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地球「碳知」计划| 如果少开手机能够减少地球「碳」的消耗,你能坚持关闭手机多长时间?

回答
地球“碳知”计划 | 手机,碳的隐形消耗者?我能坚持多久?

最近,“碳知”计划这个名字总在耳边萦绕。它提醒我,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事情,原来都与地球的“碳”息息相关。手机,更是这个时代几乎人手不离的电子伴侣,而它背后隐藏的“碳足迹”,却是我从未深入思考过的。

“如果少开手机能减少地球碳消耗”,这句话像一颗小石子,在我心中激起了涟漪。少开手机?这听起来像是要剥离我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有点不可思议。但当我尝试去理解“碳”这个概念,去想象我们数字生活背后庞大的能源需求,以及这些能源如何而来,一个更清晰的画面逐渐浮现。

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耗,基站的运行,手机生产制造过程中的碳排放……这一切都指向一个事实:我们每一次滑动屏幕,每一次信息传递,每一次视频通话,都在为这个碳足迹添砖加瓦。如果能通过“少开手机”来为地球减负,那么,我能坚持多久?

这是一个需要仔细衡量的问题,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能”或“不能”的回答。

首先,我要诚实地面对手机对我生活的影响。它不仅仅是一个通讯工具,更是信息获取的窗口,学习的平台,工作协作的节点,甚至是放松娱乐的载体。完全摆脱它,短期内会让我感到与外界脱节,甚至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节奏。

所以,我的“坚持”,不会是那种简单粗暴的“一刀切”。我会尝试从“减少”和“优化”入手。

第一阶段:审视与习惯调整(目标:减少不必要的使用)

静音与分类通知: 我会把不紧急的APP通知全部静音,只保留电话、短信以及工作必需的沟通软件通知。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因为屏幕亮起而产生的“习惯性拿起”的冲动。
设定“无手机时段”: 比如,在用餐时间、睡前一小时,我会自觉地将手机放在另一个房间,或者至少是关闭屏幕,不主动去查看。这是对自己的一项约束,更是对当下时刻的尊重。
批处理信息: 以前我可能会随时查看邮件、社交媒体,现在我会尝试集中在一天中的几个固定时间段集中处理。这不仅能减少手机的唤醒次数,也能提高处理效率,避免被碎片化信息打断。
关闭不必要的后台刷新: 检查APP的后台刷新设置,关闭那些我不需要实时更新信息的应用,比如某些游戏或者新闻APP。这能直接减少设备在背后默默工作的“碳消耗”。
降低屏幕亮度与缩短自动锁屏时间: 这些看似微小的调整,累积起来也能为手机的电量消耗带来改变,间接上也减少了充电的需求,从而可能减少用电端的碳排放。

第二阶段:替代与重塑(目标:寻找更“低碳”的替代方式)

纸质阅读的回归: 对于我感兴趣但并非时效性极强的信息,我会尝试重新拾起纸质书籍和杂志。虽然也有纸张的生产成本,但相比起电子设备庞大的能源消耗,这或许是一种更“轻”的选择。
面对面的交流: 如果信息可以面对面沟通,我会优先选择。一次温暖的对话,远比屏幕上的文字和表情更能建立连接,而且也没有数字信号传输的“碳痕”。
专注的学习时间: 对于学习,我会尽量找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使用电脑等设备,而不是频繁地在手机上切换应用。这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深度,也避免了手机的频繁亮起和信息干扰。

我能坚持多久?

这并非一个关于“开关”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于“平衡”和“意识”的问题。

如果“少开手机”指的是彻底关闭,不使用,那在当前的生活模式下,我的坚持时间可能非常有限,也许只能维持一两天,之后就会因为工作或生活需要而不得不重新启用。

但是,如果“少开手机”指的是有意识地减少不必要的使用,优化使用习惯,并为地球碳排放承担一份责任,那么,这应该是一种持续的、终身的习惯。

这意味着,我不是在“坚持”一个临时的挑战,而是在“实践”一种更负责任的生活方式。我能够坚持下去的,是那种“我在有意识地做出选择”的感觉。

我会坚持:

当我想起“碳知”计划时,就会审视自己的手机使用习惯。
当我的手机“不请自来”地吸引我的注意力时,我会提醒自己,然后放下它。
当我可以选择一种更直接、更低碳的方式获取信息或进行交流时,我会优先尝试。

我无法给出一个具体的“天数”或“小时数”,因为这更像是一种日常的自我对话,一种对环境责任的承诺。这种承诺,不是被动的“被迫坚持”,而是主动的“愿意践行”。

也许,最重要的是,通过“碳知”计划的提醒,我开始认识到,即使是我们最亲密的电子伴侣,也并非没有代价。而我愿意为这份代价,做出力所能及的改变,哪怕只是少滑一次屏幕,少开一次通知,多一次深呼吸,少一分能源的消耗。这种“坚持”,是关于理解,关于行动,更是关于对我们共同家园的珍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些年来,随着欧美对于西方对于我国碳排放总量上升的指责越来越大,在互联网舆论中,“碳排放”似乎总是和一些负面印象相关,而且论起人均碳排放量,其实我国远远低于很多西方国家。

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完全可以忽视“碳排放”问题,尤其是在这一问题背后还藏着更大的问题:2021年的实话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我国也在这一年的夏秋交替之际遇到了罕见的“北多雨、南高温”的天气状态,甚至在极端天气的影响下,我国的国家气候中心表示,灾害应急或将成为一种新常态。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第六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中指出,未来几十年里,所有地区的气候变化都将加剧,极端高温、降水事件等将越来越频繁。

而极端气候频发(并非指某次极端气候的个例)的元凶正是老生常谈甚至因为谈了太多年几乎要被人们忽视的“全球变暖”。


1997年,《京都议定书》签订以来,气候变化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重要议题,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应对 气候变暖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共识。尽管这些年来,美国和加拿大相继退出协议,但作为人口最多同时国土非常广袤的我国,在经济得以发展后的这几年来,也越来越肩负起了更多迎接“碳中和”挑战的责任。

今年,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


回到这个问题上,这个问题其实非常有意思。

因为手机以及与手机相关的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消费和娱乐甚至手机本身的生产过程中,都在消耗电力,而我国目前电力主要来源是火电。如果所有人都减少使用手机的频率,的确可以减少一定的碳排放。

但哪怕所有人都不用手机,仍远远达不到对我国碳排放有明显遏制的作用。

为什么呢?

因为我国碳排放的大户按照排放量算的话,分别是能源部门、工业部门、交通部门、建筑部门、农业和土地利用部门。用户在手机上的使用与手机与其衍生产品的工业化批量制造在其中并不占有什么重要地位。

但是,这个问题并非是没有意义的,相反,在其背后是潜藏着一种的确能对碳排放起到有效遏制的可能性:

一是普通人在碳排放上的认知变化,二是依托手机背后的移动互联网兴起的互联网企业在战略方向上的调整。

当一个普通人愿意为减少碳排放而有意识地思考手机与碳排放的关系的时候,至少他已经意识到了降低碳排放的重要性。

而互联网企业在战略方向上的调整就更值得说了。首先,互联网企业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本身承担着不小的社会责任,而与此同时,又掌握着一定的先进生产力,而在国家战略调整下,本就需要将自身发展进行新一轮的定位布局。也就是说,在我国提出碳中和步骤与目标后,互联网科技企业有配合的责任、有配合的能力、同时还有配合的需求。

我举一个例子:早在3g时代,就有科学家指出,3g观看视频的碳排放量是wifi的8倍,而如今,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指出5G总能耗可能是4G的4-9倍。

而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通过诸如山东青岛所采用的智能电网手段(通过削峰填谷电源在用电低谷时段储存能源,在高峰时段使用储存的能源为5G基站供电,单基站将节省电耗20%)这样的手段,以及运营商持续创新技术手段和运行模式以外,其实最立竿见影的办法是通过4g和5g的商业化应用,达到帮助其他碳排放更高的行业比如工业建筑业等部门的节能减排,比如我们最熟知的物联网技术下的自动操作。

我再举一个例子,旧手机可是碳排放的大户,我国国内一度因为废旧手机回收业却急缺专业化和规模化的龙头企业而导致与手机报废所产生的碳排放量难以下降。

而在帮助其他行业节能减排与手机回收这样的环节中,互联网科技企业能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当然了,就像我国在不断加强对“碳中和”目标的重视过程中仍不断提及“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一样,目前来看,“碳排放”不能一厢情愿地一减到底,也不能忽视不管,而是需在保增长和低排放并行的双重压力中进行平衡

user avatar

手机开一天产生的碳排放才多点。

请白人老爷们少吃牛排少养几头牛?来得更有效。

比尔·盖茨的新书《如何避免气候灾难——已有的解决方案和尚需的技术突破》,也关注了牛养殖给环境带来的压力。

在该书中,比尔·盖茨将碳排放主要来源分为五大类:电力(25%)、农业(24%)、制造业(21%)、交通(14%)和建筑(6%),其他各类来源占10%。书中称,如果全世界所有牛是一个国家,那么它的碳排放水平居全球第三,仅次于中国、美国。

请白人大爷们少吃点牛排?难么?不会吧?不会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地球“碳知”计划 | 手机,碳的隐形消耗者?我能坚持多久?最近,“碳知”计划这个名字总在耳边萦绕。它提醒我,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事情,原来都与地球的“碳”息息相关。手机,更是这个时代几乎人手不离的电子伴侣,而它背后隐藏的“碳足迹”,却是我从未深入思考过的。“如果少开手机能减少地球碳消耗”,这句话像一.............
  • 回答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绿色低碳”宣传大使,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个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也事关我们子孙后代生存的大事——地球的“双减”行动:减碳减耗。我知道,“双减”这个词,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学校里关于孩子的教育压力,但今天我要把它延伸到我们的地球家园。想想看,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对待孩子的学业一样,.............
  • 回答
    地球“碳知”计划:那些我们其实可以做到的减碳生活习俗我们常常听到“减碳”,却又觉得它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宏大议题,好像只有国家、企业才能真正施力。但仔细想想,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习惯,都在悄悄地累积着碳足迹。与其被动的接受,不如主动去改变,让地球真正“瘦身”。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有哪些我们身边的小小改变,.............
  • 回答
    知乎上感觉很多人对地球物理学专业抱有各种看法,其中不乏一些“黑”的论调。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挺复杂,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我觉得这背后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在起作用:1. 就业前景的“信息差”和“预期差”:这是最容易引发“黑”点的一个方面。地球物理学听起来很高大上,跟地球的内部结构、地震、火.............
  • 回答
    如果有一个全知的神出现在地球,并且只允许我问一个问题,我会选择一个能够直接且最广泛地推动人类科技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经过深思熟虑,我认为最合适的问题是:“请您揭示宇宙中所有已知和未知的物理定律和基本常数的精确值,并解释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的完整原理,以一种人类目前所有知识体系都能够理解和应用的方式呈现。”.............
  • 回答
    如何看待知乎、豆瓣上较多唱衰《流浪地球》的现象?《流浪地球》作为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式作品,其成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也伴随着一些负面评价和唱衰的声音。在知乎、豆瓣等平台,确实存在不少对影片的质疑、批评甚至是否定。要深入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唱衰现象背后的可能原因:1. 期望.............
  • 回答
    “万达撤资《流浪地球》”这事儿,放在知乎上,简直是块儿能让“键史学家”们津津乐道、永不褪色的陈年老瓜。你说万达辟谣辟得够勤快了,可为啥知乎上依然有人锲而不舍地相信、讨论,甚至争辩得面红耳赤?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挺有意思的“信息传播”和“认知心理学”的小把戏。咱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一、 瓜的初始.............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宇宙中最深刻的谜团之一:生命是如何以及为何在地球上出现的。要给出一个具体的概率数字是极度困难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目前对生命起源的了解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探讨这个概率背后涉及的诸多复杂因素,以及科学家们是如何尝试去量化或理解它的。首先,我们需要拆解一下“.............
  • 回答
    人类进化过程中,雌性承担生育任务而非雄性,是生物繁衍机制的必然选择,从体能优势来看,这并非“原生bug”,而是生物学上高度适应性和进化的结果。让我们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一、 生物繁衍的根本区别:配子大小与投入 雌性配子(卵子): 卵子是女性体内产生的生殖细胞,体积巨大,富含营养物质(如卵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足够宏大。如果说地球上所有的碳基生物——从最小的细菌到最高等的人类——拧成一股绳,联合起来,有没有可能“摧毁”地球?首先,我们得明确“摧毁地球”的含义。如果我们指的是让地球完全消失、变成宇宙尘埃,那显然是不可能的。生物终究是依附于地球这个载体的。它们的存在、它们的“能力”,都受到地.............
  • 回答
    地球永久冻土的“临界点”意味着,随着全球气温上升,曾经稳定且长期处于冰冻状态的永久冻土层将开始大范围、不可逆转地融化。 这个“临界点”一旦被跨越,将引发一系列极其严重的连锁反应,最令人担忧的就是其中蕴藏的巨量碳排放,可能将地球推向更严峻的气候变化轨道。下面我们将详细解读这句话的含义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万人打卡深圳地铁装置艺术:一次关于城市美学、公众参与与社会议题的“邂逅”万人打卡深圳地铁装置艺术,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解读和看待:积极层面: 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与艺术普及: 装置艺术将原本枯燥的通勤空间变成了充满艺术气息的场所。这不仅为市民提供了接触艺术的机会,也潜移默化地提升.............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充满想象力的问题!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概念: “一生走过的路”: 这指的是动物在生命周期内通过移动所经历的总距离。这包括日常活动(觅食、寻找配偶、躲避捕食者)、迁徙、以及任何形式的探索。 “可观测宇宙边缘”: 这是我们目前能够接收到光或其他信号的.............
  • 回答
    地球上隐藏着许多超越常人想象的自然奇观,它们以其壮丽、神秘或令人费解的方式挑战着我们的认知。以下是一些最为突出的例子,我会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它们:1. 光现象(Atmospheric Optics):超越天空的画布光现象并非我们日常见到的彩虹,而是更复杂、更精妙的光在大气层中的折射、反射、衍射和散射的.............
  • 回答
    地球上存在大量未解决的问题,例如贫困、饥饿、疾病、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等,这些问题确实迫切需要我们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去解决。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对于向宇宙不断探索的投入常常会产生疑问。然而,深入探讨后,我们会发现,探索宇宙并非是对地球问题的忽视,而是一种长期战略和多维度价值的体现,其意义和回报远超我.............
  • 回答
    地球online这款游戏(我们暂且这样称呼它)拥有无数的“副本”,每一个副本都代表着一种特定的人生体验或挑战。虽然说“副本”这个词通常用于游戏,但我们可以用它来比喻那些需要玩家(也就是我们自己)投入时间、精力、技能去完成,并且通常有一定目标和回报的活动或经历。在地球online中,最“简单”的副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