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分,不推荐男生看,粉丝可以去看。
整个电影的三观就有问题,
电影有一句话:人是我杀的,我是未成年,会被少判刑。
看到这一句话,我就想到了最近13岁杀10岁女孩这个事儿,想知道导演到底传达了什么三观,如果未来真的是被小北杀的,那么,对于一个强奸未遂,杀人犯,一个未成年需要承担的仅仅是少判刑就OK了?!
如果把这部电影当作校园青春片来看我认为可以打九分。
相比其他校园青春电影,《少年的你》剧情上不做作,故事发展也较为合理,在节奏上也很不错(本文不讨论抄袭的问题,只针对故事情节本身进行分析)。
当然,最重要的是演员的演技一直在线。
如果当作反校园暴力片来看这部电影只能打七分,原因如下:
1.现实性不够
女主角陈念是一个学霸型人物,如果以这种人物为主角来揭示校园暴力现实性是严重不足的。仅以我的观察来看,一般学霸型人物很少是校园暴力的对象。因为一般而言学习好的人专注于学习,很少去招惹有暴力倾向的人。而且在中学里老师对成绩好的学生关注得比较多,成绩好的学生永远是显眼的存在。校园暴力者其实也很少愿意去招惹这种人,因为相比之下招惹成绩好的学生会带来更大的麻烦。
这种设定我认为是为了引起观众对女主角的心疼,从而让观众有带入感。但这也就忽视了容易遭受校园暴力真正的人群——
成绩中下,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平时也没那么合群的人。
这才是校园暴力的易发生人群。
大家可以回顾一下,我们在上学时期听到的学生打架、斗殴,甚至砍人的事件,那些事件的主体是哪些人?
是成绩不太好,老师关注度不好,学校不寄予期望,家庭条件也无法给他们一个光明未来的人。
真正能被同学、老师、家庭和社会认可的人不会闲着去搞校园暴力,校园暴力也不会去招惹这么难搞的学生。校园暴力恰恰顿发生在那些不起眼的学生身上。
电影出于剧情需要把陈念设定为文静、漂亮、虽然家境不太好但一直很努力的好学生,于是我们关心陈念、心疼陈念,但换做那些不起眼的学生呢?普普通通的她们遭受校园暴力时我们还会这么关注与心疼吗?
2.青春片的阴影
因为电影是根据小说改编,所以带有青春片的色彩也很正常。但不论怎么说青春片的阴影还是影响到了电影作为反校园暴力主题电影的深刻度。
虽然电影看着很揪心,但陈念至少还是有人保护、有人愿意爱她,警察虽说办事不是特别及时,但态度始终很积极(我认为警察真的尽力了)。而且故事的结局也是好的,陈念和小北最终还是在一起过上了想要的生活。
这种青春片的故事模式掩盖了校园暴力的可怕。
真实的被欺凌者是没什么人帮助的,更别提有一个帅气、强大的男友来保护她。而且被欺凌者通常是不太显眼的学生,甚至不少还和“坏孩子”玩过。说实话,这种人在老师和警察眼里本身也算“问题少年”,谁会闲着没事给你主动解决问题?不觉得被欺凌者是个问题就算不错了。
所以说,青春片的温情掩盖了现实的可怕。
3.恰饭问题
其实这个有点抬杠了,但因为觉得确实影响了主题,所以还是要说一下。
电影的结尾处易烊千玺呼吁大家一起关注校园暴力问题,这是在直接点明电电影主题。但问题是电影制作方为了恰饭在结尾处又搞了一大堆所谓“反校园暴力”的文件。
我是这么解读的:易烊千玺的呼吁在告诉大家校园暴力问题还没有解决、问题还跟严重。而结尾的文件在告诉观众:教育局已经尽力了,你看,我们下达了这么多文件,问题也算解决了。
我认为是二者有些矛盾的,而且后者影响了主题的升华。最重要的是,问题有没有解决,只有学生们说的才算。
最后我想说一下我对校园暴力的一个看法:教育制度不变,人的思想也不会变。在这没有温情的教育制度下,做再多宣传、发再多的文件对解决问题也没有意义。
就说这么多啦,值不值得看请大家自己作出选择吧
我的评价是,如果你是两位明星的粉丝,那你的确应该去看看,毕竟演技不错,把控算是到位,如果你想真的看出某种感悟和理解,那我劝你,不要去了。
说实话,这真的不是一部看完以后发人深省的电影。
首先,逻辑相对混乱,交代不清,很多剧情有牵强的意味
其二,它完全不能代表现实中真正的校园欺凌。
很多人说,国内上映的这种电影,过审不容易,拍的很压抑和低沉。
在我看来,远远不够。
既然上映了,就要上映的震撼人心,深刻的揭露,无情的揭露社会的现实。
国外的太多了,不举例子,国内的我就说一个
我不是药神。
其三,它更像是披着青春校园外皮下对校园暴力零散的倾诉,而不是来自对校园暴力深刻的反省。
其四,它真的或许很难让曾经有过类似经历的人产生共鸣。
因为,如果你拍不出深度,更会让曾经有过类似经历的人认为
你是在无病呻吟。
手动分割
更新一下答案:
给还能看到这个短评的各位推荐几部本人私下里认为不错的,深刻反应社会现实的电影,如果有没看过的,欢迎大家去看并于我讨论,谢谢大家。
美国:消失的爱人,小丑
韩国:熔炉 寄生虫
日本:小偷家族
英国:无人生还
西班牙:看不见的客人 海市蜃楼
阿根廷:谜一样的双眼
哥伦比亚:黑暗面
黎巴嫩:何以为家
丹麦:此房是我造 狩猎
德国:监听风暴
法国:放牛班的春天
意大利:完美陌生人
我要看的是一个孤立无援的受害者,在面对诛心的校园暴力时的反抗和绝望。我要看的是受害者,施暴者,周围旁观者,老师,校长,家长的心理变化过程。以及社会舆论的变化过程。并且好好探讨,为什么我们社会会形成这样一种困境的原因。甚至有的被霸凌者后来长大变成了暴力者。这样的变化是如何形成的?校园霸凌这个行为对施暴者和受害者的心理成长都会造成什么样的伤害影响,这些人长大成人之后,他们的人生又受到了什么样的影响?
甚至在有些案例里面,校园暴力是某个老师主导起来的。
在任何一起校园霸凌的案例中,施暴者和受害者都应该被关注,被讨论。电影里给施暴者的篇幅少了些。因为我们沿着施暴者的心理脉络,你可以发现,为什么他成了一个霸凌者。社会问题的源头往往还是社会问题。而校园霸凌不仅仅表现的是校园霸凌,还有背后更多的深层次的原因。
而不是一对男女主在这样的背景下,相濡以沫的爱情励志电影。最后不但收获了爱情,高考分数还挺高的。这到底是个反应校园霸凌的电影,还是一个励志篇?
小北这样一个完美的保护者,更像是言情小说里的男主,是现实生活中绝对不会出现在身边的那种男神。(嗯,晋江里经常有那种学霸女主遇到酷帅混混男主非常温柔)因此,电影的后半段关于霸凌的内容也是越来越淡,反而变成各种谋杀+爱情。不得不提到很多女性观众的关注点在于爱情上。
那我们来设想一下,如果被霸凌的女主,他是一个成绩一般,家庭条件又差,性格有点孤僻的土肥圆。如果男主是一个真正的混混,长的也不好看,满嘴脏话。那又会是什么样的?
当然,电影作为一部文艺作品,你可以去描述少年人的成长和救赎。但是作为校园暴力这样一个题材,我希望能够更深刻一点,更专注一点。现实中,有多少校园暴力是悲剧收场?
我支持其他答主的看法,做为一部青春爱情电影确实是很不错,但是作为一部反映校园霸凌的电影,还是有很多的欠缺,但是片方又把校园霸凌作为一个卖点来宣传,这就让我觉得嗯……
另外一个问题(如何评价电影《少年的你》)下,我看到有答案说看完这部电影,感觉很治愈。可是讲述校园暴力的电影,怎么可能让人治愈呢?看完《素媛》,看完《熔炉》,看完《盲山》、《盲井》你会觉得很治愈吗?片方将校园暴力作为主要卖点,难道是想说这部电影能治愈了那些被校园暴力伤害过的人吗?来告诉我你们不是在消费校园暴力。部分看完电影来朋友圈宣传的女生压根没有提到校园暴力,而是“嘤嘤嘤,小北好帅”“希望有个小北陪在身边……”“他是真的好爱她”……
所以你们的关注点真的都在校园霸凌上吗?
在真正被校园霸凌的时候,真的能有个男神来到身边救她,然后成全一段爱情?
我害怕将来有人说,你看人家遭遇了校园暴力,为什么高考还是600多分?为什么你不行?你为什么要抑郁?你为什么要自杀?还是怪你自己太懦弱。(我好想说,不是我懦弱,是没有王子亲吻救赎我。狗头。)这种人已经在评论里出现了。
而且我看到豆瓣上有人洗,说这部电影根本就没有把校园暴力作为宣传点。好吧,反正这匹马是白马还是黑马,你们说了算。一会儿黑一会儿白的,怕不是个斑马吧?
而且,由于这部电影是一个流量明星主演的。这样,网络上的整体评价和评分就不会那么的客观。从昨天到今天,知乎上关于这部电影的问题已经上了好几个热榜,然而,真正引发讨论现实校园霸凌本质的答案又有几个?
很多答案只是顺口说一句:啊,校园霸凌真的好可怕,应该引起大家的关注和深思。然后开始热烈的争论起其他问题了。
我在另外一个回答里也提到,有这么多现实的血淋淋案件,你们不用,非得用一个有争议的原著。难道不是因为原著里大杂烩式的爱情故事吗?
当然,这部电影本身不是烂片。尤其是前几年我们的青春片都是烂的没法说。被同行衬托,就显得各种更好。但是我想说,这种题材的电影完全可以更专注题材深度,更好一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