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不但每年花费巨资进口粮食,而且还通过进行巨额种粮补贴来鼓励农民种粮积极性?

回答
中国每年花费巨资进口粮食,同时又进行巨额种粮补贴鼓励农民种粮,这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是多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1. 中国粮食安全的战略重要性:压舱石的作用

首先,必须认识到粮食安全对于中国而言具有至高无上的战略重要性。毛泽东曾说过:“谁掌握了粮食,谁就掌握了中国。” 尽管经济发展和多元化,粮食安全依然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基石。

历史经验的深刻教训: 中国经历了近代史上多次因为饥荒和粮食短缺而导致的社会动荡和国家虚弱。这种历史记忆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决策层,将粮食安全视为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 随着全球地缘政治风险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粮食供应链面临不确定性。依赖外部供应容易受制于人,一旦发生国际冲突、经济危机或贸易争端,中国的粮食供应将面临巨大风险。因此,保持国内的粮食自给能力,是抵御外部风险、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最根本保障。
社会稳定与民生: 粮食是民生之本,稳定的粮食供应是社会稳定的前提。一旦出现粮食短缺,将直接影响到民众的日常生活,可能引发社会不满甚至动荡。
庞大的人口基数: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意味着对粮食的需求量巨大。即使人均粮食消费量不高,总量依然是惊人的。

2. 国内粮食生产的挑战与局限性:为什么进口仍然必要?

尽管中国投入巨资鼓励种粮,但国内粮食生产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导致进口成为必要补充:

耕地面积的压力: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耕地被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且分散化、碎片化严重,不利于规模化、现代化生产。
水资源约束: 中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而粮食主产区多集中在北方。大规模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水,这限制了部分地区的增产潜力。
气候变化的影响: 干旱、洪涝、极端天气等气候变化因素对粮食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农业劳动力转移: 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农业老龄化严重。这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生产成本上升: 农资价格(化肥、农药、种子)、劳动力成本、土地租金等都在不断上涨,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也影响了粮食价格的竞争力。
特定品种的进口需求: 即使中国实现了大部分主粮(如水稻、小麦)的自给自足,但一些品种的粮食,如大豆、玉米、高粱等,国内产量仍无法满足庞大的需求。
大豆: 是国内食用油和饲料(尤其是猪肉、禽肉养殖)最重要的原料。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绝大部分依赖进口,主要用于榨油和生产豆粕。
玉米: 尽管玉米产量很高,但用于饲料的玉米需求量巨大,且优质饲料玉米和特定用途玉米(如酿酒、淀粉加工)的进口也无法避免。
其他品种: 如饲料用的小麦、大麦,也存在一定的进口需求。

3. 巨额种粮补贴的目的:为何要鼓励农民种粮?

中国政府之所以投入巨额补贴鼓励农民种粮,是为了解决上述挑战,并实现以下目标:

保障国内粮食产量基本稳定: 补贴旨在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提高他们的种粮收益,从而激励他们继续种植粮食,不让耕地撂荒,维持和提高国内的粮食产量,筑牢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稳定和提高农民收入: 种粮补贴是国家对农民最直接的经济支持之一,可以帮助农民抵御市场价格波动、自然灾害等风险,提高他们的种粮积极性和收入水平,防止农民因种粮不赚钱而放弃耕作。
稳定粮食价格: 通过补贴,间接控制了国内粮食的生产成本,有助于稳定国内粮食市场的价格,避免价格过高对消费者造成过大压力,同时也为进口粮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价格缓冲。
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补贴也常与推广良种、先进技术、绿色种植等挂钩,引导农民采用更现代化的耕作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应对外部市场风险: 国内粮食产量越高,越能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在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上涨或供应中断时,国内有更强的缓冲能力。
维护社会稳定: 农民作为农村社会的主要群体,他们的收入和福祉与农村稳定直接相关。种粮补贴是对农民权益的一种保障,有助于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进而为国家整体稳定奠定基础。

4. 补贴的具体形式和效果

中国政府的种粮补贴形式多样,且随着时间推移不断调整和完善:

粮食直补: 直接给农民的种粮补贴,按种植面积或产量给予一定的现金补助。
农资补贴: 对化肥、农药、良种等重要农资产品进行价格补贴或直接发放,降低农民的生产投入。
农机具补贴: 对购买拖拉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的农民给予补贴,鼓励农业机械化。
农业保险补贴: 对购买农业保险的农民给予保费补贴,帮助他们规避自然灾害风险。
绿色生态补贴: 鼓励农民采用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等绿色生产方式。
价格支持政策(最低收购价): 对小麦、稻谷等主粮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保障农民的基本收益,当市场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时,国家会按此价格收购。

效果:

在稳定国内粮食产量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补贴有效地激励了农民继续种植粮食,避免了大规模的耕地撂荒,为保障国内粮食自给率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提升农民收入和保障民生方面有积极作用: 补贴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尤其是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粮农的收入相对稳定。
在促进农业现代化方面起到引导作用: 通过农机、良种等补贴,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技术进步。

总结:战略考量与现实需求的结合

中国“巨资进口粮食”和“巨额种粮补贴”并非相互矛盾,而是国家战略安全、庞大人口需求、国内生产局限性以及稳定社会民生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理性选择。

进口是必要的补充: 为了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特别是某些特定品种(如大豆)的需求,进口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为了弥补国内生产的不足,丰富食物种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补贴是基础的保障: 鼓励农民种粮,是确保国内粮食“吃不愁、穿不愁”的基石,是应对国际风险、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举措。它确保了中国不至于在关键时刻受制于人。

可以说,中国采取的是一种“立足国内、确保自给、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种粮补贴是确保“立足国内、确保自给”的重要手段,而进口则是实现“适度进口”以满足更广泛需求的补充。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屏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直接上答案:因为积极性解决不了粮食产量不足的问题。

国内的耕地数量可以查,国内的粮食亩产可以查,国内的粮食缺口可以查,都查完了以后就可以计算得出,就算粮食收购价价一万元一斤,都不能满足国内需求。

国家本来就还算不上富裕,然后国际粮价只相当于国内粮价的一半。

关于粮食问题,如果你是执政者,你面前两条路:1倾家荡产疯狂压榨全国农民的积极性然后饿肚子。2烧掉部分积蓄向国外买粮后可以让全国人民混口饱饭。

最后:别信积极性能增产到让全国人民吃饱的鬼话,这是从49年持续到今天的骗局。

user avatar

咱们能不能不耍文字游戏。

你的粮食就是人类可食用植物种子的总称。

而中国人真正吃的粮食,无所谓就是小麦与大米。

而且大米一定是以东北米优先,也就是北方粳米优先。南方籼米其次。

好了!你把你的这些数据再列出来,看看中国粮食进口到底是什么结构。

然后你再查,农业部官网,关于给与粮食补贴,与土地种植补贴的文件看看。中国有没有。

最后你就会发现,中国人还是很有人性的,不会逼迫农民去种植牲口饲料,也不会逼迫农民种植油料作物,工业食品原料。这些根本不赚钱的粮食。

为什么农民补贴拿的少?

这也要问,你家农民有多少亩地?东北农民一家几垧地,一垧十五亩。一年补助七万多。

你家就几分地,一年补助百十元,冤枉吗?你要有本事搞土地兼并,也能拿几百亩土地,你也可以拿到怎么多粮食补贴。

土地不够就去打工,明知道土地面积不够,不种经济作物,非要种粮食。你这属于哪里墙硬,就非撞哪里墙,死了怨社会吗?这坏人做的通透

user avatar

进出口首先是门生意,既然要搞市场经济,那么市场导向必然是影响进出口数据的主要因素。经营者必然倾向于选择最具成本优势的货源。

你可以再查一下食品出口数据嘛。

我随便搜了一下,不要钱的数据只找到16年的,参考一下说明问题还是可以的。

可以看到,我国食品出口也是千万吨级别的生意,而且这是经过一定加工的食品。油料、水产、饼干等等生产过程中都要消耗大量粮食。这还不算我们自己消费的精细食品,比如说饼干我记得我国一年消费也是上千万吨。

所以我国要靠国内产能做到粮食安全,是可以的,要靠国内产能完全满足产业需求,是不可能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