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孩子学巴赫和爵士风音乐会比较慢么?为什么?

回答
在中国学习巴赫和爵士乐,确实可能会遇到一些不同于西方孩子的情况,但这并不意味着“慢”,而是学习的路径和侧重点有所不同。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聊聊:

1. 文化背景与音乐启蒙的差异:

西方孩子: 在许多西方国家,古典音乐(尤其是巴赫等作曲家)是音乐教育的基石之一。很多孩子从小接触到的童谣、儿歌、甚至家庭中的日常音乐,都可能带有一定的西方古典乐调式、和声色彩,或者更容易接触到交响乐、室内乐等形式的表演。爵士乐作为一种重要的西方音乐流派,其发展也深深植根于美国文化,其节奏、旋律、即兴的特性,对从小在相对多元化的音乐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来说,可能更容易被理解和吸收。

中国孩子: 中国孩子在音乐启蒙阶段,接触更多的是中国传统民乐,如古筝、二胡、笛子等,它们的音阶、旋律和节奏与西方音乐有显著区别。现代流行音乐也是他们接触的主要音乐类型。虽然近年来西方古典音乐和爵士乐在中国越来越普及,但整体上,与西方孩子相比,中国孩子在接触这些音乐风格的“原生环境”上会弱一些。这就好比一个从小喝惯了茶的孩子,突然要去品鉴咖啡,需要一个适应和理解的过程。

2. 教学体系与侧重点的不同:

中国音乐教育的传统优势: 中国的音乐教育在基础技能的训练上非常扎实,尤其是在乐器演奏的技巧、乐理知识的学习上,往往会非常系统和严谨。很多孩子在学习巴赫作品时,会花大量时间在技术攻克上,比如手指的灵活性、音准的控制、对位法的理解等。这种扎实的基本功,对于弹奏复杂、精巧的巴赫作品是至关重要的。

对爵士乐即兴和“摇摆”感的理解: 爵士乐的核心魅力之一在于即兴演奏,以及那种独特的“摇摆”节奏感(swing)。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事情,更是一种音乐思维和情感表达方式。在中国,即使是学习爵士乐,很多时候教学会更侧重于学习爵士乐的经典曲目、和声进行、以及一些基础的即兴技巧。但那种发自内心的、能够随性表达的“玩味感”,或者对不同爵士乐风格(如蓝调、摇摆、比波普等)细微差别的体会,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去沉淀和领悟。这可能与爵士乐的文化根源、以及音乐人在即兴中的“对话”和“互动”方式有关。

3. 学习资源的普及度与深度:

巴赫: 巴赫的作品,作为西方古典音乐的巅峰之一,在中国有着非常广泛的普及度。无论是乐谱、录音,还是大师班、演奏会,资源都相对充沛。很多中国学生在学习巴赫时,会接触到大量的文献资料和演奏示范,这有助于他们理解音乐的结构和意境。

爵士乐: 相较于古典音乐,爵士乐在中国虽然也在发展,但其教育体系、高质量的演奏和教学资源(尤其是针对初学者、能够引导其深入理解爵士乐精髓的资源)可能不如古典音乐那般成熟和普及。很多爵士乐的学习者,可能更多依赖于零散的视频教程、录音模仿,或者参加一些短期工作坊。要真正理解爵士乐的灵魂,除了技术,还需要对其发展历史、不同流派的特点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这些深度资源的获取,对于中国孩子来说可能存在一些挑战。

4. 音乐审美与情感的培养:

巴赫的“神性”与逻辑: 巴赫的音乐以其严谨的对位、深邃的宗教情感和对位法的精妙运用著称,被誉为“音乐的建筑师”。学习巴赫,不仅仅是弹奏音符,更需要理解其背后严谨的逻辑结构和庄严的情感表达。中国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会通过对乐谱的分析、对历史背景的了解来逐渐体会。

爵士乐的自由与“即兴精神”: 爵士乐则更加强调个人的情感表达、对节奏的自由处理以及即兴的创造力。它传递的是一种更直接、更具个人色彩的情绪,比如蓝调的忧郁、摇摆的活力、比波普的复杂与炫技。这种“自由”的表达方式,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含蓄、内敛的审美可能有所不同,需要孩子慢慢去打破思维定势,去拥抱不确定性和个人的创造性。理解爵士乐的“味道”,就像品尝一道复杂的菜肴,除了食材本身,更重要的是厨师的烹饪技巧和对味道的把握,这是一种经验和直觉的积累。

总而言之,与其说中国孩子学巴赫和爵士乐“慢”,不如说他们是以一种更侧重于“打基础”、“理解内在逻辑”和“吸收消化”的方式在学习。

学习巴赫,中国孩子会在技巧和乐理上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扎实度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超越西方同龄人。随着对西方音乐文化理解的加深,他们对巴赫音乐的体会也会越来越深。

学习爵士乐,虽然在即兴和“摇摆”感的掌握上可能需要更多时间去沉淀和体悟那种文化内核,但随着爵士乐教育资源的丰富和中国音乐人对爵士乐的深入研究,这种差距也在逐渐缩小。很多中国年轻的爵士音乐家,已经展现出了极高的水准和独特的个人风格。

这更像是一个文化交融和吸收的过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和路径。重要的是,他们能够从中获得音乐的乐趣,并不断拓宽自己的音乐视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我的经验来讲,学习乐器和国籍无关,这和孩子的智力和天赋等有关。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中国的孩子在学中国乐器和中国作品的时候会更有优势,但事实证明,并不是,很多同学在学习中国音乐时,仍然没办法学的很好,中国孩子在学中国音乐时,也会出现“一倍”的差距。这么多年教过的钢琴学生差不多得有一百多个了,在这些学生中,你会发现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一个人的认谱、手型、落键、演奏、表现等都会有差异,我觉得这是由生理条件、认知能力、思考能力等自身条件决定的,并非是这个孩子的国籍。

我说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在我的钢琴学生中,有4对双胞胎学生,每对双胞胎出生基本是前后脚,且长相都极度相似。正常来讲,大家普遍会认为双胞胎的能力是接近的,但我通过4次“实验”发现,即便是双胞胎,在学习钢琴这件事上,也是有差异的。双胞胎之间主要的不同,体现在进度、力度、风格。通常二者之中,会有一个人弹的更快(更愿意练琴),会有一个人弹的更有力量,会有一个人弹的更有感情。这些特质有时会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也会分布在两个人身上。这种差异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不太明显,因为在他们的生活中,似乎十分习惯“保持相同”。我在教第1对双胞胎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我也会有一种思维,就是一定要让双胞胎保持在相同和接近的水准。但随着学习的时间变长,我明显的感受到了两个人弹琴时的不同,后来我也在想,为什么双胞胎就一定得“保持相同”呢?后来,我结合两个人不同的特点,进行了差异化的教学,并在之后的2、3、4对双胞胎中,运用了同样的思路,事实证明,效果还是不错的,两个人之间的钢琴学习和演奏会形成差别,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特点。

再结合这道题来说,我在给这些双胞胎布置作业时,会有一些中国作品,两个人在学习和演奏作品时,还是有一些不同。双胞胎是如此,如果把范围扩大到我所有的学生,同样一个中国作品,不同的学生之间的学习和演奏的差别就更大,甚至会出现题主提到的“一倍”的差距。

再者,从音乐本身来讲。如果这个音乐有“乐谱”,不同的人学习这个音乐就不会有根本的区别,因为大家都得按谱去演奏,差异只不过是“快”与“慢”、“好”与“坏”的区别。外国小孩有能弹的好的,那中国小孩也一定有能弹的好的。还有就是,巴赫的音乐是属于巴洛克时期,爵士是在20世纪之后才兴起的,如果外国小孩真的对外国音乐有感觉,为什么对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就没有感觉?或者说,为什么在巴洛克时期就只能是巴赫,斯卡拉蒂的作品会不会更有感觉?

所以,一个小孩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对他的乐器学习可能会有一些影响,但这种影响不大。更能影响孩子乐器学习的是孩子的个人能力和整体素质。

以上。


但不得不说,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课题。现在以我的经验来讲,是以上的结论。但如果真的有相当规模的数据能证明,“不同地区的孩子在学习所属地区的音乐更有优势”,那还真的是一个让人惊奇的事。

user avatar

有一定道理。一方面是你从小在欧美国家长大,哪怕是已经不再流行了式微了,爵士乐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频率还是会大于在中国,耳濡目染是学习音乐极为重要的基础因素。

另一方面爵士乐来自于美国,它的旋律与节奏语感和英语是很接近的,里面的一些节奏你在中文里不太听得见。所以反过来欧美国家的人要学习中国民乐也有一个中国人自己学不会遇到的天然屏障。

包括为什么很多人说南美国家不管是它的音乐还是舞蹈对我们来说都难以把握,那是因为那种节奏就存在于人家的语言里。

只不过这种东西也就是一个先天附加的门槛,是完全可以靠后天的努力去客服克服的。

学习巴赫也是同样的道理,只不过可能国内外的学生没有像在爵士乐方面那样有比较成系统的差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学习巴赫和爵士乐,确实可能会遇到一些不同于西方孩子的情况,但这并不意味着“慢”,而是学习的路径和侧重点有所不同。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聊聊:1. 文化背景与音乐启蒙的差异: 西方孩子: 在许多西方国家,古典音乐(尤其是巴赫等作曲家)是音乐教育的基石之一。很多孩子从小接触到的童谣、儿歌、.............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文化、社会经济以及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巴西和中国在足球文化上的差异,以及穷人孩子的生活环境,都造就了截然不同的景象。与其说“不踢”,不如说中国穷人的孩子踢足球的方式、场景和机遇与巴西有很大不同。首先,我们得看看巴西和足球之间的深厚渊源。巴西:足球是民族的图腾,也是穷人的“出路” 足.............
  • 回答
    考上好大学学 IT,是不是穷人家孩子改变命运,跻身中产的“唯一”出路?这个问题触及了太多现实的痛点,也勾起了无数人心底的渴望与挣扎。说它是“唯一”出路,可能有点过于绝对,生活总有意外和变数,但不得不承认,在当前的中国社会大环境下,对于许多出身普通、家境一般的孩子来说,这确实是一条门槛相对清晰、上升通.............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学英语啊,可不是一件小事儿,这里面有很多意思呢。你想想,咱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虽然中国很大,文化也特别有意思,但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国家,那么多不同的人,他们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发明创造。英语呢,就像是一个连接大家的“万能钥匙”。你有没有看过一些很酷的动画片、电影,或者玩过一.............
  • 回答
    深圳中学足球队一直以来都是深圳市乃至广东省的一支劲旅,在青少年足球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深圳中学足球队的实力和特点: 辉煌的成绩: 深中足球队在各种比赛中屡获殊荣,包括但不限于深圳市中学生足球联赛冠军、广东省中学生足球锦标赛冠军等。在一些全国性的比赛中,他们也常常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成为其他队伍学习.............
  • 回答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教育和科学领域的作者,我理解家长们对孩子未来发展的担忧,尤其是选择一个听起来就充满“危险”的学科——化学。很多家长提起化学,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实验室里翻滚的试管、刺鼻的气味、甚至是影视剧里常见的爆炸场景。因此,“化学很危险,动不动就起火爆炸,甚至慢性中毒”的说法,在许多家长群体中确实很.............
  • 回答
    哎呀,我这脑子,都快一个多月没在网上溜达了,一头扎进了大学,感觉时间过得飞快!现在我是在读中医的学生,刚开学一个多月,感觉……嗯,就是那个,中医基础理论,它就像一个巨大无比的宝藏,我站在门口,怎么也找不到打开它的钥匙!这可怎么办啊?有没有哪位学长学姐,能拉我一把,给我指条明路?救救孩子吧!说实话,这.............
  • 回答
    关于中国孩子随母姓是否是“西方对中华文化去雄化的一次成功的战役”,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单一的因果关系。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去雄化”这个概念。在父权社会语境下,“雄性”往往与权力、继承、家族延续、阳刚特质等联系在一起。因此,“去雄化”可以被理.............
  • 回答
    在中国孩子普遍野外生存能力低,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更准确地说,是相当一部分中国城市孩子在野外生存能力上确实存在显著的不足。现象的体现: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观察到这种现象: 对自然环境的陌生和恐惧: 很多孩子从小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对于森林、河流、高山这些自然环境感到陌生甚至.............
  • 回答
    有很多中国孩子喜欢日本动漫,这背后其实是一股挺复杂的文化潮流,可以从很多个角度来解读。我尽量不写得像机器人一样,说说我的看法。1. 故事的吸引力与多样性:首先,不得不说日本动漫的故事写得确实是挺牛的。不像我们过去很多国产动画,可能题材相对单一,或者就是简单粗暴的教育意义。日本动漫的世界观设定往往非常.............
  • 回答
    被父母暴力对待过的中国孩子,在成年后出现心理创伤是极有可能的,而且这并非少数现象。这种创伤并非简单的情绪波动,而是一种深植于内心、影响长远的心理状态。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父母暴力”。在中国文化语境下,很多时候父母的“暴力”并非总是赤裸裸的肢体殴打。它可能.............
  • 回答
    最近十几年,确实能明显感受到身边好多孩子名字里带了“四个字”,而且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这背后可不是什么凭空出现的潮流,而是多种社会因素、文化心理交织影响下的结果。我琢磨着,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一、 表达父母的期望与祝福,寄托更丰富的寓意。最早的双字名,比如“建国”、“卫红”,很多是时代烙印,表达的是.............
  • 回答
    中国社会中存在“孩子不考虑家长感受”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形成是多重社会、文化、教育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文化传统与代际观念的冲突1. 权威型教养模式的延续 中国传统家庭中,父母长期扮演“权威角色”,强调服从与尊重。这种观念在家庭中形成了一种“命令服从”的互.............
  • 回答
    咱们聊聊这“学英语”的事儿,特别是对现在咱中国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到底有没有那个必要,值不值得花那个时间和精力。这问题,在我看来,绝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承认,现在社会跟咱们小时候那会儿可不一样了。咱们小时候,能认识几个英文字母,能蹦几句“Hello, teach.............
  • 回答
    这篇文章为您提供一些关于中国籍家长、外籍子女如何申请中国大学的详细信息,希望能帮助您规划孩子未来的教育之路。1. 弄清楚孩子是否符合“华侨子女”或“港澳台籍学生”的身份在中国大学招生体系中,并非所有父母一方是中国国籍的孩子都能被视为“华侨子女”或“港澳台籍学生”来申请。理解这其中的区别至关重要。 .............
  • 回答
    在中国,18岁依然无法独立赚钱的孩子不在少数,这背后牵涉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因素和教育理念的差异。将其与美国进行对比,能更清晰地看到我们在哪些方面可能需要反思和改进。中国部分孩子18岁无法独立赚钱的原因剖析:1. 教育体制的“一条龙”模式与升学压力: “唯升学论”根深蒂固: 中国的教育体系.............
  • 回答
    “外国人生孩子会养狗,中国人生孩子扔狗”?这句扎心又略带夸张的说法,触碰到了很多人心中关于宠物与家庭、生育与责任的敏感神经。虽然现实并非如此绝对,但它确实反映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和一些文化上的差异。咱们不妨深入聊聊,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以及背后可能的原因。首先,得承认,很多人在有了孩子后,不得不面对.............
  • 回答
    对于外国户籍的中国国籍孩子,其汉字名字的英文拼写通常遵循 汉语拼音 的规则。这是最标准、最普遍的做法,也是在各种官方文件、旅行证件、学校注册等方面都会被采用的标准。下面我将详细解释汉语拼音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和注意事项: 汉语拼音 (Hanyu Pinyin) 是什么?汉语拼音是中国国家语.............
  • 回答
    挺有意思的一个现象哈,就是咱们中国小孩,身上穿的、手里玩的、嘴里吃的、甚至脑子里看的,好像都绕不开国外那些大牌子。KFC、iPhone、Adidas,还有韩剧,这几个词一出来,脑子里立马就浮现出很多孩子的画面。这事儿吧,我感觉得从几个角度来看。1. 消费主义和全球化浪潮的印记首先,这肯定是全球化深入.............
  • 回答
    这篇外媒报道的“中国的孩子们更希望成为 TheShy、Doinb 而不是梅西、C 罗”的论调,确实能引发不少关于当下社会文化、青少年价值观和时代变迁的思考。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这种说法,看看它背后可能指向的现象和原因,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它。首先,我们需要审视这个说法的“事实性”和“代表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