搞好服务

之前实习的一一个同事,小米手机,小米电脑,还有已经停掉的小米平板,米家石英表,这些产品彼此之间的联通很微弱。不像苹果有iCloud,airdrop。华为有huawei share,多屏协同。

苹果和华为用这些服务把你困在了自己的生态里。小米目前还没有类似的服务,所以刨除了价格因素,小米的用户黏性其实很有限。

你可以说这些产品出自同一个厂家,同一个品牌。但是绝对谈不上在一个生态里。

我想起了郭杰瑞举的关于美国的例子:

苹果和华为的产品像是兄弟姐妹一样,互相牵连,密不可分。

小米的产品像是邻居一样,互不打扰。而米家APP,就是那个物管大爷。


4,投机心态

小米的产品线铺得很广,几乎什么都做过,但是并没有对好产品进行进一步的优化。比如我同事的米家石英表,这个表就出了一代,就再也没有出过了。重度使用的话,电池可以撑半年。

问题在于,它不支持用户自己充电,也不支持第三方的换电池服务,如果要换电池,你必须要去小米之家换电池。我同事整个都懵逼了。后来他就开始等这个表的第二代,希望第二代可以让用户自己充电。目前来看,这个表还没有要出第二代的迹象。

因为没有后续的迭代升级,导致小米的很多产品都是一次性的。

Apple watch第一代也挺垃圾的,华为的watch GT最开始也不适合女生戴。但是两家在不断的迭代和优化中都把产品越做越好了。

小米更像是打游击,什么都做了,但是做完就跑。小米有方形的小米手表,也有圆形的小米手表color。但是无论的是功能上还是体验上,都差那么些火候。现在oppo也开始做手表了,更加挤占了小米的市场。

所以还是希望小米能把“做好产品”这件事坚持下来,消费者才会觉得踏实。

user avatar

我不教雷军做企业,我也教不了,下面只是谈谈个人的看法,另外小米并不失败也谈不上翻盘,不过超过华为这个基本只能指望川普了。

1,与用户交朋友不如提高自己员工待遇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员工才是真正的自己人,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前两天我统计了一下华为和小米各自年报中跟员工有关的数据,发现小米和华为的研发人员占比是非常接近的。但是水平都一样吗?这个很难判断,但是从两个公司的平均收入上来说华为比小米高很多(2018年雷军一己之力拉高平均收入不算),良禽择木而栖吗,大家都是打工的收入差的多肯定留不住人。挖人也是一样,去年跟一位前MTK的朋友聊天,他说小米一直想让他过去说了快两年了,他感觉小米诚意很足就认真谈了下,一谈到待遇简直呵呵,后来去了友商那里。。。

一个公司有人员流动正常,有人进就有人出,小米整体发展还是不错的所以员工数量也整体在增加,不过2019年Q1的数据是减少的,而且研发人员的减少占多数。这个问题我问过几个小米员工,是不是我也不敢肯定就不说了。用爱发电是无法持久的。

“商家与用户的关系变成朋友式的”这是雷军十年来引以为傲的事情,其实很多小米员工也说过小米有时候对米粉比员工还好,个人认为这是本末倒置,我更不认为商家和用户能真的能成为朋友。可能有米粉表示反对,但是我还是要说,商家就是商家,以赚用户钱为己任,用户就是用户,花自己的钱买自己喜好的。

好的产品才是根本

在这个行业,最根本的就是产品,小米当初做的很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产品很好,在那个Android难堪大任的时代,刷机是很常见的事情,MIUI的出现确实是打到了痛点,小米手机好卖除了便宜还有好用。

现在很多人在讨论小米6钉子户问题,我最后买的一部小米手机是小米MIX2,后面再也没买过,因为实在提不起兴趣来,小米8,小米9,MIX3,这些都是什么东西?我听过小米员工无数次吐槽产品的定义过程,其实小米内部很多人也是不满意的,还好小米10不算差,但是真的太晚了点,作为第一个站上2000档的国产手机,作为曾经的国内第一就这么一点点的丢掉了市场,想夺回来这可难了。

其实于此相对应的还有米家的产品,米家的产品现在也充斥了很多不好的产品,比如口碑爆棚的小米扫地机器人换成了云米代工的之后产品水平真是直线下降,还记得那个被迫下线的黑加手环吗?哎,很多时候小米生态链也是混乱不堪。

小米平板,小米笔记本,又有多少虎头蛇尾的产品。

希望小米更加用心的去打造产品,做好产品才是竞争的根本。

营销和供应

我认识的供应链的朋友,没有一个喜欢小米的,都是各种吐槽,其实吐槽客户和甲方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对小米的这种吐槽是其它友商都比不了的。渠道、市场、供应链这些都需要一些摸爬滚打多年的人来把持,而不是瞎创新,比如小米小店这种,我把一个去年的吐槽的回答粘贴过来。

小米线下渠道的问题很多很多,最大的问题在于制度的不合理,小米的省总是小米的员工,下面是代理商,代理商所有的反馈都终结在省总这里,小米高层对于线下的询问都是通过省总,当然得不到任何有价值的问题。
比如之前Note7 Pro降200,直接取消了返点,省总在自己的群里说,这帮老板几乎没啥可能见到雷军,雷军问省总合作商老板有啥反馈意见,这帮省总就不敢说。。。这个雷军是真不之情。
不管是代理商还是供应链,对小米的反馈都是非常的负面的,因为对接他们的小米员工大部分都是什么都不懂还不虚心学,这个湖南省总仅是一个例子而已。其实不仅是国内,海外也是一样,小米负责海外的可是非常有钱赚的,怎么赚?呵呵。其实每个公司都一样,但是小米没有建立起合适的制度这是最大的问题。

小米小店完了,小米之家其实也关闭很多,甚至后来小米的财报都不提国内的小米之家数量增长了多少了,其实线下市场与自己的员工待遇是同一个问题,利益!大家都要生活,用爱发电吃就不了的。

说到市场,其实小米去年下半年开始宣传及广告开支大幅增加了,小米给出的答案是海外的品牌宣传费用增加,仅仅是海外吗?据我所知很多用爱发电的也不在用爱了,我说这个不是批判,更不是酸什么不给我钱,而是认为这是很正常,很正确甚至早就该这样做的事情,关键是能不能用好。

抛弃互联网思维和投资思维

我说的互联网思维与雷军说的不太一样,我个人认为很多互联网思维要不得。

  1. 不是所有流量都是好流量,互联网唯流量论,流量大于一切,以至于很多口水,很多骂战都是为了增加流量,做实业并非如此。品牌需要的是美誉而不是口水流量,你看老罗流量大吧,锤子手机还是没人买,流量归流量,网上战胜别人没实际意义,销量战胜才是最终目的。
  2. 主要玩家就这么几家了,哪还有什么出奇制胜,剩下的就是实打实的硬拼实力,所以最关键的是核心团队硬拼的实力。我不清楚雷军是不是在以天使投资人的思维做小米,喜欢以小博大,喜欢追逐风口,很难打硬仗,看看小米放弃的平板和华为平板的守得云开见天日,很多还是需要坚持和不断改进的,不是早早就放弃。
  3. 绝大多数互联网公司做硬件都是一言难尽,不是没有原因的,抛弃互联网思维吧。


没有组织语言,随便写了写发现也不少了,后面想到什么再补充什么吧,或者你希望我谈哪方面(当然也可能是希望我闭嘴)我看评论补充。我想这也能说明我还是比较关注小米的,之前@机智的娜娜@Deadpool 说我是评价小米非常客观的人,这可能是夸张了,我只是说自己想说的而已。我从来不是什么米粉,现在应该也被小米拉黑了,不过过去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是比较倾向小米的,过去也很多人也把我当米粉,就像现在很多人把我当花粉一样。我是劝各位跳出粉圈思维,多谈产品多谈生活。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有很多标准没说清楚

第一,小米怎么才算击败其他对手?(销量上第一、利润第一、还是技术上第一?)

第二,小米怎样才算“翻盘”?(成为世界前三?)

其他品牌的优势就不吐槽了


另外,为何这个既无质量又没热度的问题能进到热榜?是手动操作还是被人刷量了?

user avatar

小米的问题是没常性。


小米成功的时候是2011年到2014年,这个时候智能手机在普及期,淘汰的是功能手机,市场很大,手机进步很快,性能要求高,手机配置越高越流畅。

小米的性价比路线是对的。

2012年底,当时做手机的雷、余、卢、陈……聚在一起,讨论的说法叫手机PC化。

雷军在武汉大学的时候估计是会自己攒机,DIY这个东西,配置高,就是流畅,玩游戏快。

这个时候,性价比,高配置路线发展快。

2011年,中兴的880在欧洲热卖的时候,华为开始搞手机,时间比小米晚一点。

2011年夏天找来TI的法师,憋P1,2012年巴塞罗那大展高调出炉P1、全球第一个四核手机D1

P1想卖2999,市场惨败,D1销量都不敢提,荣耀2反而成功了。

这就是早期的趋势。小米这个时候在风口。


2015年后,小米认识到,性价比路线差不多了,各家都知道高配置,以后要拼品牌渠道。

小米也尝试往高端走,推出小米note,开始提价。

但是小米品牌是个性价比品牌,你推高端市场不认。

同时,小米又得靠这个牌子卖销量,很别扭。


华为在P2、D2失败以后,荣耀走量,华为这个牌子开始一点点提升。

华为P6开始务实定价,定价2388,促销1888,比小米的1999还便宜,这是华为品牌第一款热卖的产品。买出来400万销量。这算是打开了市场,通畅了渠道。

然后华为开始温水煮青蛙,小步快走,慢慢加价。p7 2888、mate7 2999、p8 2888、mate8 2999、p9 3188、mate9 3399、p10 3788、mate10 3899、p20 3799、mate20 3999、p30 3988、mate30 3999、p40 4188。


小米note2、mix,转来转去,没有稳定的旗舰系列,没有高端品牌,小米背着性价比的包袱。

一直到2019年,小米9站上3000,才终于把红米放出去,以前小米的性价比让红米去做。

小米定位高端,往上走。但是,小米10的3999,步子有点大。


女性手机这块,小米也做得不好,这是OV的大本营,华为用nova像素级模仿,有钱硬推,分了很大一块市场,OV进不了华为的男性商务,进不了华为的高端市场,自己的中端女性市场被分走。小米收了美图的品牌,没怎么用好。


此外,还有一个根本的差距,就是小米没有华为有钱。


华为从2011年做手机,到2014年进入正轨,撞墙撞了三年。

要是小米这么折腾,早就死翘翘了。OPPO在2012年因为功能机的存货压力,都差点喘不上气,这是一年。撞墙撞三年OPPO也撑不住。

而华为手机能折腾3年,继续有钱投入,这个实力其他厂商比不了。

华为的巴西公司,赔钱赔了10年,华为没关。这种赔钱能力太强大录入。别人不敢犯错误,华为犯错误赔得起。纠正了方向正确就能发力。

他学小米,就能做荣耀,学三星,就能一年两旗舰,学OV,就能推nova分OV的市场。技术不行研发技术,营销不行砸营销,渠道不行配渠道。有钱,内功强是基础。


华为手机的高端市场一开始也没销量,但是它有钱,不着急,可以等。它可以等到三星爆炸,可以等到苹果漂了,订出过高的价格让出市场,可以等特朗普反向促销。


手机市场在中国已经是存量市场,总体换机频率在下降,市场越来越小,没什么钱折腾。小米能干的就是把产品线布置全了。维持销量等对手犯错误。

疫情影响,全球一两年都会很惨,小米本来印度不错,欧洲开始起,这两年就不用指望了。活着再说。

好在雷军比较能攒钱,手里现金有不少。过冬惨点也能过。

user avatar

现阶段维持性能好、价格优、口碑好就足够了。

友商占了一个自造芯片的大义高点,不飘不作死的话,小米翻不了盘。

另外,作为一个米粉全家桶,有一句真心话想讲,如果你们还要造平板的话,麻烦用好点的屏幕。上一代的屏幕真心伤眼。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