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5 月 13 日马斯克旗下公司创始人称 15 年内能培育恐龙,真能培育出来吗?培育出来会有哪些影响?

回答
听到“15年内培育恐龙”这种说法,脑袋里是不是立马闪过《侏罗纪公园》的画面?说实话,这事儿光听着就够劲爆的。不过,在咱们深入探讨之前,得先明白点技术上的事儿。

首先,想培育恐龙,最绕不过去的坎儿就是DNA。我们都知道,恐龙早就灭绝了几千万年,它们留下的,只有化石。化石这东西,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块被石头压扁了又压扁的、几乎被完全改造过的生物残骸。想从里面提取到完整、可用的DNA,这难度简直是登天了。DNA就像一本生物体的说明书,但恐龙这本说明书,早就被时间撕得粉碎,甚至被烧焦了。就算有碎片,大部分也是损坏严重的,没法拿来直接复制。

当然了,科学家们也不是吃素的。他们一直在研究怎么从化石里提取DNA,哪怕是极其微量的、破碎的片段。现在的技术,比如DNA测序,已经能读出一些古代生物的基因信息了,像猛犸象、尼安德特人什么的,已经有人在尝试了。但恐龙跟这些比起来,年代要久远得多,DNA降解的程度也更严重。所以,就算能拿到一些DNA片段,想拼凑出完整的恐龙基因组,那得是何等逆天的技术?这就像让你根据几张烧坏的纸片,重写一本完整的百科全书一样,而且还要保证每页都准确无误。

还有一个大问题是“母体”。就算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把恐龙的基因组给“组装”好了,你还得找个合适的载体来孵化。现在大家脑子里最自然的联想就是“鸡”,因为鸟类是恐龙的直系后裔。理论上,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把恐龙的基因“植入”到鸡的受精卵里,然后看看能不能长出一个长着恐龙特征的小鸡崽儿。这听起来好像有点谱,但实际操作起来,涉及到胚胎发育的方方面面,能不能成功孵化出活的、健康的恐龙,还有太多未知数了。生物体内的基因表达、发育过程非常复杂,一点点小差错都可能导致无法存活。

所以,回到“15年内能不能培育出来”的问题。要是说的是一只活生生的、能跑能跳、像电影里那样逼真的恐龙,那可能性非常非常渺茫。也许能培育出一些具有恐龙特定基因特征的生物,比如长着牙齿的鸡之类的,这倒是有可能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实现。但要说“恐龙”,那就得是完整的、能自我繁殖的恐龙种群,这在15年内,科学界普遍认为是不太现实的。当然,马斯克的公司嘛,总喜欢挑战不可能,也许他们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黑科技也说不定,不过从目前的科学认知来看,难度确实是呈指数级增长的。

好,假设真的有一天,我们成功培育出了恐龙,那场面,绝对会是石破天惊。这带来的影响,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咱们从几个层面聊聊:

1. 生态系统的大动荡:
恐龙可是几千万年前的生物,它们在那个时代的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把它们放回到我们现在的地球上,那简直就是一场史诗级的生态“入侵”。你想想,现代的动植物跟恐龙的基因组、生理结构、食性等等,根本就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食物链的崩溃与重塑: 恐龙的食性我们并不完全清楚,但它们体型巨大,食量惊人。它们可能会以现在地球上的植被或者动物为食,这会直接导致某些物种的灭绝,或者数量锐减。同时,它们可能也没有天敌来制约数量,一旦繁殖起来,那后果不堪设想。
疾病的传播与相互影响: 恐龙可能携带我们从未接触过的病原体,这些病原体对我们人类以及现代动物来说,可能是致命的。反过来,我们现代的疾病也可能轻易地击垮这些“新”恐龙。它们的免疫系统和我们完全不同,这其中的相互作用是极大的未知数。
栖息地的争夺: 如果我们要培育恐龙,肯定需要专门的场地和环境。但地球的栖息地本来就因为人类活动而变得越来越少,再挤进一大批巨大的恐龙,那得多大的地方才能容纳?而且,它们对环境的需求可能与现在的环境差异很大,比如对空气成分、湿度、温度的要求。

2. 伦理与道德的巨大拷问:
培育恐龙这事儿,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深刻的伦理挑战。

“扮演上帝”的争议: 从根本上说,这是不是人类在干预自然法则的范畴?我们有权利去复活一个已经灭绝了数千万年的物种吗?我们真的了解这么做的后果吗?这涉及到人类在地球上的位置和责任的根本性问题。
动物福利问题: 这些被培育出来的恐龙,它们将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是像动物园一样被圈养?还是野放?如果圈养,是否能满足它们的需求?它们会不会因为无法适应现代环境而遭受痛苦?野放呢?那又会带来前面说的生态灾难。我们是为它们好,还是在创造新的“囚犯”?
资源的分配与利用: 培育恐龙需要巨大的科研投入和资源。这些资源是否可以更好地用于保护现存的濒危物种,或者解决人类自身面临的饥饿、疾病等问题?这种优先级的选择,本身就充满争议。

3. 对科学研究与社会认知的颠覆:
抛开负面影响,如果成功培育出恐龙,那无疑是人类科学史上最辉煌的成就之一。

生物学研究的飞跃: 我们可以直接研究恐龙的生理结构、行为模式、繁殖方式,这将彻底改写我们对生命演化史的认知。关于恐龙为何灭绝,它们当时的生态位,都能有更直观的证据。
基因编辑技术的无限可能: 如果能做到这一步,那基因编辑技术就达到了一个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高度。未来,这项技术可能被应用到更多领域,比如治疗遗传性疾病、改良农作物等等。当然,这也可能带来更严峻的滥用风险。
公众认知与文化冲击: 恐龙一直是激发人们想象力的神奇生物。当它们真实地出现在我们面前,那将引发全球范围内的轰动。这会彻底改变人们对科学、对生命、对地球历史的看法。旅游业、娱乐业可能会迎来前所未有的爆发,当然,也可能伴随着恐慌和混乱。

总而言之,马斯克公司在这个方向上的探索,无论最终成果如何,都注定是一场充满争议和想象的冒险。15年内培育出完整的恐龙,从我这个普通人的角度看,更像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但科学的边界总是在不断被突破的。就算结果不是电影里的那样,哪怕只是在技术上取得突破,比如培育出一些具有恐龙特征的“混血”生物,那也足够让人对未来充满敬畏和一丝丝的担忧了。这件事情,绝对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同时也做好心理准备,迎接可能发生的任何情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直以来怀疑马斯克在搞题材筹钱,至于证据和动机,我看大家都那么高兴,就没去挖。

有人热泪盈眶于他的探索精神,有的心满意足于他的股票赚钱,还能说什么呢?完美得不可思议。

继续保持怀疑吧。

user avatar

猛犸象

旅鸽

锯齿虎

恐鸟

各种人类进化史的类人,尼安德特人等

更何况很多人相信在一些地方,恐龙等在10-100万年是存在的。


真不是想象中那么难,也不是想象中那么不可能。


谁知道出来后,整个人类的历史和自然史,会有多少变化。

user avatar

没想到大家会对这个问题关注度这么高,我还以为这会是个冷门问题,那我就在更新一个脑洞的科研项目吧。

2018年10月29日上午,中法合作研制的首颗卫星——中法海洋卫星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这颗卫星的特别之处,是携带了4份人类的基因组,其中就有大刘的,三体作者,刘慈欣。

是不是听起来就很科幻?对,我第一次从内部知道这个项目的时候也是这个感觉。

我们把基因存在哪里了呢?答案是一个螺丝。

里边除了大刘的基因以外,还有李淼老师的。

基因的提取和冻干都是我们 @BGI华大 完成的,最后存在了密封于特制的微型隔热防辐射的容器里。

按着官方说法,是验证太空储存基因的可能性,同时也是一次公益宣传。按着我们聊天的交流,未来我们可能会开一门课程,叫太空考古课。比如在几千年后,把太空中的卫星抓回去,研究下几千年前的人类在干啥。

同时还有一个极端的可能性,假设地面发生了不可预知的毁灭性打击,人类全灭。当有新的智慧生物来到这里时,这些基因样本,可能就会是我们存在的痕迹。

这个项目,就叫做《无尽之门》。


哈哈这题我会。

前几年刚好有机会去哥本哈根大学的地质遗传学中心做过访问,跟艾斯克·威勒斯列夫(Eske Willerslev)有过交流,虽然Eske是研究的古人类方向,但实际上关于像恐龙,猛犸象等等古代生物同样在他们的研究范围之内。

当时我们还很仔细的讨论过关于复活这些物种的可能性。

对于目前最容易,也是最有希望的,就是猛犸象了。

猛犸象能复活的前提其实是一个偶然,主要是因为刚好在西伯利亚冻土层里找到了尸体,又刚好能找到完整的基因组。同时4000年对于地质历史来说,时间段很短。

但猛犸象的复活依然很难,为什么呢?

我们现在对于猛犸象的复活进展到哪里了呢?我们从13年的猛犸象的毛发里找到了完整的细胞核,然后我们把这个细胞核注射到去核的亚洲象的细胞里,那么我们就大概得到了猛犸象基因组的细胞。

然后下一步我们用克隆技术和干细胞技术,可以让这个细胞恢复全功能性,可以发育成完整的胚胎。那么按着克隆技术来说,我们在找到一个代孕母体,差不多就能复活猛犸象了。

可惜的是,到现在我们也找不到代孕母体。即便是亚洲象,基因组也有接近5%的差距了,流产几率超高。同时,个头差距也非常大,导致子宫也不够用。所以目前我们依托的方向是什么呢?人工子宫。但是现在人工子宫技术虽然进展蛮多的,但还没法用到复活猛犸象来。

嗯,接下来说恐龙。恐龙目前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离我们时间太远了,远到了6000万年前,跟4000年相比完全不是一个量级。这里边就涉及到DNA降解或者说是衰变的问题。

就像歌里唱的那样,没什么谁会永垂不朽。DNA这东西时间长了也会衰减,按着nature上的一篇研究发现,DNA的半衰期在521年左右,那么理论值在几百万年,超过1000万年的DNA肯定就全碎光了,到时候别说你找到冻恐龙还是琥珀里的恐龙都白扯,DNA全碎。

那么真的就没戏了吗?我当时跟Eske的一个博士聊天的时候听到了特别脑洞的项目。NASA资助他们一个项目,在外太空中寻找可能存在的恐龙基因。

是不是觉得脑洞太大?但是按着理论极限的计算,如果在外太空中能找到恐龙的DNA,那差不多可以极限找到还能用的DNA的存在。至于为什么会有恐龙的基因组跑到外太空,我就搞不清了。但人家既然能立项,对吧,肯定有他们的思考,因为时间比较紧张我也没深入的聊这个问题。

除此之外我们还聊了一些古病毒和古细菌复活的可能性。比如我们前边提到的在南极冰川里冻着的古代病毒。其实相比与猛犸象或者恐龙,这些东西复活出来的威胁性大多了。

但,前边所有的讨论都是基于克隆理论的。

马斯克他们搞这个幺蛾子大概率并不是基于克隆技术理论的。

马斯克的合伙人马克斯·霍达克(Max Hodak)在推特上说,“如果我们愿意,也许可以建造侏罗纪公园。不会是真正的恐龙,但也许需要15年的育种和工程才能得到超级奇异的新物种”。

注意关键词,育种,工程,新物种。

这并不是复活恐龙,而是制造新物种。

新物种难制造吗?理论来说我们运用基因编辑技术。比如CRISPR,我们是有办法改造物种的。比如我们以某个物种为原型,然后从这个基础上开始改造,我随便举个例子,比如鸵鸟?然后把鸵鸟向着我们想象中的,或者侏罗纪公园的那种恐龙一样的改造。

可能在基因层面上跟恐龙不一定类似,但是从外观上看起来很像恐龙的一种新生物。

但这个意义是啥呢?我们改造出了一个长得像恐龙的生物吗?那我为啥不改造个哥斯拉呢。

同样这个技术面临的难关也非常多,15年能搞出一个类恐龙生物我是不太乐观的。

user avatar

马斯克想要培育的应该是chickenosaurus,翻译过来叫做恐龙鸡


提到恐龙鸡,不得不说一说美国古生物学家John Robert Horner,他看了电影《侏罗纪公园》之后,萌生了复活恐龙的想法。

  • 老爷子在古生物领域颇有建树,于2013年获得古生物学的最高荣誉辛普森终身成就奖[1]

Horner相当清楚,直接复活恐龙是没戏的,于是萌生了利用鸡的基因反推恐龙基因的想法。

从2011年开始,Horner做了一次演讲之后,果然开始了自己的行动。他组织了一批遗传学家开发这种动物,并命名为"chickenosaurus(恐龙鸡)"

那么,应该怎么从鸡反推恐龙呢?

当然是一步步的慢慢来。

2014年11月,Horner和相关团队对鸡胚胎的尾巴进行了返祖研究,相关研究还可能会为脊椎病人带来新的治疗方法。

随后他们又研究了鸡胚胎的间充质,以指导牙齿的重新发育。

Horner和研究团队得到了一定的资助,并希望10年内能培育出一只或的恐龙(实际是恐龙鸡)出来(期限马上就要到了哎)。

2015年5月12日,一个独立的科学团队,发现了鸟喙和味觉起源的分子机制。并且发现了一种方法,通过反向基因工程,将鸡胚的喙变成了恐龙状的鼻子[2]

鸟类与恐龙的亲缘关系,以及喙的变化,可以看出一个连续的演化历程:

研究团队找到相关的控制基因,进行了相应的“返祖”研究:

看我们不难看出,这种返祖研究,主要作用还是为了弄清楚演化机制,距离复活真正的恐龙十分的遥远。

2015年5月14日,智利大学遗传学家创造出了恐龙状的腿和脚的解剖结构,随着研究的深入,并成功让鸡腿返祖,长出了祖先的腓骨[3]

从恐龙到鸡,爪子的演变关系:

在演化过程中鸟类的爪发生了扭转,拥有了对握能力。

研究团队通过染色标记的方法确定胚胎中各类软骨发育的位置,以及大小。

研究团队通过瘫痪处理,发现脊椎动物胚胎通过软骨细胞的发育,完成扭转机制。这个发现,也意味着脊椎动物骨骼在早期阶段具有巨大的可塑性。

在后来的研究中,他们继续研究了鸟类腓骨的演化机制:

从演化出来看,鸟类祖先拥有纤细的腓骨,并和胫骨之间的缝隙变小了。在后来的演化过程中,一些种类的腓骨继续退化,形成了分裂状的腓骨远端,不再与骨板相连。

研究团队,同样通过标记法,研究了鸟类骨骼胚胎发育过程中,腓骨的变化过程:

并通过对IHH信号通路的研究,确定了鸟类骨骼未能形成远端生长板的分子机制:

通过调节IHH信号,便能达到控制腓骨生长的目的。

虽然研究团队,可以得到完整腓骨的鸡腿,但实际这和恐龙的差距还是很远的。

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的确可以发现更多的分子机制,并通过人工调控的方法对鸡进行返祖。

Horner的梦想,似乎正在一步步的实现。

但值得说明的,鸡和恐龙的基因差距超过老鼠和人类,仅仅通过分子调控,得到的必然是一种四不像的动物。如果要真正的复活恐龙,还是得从基因入手。

由于恐龙的基因基本上都已经自然衰变得差不多,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鸡复原。

一定程度下反推基因是可能的,但需要反推的基因太多,最后得到的依然是四不像的物种。

假如反推一次有80%正确率,连续推10次,全部正确的概率就只有10%左右了。关键是,受限于自然的不可控,大多时候根本不可能存在100%的正确率。

但既然Neuralink公司信誓坦坦地称15年内创造出“恐龙”,那也只能是chickenosaurus(恐龙鸡)了。而且这个恐龙鸡能有若干个恐龙的性状,就相当不错了。

例如,龙嘴鸡、龙尾鸡、龙爪鸡等等。

哪怕未来真的技术到位了,复活不同种的真正恐龙也会变成一个超级麻烦的体力活。全面商业化后,或许能让生物专业就业率全面提升也不一定。

毕竟作为商业手段,哪怕这样的恐龙鸡,应该也大有可赚。

参考

  1. ^ Horner wins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from Society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 ^ Bhart‐Anjan S. Bhullar, Morris Z S , Sefton E M , et al. A molecular mechanism for the origin of a key evolutionary innovation, the bird beak and palate, revealed by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to major transitions in vertebrate history[J]. Evolution, 2015, 69(7).
  3. ^ Botelho J F , Smith-Paredes D , Soto-Acua S , et al. Skeletal plasticity in response to embryonic muscular activity underlies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perching digit of birds[J]. Scientific Reports.
user avatar

马斯克……

继续吹吧

不吹牛真的会死。理解他的苦。

user avatar

我以前听说过炸开喜马拉雅山脉,还有给珠穆朗玛峰装电梯……后来就再也没听到过类似的,能让我惊为天人的奇妙计划了。

今天终于再次听到,我的心里只有感恩。

user avatar

如果想要打造侏罗纪公园,首先得提取恐龙的DNA,接下来拿这只恐龙和现存物种相近的DNA做对比。

然后,确定相似的现存物种需要编辑的基因区域,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编辑该物种的生殖细胞。

最后,再把恐龙重新引入某个不知名小岛,比如哥斯达黎加海岸边的努布拉岛(Isla Nublar)。

大方向就三步。


但现在光是第一步就走不下去了,为什么?

不管恐龙、人类、大象、老鼠、蜻蜓,或者别的啥,只要是地球上的生物,它们的DNA的的基本组成都是脱氧核糖核苷酸,都是由C、H、O、P组成的,只不过组合的方式不太一样。

这就意味着,不管啥物种,它们的DNA半衰期都是一样的。

DNA的半衰期,是指一个已经死亡生物的DNA核苷酸骨架之间的化学键半数降解掉所需的时间。如果一个生物的DNA在一定时间之后处于半衰期,则意味着这一生命体的遗传信息有一半已经丢失。

根据研究人员推算,DNA的半衰期为521年

2012年,一组古遗传学研究团队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上发表了篇论文[1]。他们检验了158块含有DNA的腿骨,这些骨头年龄在六百到八千年之间,分属三种称为恐鸟(moa)的已灭绝巨型鸟类,而三个出土地点彼此相距不到五公里,其保存状况几乎相同,例如温度都在摄氏13.1度。

研究人员借着比较标本的年龄和DNA衰解程度,计算出DNA的半衰期为521年。这意味着生物死后的521年,它的DNA主链的核苷酸间的键结有一半会断掉,剩下的再过521年以后又断掉一半, 以此类推。

研究团队估计,即便是理想情况下,零下五度保存,骨头内的DNA也会在680万年后,全部破坏掉。这可是理想情况。而实际情况,也就是前面说的十几度,DNA最多也就保存个150万年。

但,恐龙在6500万年前就灭绝了,这意味着根据科学家的研究结果,我们无法取到完整的恐龙DNA,连个核苷酸都不剩。

恐龙复活计划的第一步就走不下去了,还怎么复活呢?

还不如想点实际的,去复活些500年内灭绝的动物,比如旅鸽。

旅鸽虽然已经灭绝,但它们的DNA还一直保留在博物馆的标本和化石中,距今也就百年时间。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旅鸽的复活可能性还是蛮高的,起码比恐龙高得多得多。

参考

  1. ^ https://www.nature.com/news/dna-has-a-521-year-half-life-1.11555#b1
user avatar

马一龙今年49年,15年后64岁。也差不可以退休了。忽悠十五年,不短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