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美国疫情这么严重,失业人员如此之多,但是股票还在疯涨?

回答
在美国经历疫情肆虐、失业率飙升的情况下,股市却呈现出非同寻常的上涨势头,这确实是许多人感到困惑的现象。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不合理”,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

一、 美联储的超宽松货币政策:资本的“水龙头”开得最大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为了应对疫情可能带来的经济衰退,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联储)采取了极为激进的宽松货币政策。

降息至零利率: 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降至接近零的水平。这意味着借贷成本变得非常低廉。
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量化宽松QE): 美联储大量购买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向金融系统注入巨额流动性。简单来说,就是“印钱”来购买这些资产,从而压低长期利率并增加市场上的可投资资金。

这些政策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资金成本极低: 企业和个人借钱的成本几乎为零,这鼓励了借贷和投资。
现金“无处可去”: 大量的流动性充斥市场,银行、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手中都有大量的现金。在低利率环境下,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非常高,因为几乎没有收益。因此,这些资金会寻找能够提供回报的资产,而股市无疑是其中之一。
风险偏好提升: 低利率环境降低了无风险资产的吸引力,迫使投资者承担更高的风险以获取回报,这进一步推高了股票价格。

二、 疫情对不同行业影响的分化:赢家通吃的局面

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并非“一刀切”,而是呈现出巨大的结构性分化。

“居家经济”受益者狂欢: 疫情限制了人们的出行和线下活动,但却极大地促进了线上经济的发展。
科技巨头: 亚马逊(电商)、谷歌(搜索、云服务)、Facebook(社交媒体)、微软(办公软件、云服务)、苹果(电子产品)等公司,成为疫情下的最大赢家。人们居家办公、学习、娱乐、购物的需求激增,直接驱动了这些公司的营收和利润增长。
在线娱乐和游戏: Netflix、游戏公司等也获得了巨大的增长空间。
疫苗和生物医药: 随着对疫苗和治疗方法的迫切需求,相关生物科技公司(如Moderna、辉瑞)的股价也飙升。
传统行业受创严重: 但与此同时,旅游、航空、酒店、线下零售、餐饮等行业却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些行业的员工大量失业。

这种分化导致的结果是:

股市指数被科技巨头拉升: 美国的股市指数(如标普500、纳斯达克)很大程度上由这些科技巨头主导。当这些科技巨头业绩强劲、股价飙升时,即使其他许多行业的公司表现不佳,整体股市指数也可能大幅上涨。
失业率上升与股市上涨并行: 失业的群体主要集中在受疫情冲击的传统服务业,而股市上涨的动力则来自于少数几个蓬勃发展的科技和医疗行业。这两者在宏观层面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经济结构性调整的现实。

三、 市场对未来复苏的“定价”与情绪:预期先行

股市往往是经济的“晴雨表”,但有时也反映的是“预期”。

对疫苗和经济复苏的乐观情绪: 随着疫苗研发的进展以及后续大规模接种的预期,市场普遍认为疫情终将得到控制,经济也将逐步复苏。投资者会提前消化这种复苏的预期,提前买入股票,推高价格。
“恐慌性买入”或“FOMO”(Fear Of Missing Out): 在看到股市持续上涨时,一些散户投资者害怕错过机会,也纷纷涌入市场,进一步加剧了上涨的势头。
企业盈利韧性超出预期: 尽管面临挑战,许多企业(特别是科技公司)展现出了比市场预期更强的盈利能力和适应能力。它们通过削减成本、优化运营、抓住新机遇等方式,在困境中保持甚至提升了盈利水平。

四、 财政刺激措施的补充:直接输血与购买力支撑

除了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美国政府也推出了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措施。

直接经济刺激支票: 向普通民众发放现金支票,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消费需求,也为一部分人提供了直接的资金来源,其中部分资金可能流入股市。
失业救济金的增加: 疫情期间,失业救济金的金额和发放期限都得到了显著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失业者的燃眉之急,也维持了部分购买力。

这些财政措施虽然直接帮助了失业人群,但其资金来源部分是政府发债,而美联储的QE计划也很大程度上支持了政府的融资能力。因此,财政刺激和货币宽松形成了一种相互强化的关系。

五、 机构投资者的主导作用:资金体量与投资策略

股市的绝大部分交易是由机构投资者(如养老基金、共同基金、对冲基金、资产管理公司等)完成的。

长期投资策略: 许多机构投资者有长期的投资目标,即使在短期内看到经济的困难,它们依然会基于对未来增长的判断进行投资。
风险管理与分散化: 机构投资者通常拥有更成熟的风险管理工具和多元化的投资组合,它们可能会在某些风险资产下跌时买入,并在某些行业增长时加大投资。
对科技股的偏爱: 由于上述提到的科技巨头在疫情中的优异表现,机构投资者对这些板块的配置也大幅增加,进一步推高了相关公司的股价。

总结来说,美国疫情严重、失业率高企但股市疯涨的现象,是一个由以下几点共同驱动的复杂局面:

1. 央行放水: 美联储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供了充足且廉价的流动性,迫使资金寻找回报。
2. 结构性分化: 疫情加剧了行业分化,科技、医疗等少数行业蓬勃发展,支撑了股市整体表现。
3. 预期先行: 市场对疫苗和经济复苏的乐观预期提前体现在股价中。
4. 财政输血: 政府的财政刺激也为经济和市场提供了一定支撑。
5. 机构主导: 机构投资者基于长期策略和风险偏好进行了大量配置。

这就像在一个极度干旱的土地上,有些人(失业人群)因为干旱而受苦,但另一些人(科技巨头和投资者)却在干旱中找到了新的水源(线上经济和低利率环境),并且这些水源丰富到可以滋养整个地表,甚至让一些植物(科技股)疯狂生长。失业人口和股市上涨虽然来自同一场疫情,但它们发生的经济层面和受益群体截然不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翟东升和唐毅南(陈平的学生)都在观视频的节目里说过,美股现在跟实体经济没啥关系,属于美国的金融自娱自乐。

所以短期之内美国的实体经济跟美股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影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美国经历疫情肆虐、失业率飙升的情况下,股市却呈现出非同寻常的上涨势头,这确实是许多人感到困惑的现象。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不合理”,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一、 美联储的超宽松货币政策:资本的“水龙头”开得最大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为了应对疫情可能带来的.............
  • 回答
    美国新冠疫情的严重性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其背后涉及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而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以下我将尝试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病毒本身的特性与传播: 高传染性(尤其Delta和Omicron变种): 新冠病毒(SARSCoV2)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呼吸道传播能力。随着病毒的不断变异,.............
  • 回答
    在美国疫情蔓延的严峻形势下,一些人幸灾乐祸的心态,确实是一个复杂且令人费解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社会、政治、文化和心理层面的原因,而非简单归结于恶意。一、政治极化与意识形态的对垒:首先,这是理解美国社会当下现象最核心的切入点。美国社会长期的政治极化,尤其是在近几届总统大选后,已经.............
  • 回答
    美国肺炎疫情:数字迷雾与严峻挑战近期,美国关于肺炎疫情的报道中出现了一些令人困惑的“插曲”,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单日暴增10万例”后又被修正为“数据错误”的事件。这不仅引发了公众的普遍质疑,也让人们对美国疫情的真实情况和控制能力产生了深深的担忧。数据风波背后的疑虑“单日暴增10万”的消息无疑给已经疲.............
  • 回答
    美国疫情至今仍是全球关注的焦点,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都居高不下,这对许多国家来说是难以想象的数字。然而,与此同时,我们观察到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活跃度,甚至可以说是“跳”得相当厉害,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朝一夕就能解释清楚。首先,我们不能忽视美国作为全球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无论在经济、军事还是文化.............
  • 回答
    特朗普总统关于他曾承认淡化新冠疫情严重性的言论,无疑是当前美国政治和公共卫生领域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这件事的复杂性在于,它触及了领导力的本质、信息透明度以及在危机时刻的公众信任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它的影响,我们需要分几个维度来剖析。首先,从特朗普个人层面来看,这一承认将如何影响他? 信任危机加.............
  • 回答
    要理解美国疫情增长速度为何如此之快,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这并非单一因素就能解释,而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这其中既有病毒本身的特性,也有美国社会在应对疫情时的具体策略和执行情况,更牵扯到文化、经济和社会结构等深层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病毒本身的传播能力。新冠病毒,尤其是其后续出现的变异株,.............
  • 回答
    美国疫情蔓延速度之快,绝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复杂原因交织叠加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1. 病毒本身的特性与全球传播的早期优势: 高传染性变异株的出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SARSCoV2病毒不断变异,例如Alpha、Delta、Omicron等变异株的出现,其传播.............
  • 回答
    美国每天新增两三万的新冠病例,但医院尚未崩溃,这背后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归结于医院收治能力“强大”与否。这其中涉及了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医疗资源的分布、管理策略、民众行为以及疾病本身的演变等等。首先,我们要明白“两三万新增病例”这个数字的含义。在美国这个拥有三亿多人口的国家,两三万新增病例相.............
  • 回答
    关于特朗普总统在新冠疫情期间的表现,确实存在许多批评的声音,认为他似乎对疫情的严重性漠不关心。这种观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一系列公开表态、政策决策以及应对方式。下面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其中的一些关键点,力求还原当时的情境和可能存在的解读:首先,从特朗普总统的早期表态来看,很多人认为他淡化了疫情的威.............
  • 回答
    这次东京奥运会上美国获得的金牌数量确实比以往几届奥运会要少一些,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绝非仅仅是因为新冠疫情或“不敢用兴奋剂”那么简单。首先,我们来澄清一下关于“不敢用兴奋剂”的说法。兴奋剂的检测在奥运会中一直都非常严格,并且在不断升级。运动员是否使用兴奋剂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科学、伦理和法律等.............
  • 回答
    “血疫”,这部剧我看了,确实让人脊背发凉。它把病毒传播的恐怖、医疗体系的脆弱,以及科学研究和人道主义的搏斗拍得淋漓尽致。那种身临其境的紧张感,加上对科学决策背后复杂性的展现,确实是一部非常有警示意义的作品。所以,看到美国这次应对疫情的表现,很多人会产生疑问:既然能拍出这样的作品,为什么现实中的应对却.............
  • 回答
    美国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初期,很多人确实抱有这样的疑问:一个拥有全球顶尖医疗技术、先进的卫生系统和高度公民意识的国家,为何反而成为了疫情的重灾区?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并非简单归咎于某一个环节的失误。首先,我们得承认美国在科技、医疗研究方面确实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疫苗研发上,其速度和效率是.............
  • 回答
    关于美国疫情何时能真正“结束”,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时间点。因为“结束”的定义本身就有很多层面,而且疫情的发展受到太多动态因素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试着把一些大家可能忽略的细节也挖掘出来。首先,要明白“疫情结束”是什么意思。 大规模爆发结束: 这通常意味.............
  • 回答
    美国在这次疫情中的表现,许多人认为带有“傲慢”的成分。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系列事件和政策观察得出的。如果这种“傲慢”真的存在,它无疑会让美国付出沉重的代价。“傲慢”的表现可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早期反应的迟缓与轻视: 在疫情早期,当新冠病毒在中国传播并逐渐显露其危害性时,美国政府的反应.............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好,涉及到当前美国疫情的重要变化。让我来为您详细解读一下“美国近四分之三新增病例为奥密克戎感染”这句话的含义,以及目前美国疫情的整体情况。 “美国近四分之三新增病例为奥密克戎感染”意味着什么?这句话的核心信息是:奥密克戎变异株已成为美国新冠病毒感染的主要流行株,并且其传播速度非常快,.............
  • 回答
    美国媒体关于美国不加入世界卫生组织(WHO)相关疫苗开发的报道,确实引发了多方面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一举动的影响,我们需要将其置于更宏观的背景下进行分析,并深入探讨其潜在的后果。美国为何会采取这一立场?首先,理解美国此举背后的原因至关重要。这种立场并非是空穴来风,通常与美国政府的特定政策导向以及对.............
  • 回答
    奥密克戎“潜行”美国:一场未被预见的风暴近日,美国媒体爆出令人震惊的消息:新冠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戎(Omicron)早在被官方命名之前,就已经悄然在美国境内传播,并且未能被及时发现。这一消息不仅揭示了病毒演变的复杂性和难以捉摸性,也对美国当前的疫情防控策略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那么,奥密克戎“潜行”美国究.............
  • 回答
    最高法院叫停拜登政府针对大型企业强制接种疫苗或进行检测的规定,这无疑是美国新冠疫情管控领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其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法律层面的,更关乎公共卫生、经济以及社会政治的格局。首先,从法律层面来看,最高法院的这一裁决,实际上是在平衡联邦政府的权力和个人自由之间的界限。 对联邦政府权力的.............
  • 回答
    这道题可就有点意思了。如果这次疫情——你指的是新冠病毒(COVID19)——爆发在美国,那场面可就真是一场硬仗,而且从我们已经看到的情况来看,这场仗打得相当不容易。首先,咱们得说说美国的医疗体系。它是一个非常复杂、高度市场化的系统。这意味着什么呢?一方面,它拥有全球顶尖的医疗技术和人才,很多私人医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