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注册了Facebook账号,但是直到最近来加读研究生才真的开始用Facebook。
对于用Facebook,我觉得在这里的角色大概其实跟QQ差不多。上课的时候有一半的同学会用电脑,这里面大部分都会在记笔记的同时刷Facebook,可是很少看到他们在刷timeline,大部分都是在用Facebook聊天,看到浏览器下面同时开了三四个聊天窗口是常态。
上个月跟一个同学一组做discussion leader,我们很大一部分讨论是在Facebook上面完成的,做好的PPT也是他在Facebook上面传给我的,所以其实是粘性很大的用户,但是他的timeline里面的更新大概几个月才会有一条。
所以人人网在抄Facebook的时候其实可能并不了解真正用Facebook的人都是用的哪些功能。而且在国内QQ已是如此强大的时候,人人可能并不想去做一个QQ早就做了的事情。
对于Facebook的定义而言,我觉得也不算强社交属性,你可以只要知道某个人的姓名就去加他的好友,并且给他发消息,尤其是在这边手机套餐里面即便是最便宜的用多少算多少的pay as you go的套餐里面,短信都是无限量的,就是说无论发多少短信都是免费的,所以如果不是因为弱社交属性,那么为什么大家不用短信来沟通。当然还有另外的原因,可能就是电脑聊天比较方便,毋庸置疑。
如果把这些东西考虑进来,人人网借鉴Facebook其实是没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的,因为你们根本不在一个点上面,国内做一个演讲需要通过人人来讨论嘛,我们有QQ就够了,Facebook有group,QQ也有群,所以人人网其实是在走一条他自己也不知道的根本没有人走的路。
回到微博,微信,QQ,其实社交最终的形态还是回归于聊天,以及聊天产生的别的附加产物。
微博评论其实就是群聊,但是有个主持人,微博的第二个功能就是私信,说实话,其实我也还满经常回不认识的人的私信的,或者是陌生网友的私信,神秘感作祟。
微信也不过是聊天,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把它看成是免费的短信,但是比短信好用,而且就国内的手机资费而言,流量其实是很便宜的,在国内的时候我基本是从来不关网的,与QQ的区别就在于QQ有在线和离线之分,微信没有,记得之前QQ好像有一次改版也是做成了始终在线,结果被疯狂吐槽,说明QQ跟微信在用户眼中的定位还是不一样的。
回到问题,人人网为什么没能成为中国的Facebook反而快死掉了?
因为中国的Facebook其实是QQ以及QQ空间,人人网根本不知道Facebook现在在做的早已经不是扎克伯格当时简单的想泡个妞了,说不定现在改回名字叫校内,专注做以学校为基础的半封闭社区反而会更有前途。
Facebook都要快挂b了...美国人都不怎么玩了
这种博客类的社交网络不太适合现在的快节奏,反倒是Instagram和tiktok这种快餐方式比较迅猛
界面简单,短视频和图片的阅读速度和冲击效果远远比博客要大
人人太封闭,话题封闭在校园里,封闭在“登录查看完整内容”里。
我觉得是“最近来访”这个功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