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 @Eudemonia 老师的回答,我也来凑个热闹。
1、经济中心南移后的古代中国华北地区有消费能力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一个“都城-治所”模式之下。元代后华北凋敝经济发展水平本来很难支撑起消费型大城市的出现,但该地区“腹里”的最高政治、军事地位弥补了这一点,这使得该地区长期处于被南方地区供馈的局面。
2、因此明、清代中国的主要国内运输是被官方控制的自江南向华北的运输,起主要目的是供馈北方唯一的消费型大城市、首都北京和维持边防的开支。
3、在官方控制的运输下,转运机构(都在济宁)及设置转运机构的中央意志就很重要了。这就得分析统治阶级的海洋意识,不幸的是这两个朝代的统治阶级对利用海洋运输都不太信任。
4、不是说两朝中国都没有海洋运输、贸易意识和能力,而是这种能力集中于从南宋开始一直保持繁荣和高人口密度的浙、闽、粤三省,而非主导南北贸易的江苏、山东和河北。
5、华北民间航海并未受到重大影响,清中叶以前华北就存在活跃的、可通达辽东、浙闽的航线。但是这种民间航海无论是在规模、金额还是依赖的华北海港基础设施方面都与官方运输和南方海运有云泥之别。
6、至于长安、洛阳和开封这一组首都,本来是以关中-三河为供馈区的首都,但后续人口集中、农业衰退也必须依赖东南的供馈,考虑到这三个首都的地理位置,此时就必须依赖运河的西向输送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