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的粮食单产这么低?

回答
“中国粮食单产低”这个说法,其实是一个相对且需要辩证看待的问题。如果跟某些高度发达的农业国家相比,我们确实在一些品类上存在差距,但这背后牵扯的因素非常复杂,绝不是简单的“技术不行”就能概括的。要深入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头说起,好好掰扯掰扯。

一、 历史的烙印与现实的挑战:为什么会有这种印象?

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低”是相对的。 如果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相比,中国粮食单产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当我们看到美国、欧洲某些国家动辄亩产几百上千公斤时,这种“低”的感觉就出来了。

造成这种印象的几个主要原因:

品种差异与种植习惯: 不是所有粮食作物都适合机械化、高密度种植。比如,有些传统作物品种,本身产量潜力就不是特别高,而且在一些地区,农民更倾向于保留这些品种以维持当地的饮食文化或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高产作物的推广也需要土壤、气候、技术等一系列配套条件。
种植结构的复杂性: 中国是世界上种植粮食作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我们不仅种小麦、玉米、水稻这些大宗粮食,还有各种杂粮、薯类等。这些作物的生长习性、对环境的要求都不同,整体的平均单产自然会被拉低。就好比你不能用跑车的油耗去衡量一辆家用车的油耗一样。
对“单产”的理解维度: 有时候,我们看到的“高单产”往往是指某个地区、某种作物的最佳表现,而没有考虑到全国范围内的平均情况,尤其是那些边远、欠发达地区,他们的单产水平确实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 影响粮食单产的“硬骨头”们,有多硬?

要提升粮食单产,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这中间有太多绕不开的坎儿:

1. 耕地质量与可持续性:
土地碎片化: 这是中国农业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大量小农户的土地分散在各个地方,很多地块面积小、形状不规则,这极大地限制了大型农业机械的使用,也增加了单位面积的种植和管理成本。要想实现规模化、精细化种植,首先就要解决土地整合的问题,但这涉及农民的利益、土地流转等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
土壤退化与酸化: 长期以来,一些地区过度依赖化肥,导致土壤有机质下降,土壤板结、酸化等问题突出。这直接影响了作物的养分吸收和生长潜力。虽然国家一直在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等措施,但效果的显现需要时间,而且土壤修复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水资源利用效率: 中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农业是用水大户。传统的漫灌方式浪费严重,而高效节水灌溉(如滴灌、喷灌)的推广虽然在加速,但初期投入大,且需要配套技术和管理。在缺水地区,水资源的限制是制约单产提升的瓶颈。
耕地“非农化”压力: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一部分优质耕地被占用,剩余的耕地质量也参差不齐。保障耕地数量的同时,更要提升耕地质量,这是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

2. 农业科技与装备的普及:
高端农机普及难: 虽然我国农机制造能力在不断进步,但大型、高端、智能化农机的普及率在一些地区仍然不高。这与前面提到的土地碎片化有很大关系,小地块不适合大型机械作业。同时,农机操作人员的技能培训、维修保养体系的完善也需要时间。
良种繁育与推广: 虽然国家在育种方面投入巨大,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一些关键性、突破性品种的研发仍然需要加强。此外,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也存在滞后,良种的推广应用需要克服农民的接受度、技术指导等障碍。
精准农业与信息化水平: 基于大数据、物联网的精准农业技术,能够实现对作物生长环境的实时监测和精准调控,从而提高单产。但这些技术的应用门槛相对较高,需要投入相应的设备和人才,目前在广大中西部地区和小型农户中的普及率还有待提高。
病虫害防治: 传统的化学农药使用虽然有效,但可能带来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新型绿色防控技术(如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的研发和推广仍在进行中,如何在保障产量的同时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是技术上的一大挑战。

3. 小农经济与规模化经营的矛盾:
经营主体分散: 中国依然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虽然土地流转在推进,但规模化经营的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小农户在购买良种、化肥农药、大型农机,以及采用新技术方面往往缺乏话语权和资金实力。
管理水平的差异: 规模化经营能更好地实现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化决策。而小农户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很多时候仍然是凭经验施肥、灌溉,缺乏科学的种植方案。

4. 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
极端天气频发: 近年来,干旱、洪涝、高温、低温等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这对粮食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大幅影响了当季的单产。虽然有农业保险、抗灾技术等应对措施,但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损失仍然是客观存在的。

三、 并非“落后”,而是“转型中的挑战”

要纠正“中国粮食单产低”这个片面的看法,我们不能忽视中国农业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

政策的驱动: 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包括支持良种研发、农机补贴、耕地质量提升、农业技术推广等。
市场的作用: 随着土地流转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水平在不断提高。
科技的进步: 育种技术、栽培技术、植保技术等都在不断创新,并且逐步向基层渗透。

总而言之,中国粮食单产的现状,是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经营模式以及技术进步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我们的农业并非停滞不前,而是在克服自身特有的困难,向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与其简单地说“单产低”,不如说我们在面对巨大的挑战,并努力寻求解决方案。这个过程是漫长而复杂的,需要持续的投入和耐心的积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正在奋力追赶、不断进步的中国农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偶尔闲暇时光粗略回答的答案,竟然被编辑推荐实在是诚惶诚恐,因为回答的实在是粗糙,也着实可见在知乎有关农业的问题关注的人实在是太少,在商业社会对这样一个投入大(不管是从事生产还是做研究)回报缓慢的行业从事的也实在是少之又少。

同时,又是因为这个回答又得到了许多人的邀请回答农业问题,实在是深感不安,因为对于我本身从事的是玉米育种工作,而且虽然从事了将近十年时间,但也只能说刚入行。农业问题千千万,被邀请的很多问题超出自身所掌握的知识范围,实在是不懂,还请见谅。

作为一个做常规育种的从业人员,深感农业行业的辛苦和持之以恒的必要性,在现在这个大家即将欢欢喜喜准备过年的时刻,有大量的玉米育种人正在海南度过,他们中的很多人,很多年春节都没法回家过年,个中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记得前几天查小麦“西农979”育种人,查到了这篇文章

育种者的生命密码——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专家王辉

。这里最让我感慨的就是原来王辉老师是赵洪璋先生的传承人。我想这就是农业行业(尤其是从事农业研究)的性质。往往需要一代人又一代人的传承。像我这样做玉米育种的,即使有十年的从业经验,也只是壮着胆子才敢说入门。而由于行业的特殊性行业的差距拉大,导致年轻人愿意从事这个行业的少之又少,而精英人才更少,这的确是制约行业发展的最大因素。

........................................................................................................................................

以下是以前的答题:

谢邀,这个题目被邀请很早了,抱歉,最近大半年忙到没有休息时间,系统的查点资料答题更不可能。偷得浮生半日闲,年底了总算有点时间,把这个欠了大半年的作业交了,虽然论文已经一推再推了/(ㄒoㄒ)/~~

作为一个还算是从事农业教学科研的工作者,要想一心一意的做好工作,实在费心费力更难出成果,之所以还能坚持,也算因为有这方面的爱好或者有些情怀吧。我记得曾经看到过一个节目的嘉宾说过,凡是能够坚守岗位的教学科研工作者总还是有些情怀的。就像我们农业行业来说,那是在一辈又一辈人的努力的基础上才有了今天的结果,所以,既然是在前辈人的基础上接到这个工作,总希望继续下去,不至于在我辈人手中断送掉。

记得前段时间知乎上还有人去质疑袁老爷子,我只能呵呵了,农业工作需要长期的工作才有结果,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有结果,这需要持之以恒的决心和不怕辛苦的努力!质疑的人能去地里面干一天说就清楚了,尤其是搞育种!

啰嗦这么多,其实想说的是,我们的粮食亩产是在几代人努力的基础上才得到的结果,虽然看起来似乎还是不那么高。

......................................................................................................................

数据来源: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

202.127.42.157/moazzys/

现在能查到的数据是2013年的,我用东部、中部和西部查询的粮食单产,见图

2013年全国粮食平均单产358.44公斤,在这里比较高的无疑大都是粮食主产区或者经济发达地区,而比较低的无疑都是像山西、云南、贵州、陕西、甘肃、青海这些经济地理条件较差不适宜粮食生产的地区,在农业部的统计上称为非主产区。但我们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即使那些条件较差的地区仍然有大量农业用地和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所以统计起来拉低下线是必然的。

至于和其他国家比较起来我们亩产比较低,其实我们搞农业的总是爱和美国比较,但至少中国的地理条件决定了,我们和美国是没法比的。

谷歌抓个地势图

我国的地理条件决定了,我们这里真正可以称得上农业生产的适宜区也就是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而且即使这里也有大量的丘陵地带。而其他地方要么是各种丘陵,要么是高原,不适宜进行粮食生产,尤其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农字八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都不具备。

而美国的地理条件就像高晓松曾经说过的,美国就是上帝赐予的地方,地理位置太好了(非脑残费,但就农业来说还真说对了)。就农业生产来说,也太......好了。

继续谷歌抓图

虽然大家地理面积差不多,GDP专家们也预计就要赶上了(然并卵),但美国有那么大一片可耕地(当然也有一部分沙漠)适宜从事粮食生产,美国的农业工业化又那么多年了,生产水平较高而同时又有较好的轮作制度,差距大是必然的。

我看题主提到的那篇文章是说18亿亩耕地的事,其实我认为这是农业发展水平的问题。我已经在几个地方说过,我国的农业才刚刚脱离刀耕火种没多久,改革开放三十年,种子行业才刚刚发展十几年,农业行业根本没发展。

而我国农业发展现今面临的问题就是因为农业行业没发展,导致农业和其他行业差距太大,以至于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如果再不改革,今后很难持续下去。农业收益由于和其他行业差距过大,没人重视农业,老百姓种地只是为了不让地荒着或者为了够吃就行,我辛辛苦苦一年多挣几百块钱还没我外出打工一个月挣的多,所以导致现在农村种地的大都是50/60/70人员,土地效益比下降导致从业人员不重视,什么简单种什么,什么省事种什么,媒体上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报道的大豆沦陷(不仅大豆,棉花等种植起来比较麻烦的将来一个一个沦陷是必然)之类的是典型的例子,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也是典型的例子。

而现在能看到的发展前景也必须走集约化经营,规模化效益,这样,从业人员才会重视起来,产量才有可能再上一个台阶,不然今后能不能维持这个水平都难说。

当然,集约化经营又面临土地政策,经营保障(农业保险之类的),农业补贴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国家在政策层面上也在探索。土地政策这个方面牵涉到农民失地的问题,这是我dang的立国之本,所以现在国家强调的只是适度规模化,但我感觉,这又太慢了,因为改革三十年,我们欠农业农民的太多!农业保险根本没搞起来,一则风险大,责任界定难,二则经济发展水平还太低,规模较小,农业从业人员更没有保险意识。农业补贴也一改再改,从补贴农资企业到直补到户,再到重点补贴种粮大户,这个方面倒是一直在探索。

所以,如果能够解决这些问题,18亿亩耕地可能就不再强调了,不然我们的粮食产量不仅不会上涨还有下降的风险,18亿亩耕地的红线也一定会一直强调。

扯太远,有些问题还是不要闲扯了,容易发不出来:-D。

回到题主的问题:我国农业产量单产较低的原因总结起来这几个方面:

一、土地面积虽然大,但适宜农业生产的土地较少,导致那些单产较低不适宜生产的土地拉低了农单产的水平。

二、统计问题,比如上面上海市单产面积也挺高的,但一千亩的单产和一亿亩的单产根本就不是一个概念,就像以前很多地方搞高产创建,你搞个几十亩上百亩亩产2000斤,没意义。所以,和其他国家比也一样。

三、农业发展水平还较低,农业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还远远达不到,而经济的发展导致农业已经不是精耕细作的年代了,导致我们的单产水平难以再上台阶甚至还有下滑的危险。

user avatar

这些国家怎么会是莫名其妙的国家呢,他们的热带,亚热带气候条件,中国只有岭南有,但这不是主要问题,

主要问题是这个产量是单季产量啊!

答案就在下面这个图表里了,注意复种指数。此题终结。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