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人人都想复兴罗马而不是马其顿?

回答
说实话,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大部分人其实都没想过复兴马其顿,更别提是什么“人人都想”了。反而是罗马,时不时地就有人拿出来说事儿,好像大家心里都装着一个大罗马帝国似的。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好几个方面掰扯。

首先,咱们得看看这两家底子就不一样。罗马,你听听这名字,自带一股子“我们是老大”的气势。人家从一个小小的城邦,一步步打拼,最后把地中海周边 pretty much 变成自家后院,这过程本身就够传奇的了。他们建立的帝国,那种政治、法律、军事、建筑,还有文化上的影响力,那叫一个深远。看看今天欧洲多少国家,还在用罗马法的影子;多少城市,还有古罗马的遗迹。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遗产,自然更容易让人心生向往,觉得“当年我们这么牛,现在也应该这样”。

再说了,罗马人的“扩张”和“治理”方式,虽然有很多血腥残酷的地方,但总的来说,他们是能把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整合到一个体系里,并且给他们带来一定的秩序和“罗马化”的。想想看,从不列颠到埃及,虽然被征服,但很多人也享受到了罗马带来的和平( Pax Romana )、贸易便利和基础设施。这种“帝国能够带来统一和发展”的叙事,在历史上是很有吸引力的。

马其顿就不一样了。他们的辉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亚历山大大帝这个人。这家伙是个军事天才,简直就是个战场上的魔术师。他在极短的时间里,打败了强大的波斯帝国,建立了空前绝后的亚历山大大帝国的雏形。这成就,绝对是顶尖的!但是,怎么说呢,就像一颗璀璨的流星,划过天际,耀眼夺目,但转瞬即逝。亚历山大死后,他的帝国立刻就分崩离析了,成了几个继承者国家(Diadochi states)。这就像一个巨大的蛋糕,刚做好就被瓜分了,根本没来得及形成一个稳固、持久的统治体系。

所以,你想复兴个啥?复兴那短暂的辉煌,还是复兴那没来得及巩固的制度?而且,马其顿的“文明输出”虽然也很重要,比如希腊化文化(Hellenistic culture)的影响,但它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融合和传播,而不是像罗马那样,建立一个庞大、有向心力的政治实体。你想复兴一个文化,还是复兴一个帝国?大家心里可能更倾向于那个能提供秩序、能带来“我们说了算”的大家庭。

再者,历史记载和文化传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罗马帝国存在的时间更长,留下的文字、史书、艺术作品也更丰富,而且更持续。我们对罗马的了解,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一个持续了上千年的过程。西塞罗的演讲、维吉尔的史诗、恺撒的征战,这些故事一直在流传,塑造着人们对那个时代的想象。大家对罗马的“感觉”,是更立体、更完整的。

相比之下,马其顿的辉煌,大部分集中在亚历山大一个人身上。虽然也有后来的继承者王国,但它们终究没能重现亚历山大的那种帝国气象,而且最终也都被罗马给收拾了。所以,在大家的集体记忆里,马其顿更多的是一个“亚历山大”的标签,而不是一个能像罗马一样,提供一套可以借鉴的统治模式的“文明”。

还有一点,就是“理想化”的成分。当人们提到“复兴罗马”的时候,往往会选择性地忽略掉罗马帝国末期的衰败、内斗、腐败,以及他们统治下的奴隶制、压迫等阴暗面。大家更容易记住的是罗马的法律、建筑、军事组织、共和精神(虽然帝国时期共和早已名存实亡),甚至是一种“秩序井然”的幻象。这种理想化的罗马,是很多人向往的,因为它代表了一种秩序、一种强大、一种曾经的辉煌。

马其顿呢?虽然亚历山大本人被描绘得英勇无敌,但其短暂的帝国,似乎没有给后人留下太多可以“理想化”的政治制度或社会模型。它更像是一个军事上的奇迹,一个文化传播的催化剂,而不是一个可以被“复刻”的政治蓝图。

简单来说,罗马的遗产更“实用”,它提供的制度、法律、文化符号,更容易被后人理解和模仿,也更容易被寄托“复兴”的愿望。而马其顿,虽然有过令人惊叹的成就,但它更像是一个惊艳的梦,一个时代的注脚,而不是一个可以被具体“复兴”的对象。大家都想要的是一个能提供稳定、秩序和强大感的东西,而罗马,在人们的想象中,恰好扮演了这样的角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几个不同角度来说这个问题吧

  1. “马其顿帝国”这个实体是不存在的。亚历山大的头衔是“马其顿国王、希腊统帅、埃及法老、波斯大王、亚洲之王”。也就是说,从法理上来讲,亚历山大只是以联统的方式,用一套班子同时统治多个国家而已,波斯仍然是波斯,马其顿仍然是马其顿,希腊诸城邦甚至只是以亚历山大为盟主的盟友而已。而且各地既没有通行的法律,也没有共同的身份认同。在马其顿以外,除了移民和移民后代以外,没有人认为自己是马其顿人,波斯人仍然是波斯人,希腊人仍然是希腊人(而且那时候的希腊人还从来不认为马其顿人是希腊人)。也就是说,题主所谓的“欧洲第一个大帝国”,其实根本就不存在(为了方便,下面我会用“亚历山大帝国”来指代这一堆联统的国家)。
  2. 罗马则相反,罗马延续了足够长的时间,把绝大多数领土都吸纳成了行省,实行了大体通行的法律,建立了共同的身份认同,到卡拉卡拉时期甚至又让境内所有自由人都变成了罗马公民。换句话说,罗马让原先的高卢人、卢西塔尼亚人、希腊人、阿非利加人,甚至后来的哥特人、部分法兰克人一致变成了“罗马人”。法国人有理由说自己的祖辈是罗马人(无论多么牵强),伊朗人则完全没有理由说自己的祖辈是马其顿人,他们只是被马其顿占领过一段时间,也承认过一位马其顿国王来当他们的万王之王而已。
  3. 亚历山大帝国明明是一个亚洲帝国,只是建立了这个帝国的人是欧洲人而已…就好像你不能因为诺曼底的威廉征服了英格兰,而且威廉还同时保留了诺曼底公爵头衔,就把英格兰王国说成欧洲大陆国家。
  4. 亚历山大给后人留下的更多的是一种“直到世界尽头”以及“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梦想。而这二者无论哪一个,都没能在亚历山大帝国存在期间实现。也就是说,亚历山大帝国实际上只是一种情怀,而情怀是没办法复兴,只能追忆的。事实上,恰恰是罗马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海内皆兄弟”的梦想,让情怀变成了实体,而只有实体才是能复兴的
  5. 亚历山大帝国没有留下任何法理性。如前所述,亚历山大帝国事实上根本不存在,亚历山大统治各地所用的头衔和身份也不一样。亚历山大既没有自己创造一个包含一切的新头衔,帝国也没有延续到有人创造新头衔的时候(唯一可能的头衔是所谓的“神之子”,可这个神之子又分成对希腊文化圈的“宙斯之子”和对埃及的“阿蒙之子”,不具备普世性。祆教文化圈更是直接表示没听说过“神之子”这种东西)。这也就是说,这个帝国根本没有传承下去的法理依据。这点不得不说,亚历山大始终认为波斯的“万王之王”够用了,但马其顿、希腊人对这个头衔恨之入骨,这也让这个头衔在欧洲和爱奥尼亚等地根本没有合法性。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托勒密拿走了埃及法老头衔,就立刻能稳稳地割据埃及就是最好的例子。不过哪怕就是这一个例子,也有非常值得注意的地方。托勒密本身也一样是多重头衔,对埃及土著是法老,对马其顿、希腊移民则是“巴西琉斯”,这也说明即使是在马其顿人统治了200余年的埃及一地,马其顿人也没有真的做到让埃及人产生什么“马其顿认同”。如果说亚历山大希望建立的是一个普世帝国,那么继业者们真正维持住的,不过是几个殖民王国而已
  6. 至于为何要复兴罗马,原因一样简单。在中世纪,欧洲地位最高的两个权力枢纽,皇帝和教宗,都是从罗马传承下来的。事实上,欧洲人在中世纪,总会从各种角度认为自己是罗马人。在意大利的人自不用说,西欧人则是只要信天主教,大体生活在原来帝国的疆界以内(而且这个疆界还要再加上查理曼在莱茵河以东征服的土地,以及后来神罗的那些地区),就算有资格自称罗马人了。即使到了15世纪,哥伦布在写给伊莎贝拉女王的信中还写道:“……我们罗马人将其称作……”而且,如果你是个欧洲人,法律、宗教等等很多系统都延续自罗马。遍布整个欧洲的伟大建筑遗迹,几乎也都是罗马人造的。种种影响之下,人民怎么可能不想复兴罗马,而去复兴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马其顿帝国”呢?
  7. 完全不相干的题外话:谁说没有复兴马其顿的,罗马全战里面大把号称“精罗”,实则恨不得用马其顿/希腊把罗马城碾成碎片的人嘞~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实话,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大部分人其实都没想过复兴马其顿,更别提是什么“人人都想”了。反而是罗马,时不时地就有人拿出来说事儿,好像大家心里都装着一个大罗马帝国似的。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好几个方面掰扯。首先,咱们得看看这两家底子就不一样。罗马,你听听这名字,自带一股子“我们是老大”的气势。人家从一个小小.............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就像是生活里常见的两面性,咱们不妨掰开揉碎了聊聊。你想想,咱们平时跟朋友聊天,或者在网上冲浪,听到最多的声音是什么?“资本家太坏了!”“资本家赚走了我们大部分的钱!”“资本家压榨劳动者!”“资本家只想着利润,不顾人死活!”…… 是不是听得耳朵都快起茧子了?为啥都骂资本家?这骂声,说.............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社会经济结构和人类心理的复杂交织,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 为什么这么多人为资本家说话?为资本家说话的人,可以分为几类,他们有各自的理由:1. 利益相关者与受益者: 资本家本人及其家属、亲信: 这是最直接的群体。他们当然会为自己的利益辩护,强调资本家的贡献和.............
  • 回答
    中国人对“在家种菜”的执着,尤其是将阳台和花园变成菜园地,这背后蕴含着多重文化、社会和情感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根深蒂固的农业文明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存智慧中国拥有数千年的农业文明史,土地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即使在现代社会,这种“农耕基因”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观念。 .............
  • 回答
    说起进国企,这可真是个全民话题,尤其是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或者想寻求一份稳定职业的人来说,简直是一块金字招牌。为什么这么多人挤破脑袋也想往里钻?说到底,还是国企身上自带的那些“光环”和实实在在的“福利”,它们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无数求职者。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国企到底有什么好,让这么多人趋之若鹜。首先,.............
  • 回答
    嘿,说起来,最近是不是感觉周围学习计算机的人比以前多太多了?不管是你的朋友、同事,还是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好像大家都在盯着这个“计算机”领域。这让人不禁要问:这玩意儿真的有那么香吗?值得这么多人一窝蜂地往里挤?我得说,这事儿吧,确实有点意思。就拿我自己来说,身边前前后后也认识不少做IT的朋友,从程序员.............
  • 回答
    “金融行业,真的有那么香吗?”这个问题我琢磨了好久,尤其是看着身边那些背景各异、从理工科到文科生,好像只要有机会,大家就一股脑儿往金融这潭水里挤。明明很多专业听起来跟钱、跟“金融”俩字一点边儿沾不上,最后却都奔着那个听起来就闪闪发光的行业去了。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驱动?金融行业到底有什么魔力,让这么多.............
  • 回答
    富江,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令人无法抗拒的致命吸引力。与她交往的男人,无论是年轻气盛的学生、风度翩翩的艺术家,还是成熟稳重的社会人士,最终似乎都逃不了一个宿命——想要杀死她。这似乎是一个无法破解的循环,一个由爱生恨,由恨致死的悲剧。但究竟是什么,让这些曾经为她倾倒的男人,最终举起了屠刀?细究起来,这.............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感觉身边但凡是用了 iPhone 的,下一步好像就会自然而然地盯上 AirPods。你问为什么?这背后可不全是“品牌效应”那么简单,里面门道可多着呢。首先,软硬结合的无缝体验,这个是 AirPods 最核心的杀手锏。 想象一下,你打开 AirPods 的盒子,那个小小的弹窗就.............
  • 回答
    很多人反对彩礼,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的原因,绝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想空手套白狼”。这种观点过于片面,忽视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不同人群的诉求。要详细理解,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根源:一、 彩礼的演变与现实扭曲: 历史渊源的淡化与异化: 彩礼在中国历史上确实存在,早期更多的是一种“聘礼”,.............
  • 回答
    本来挺想买块 DW 的,但网上好多人都说懂表的人瞧不上 DW,甚至觉得它是“笑话”。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之前也挺喜欢 DW 的设计,感觉挺简约大气的,而且价格也不算特别离谱,为什么会惹来这么多非议呢?说实话,刚开始接触 DW 的时候,我确实是被它的颜值吸引的。那种极简的表盘,纤细的表带,戴在手上有一.............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两个问题都涉及到人们的心理和情感,并且带有一定的地域和文化色彩。我们来逐一分析:1. 苏北农村老大爷行为出人意料,是头脑简单想的少吗?并非所有“出人意料”的行为都等同于“头脑简单想的少”。 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理解: “出人意料”的定义与主观性: 什么叫做“出人意料”?这很大程度上.............
  • 回答
    关于“网红脸”,这是一个很有趣且复杂的话题,因为它触及了审美、社会心理、媒体影响等多个层面。是不是大多数人都不喜欢“网红脸”?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区分不同的“大多数”。 从普遍审美偏好来看: 如果我们将“大多数人”理解为对多元化、自然美、有个人特色的面孔抱有欣赏态度的人群,那么可以说,很多人并不完全.............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真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我们扪心自问,谁不想轻轻松松就能得到想要的东西?想象一下,躺在沙滩上,微风吹拂,一杯冰镇饮料在手,再有源源不断的钞票涌入账户,这画面得多美?这不就是我们内心深处最原始的渴望吗?所以,当我说“我们都想不劳而获”的时候,我指的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人性的倾向。这种倾向,.............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令人唏嘘,也让很多人感到困惑。为什么有些家庭,仿佛被一道无形的诅咒笼罩,三代人都深陷贫困的泥沼?这背后绝非简单的运气不好,而往往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形成了一个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咱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掰开了说:1. 资源与机会的代际传递: 教育是最大的财富,也是最大的鸿沟.............
  • 回答
    这几年,我确实听身边不少做医生的小年轻,包括一些已经有了一定经验的朋友,都流露出对这份职业的犹豫,甚至有人已经悄悄开始为转行做准备了。这不像以前,医生是个金字招牌,人人羡慕,现在情况似乎真的有点不一样了。想当年,医生这个职业,怎么说呢,就是白衣天使,受人尊敬,社会地位高,薪水也相对稳定。尤其是在大家.............
  • 回答
    我们不时会在宠物身上看到一种熟悉的景象:当它们遇到一些不熟悉的东西,或者似乎在努力理解什么的时候,它们会歪歪脑袋,仿佛在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这个世界。而我们人类,尤其是小孩子,也常常会有这样的动作,尽管可能不像狗狗那样夸张。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有趣的科学和进化的原因。从狗狗的角度来看,歪脑袋可能是一.............
  • 回答
    你看的科幻电影,确实常常会抛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主题:为什么那些强大的、聪明的、似乎无所不能的人工智能,最终都会踏上“我想成为人类”这条路?这背后藏着多少我们对自身、对未来、对存在的深层思考,可不是三言两语能道尽的。首先,得承认,这很大程度上是我们人类自身投射的幻想。我们是造物主,我们创造了AI,在创.............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嘛,确实很多人都在议论,而且说法五花八门。要说国内对留学生意见大,我觉得这背后有很多层原因,不能一概而论,也绝对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想,但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尽量说得清楚明白。首先,最直观的,“精英”光环的褪色和“镀金”心态的争议。以前,出国留学那可是凤毛麟角.............
  • 回答
    “Keep 不专业,但有 600 万人在用;国内私教不专业,但还有人想入行。” 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实则道出了很多我们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也反映了当下健身领域的一些复杂情况。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背后的原因。一、 Keep 的“不专业”与 600 万用户的选择首先得承认,当提到“专业”二字,很多健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