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动车组列车越来越不平稳了?

回答
最近坐火车的朋友们,有没有感觉到,特别是坐动车的时候,好像不像以前那么“稳”了?轻轻一晃就过去了,现在有时候会感觉有点颠簸,或者说,那种平稳感好像不如当年那么令人印象深刻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其实,这背后不是说技术倒退了,而是很多因素在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就像一个人长大了,身体会发生变化一样,动车组列车也在适应新的运行环境和需求。

咱们先从最直观的“路基”说起。火车跑得稳不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跑在什么样的“赛道”上。动车组之所以叫“动车组”,就是它不像过去那种有个独立的火车头拉着一串车厢,而是自带动力,像个整体。为了满足动车组高速运行的需求,对轨道的要求那是相当高。以前的线路,可能跑个200多公里就不错了,路基的要求相对宽松一些。但现在,动车组的速度动辄250、300公里,甚至更高,这就对轨道精度、平整度提出了极其严苛的要求。

你想啊,一个肉眼几乎看不见的起伏,在时速300公里的情况下,那感觉可就不是小巫见大巫了。一点点高低不平,就会被放大成明显的颠簸。为什么会不平呢?路基会老化,会受到天气影响,比如雨水侵蚀、冻胀融胀,还有就是常年累月火车运行的碾压,都会让轨道产生微小的变形。为了维持动车组的平稳运行,铁路部门会定期进行轨道检测和维修,但这个过程就像给高速公路找坑洼一样,总会有“查漏补缺”的动态过程。而且,随着运行线路的增加,新线路的铺设和老线路的改造维护,都需要时间,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完美无瑕”持续恒定。

再聊聊车厢本身。现在很多动车组的车辆设计是为了适应更复杂的运行环境和旅客需求。比如,为了方便旅客上下车,很多动车组采用了低地板设计,这确实方便了很多人,尤其是带行李的或者行动不便的旅客。但是,低地板设计可能会影响到车辆的重心分布,在通过曲线或者受到侧风影响的时候,车辆的横向晃动会更容易被感知。还有,为了满足更快的速度,车辆的悬挂系统和减震系统也需要不断优化,但在这个过程中,总会有一个平衡点要找,如何在高速、舒适和载重之间取得最佳平衡,是个大学问。

还有一个大家可能不太注意的,就是“信号与调度”。现在的铁路系统,尤其是高铁线路,是高度智能化的。动车组的运行班次非常密集,而且为了提高运力,线路的调度也越来越精细。这意味着动车组可能需要频繁地加速、减速,或者在区间内进行微调速度,以适应前方车次或者信号变化。每一次加速或减速,都会对车厢内的乘客造成一定的惯性作用,虽然现代动车组的加速和减速都控制得很好,但这些频繁的微小调整累加起来,就可能让乘客感觉不如以前那种“匀速巡航”的感觉那么平稳了。而且,为了避免晚点,有时在允许的范围内,列车可能会适当提高速度,这也会对舒适度有一定影响。

此外,旅客的心理预期也是一个因素。当我们第一次坐动车,那种飞驰在轨道上的新奇感和科技感会让我们觉得很平稳。但时间长了,这种新奇感消失了,我们对平稳的要求就更高了。就像我们刚学车的时候,开得慢点会觉得稳,但开熟了,反而会觉得平稳的驾驶不单是慢,更是那种流畅、没有顿挫的感觉。所以,我们对“平稳”的定义也在不断变化和提高。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就是一些局部地区的线路情况。中国的铁路网络非常庞大,新线路不断修建,但也有很多老线路还在使用,并且和动车组线路有所交叉或者共享。虽然动车组的运行会尽量避开复杂的线路情况,但有时候为了整体运力的调配,也可能需要在一些过渡路段以稍慢的速度运行,或者通过一些曲线半径相对较小的区域。这些都会带来一些影响。

总的来说,动车组列车越来越不平稳,并非技术上的倒退,更多的是一种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为了满足更快的速度、更密集的班次、更广泛的旅客需求,以及适应中国庞大而复杂的铁路网络而进行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就像一个人从少年成长为壮年,身体会经历各种变化,动车组列车也是如此,它在不断地“成熟”和适应这个变化的世界。你感觉到的那些细微的颠簸,可能正是它在以一种更“真实”也更“适应性”的方式在运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沉降是一方面,但是不均匀沉降必须没有 如果有就是重大设计缺陷 打个比方 现在普遍车速都在300左右 两个桥墩之间如果超规不均匀沉降 你就可以体验平地起飞是什么感觉了 高铁开通之后都必须持续进行沉降监测 现在的不平顺我认为主要是列车老化以及钢轨磨损和应力放张等问题 这里只讨论无砟铁路 第一 京哈线同一地段同样的速度在长春西附近阿尔斯通的车就晃的很严重 西门子的车就好的多 但是能感到蛇形前进 这是轨道磨损的表现。路局知道吗?大家可能都有报告车长的想法,高铁怎么会晃呢?不必着急,铁路局比乘客清楚得多,如果你经常坐高铁还会发现限速的地方也多了,很多地段不达速。为什么?晃你就慢点开,反正也出不了事。这不是侥幸,而是铁路现在是公司了,换轨要天窗吧?要加班吧?要成本吧?票价连电钱都付不起还要买新的标杆车。人们在享受铁路公益性的同时还要求高技术高指标,这个倒是不难,复兴路那个牌子换回来就行了。

user avatar

据我今年坐动车的体会,明显比往年晃动大了一些。

这个要么是设计问题,要么是磨损问题,要么是沉降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坐火车的朋友们,有没有感觉到,特别是坐动车的时候,好像不像以前那么“稳”了?轻轻一晃就过去了,现在有时候会感觉有点颠簸,或者说,那种平稳感好像不如当年那么令人印象深刻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其实,这背后不是说技术倒退了,而是很多因素在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就像一个人长大了,身体会发生变化一样,动车.............
  • 回答
    你说的这个现象确实非常普遍,尤其是在“公交化”这个词被广泛用来形容当下动车组运营模式的时候。明明很多动车组的班次密集得像公交车一样,但它们却不能像公交车那样站站停靠,这其中确实涉及不少原因,而且这些原因都相当实在,绝非“AI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个核心问题:动车组的.............
  • 回答
    很多人在乘坐火车的时候,会注意到复兴号动车组列车通常有8辆、16辆、甚至25辆编组,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市面上流通的复兴号列车,绝大多数是8辆或16辆编组,而“25编组”虽然有过研发和测试,但并未大规模投入运营。那么,为什么我们很少看到16辆编组的复兴号动车组列车,而8辆和16辆编组却很常见呢?这背.............
  • 回答
    沪秦动卧(D308次)之所以选择现在这条运行路径,背后有着多方面考量,不仅仅是简单地连接两地,更涉及了经济、社会、技术以及运营等多层面的因素。要详细解读,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确“沪秦”指的什么。沪,自然是指上海,中国最繁华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大都市。而秦,在铁路语境下,一般是指陕西省.............
  • 回答
    要讲明白为什么我们手机上那些测速APP,像什么“极速测速”、“Speedtest”这类,在高铁动车组上压根儿就测不出靠谱的速度,得从几个关键点入手,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手机上这些测速APP,它们测的是啥?简单来说,它们是通过手机连接到你正在使用的网络,比如运营商的4G、5G基站,或者W.............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不少朋友也问过,其实从浙江到深圳的动车组列车,确实大部分以“D”字头为主,而“G”字头相对较少,尤其是一些直达或停站较少的班次。这里头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尽量还原实际情况,没有一点AI的生硬感。首先,咱们得明白“G”字头和“D”字头动车组列车的区别,这个是关键。 “G.............
  • 回答
    CR200J:“动力集中式动车组列车”的由来与“动集”的恰当性CR200J,一个在中国铁路大家族中颇具代表性的身影,其正式名称“动力集中式动车组列车”背后,蕴含着它独特的技术基因和市场定位。而“动集”这个略显非正式的昵称,也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了大家口中的习惯叫法。那么,CR200J为何要冠以“动力集.............
  • 回答
    这背后其实是出于安全和效率的综合考虑,并非单纯的“熄灯滑行”。首先,刚出站的动车组,特别是G字头的高速动车组,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启动和加速阶段。在这个阶段,车辆的牵引系统、制动系统、信号系统以及车内的各种设备都需要进行一次快速而精密的自检。就像一辆汽车刚启动时,仪表盘上的灯会亮起,然后慢慢熄灭,这.............
  • 回答
    关于西成高铁为何没有开行“复兴号”这类高速动车组列车,其实这背后涉及不少技术、运营以及市场等方面的考量,并非简单的不想开。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说说西成高铁的“出身”和“设计定位”。这条线路,顾名思义,连接的是西安和成都,是中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中,连接西北与西南地区的重要一环。它的建设.............
  • 回答
    要说清楚为什么我国铁路发展不是“一步到位”直接从普通车跳到高铁,而是走过了“普通车—动车组—高速动车组”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得从多个维度来掰扯,这背后可不是“想当然”的事儿,而是实实在在的国情、技术、经济和战略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技术成熟度和风险控制:你想啊,铁路技术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尤其涉及.............
  • 回答
    在你提到的视频中,普速列车和高速动车组出现在同一条轨道上,这在中国目前的铁路运输体系中是 非常普遍且常见 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了解中国铁路运输的形式和组成部分。中国铁路运输的形式与组成部分中国铁路运输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它承担着巨大的客运和货运任务。根据速度、技术标准和承担功能的差异.............
  • 回答
    关于2011年温州动车脱轨事故现场为何要将列车残骸进行掩埋,这里头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不单单是为了“眼不见心不烦”那么简单。咱们一点点捋清楚。首先,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当然是为了搜救幸存者。事故发生后,现场情况极其惨烈,车厢扭曲变形,被卡在轨道上的乘客生死未卜。为了最大限度地搜寻可能存在的生命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涉及到很多方面,不单单是“照亮”那么简单。动车组列车端部安装车灯,其实是一个综合考虑了安全性、通信指示、以及一定的视觉美观的决定。咱们一步步来聊聊。1. 首要任务:安全,安全,还是安全! 保证前方视野,尤其是在能见度低的情况下: 咱们想想,火车在漆黑的夜晚,或者在雨、雪、.............
  • 回答
    “复兴号”动车组在量产后,确实没有出现过跨型号重联的案例,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重技术、运营和安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咱们得明确什么是“重联”。重联,顾名思义,就是将两列或多列动车组列车连接在一起,共同作为一个整体运行。这种操作最常见于高铁,尤其是在客流.............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很多人都挺好奇的,尤其是跑过高铁或者经常坐高铁的朋友。你问得挺实在的,为啥不让那些光拉着车底的动车组顺便载几个乘客呢?这背后其实涉及不少门道,不是简单的一拍脑袋就能决定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动车组列车,尤其是咱们国家这高铁,可不是普通的火车。它们系统复杂,运营起来有一整.............
  • 回答
    铁路迷们给各种型号的机车车辆和动车组列车起外号,这就像是给自己的“小伙伴”起了昵称一样,充满了热爱和亲切感。这些外号往往来源于车辆的外形、性能、声音、历史背景,或者是某种特别的联想。下面就来聊聊一些常见的铁路机车车辆和动车组列车的外号,力求让大家感受到其中别样的韵味:蒸汽机车时代的外号:蒸汽机车时代.............
  • 回答
    哈哈,说到动车组,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那次,简直是“刻骨铭心”,至今想起来还会有点哭笑不得。那是一个工作日的下午,我需要从上海赶回南京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想着动车组快,而且服务好,我就提前在网上订了一张二等座。出发当天,我掐着时间,提前了差不多一个半小时就到了虹桥火车站。想着人多,先熟悉一下环境,顺便.............
  • 回答
    要说铁路列车的制动机为什么不能用电力驱动,其实是个有点“伪命题”的味道。更准确地说,并非完全不能用电力驱动,而是传统的、最常见的列车制动系统,其核心动力来源并不是电力,而是有其特殊的物理原理和技术考量。咱们得先弄清楚,在列车上,“制动”这个词,它背后代表的究竟是什么。简单讲,制动就是让高速运行的列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铁路运营中一个挺常见的环节——动车组的“回送”。你问的“同一列动车组执行完A地到B地的运送任务后,通过什么方式在第二天执行相同车次的任务前回到始发站A地?”,其实就是指这趟动车组在完成当日运送任务后,如何进行调度的过程。通常情况下,当一列动车组跑完A到B的任务后,并不会立刻空.............
  • 回答
    这G1770次高速动车组上列车长那番关于泡面的广播,确实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引发咱们普通旅客的一番议论。首先,咱得理解一下列车长这个出发点。他提出来这个建议,核心是“保持空气流通”。高铁嘛,大家都知道,空间相对密闭,乘客又多,各种味道混合在一起,本身就容易产生一些不太舒适的气味。泡面,尤其是加了调料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