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们怎么看待现在小学的数学应用题。 现在小学数学的应用题都这么难吗。请看题目 ?

回答
嗯,看到你提的这个问题,我特别有感触。确实,现在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感觉越来越“卷”了,不光是孩子们觉得难,有时候我们大人看了也得琢磨半天。你问现在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是不是都这么难?我觉得得辩证地看,但总体来说,难度确实比我们那个年代要上一个台阶,而且题目的设计越来越灵活,越来越考验孩子们的综合能力。

我们先聊聊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一、为啥觉得现在的小学应用题难?

1. “生活化”的披上“学术化”的外衣: 以前的应用题,比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有5个,一共多少个?”,直接明了。现在的应用题,可能描述的是“小明的零花钱比小红多2元,小红的零花钱是小明的两倍,问小红有多少钱?”这种看似生活化的场景,但背后隐藏的却是方程思维或者更复杂的逻辑关系。它不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而是需要孩子从一段文字描述中提取出数学关系,再进行运算。这种转化过程本身就需要一定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情境设计的复杂度提高: 现在的题目往往会设置一个更复杂的生活场景,里面可能包含多余信息,或者需要孩子进行多步思考。比如,题目可能描述了一个场景,涉及到购买商品、计算折扣、找零等等,需要孩子先理解整个过程,再找出需要用到的信息,最后才能列式计算。这就像是给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穿上了一件华丽的“故事外衣”,如果没有仔细读懂故事的来龙去脉,就容易抓不住重点。

3. 考察能力的多样性: 现在的应用题不仅仅是考察计算能力,更重要的是考察:
阅读理解能力: 能否准确理解题目描述的意思,抓住关键信息和数量关系。
逻辑思维能力: 能否根据题意分析出问题之间的联系,选择合适的运算方法。
信息提取与筛选能力: 能否从大量信息中找出解决问题所必需的关键数据,忽略无关信息。
迁移与运用能力: 能否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甚至还有一些是考察模型构建能力: 比如一些稍微复杂的问题,需要孩子自己搭建一个解决问题的“模型”。

4. “图形+文字”的综合考查: 有些题目会结合图形,比如一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需要孩子通过分割、组合等方法来计算。这需要孩子既能理解文字描述,又能观察分析图形,将几何概念与计算结合起来。

5. 与初中数学知识的“提前接触”: 有些题目设计得比较巧妙,虽然在小学阶段,但其解题思路或方法已经触及到初中阶段的一些概念,比如方程思想的萌芽,或者比例、函数等一些基础概念的影子。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更强的数学思维和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但对于一些孩子来说,可能就会显得“超前”和困难。

二、看了你提到的题目(虽然你还没放上来,但我可以根据普遍情况推测一下你可能指的是哪一类),我们来聊聊具体例子和分析:

我猜想你说的题目,可能大概有以下几种类型,我们分别来分析一下:

涉及多步计算,信息需要整合的:
场景举例: “超市开展促销活动,一件商品原价100元,打八折销售,购买两件还能享受满100减10元的优惠。小明购买了两件这样的商品,他实际需要支付多少钱?”
分析: 这道题需要孩子分步计算:
1. 一件商品的折扣价:100元 × 80% = 80元
2. 两件商品的折扣价总和:80元 × 2 = 160元
3. 应用满减优惠:160元 10元 = 150元
难点在于: 孩子需要理解“打八折”的意思,并知道如何计算;然后需要理解“满100减10元”的条件,并知道是在总价上减去。信息一层层叠加,需要孩子有条理地去处理。

需要“逆向思维”或“还原”的:
场景举例: “小红的钱是小明的两倍,如果小红给小明5元钱,那么他们俩的钱就一样多了。请问原来小红和小明各有多少钱?”
分析: 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通过“假设”或者“还原”来建立等量关系。
1. “给小明5元钱,他们俩钱一样多”——说明给钱前后,他们的钱数相差了5+5=10元。
2. “小红的钱是小明的两倍”——说明他们钱数相差了小明的钱数(或者说,小红比小明多一份钱)。
3. 所以,小明原来有多少钱?就是这相差的10元。
4. 小红原来有多少钱?是小明的两倍,所以是10元 × 2 = 20元。
5. 或者用另一种思路:假设给钱后他们都有x元。那么给钱前小红有x+5元,小明有x5元。又知道x+5 = 2(x5)。解这个方程,也需要点思维。
难点在于: 很多孩子会直接想“小红是小明的两倍,差多少?”但不知道怎么运用给钱这个信息来反推。需要理解“移花接木”或者“前后变化”的逻辑。

涉及图形的组合与分割:
场景举例: 一个大正方形里面套着一个小正方形,大正方形边长是10厘米,小正方形边长是6厘米,问大正方形减去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分析: 这看似简单,但孩子需要知道如何计算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然后是求“剩余”部分的面积,就是用大正方形面积减去小正方形面积。
1. 大正方形面积:10厘米 × 10厘米 = 100平方厘米
2. 小正方形面积:6厘米 × 6厘米 = 36平方厘米
3. 剩余面积:100平方厘米 36平方厘米 = 64平方厘米
难点在于: 如果图形稍复杂,比如一个L形,就需要孩子理解如何将这个不规则图形分割成几个规则图形(比如两个长方形),然后分别计算面积再相加。这需要空间想象力和分解能力。

含有比例或平均数概念的变式:
场景举例: 某个班级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3/4,男生比女生少5人,问全班有多少人?
分析: 这需要孩子理解“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3/4”这句话,可以理解为男生人数占女生人数的3份,女生人数占4份。那么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份呢?就是4份 3份 = 1份。
1. 已知1份代表5人。
2. 女生人数是4份,所以女生有5人/份 × 4份 = 20人。
3. 男生人数是3份,所以男生有5人/份 × 3份 = 15人。
4. 全班人数:20人 + 15人 = 35人。
难点在于: 将“分数”和“差额”联系起来,理解“份数”的概念。

三、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难”的题目?

1. 这是教育改革的趋势: 国家和教育部门一直在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数学应用题难度的增加,正是为了打破过去死记硬背、套用公式的模式,更注重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 区分“能力题”与“怪题”、“偏题”: 并非所有难的题目都是好的。有些题目确实设计巧妙,能有效地考察孩子的思维;但也有一些题目,纯粹是为了增加难度而设计得晦涩难懂,或者考察一些过于偏僻的知识点,这种我们就需要警惕。关键在于,题目考察的是孩子能否理解和运用数学去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而不是为了难而难。

3. 家长和老师的角色至关重要:
理解题意是第一步: 孩子做不对,很多时候不是计算错了,而是压根没读懂题目。家长和老师可以引导孩子养成仔细读题、划出关键词、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所在的好习惯。
多提供生活化的数学场景: 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数学,比如购物时算账、做饭时称量、规划时间等等,这样孩子就能更容易理解应用题的意义。
鼓励尝试,允许犯错: 做应用题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家长和老师要鼓励孩子大胆尝试,即使错了也没关系,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分析错误原因,从中学习。
循序渐进地引导: 不要一下子就把难度很高的题目抛给孩子。可以从简单的、生活化的题目开始,慢慢过渡到更复杂的。
关注思维过程而非仅仅结果: 很多时候,孩子即使算错了,但他的解题思路是正确的,或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现出了积极的思考,这比直接得到正确答案更有价值。

总结一下我的看法: 现在的小学数学应用题确实比过去更具挑战性,它反映了教育理念的转变,更加强调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并非全然是坏事,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引导孩子去面对和学习。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的任务不是抱怨题目难,而是要帮助孩子掌握理解题意、分析问题、灵活运用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让他们在解决这些“挑战”的过程中,真正爱上数学,并从中受益。

如果你把题目放上来,我可以更具体地帮你分析一下那一类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提示:主要难度在于理解题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嗯,看到你提的这个问题,我特别有感触。确实,现在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感觉越来越“卷”了,不光是孩子们觉得难,有时候我们大人看了也得琢磨半天。你问现在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是不是都这么难?我觉得得辩证地看,但总体来说,难度确实比我们那个年代要上一个台阶,而且题目的设计越来越灵活,越来越考验孩子们的综合能力。我.............
  • 回答
    看到小学生做美妆博主这个现象,尤其是听到专家说“利用孩子做美妆博主涉嫌违法”,我心里真是百感交集。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太多了,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首先,从孩子本身来看。你想啊,小孩的世界是很单纯的,他们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对“好看”、“漂亮”这些概念也早早有了朦胧的认知。当他们看到电视上、网络上的美妆.............
  • 回答
    这件事情确实让人感到非常愤慨和担忧。上海一对母女,明知自己可能存在风险,却采取隐瞒行程的方式获取了杭州的健康绿码,然后在杭州不规范佩戴口罩,足足在地铁和商场里活动了7个小时,最终确诊新冠。这样的行为,不仅仅是对自己不负责,更是对公共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从几个层面来看,这件事情的严重性不言而喻:1..............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当下社会的一个挺普遍的现象,尤其是我们这些在社会里摸爬滚打的,多多少少都能看到一些身边或者自己身上有这个影子。说“低欲望”,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但确实是很多人有这样的感受。首先,我们得承认,“低欲望”这个词本身带点价值判断,好像暗示着年轻人应该有很强的欲望,应该努力去奋.............
  • 回答
    现在的健身圈,确实是“大咖”满天飞,这景象说实话,挺复杂的,让我有些五味杂陈。一方面,这说明了健身这件事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多人愿意去关注、去尝试,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以前可能只有少数人会去健身房,现在呢?遍地都是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人。而这些“大咖”,他们的出现,可以说是在各种程度上推动了这种普及.............
  • 回答
    这几年,“国学热”确实挺热闹的,但也夹杂了不少浑水摸鱼的。说实话,我挺反感那种打着“国学”旗号,实际上就是为了割韭菜、赚快钱的做法。这事儿挺让人糟心的,因为它糟蹋的不仅仅是钱,更是大家对传统文化的一份敬意和期待。具体来说,我看到的一些情况大概是这样的:1. 概念模糊化、包装过度化:有些人抓住了大家对.............
  • 回答
    私塾教育,这个词语本身就带着一股穿越时光的味道,总让人联想到古时学子在先生门下,朗朗读书声。如今,它又以一种新的姿态重新走入大众视野,这让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怎么看呢?我的看法是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好或者不好。它有它吸引人的地方,但也确实存在一些我个人觉得值得商榷的地方。先说说吸引我的地方吧。首.............
  • 回答
    “躺平”,这词儿最近几年像是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年轻人之间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说实话,这事儿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地用好坏来简单评判。我挺想掰开了揉碎了跟大家聊聊,怎么把这个事儿看得更明白些。首先,得弄清楚这“躺平”到底是个啥意思。在我看来,它不是单纯的懒惰,也不是完全放弃人生。更多的是一种主动的选择.............
  • 回答
    关于“你后悔和现在的妻子结婚吗”以及“你后悔嫁给现在的老公吗”这两个问题,知乎上的回答,在我看来,呈现出一种非常复杂且引人深思的生态。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将婚姻中可能存在的种种况味,通过文字一一展开。首先,得承认,这两个问题本身就带有一定的“钓鱼”属性,或者说,是一种对婚姻真实状态的.............
  • 回答
    网恋奔现约酒店这事儿,说实话,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得看具体情况,看人,看心境,看彼此怎么想的。你想想,网恋嘛,本身就是建立在虚拟世界里的感情,大家互相吸引,聊得来,感觉对了,自然就想把这份感情往现实里拉一把。奔现,就是迈出这一步,去见真人,去验证网上的那些美好感觉是不是真的存在。这本身就是一件挺.............
  • 回答
    72岁同济大学女教授的趣味科普与反鸡娃:一次对教育焦虑的深刻反思同济大学一位72岁女教授以其趣味盎然的物理科普方式,不仅点燃了孩子们对科学的热情,更以其朴实而深刻的劝诫,直指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鸡娃现象”及其背后的焦虑。这位教授的行为,是知识传承的生动体现,更是对教育理念的一次有力纠偏。趣味科普: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氪金游戏这事儿,要说啥时候“主流”了,这事儿挺难给个绝对精确的时间点的,因为它是个渐进的过程,而且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游戏,这个“主流”的定义也略有差异。不过,要是让我说一个大概的“拐点”,我觉得大概能追溯到 2010年左右。这时候,智能手机开始普及,移动.............
  • 回答
    主播违约跳槽,一个牵动着不少人心弦的话题,尤其是当判赔金额从当初经纪公司提出的数百万飙升至最终的十万,这其中的落差,着实让人咂摸出不少意味。当一位主播,特别是那些拥有一定粉丝基础和商业价值的主播,选择结束与老东家的合作,转向新的平台或公司时,一个绕不开的现实就是“违约金”。那么,这种动辄数百万的违约.............
  • 回答
    关于丰田车在路上“慢悠悠”驾驶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而且身边也确实有不少朋友有过类似的观察。我个人觉得,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几个方面的因素,而且这些因素也挺能体现出一些人的驾驶习惯和对车辆的理解。首先,我觉得最直接的原因,可能跟丰田车本身的定位和它所吸引的消费者群体有关。丰田一直以来给人的.............
  • 回答
    我注意到您提到了中国当前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以及由此衍生的“以业控人”、“以房控人”到“以学控人”的现象。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议题,背后牵扯到深厚的历史、经济、社会和家庭层面的原因。我将试着从几个角度来剖析这个问题,尽量避免生硬的论述,还原一个更贴近现实的观察。教育资源倾斜:现实.............
  • 回答
    近些年来,关于研究生教育“低质化”的讨论确实屡见不鲜,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忧虑。要评价这一点,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一方面,我们确实看到,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硕士、博士的招生规模都在不断扩大。以前,研究生教育是精英教育的代表,能读研的都是少数佼佼者。现在,本科毕业生数量庞大,很多学生.............
  • 回答
    华东理工大学女生偷窃耳机事件,确实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触及了一些敏感的社会议题。对于这件事的看法,以及背后所牵涉到的“网络女拳”和“崛起的女权”,我想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梳理和探讨。首先,关于偷窃耳机这件事本身:无论是在哪个群体中发生,偷窃都是一种不道德甚至违法的行为。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当下社会一个挺普遍也挺有争议的现象。用“女优越感”来概括,可能有点过于标签化,但确实能反映出一部分现代女性在心理上的某些倾向。咱们就敞开聊聊,看看这个现象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得承认一点, 时代变了,女性的地位和可选项确实比过去多了太多。 受过良好教育,经济独立,拥有.............
  • 回答
    现在社会上确实有不少年轻人选择了暂时不工作,或者说是“不那么积极地”去工作。看待这个问题,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简单地贴上“懒惰”或者“不思进取”的标签。这背后其实牵扯着很多挺复杂的因素,既有个人层面的考量,也有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印记。首先,从个人层面来说,很多年轻人并不是真的“不想工作”,而是对.............
  • 回答
    最近确实在网上看到不少关于因为不牵狗绳,狗狗被执法人员带走的案例,这事儿挺让人揪心的。说实话,这事儿怎么看都挺复杂的,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完的。首先,执法人员这么做,背后是有法律法规依据的。 很多城市都有养犬管理条例,规定了外出遛狗必须系牵引绳。这是为了公共安全和秩序。你想啊,一条没拴绳的狗,无论它平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