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类能盖出1万米高的摩天大楼吗?建筑技术是否有瓶颈?

回答
关于人类能否建造一万米高的摩天大楼,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但并非完全不可能的设想。从纯粹的理论和我们当前建筑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这个问题涉及多个层面的考量,包括材料科学、结构工程、风力学、地震学、以及对人类生理和心理的影响等等。

理论上的可能性与现实中的巨大挑战

首先,我们来谈谈理论上的可能性。如果仅仅考虑结构的承重能力,理论上,只要材料强度足够,并且设计能够有效分散和抵御各种载荷,建造超高建筑是可行的。但“一万米”这个数字,实在是太过于庞大,远超我们目前建造过的任何摩天大楼。目前已知的最高建筑,如哈利法塔(约828米),与之相比,一万米几乎是它的十几倍。

那么,哪些方面是巨大的挑战呢?

1. 材料科学的极限:

承重与自重: 越高大的建筑,其自身的重量(自重)就越大,这构成了最基础的承载挑战。一万米高的建筑,其底部结构需要承受的力量是天文数字。我们目前最强的高强度混凝土和钢材,虽然性能优异,但要支撑如此巨大的自重,可能需要非常厚重且占据巨大体积的底层基础,这本身就带来了新的结构难题。
材料的延展性与韧性: 摩天大楼不仅要承受垂直向的压力,还要应对巨大的水平侧向力,例如风力和地震。材料的强度固然重要,但其延展性和韧性同样关键,能够吸收和分散能量,避免脆性断裂。我们可能需要开发出比现有材料强度更高、韧性更好的新型复合材料,甚至是能够“自我修复”的智能材料。
热胀冷缩: 随着高度的增加,建筑材料会因为温度变化而产生显著的膨胀和收缩。在一万米的高度差下,这种热胀冷缩带来的应力将非常可观,需要精密的伸缩缝设计和材料选择来管理。

2. 结构工程的难题:

抗风设计: 风是摩天大楼最大的敌人之一。越高的建筑,受到的风力越大,且风速会随高度急剧增加,形成复杂的涡流。一万米高的大楼将暴露在强烈的、常年不变的高空风中,可能需要全新的抗风设计理念。我们目前依靠“消能减震器”(阻尼器)来抵御风力,但在一万米高度,仅仅依靠这些可能不足以维持建筑的稳定。建筑的形状设计至关重要,可能需要采用流线型设计,甚至是在建筑内部设置风力引导系统。
抗震设计: 虽然我们有先进的抗震技术,但一万米高的建筑,即使在地质条件相对良好的区域,也需要考虑地震荷载。地震时,建筑顶部会发生更大的摆动,产生的惯性力也会更大。我们需要极其精密的计算来预测地震响应,并设计出能够最大限度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的结构系统,可能需要比现有建筑更复杂的阻尼和隔震技术。
基础设计: 如此巨大的结构,其基础必须非常稳固。在一万米的高度,地基的承载力、土壤的稳定性,以及如何将建筑的巨大荷载安全地传递到地层深处,将是极其复杂的设计问题。可能需要深入地下数百甚至数千米的桩基,或者直接建造在一个经过特殊加固的巨型基座上。
施工技术: 建造如此巨大的建筑,其施工过程本身就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起重设备的高度、材料的运输、工人的安全保障、施工精度控制等等,都将面临巨大的技术瓶颈。我们可能需要发展出全新的、自动化程度更高的建造技术,例如使用巨型机器人或预制化程度极高的模块化建造。

3. 垂直交通与内部系统:

电梯技术: 要在一万米高度实现快速、高效的垂直交通,现有的电梯技术将远远不够。电梯的承重、运行速度、以及长距离运行带来的空气阻力和能量损耗都是巨大的挑战。我们可能需要开发出“多轿厢”电梯系统,或者利用磁悬浮技术来实现超高速的垂直运输。
水、电、暖通系统: 在如此巨大的高度差下,如何稳定地输送水、电,以及维持室内温度和空气质量,将是巨大的工程挑战。水压的控制、供电系统的稳定性、以及巨大的通风需求,都需要全新的解决方案。

4. 人类生理与心理因素:

高空低压与缺氧: 即使在高层建筑内部,达到九千米甚至一万米的高度,空气密度已经非常低,氧含量也会显著下降。尽管可以通过空调系统增压和补充氧气,但长时间处于这种环境下,对人类生理是否有长远影响,以及如何保证所有楼层的舒适度和健康,是需要深入研究的。
恐高心理: 即使是那些不怕高的人,在高达一万米的楼层,那种视觉上的压迫感和远离地面的遥远感,也可能引发强烈的心理不适。如何通过设计来缓解这种心理压力,例如提供开阔的视野、增加内部的绿色空间、或者设计特殊的心理疏导环境,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5. 经济与社会可行性:

巨额成本: 建造如此规模的建筑,其成本将是天文数字,可能远远超出任何一个国家或组织的承受能力。
用途与回报: 如此巨大的建筑,其用途定位也至关重要。是否能找到足够多的租户或功能来支撑如此庞大的投资,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建筑技术的发展方向与“瓶颈”的定义

可以说,目前我们确实存在着许多“瓶颈”,但这些瓶颈更多的是一个技术成熟度和经济可行性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科学原理上的不可能。

材料科学是关键。如果能够突破现有材料的性能极限,开发出超高强度、超高韧性、轻质且耐用的新型材料,许多结构上的挑战就能迎刃而解。例如,碳纤维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的应用,或者更先进的合金技术,都可能为我们带来新的可能性。
结构工程的创新。我们可能需要借鉴自然界的结构智慧,例如竹子的柔韧性和空心结构,或者动物骨骼的仿生设计。同时,利用计算机模拟和人工智能进行更精确的结构分析和优化,设计出更具效率和抗性的结构体系。
智能化与自动化的建造。未来的超高层建筑,其建造过程很可能高度依赖机器人和自动化技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保障工人安全。
绿色建筑与可持续性。如此巨大的建筑,其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也将是巨大的。未来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能源效率、再生能源利用以及材料的可持续性。

总结

人类能否建造一万米高的摩天大楼?在理论上,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并非完全不可能达到这一目标。 然而,在实践层面,目前我们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材料、结构、施工、交通、以及经济等多方面的挑战,这些构成了我们当前技术发展中的“瓶颈”。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跨学科的协同创新,材料科学的突破性进展,全新的工程设计理念,以及巨额的投资和长远的规划。这更像是一个长远的、充满挑战的“工程壮举”,而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现实。但谁知道呢?人类的创造力和技术进步总是令人惊叹,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真的能将人类文明的触角延伸至如此高远的天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可以的,对于现在的人类来说也不是不可想象的技术。

这样的高层建筑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项:

1 风力:高层建筑更容易被风吹倒。

2 地基: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底层墙体过厚导致建筑经济性能降低,再者地桩密度过高导致大地对地基的承载力变差。

3 交通:这里也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大楼自身电梯系统会过于庞大使大楼可用面积严重缩水进而失去经济性。另一个是大楼在进出高峰时期的人车流量会超过附近道路的承载极限。

4 消防:楼太高,消防水枪云梯根本够不到,紧急疏散的时间和困难也会更大。

5 气压:气压太低,人类无法生存。

6 温度:温度太低,会把人冻死。

但如果我们能简单的变个思路,就可以解决上面的大多数问题。请看下图:

可以看到,10KM高的建筑大大超越了现有建筑的最高水准,这样一个高大的建筑直接伫立在地面上看起来就很不稳靠的亚子。你可以尝试一下将一根铅笔立在桌面上,旁边再立一枚圆珠笔笔尖,然后再对着这“两座楼”吹一口气、晃晃桌子看看谁先倒——这就是一座万米高楼和现有建筑的巨大差距。

所以我们需要换个思路,将的建筑横向跨度增大,如果说一根铅笔很容易倒,那把它做成水杯的样子就可以了吧?理论上来说当然可以,但耗费的材料就太巨大了,盖一座楼的成本可能要比重建一个湖北省都高了。而且楼房中间部分的房间采光通风都会成问题,所以金字塔的思路并不可行。

因此既要降低成本,又要保证采光通风,我们就必须以矩阵形式来盖楼,也就是这样:

如图,这样盖楼就如同把“水杯”挖空,大笔建材费用就省下来了,采光通风也得到了保证。当然仅仅这样还不行,各个楼房之间没有支撑连接,还是会一阵风就倒,所以我们需要将楼房之间用支撑连接起来:

如图,这样一来结构就可靠多了。建筑需要解决的只有支撑本身的重量,来自侧面的压力被大大降低了,即使遭遇地震,建筑之间也能够做到稳固支撑,不会那么容易倒下(为了画图方便,图上只是平面队列,实际上应该是立体矩阵。楼房的宽窄楼距等形貌图上仅作示意,具体情形应以实际需求为准,下同)。

但这样的建筑依然有问题:虽然结实程度是足够了,但建筑要进出人口,要解决交通问题。越高的楼房电梯所占的空间就会越大,假设一座万米高楼的底层占地面积是一万平米,那么其中至少有6000平米(这还不一定够用)都是电梯,剩下的则是柱墙和大门,连个大厅都安排不下,这样的建筑是没法用的。

所以我们还需要在建筑外面的半空中修路,也就是让上图中的横线不单承担支撑功能,还要在上面修出道路(或类似于吉隆坡双子塔那样的廊桥)。假设你是居住在上图中最左面的楼房顶层,你的公司则在最右边顶层,那么你就可以直接从最上面的道路(横线)出发直达公司,不必上下几千层电梯。这样一来楼房内外的交通压力就小得多了。在上图中横向支撑(道路)一共有33层(层数仅作示意,不代表实际情形),也就是说这样一座万米高楼就被分解成为了33座300米高的普通建筑,相当于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三期的高度,即使是最底层的交通压力也等同于降低了数十倍,和美国帝国大厦这种上世纪建筑差不多了。

当然这样还不够,如果你住在1000层左右的高度,公司却在另一座楼的3000多层(靠近顶层),要坐2000层的电梯依然很耗时间,对楼房的交通压力依然很大。所以我们还必须增加楼外道路的纵向连接,也就是修出斜向匝道出来。

如上图,为了偷懒所以只是简单画了两条路,实际可以比这多得多(当然坡度也不可能真的这么陡)。这种匝道除了连接不同高度的道路,还可以起到增加建筑(城市)强度的作用。我们初中时就学习过三角形的稳固特性,即使不考虑匝道交通功能,仅从建筑安全的角度来说,修建这种斜向支撑结构也是十分必要的。

虽然高度爆表,但这种建筑的逃生难度远比帝国大厦这样的近现代建筑更加优秀。帝国大厦高381米,有102层,想象一下如果发生意外,你要怎样从100多层的顶楼走楼梯下来?但本答案中的万米高楼由于有“高架路”连接,楼房中的居民可以向两个以上的方向进行逃生,只需上下几十层甚至十几层就可以到达户外或附近建筑,从而大大增强了建筑的安全性(最密可以将道路修建到每十米一层,也就是上下两三层楼的距离)。除了逃生容易,高层建筑的灭火难度也将因此大大降低:由于高架路和支撑结构的存在,所有楼房的高度相对统一,楼体距离不会过远,因此当其中一座建筑起火,四周的楼房都可以予以支援,哪怕现在马家店里卖几千元的消防水泵都可以满足灭火需求。但这不代表消防车就没用了,消防车依然可以通过位于起火点上方的高架路迅速到达火场,停在路边用某宝上买的999还包邮的消防水炮来灭火。说的夸张点:如果对面楼房的起火点没你高,你三岁的姑娘站在自己楼上拿玩具水枪都能喷到火源。

除了建筑在地面上的强度,地基安全也同样重要。有一个超出普通人的认知的现象:看似稳固的地面在极端高压的作用下其物理性状会更加接近液体。你可以想象你将一根擀面杖立在揉好的面团上,面团会在擀面杖的压力下向下凹陷。目前人类的超高层建筑所面临的危机虽然没有这么严重,但在某些地区的高层建筑也相当于是将一根铅笔立在面团上,短期来看铅笔还算稳固,但时间一长,面团一样会被铅笔的压力压下从而导致风险。当然现实中的面团表层会因为水分蒸发干结从而增加强度,但现实中的地面却只会比面团更加危险。所以我们需要给铅笔做一个稳固的地基,比如将一枚硬币平放在铅笔下方,这样一来面团所受的压强就会大大降低,从而增加了铅笔的稳定性。将这个道理套用在现实中,则是所有建筑的地基面积肯定是大于建筑主体的。综上,这个万米高楼丛林的全貌其实更应该接近下图:

如图,所有楼房的地基相互支撑,形成一个整体地基,从而大大增强了建筑和城市的稳定性。庞大的地基体积并非只有支撑作用,如此巨大的城市其单位面积的日常消耗、垃圾废水产出都是一个天文数字,传统城市中的自来水、供暖、排水、电力、通信、垃圾系统完全不能应付这种超级城市的高密度需求。所以这样巨大的地基体量将成为城市底层系统的安置运行空间,为城市的健康运行提供强力保障。

上图中的所有细线基本都可以代表道路廊桥,但也可以用来修建轻轨、地铁和BRT。所有道路几乎不需要单独的支柱,只需要用建筑做支撑即可。道路与建筑的消防层(几乎每座超高层建筑都会有这样的楼层,不留置人员,只会放机械设备或空置)相连,可以把这些楼层用作停车场,而不需要把车辆全部停到地面或地下去,从而大大扩展了停车空间,也降低了停车难度。当然传统的消防层极可能是不够用的,所以可以将这些楼层作为独立的“交通层”来规划,用两三层甚至更多楼层来满足车辆停驻中转的需求。

于是这就带来了另一个有利于城市建设的建筑开发模式:所有房产开发商和建筑商们都必须预留道路支撑结构和交通层,未来的大部分道路都将脱离地面成为空中的“高架路”。对政府来说所有支撑立柱都是开发商负责,大大节约了道路建设和征地成本。对开发商来说则彻底挣脱了容积率的桎梏,可以几乎无限制的扩大建筑面积从而带来更高收益。对购房者和使用者来说城市中心的交通拥堵、停车都将不再是难题,在市中心地区的生活成本被大大降低了。

传统城市的平面布局对市中心地区的交通拥堵是完全无解的。人们在城市中往来,从宏观上来看随着交通人数的不断增加,所有人经过市中心的次数将越来越高,所以很多城市要修建环路来分担市中心的交通压力。但这一做法也只是治标不治本,有了不堵车的路不代表近路变长了,市中心地区的压力随着城市的扩建发展只会越来越大,直到彻底瘫痪(如下图)。

所以由高层建筑所承载的立体交通是所有大中型城市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就短期来看我们当然还盖不出万米高的楼房,但却可以先盖出千米高楼甚至百米高楼也能解决很大一部分问题。按照每十米一层的距离来计算,百米高楼就可以承载十层道路,以这个道路面积计算,哪怕北京、重庆、哈尔滨这样的著名“堵城”也完全够用了。不但可以不用限号,不用摇号,甚至还可以取消落户限制,取消车辆购置税来鼓励购车,进而拉动经济增长。

然而这样的城市对于燃油车来说却很不友好——加油站必须建设在地面上,地下油罐即使意外爆炸,大部分能量也会被大地和天空吸收,不会对周围建筑人员带来太大损伤。但如果把加油站建设在楼房上,那就等于是在城市中央放置了一枚小型核弹,将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和连锁反应。所以住在城市上方的燃油车主每隔一段时间必须专门行驶几十上百公里,来到城市底层甚至地下进行加油,使用难度大大增加。而充电桩对高空还是地下并不挑剔,只要有电线就可以工作,所以对于居住在城市上层的居民的市内交通来说,电动车几乎是不可回避的刚需。

另外一个弊端是所有楼房的外在形貌如同方程式那样被约束了,21世纪诸多奇形怪状的建筑被大大限制。届时的人类在城市中穿行,就如同一只老鼠来到了枝桠交错的原始热带雨林,即使建筑外观有多么好看也完全不能窥见全貌。当人类的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建筑本身就将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中建筑的宏观形象将完全失去意义(只有顶层还可以做点花样),而微观局部则更可能被数不胜数的LED显示屏占领,建筑的外观将无关紧要。如果带来廉价能源的核聚变时代未能到来,缺乏光照与通风的市中心底层将成为九龙城寨式的贫民区,这一区域的人们将不得不在阴暗潮湿的恶劣环境下生活,路边只能生长蕨类植物和蘑菇这类不需要强烈光照的“绿植”。同时高层居民更加苦逼——4000米以上高度的气压和温度就已经不再适合人类生存,如果要开发密封的楼房、停车场和交通工具并为其加压恒温,则会耗费大量的能源成本。所以廉价的能源对这样的超级建筑是十分关键的。当然,即使排除以上困难,仅计算建筑用料,万米高楼对现在的人类依然很不现实,如果没有大规模核聚变技术带来的廉价原材料和强大生产力,这样的巨型城市根本建设不起来。


所以人类是否能盖出万米高楼远不止一个技术瓶颈的问题,更需要全社会各层面各领域的综合协调作用。生产力水平、社会制度、能源结构、城市形态、政策法规……人类社会每一个细节都在与建筑的形态息息相关。建筑是人类进行各类活动的居所,也是城镇社会的骨骼,因此所有脱离社会现实的建筑都是不可能存在的,即使被强制盖出来也会迅速调零坍塌。表面看来盖起一座楼房只是个技术问题,但实际上这完全是一个社会问题。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下说可以的回答,都是没有接受过建筑学训练的

结论是:50年内不可能

1、材料:现有的建筑材料,是无法承担这个高度的,比如现在世界最高建筑迪拜塔,830米,用的还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不用到10000米,迪拜塔现有高度再翻两番,建筑自重就可以把自己压垮了;现在有强度可以支撑万米高楼的材料吗?有啊,碳纳米管,最好的强度材料,价格姑且不提,乐观估计,碳纳米管全球产量在2023年可以达到19万吨,迪拜塔总重120万吨,万米建筑重量在迪拜塔基础上翻个15倍算是节省吧?1800万吨!!

2、抗风:万米高度大厦基本穿过整个对流层到平流层了,现有技术手段是解决不了那么复杂的抗风问题的。这个风压情况有多复杂呢?看迪拜塔就知道了,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节节上升的结构?就是为了抗风,这还仅仅是830米。想想青藏高原,平均海拔仅有4000米,挡住印度洋季风,改变了整个中国气候!

3、抗震:同样的,现有技术手段都没法解决那么高的建筑抗震问题,遇到高烈度地震就全体等死,甚至低烈度地震,一个横波过来,1层轻轻一晃,到了3000层以上,基本就是数十米的偏移,建筑扛得住,住户也都全部墙上如挂画了。

剩下的什么温差、气压、供氧、供水、供暖、消防、交通等问题,其实现有技术反倒都可以解决,只是成本问题。

最后迪拜塔镇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人类能否建造一万米高的摩天大楼,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但并非完全不可能的设想。从纯粹的理论和我们当前建筑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这个问题涉及多个层面的考量,包括材料科学、结构工程、风力学、地震学、以及对人类生理和心理的影响等等。理论上的可能性与现实中的巨大挑战首先,我们来谈谈理论上的可能性。如果仅仅考虑.............
  • 回答
    型月世界中,异闻带的嬴政和泛人类史的盖提亚,这两位站在历史洪流顶端的存在,他们的力量和存在方式确实有着天壤之别,这种差距并非简单的数值高低,而是基于他们各自的诞生、目的以及所处的“现实”维度。要详细阐述他们的差距,我们得先从他们的根源说起。泛人类史的盖提亚:终结人类的“贤者”,终结时代的反英雄首先,.............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且极其危险的情况,用匕首在蟒蛇肚子里自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我们可以从理论上探讨一下可能的操作和面临的巨大困难。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前提: 蟒蛇的体型: 蟒蛇的体型差异巨大,从几米长的小型蟒蛇到十多米长、直径几十厘米的巨型蟒蛇都有。在肚子里自救的可能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蟒蛇.............
  • 回答
    透水熊虫(学名:_Hypsibius dujardini_,有时也被称为“缓步动物”或“水熊虫”,但这里我们特指 _Hypsibius dujardini_ 这个物种,因为它在科学研究中是典型代表之一)是一种极端微生物,以其惊人的生命力和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能力而闻名。它们因能经受真空、高辐射、脱水、.............
  • 回答
    人类能否通过科技掌握原力?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对自身潜能、宇宙奥秘以及科技极限的想象。在《星球大战》的宇宙中,“原力”是一种无处不在的能量场,它连接着一切生命,能够被少数有天赋的个体感知并运用。那么,在现实世界中,我们能否以某种方式接近或复制这种概念呢?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理.............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对自身基因进行干预的伦理与实践边界,其复杂程度远超筛选宠物那么简单。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探讨:1. 技术可行性与现有手段: 辅助生殖技术(ART)的进步: 如今,体外受精(IVF)已经非常普遍。在此基础上,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PGS)技术已经能.............
  • 回答
    人类是否能“战胜”自然规律,这是一个宏大而又充满思辨的命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界定一下“战胜”和“自然规律”这两个概念。何为“自然规律”?自然规律,简单来说,是宇宙间事物运动和发展所遵循的客观法则,它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独立于人类意识而存在的。例如,万有引力定律告诉我们,任何两个有.............
  • 回答
    人类能否彻底消灭细菌,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答案似乎是肯定的,但细究之下却充满了复杂性。从字面上看,如果我们要定义“灭绝”,即让一个物种在地球上完全消失,那么对于细菌来说,可能性微乎其微,甚至可以说是近乎不可能。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为什么细菌如此难以对付。数量的压倒性优势: 细菌是地球上数量最庞大的.............
  • 回答
    关于人类是否能吃狗肉,这是一个复杂且在全球范围内存在争议的问题。从生物学角度来看,狗是一种哺乳动物,其肉在营养成分上与猪肉、牛肉等其他常见肉类相似,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因此,从纯粹的生理角度讲,人类的身体是可以消化和利用狗肉的。然而,“能不能吃”这个问题远不止于生理层面,它深深地交织在.............
  • 回答
    人类能否永远存在?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充满诱惑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最深层的希望和最严峻的恐惧。当我们仰望星空,思考宇宙的浩瀚与渺小,我们不禁会问:人类这个物种,我们这个充满智慧、情感和创造力的生命形式,是否注定会在某个时刻走向终结?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任何物种的永恒都是一个难以企及的目标。生命本身就是一.............
  • 回答
    关于人类能狩猎多强的猎物这个问题,答案其实相当复杂,它并非一个简单的力量比拼,而是涉及了技术、智慧、耐力、团队协作以及环境适应等诸多维度。简而言之,人类凭借其独一无二的优势,可以狩猎到比自身体型大得多、力量强得多的生物,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是绝对力量上远超人类的猎物。力量的极限并非来自蛮力,而是源于智.............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咱们聊聊人类接触过的、密度最大的宏观液体。首先得明确一下,“宏观液体”这个概念。咱们日常接触的,像水、油、酒精这些,都算是宏观液体。而那些在原子尺度或者纳米尺度下的物质,虽然也遵循流体动力学,但咱们通常不会把它们归到“宏观液体”里讨论。所以,这里说的密度,是指我们在常规环境下,能看.............
  • 回答
    当然,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人类以海生非哺乳动物作为主要食物来源的可能性。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它牵涉到生存、营养、文化、技术、环境等方方面面,可以挖掘的内容非常丰富。首先,我们要明确“海生非哺乳动物”这个范畴非常广阔。 它包含了我们通常能想到的鱼类,也包括了各种无脊椎动物,比.............
  • 回答
    当然,研究生物尸体,特别是具有社会性和复杂行为的生物,确实是了解其生前生活环境乃至“文明”程度的绝佳途径。这并非仅仅是“推测”,而是一个严谨的科学过程,我们能从中提取出远超想象的信息。首先,我们得明确“文明”这个词在非人类语境下的含义。对于我们人类而言,文明通常与文字、建筑、技术、艺术、社会结构等相.............
  • 回答
    能靠糖作为主要食物来源吗?这个问题听起来有点像天方夜谭,但如果我们深入探讨一下,会发现事情远比看起来要复杂得多。简单地说,单纯依靠糖来维持生命,长期来看,是绝对不可行的,而且对身体的伤害是灾难性的。糖是什么?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它有用?首先,我们得明白糖是什么。我们通常说的“糖”,指的是碳水化合物,尤其.............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再需要这具承载着喜怒哀乐、承载着生老病死的肉体,而是能以一种完全不同的形态存在,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人类能否脱离肉体而存在”,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一个科学命题,不如说是一场跨越古今、横跨哲学与科技的深刻思考。从古至今,人类的灵魂、精神,或者说是“意识”与“自我”,似乎总被.............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关乎着人类的未来和我们对宇宙的理解。要回答“人类能否走出银河系”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明白“走出银河系”到底意味着什么,以及当前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银河系,也就是我们所在的这个庞大的星系,直径大约有10万光年。这可不是个小数目,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每秒钟.............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如果真有这么一个选项摆在我面前,我得好好琢磨琢磨。冬眠,听起来就像是给人生按下了暂停键,能够大大减少新陈代谢,这听起来绝对是个充满诱惑力的事情,尤其是在我考虑的几个方面。首先,时间管理上的解放绝对是我最先想到的。想想看,如果我能进入一个相对漫长的冬眠期,比如几个月甚至一年,那么那.............
  • 回答
    远古时期的人类确实可能通过某种方式让猎物因体力不支而死亡,但这一过程的生物学机制和实际操作方式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以下从生物学、行为学、进化适应和考古证据等方面展开解释: 1. 猎物的生理限制:为什么“累死”是可能的?远古人类的猎物(如鹿、野牛、野猪等)虽然具有较强的耐力,但它们的运动能力与.............
  • 回答
    关于旧石器晚期人类是否能使用青铜器的问题,我的答案是:不能。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原因,并尽可能地将这些信息以一种更自然、更具条理的方式呈现,就像一个对此有深入了解的人在和你交流一样。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旧石器晚期”和“青铜器”这两个概念的时间跨度。旧石器晚期(Upper Paleolithic) 这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