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不学西方国家,离婚后给前妻赡养费?

回答
在中国,离婚后是否需要支付赡养费,与西方国家的情况确实存在一些差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中国婚姻法和家庭观念的演变,以及这种差异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原因。

中国婚姻法中的相关规定:

首先,我们要明确在中国法律体系下,“赡养费”这个词汇通常更多地用在子女赡养父母的语境中,即 “赡养费”。而在离婚关系中,法律规定的更多是 “抚养费”(针对未成年子女)和 “离婚经济补偿” 或 “离婚损害赔偿”。

抚养费: 这是最主要的部分。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有义务支付抚养费,以保障子女的健康成长。这笔费用通常是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经济能力来确定的。这和西方国家关于子女抚养权的规定是相似的。

离婚经济补偿: 这项规定出现在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修正案中。根据该法第二十条,一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负担较多义务的,离婚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 经济补偿。但这种补偿并非强制性的,需要双方协商一致,或者由法院根据具体情况判决。补偿的目的是为了补偿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为家庭和另一方付出了较多,但在财产分割上可能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的牺牲。

离婚损害赔偿: 如果一方存在重婚、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或遗弃家庭成员等法定过错,导致了离婚,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这更多的是对精神和物质损失的一种补偿,而不是对前配偶的持续性生活支持。

为什么不普遍采用西方意义上的“赡养费”?

西方国家(尤其是一些欧美国家)普遍存在的 “配偶赡养费”(Alimony / Spousal Support),其核心目的是在离婚后,为经济上处于弱势的一方(通常是女性,但也可能是男性)提供一定时期的经济支持,以帮助其重新适应独立生活,或者在婚姻期间长期居家承担家庭责任而牺牲了职业发展的情况下,弥补其经济上的损失。

中国在这一方面没有直接照搬,原因有几个层面:

1. 历史与文化观念的演变:
传统家庭模式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根深蒂固。过去,女性的社会经济地位相对较低,经济上更依赖男性。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和就业率大幅提高,经济独立性越来越强。
改革开放后的女性解放: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一直倡导男女平等,强调女性的经济独立。女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在离婚后,对前妻普遍性地支付“赡养费”的法律和社会基础不如西方国家那样牢固。
“父母赡养子女”是传统义务: 中国文化中,子女赡养父母是天经地义的责任,反过来,在离婚后,一方需要长期赡养另一方,在历史和文化接受度上存在一定差异。

2. 法律条文的设计侧重点不同:
财产分割的充分性: 中国法律在离婚时非常强调 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通常会考虑婚后共同积累的财产,并且在分割时会尽量做到公平。如果一方在婚姻中为家庭付出了更多,例如放弃了工作或事业发展,这部分付出会在财产分割时得到体现,而不是通过长期的赡养费来弥补。
经济补偿的限定性: 上文提到的“离婚经济补偿”和“离婚损害赔偿”,虽然有补偿性质,但其目的、条件和期限都与西方普遍意义上的配偶赡养费有所不同。经济补偿更侧重于补偿婚姻中一方的付出,且往往是一次性或短期的;损害赔偿则基于过错。

3.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保障体系的差异:
社会保障体系: 西方发达国家通常拥有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失业救济金、社会福利、再就业培训等,这些体系能够为离婚后经济困难的个人提供一定程度的保障。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虽然在不断完善,但覆盖面和力度上与西方一些国家相比可能仍有差距。
就业市场的变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更为关键。法律更多地鼓励个人通过自身努力来获得经济独立,而非依赖前配偶的长期经济支持。

4. 实践中的情况:
协商与判例的多样性: 尽管法律没有普遍规定“前妻赡养费”,但在实际操作中,如果一方确实因为婚姻中的付出而导致经济困难,并且另一方有支付能力,可以通过协商或法院判决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不过,这种补偿更多地体现在财产分割的倾斜,或者是一次性的补偿款项,而非持续性的“赡养”。
“前妻赡养费”的模糊地带: 有时人们会将“离婚经济补偿”或“照顾女方生活困难的补偿”误称为“前妻赡养费”。但从法律条文的严谨性来看,两者是有区别的。

总结来说:

中国不普遍采用西方意义上的“前妻赡养费”,并非意味着对离婚后弱势一方的忽视。而是中国的法律体系和文化观念更侧重于:

强调子女抚养义务的优先性。
通过公平的财产分割来体现婚姻共同体内的经济平衡。
对婚姻中付出较多、或因对方过错导致经济困难的一方,提供有限度的经济补偿或损害赔偿。
鼓励个人经济独立和自我发展。

这种模式的背后,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女性地位、经济发展以及法律制度不断演进的结果。它反映了一种在保障个人基本权益和维护家庭稳定之间寻求平衡的策略,并且这种平衡也在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与其说是不“学”西方,不如说是中国在自身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土壤上,发展出了自己的一套婚姻财产制度和离婚处理机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美国的赡养费被神化了。离婚的人,平均赡养费支出是每月500美元。年薪5万美元的两孩父亲,每月也就付800美元赡养费吧。没那么多的。

很多人失业流落街头,是精神垮了。

你以为赡养费的本质是女权吗?

不是,是“不给福利系统增加负担”!

法院的责任是,尽量不把一个人推进福利系统。有这个动机,首先要有福利系统。

并不是离婚就有赡养费,造成这个现状谁也不想的,应该说是“一系列不幸的事件”导致有些人要付赡养费。

这一系列事件是:

  1. 离婚时有幼童,幼童判给日常照顾者。
  2. 法院不分离兄弟姐妹。
  3. 幼童的照顾者获得所有孩子监护权。
  4. 一个人带这么多孩子,无法工作。
  5. 孩子获得社会福利。
  6. 法院要避免孩子被福利养。
  7. 法院不会让孩子从日常居住的房子搬出去,露宿街头。
  8. 有监护权的人获得房子居住权。
  9. 结局:赢家通吃,一个人获得孩子、房子、票子,另一个人付房贷、抚养费,还独居。

以上一环扣一环,已经无解了。

而在中国,离婚分离兄弟姐妹是正常操作,幼童监护权属于生活稳定的一方,而不是日常照顾者。

美国也不是离婚就有赡养费的,如果双方都有工作,结婚五年以内无孩,都可能一拍两散无赡养费。

美国式离婚有两个很不好的地方:

1.俩人永远也分不开,生活还是纠缠在一起。因为一个人带着所有的孩子。

2.为了给孩子最大利益,不管大人死活。

付赡养费的人冤,每月拿800美元一拖二也很冤啊。我怀疑这根本是故意整人,谁让你们离婚的,法院帮你们下地狱。

如果这个系统有一个好处,就是保护儿童。别的真没了。

user avatar

咱们今天不说美国,咱们就说说法国。

你知不知道法国有两条法律?

第一条是男女双方离婚之后,男方要给女方赡养费,直到前妻再婚为止。第二条是没有女方同意,男方不得进行亲子鉴定。

这两条法律直接导致了,许多法国女人出轨之后跟丈夫离婚,然后和小三住在一起,但是不结婚,再把和小三的儿子丢给丈夫养。

就等于变成了一个悲催的法国男人,拼死拼活的工作,养活自己,出轨的老婆和小三一家人。

法国男人也不是傻子。不管有钱没钱,他们开始玩儿浪漫,只要不跟女人结婚,这个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这直接导致了法国的白人女性只能跟黑人结婚。现在法国出身一半左右的婴儿,都是黑人男,看来再过不久,非洲人民就可以和平地拿下法国,成为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了。

那么现在回到题主的问题,请问你是不是觉得我们国家的结婚率太高了,然后要把结婚率再拉低一点呢?

我们国家讲究的是男女平等,并不是男性有特权,也不是女性有特权。

user avatar

你以为的赡养费:

我先找个土豪,然后离婚,铁饭碗get√。


实际上的富人赡养费:

请杀手比赡养费便宜。


实际上的穷人赡养费:

结婚,结什么鸟婚。

user avatar

这就要重提我的一个观点了。

非不愿也,实不能也。

user avatar

还嫌中国的结婚率不够低?

user avatar

傻孩子,你没想过为什么美国电影电视里那么多杀老婆的剧情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离婚后是否需要支付赡养费,与西方国家的情况确实存在一些差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中国婚姻法和家庭观念的演变,以及这种差异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原因。中国婚姻法中的相关规定:首先,我们要明确在中国法律体系下,“赡养费”这个词汇通常更多地用在子女赡养父母的语境中,即 “赡养费”。而在离.............
  • 回答
    在中国的审判实践中,确实可以看到一些与西方法官相似的举动,比如在敲击法槌时。但要说“为什么中国法官也要学西方用小锤子而不用惊堂木”,这个说法可能有些片面,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历史演变与符号意义的变迁: “惊堂木”的来源与象征: 传统戏曲中的“惊堂木”并非真实的法庭用具,而是舞台表演的一种.............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触及到国际关系、国家战略和技术发展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要理解“抄底”这个词在语境中的含义。如果指的是在特定时机,以较低成本获取具有战略价值的技术或产品,那么各国自然会有各自的考量。中国之所以能够有效地“抄底”并消化乌克兰的军工技术,这背后其实有着复杂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日本和中国在城市密度、教育资源分配以及宿舍文化上的显著差异。这背后牵扯到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演变、社会文化观念以及制度设计等多个层面。日本为什么感觉更“挤”,大学却是单间宿舍?首先要澄清一点,“日本比中国更挤”这个说法需要具体语境。从人均居住面积来看,中国城乡差距很大,很多农村.............
  • 回答
    任天堂将Switch中国市场交由腾讯代理,而非像索尼那样派遣中国通添田武人直接经营,这一决策背后涉及多方面的考量。以下从历史背景、市场策略、企业文化和政策环境等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1. 本地化运营的迫切需求任天堂的本土化困境: 任天堂的核心优势在于硬件和游戏内容(如《塞尔达传说》《超级马里克》),但.............
  • 回答
    六小龄童老师在2019年初未能趁着“六学”热度推出中美合拍电影,这件事背后有着相当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不去”就能解释,而是牵扯到项目推进的各个环节,以及当时的市场和行业环境。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1. “六学”热度的性质与窗口期:首先,要理解“六学”热度。这股热潮很大程度上源于网友们.............
  • 回答
    关于中国为何不效仿日本当年主动刺破房地产泡沫的问题,这涉及到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经济、社会、政治考量。直接“刺破”一个像中国这样体量巨大的房地产市场,其潜在的负面影响可能是灾难性的,并且会触及中国经济的多个核心支柱。以下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详细阐述:1.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独特性与复杂性 经济的支柱性:.............
  • 回答
    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不学中文,这背后可能盘根错节,并非单一原因可以概括。这其中既有实际的考量,也有心理层面的因素,甚至夹杂着一些文化碰撞和个人选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视角放得更宽一些。首先,我们得承认现实的便利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习的紧迫感。 英语的通用性: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尤其是在大城.............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一些挺根本的社会和文化议题。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学哲学的,但似乎没出现一个像未明子(刘司墨)那样“点醒”大众,或者说能够有效地将哲学思考普及开来的公众人物呢?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点醒”大众这个概念本身就挺有水分的,尤其是哲学这玩意儿。哲学.............
  • 回答
    在中国,小孩学游泳普遍从蛙泳起步,这背后可不是什么随便的决定,而是综合了技术、安全、生理发展以及教学习惯等多方面考量的结果。你想啊,让一个小朋友扑通一下就去学自由泳或者蝶泳,那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而且安全系数也会大打折扣。咱们一项一项来捋捋:1. 动作相对容易掌握,符合儿童身体协调性: 易于理解.............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学英语啊,可不是一件小事儿,这里面有很多意思呢。你想想,咱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虽然中国很大,文化也特别有意思,但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国家,那么多不同的人,他们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发明创造。英语呢,就像是一个连接大家的“万能钥匙”。你有没有看过一些很酷的动画片、电影,或者玩过一.............
  • 回答
    关于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学政治和国际关系人数相对较少的原因,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维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历史和传统观念的影响: 对“学政治”的传统认知: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学政治”往往与官员、体制内工作紧密相关。许多家长和学生可能认为,如果不是为了进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文化认同和历史记忆的复杂交织。说中国人“不能接受”和服可能有点绝对,毕竟现在也有不少年轻人喜欢穿和服拍照或者参加一些文化活动。但如果从更普遍的社会接受度和理解度来看,确实存在差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来试着从几个层面掰扯掰扯。一、 接受日本料理:味蕾的“普世价值”与文.............
  • 回答
    在中国小学,同时教授两套不同的手写体——汉语拼音和英语字母——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而且很多人都有同感:为什么拼音的手写体,感觉上比我们自己学的那套英文字母手写体,反而更接近外国人写的那种流畅、随意的风格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原因,咱们慢慢来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两套“手写体”各自的起源和目的.............
  • 回答
    在中国传统武术的漫长历史中,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那些开宗立派的祖师们,往往涉猎广泛,博采众长,甚至在自己的拳法中融汇了不同技艺的精髓。然而,到了后世的传承者手里,情况却常常发生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他们变得固守门户,排斥异己,将自己的门派奉为“正宗”,对其他流派嗤之以鼻。这种巨大的反差,究竟是何原因.............
  • 回答
    “为什么大部分中国人没学过繁体字却能看懂?”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汉字演变、文化传承以及语言学习的多个层面。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汉字的内在联系与演变逻辑: 共同的根源: 简体字和繁体字都源自古老的汉字系统,经过了数千年的演变。尽管在形体上有所简化,但大部分简体字.............
  • 回答
    我理解您希望从一个更自然、更生活化的角度来探讨英语在中国学习的难点,并希望避免AI写作的痕迹。确实,尽管英语早已成为许多中国人学习的重点,但想真正掌握并自如运用,许多人都感觉“卡脖子”。这背后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语言本身的隔阂是最根本的。汉语和英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
  • 回答
    “温良”,这个词儿,在中国文化里可不是简单的好脾气。它更像是一种浸润在骨子里的生存智慧,一种对待世界和人际关系的独特方式。要说外国人学不会,我觉得倒也不是绝对,但要真正理解和内化这份“温良”,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首先得从这“温良”的根源说起。在中国传统社会,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仁爱”、“宽厚”.............
  • 回答
    在中国学习巴赫和爵士乐,确实可能会遇到一些不同于西方孩子的情况,但这并不意味着“慢”,而是学习的路径和侧重点有所不同。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聊聊:1. 文化背景与音乐启蒙的差异: 西方孩子: 在许多西方国家,古典音乐(尤其是巴赫等作曲家)是音乐教育的基石之一。很多孩子从小接触到的童谣、儿歌、.............
  • 回答
    好,咱就来聊聊为啥亚足联不像欧足联那样,专门搞个“亚洲金靴奖”出来,让亚洲各国联赛里进球最多的那个哥们儿摘得桂冠。这事儿,说起来可就有点意思了,里面门道不少,不是一句话能说清的。首先,得明白这奖项的“价值”和“意义”在哪儿。欧洲金靴奖,这玩意儿为啥那么金贵?那是因为它不仅是对球员个人能力的认可,更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