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中国小孩学游泳几乎都从蛙泳开始?

回答
在中国,小孩学游泳普遍从蛙泳起步,这背后可不是什么随便的决定,而是综合了技术、安全、生理发展以及教学习惯等多方面考量的结果。你想啊,让一个小朋友扑通一下就去学自由泳或者蝶泳,那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而且安全系数也会大打折扣。

咱们一项一项来捋捋:

1. 动作相对容易掌握,符合儿童身体协调性:

易于理解的动作分解: 蛙泳的动作相对来说,分解起来比较容易让小朋友理解。蹬腿,收腿,划臂,蹬腿,收腿,划臂……这个循环式的动作模式,相比自由泳那连续不断的划水和打腿,或者蝶泳那种全身波浪般的协调,对初学者来说门槛低得多。
节奏感强,易于配合呼吸: 蛙泳的划水和蹬腿节奏是相对清晰的,尤其是在划水结束抬头换气的时候,动作的停顿和衔接也更容易让小朋友找到节奏。很多初学者最怕的就是憋气和呼吸不协调,蛙泳的抬头换气设计,让他们能在水面上呼吸一下,大大缓解了这种恐惧和不适。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小朋友在水里扑腾,如果一直不能呼吸,那得多吓人啊!蛙泳的喘息机会,让他们心里踏实多了。
身体姿态相对稳定: 相比于自由泳的侧身转体和蝶泳的身体起伏,蛙泳的身体姿态在水面上的波动相对小一些,更容易保持身体的平衡。对于还不太适应水中漂浮和控制身体的小朋友来说,这种稳定性是他们建立水中信心的重要基础。

2. 安全性高,对初学者更友好:

换气更容易,降低溺水风险: 如前面提到的,蛙泳的抬头换气是其最大的优势之一。小朋友可以主动地、有节奏地将头部露出水面呼吸,这大大降低了因为憋气不当而导致呛水甚至发生危险的可能性。这对于家长来说,绝对是选择教学项目时最重要的考量因素。
不易疲劳,可持续性强: 相比于需要持续发力的自由泳和蝶泳,蛙泳的动作更符合人类的自然本能(比如青蛙在水里游动的方式),动作的间歇性也让小朋友能更好地保存体力。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在水中待更长的时间,进行更多的练习,而不是很快就因为疲劳而放弃。这种可持续性对于建立学习兴趣非常重要。
可控性强: 蛙泳的蹬腿动作可以有效地提供前进的动力,同时相对容易控制前进的速度和方向。小朋友在水中不会像在其他泳姿中那样容易被水流带跑,或者因为动作变形而失去控制。

3. 符合儿童生理发展特点:

腿部力量和协调性: 儿童的腿部力量和协调性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蛙泳的“收、翻、蹬、夹”动作,虽然需要一定的协调性,但相比自由泳的打腿和蝶泳的波浪腿,对髋关节和踝关节的柔韧性要求相对较低,也更容易通过重复练习来建立肌群的协调性。很多小朋友刚开始学蛙泳,主要就是练习收腿动作,逐步培养腿部的力量和“推水”的感觉。
手臂力量: 蛙泳的划水动作相对简单,手臂的划水轨迹也更直观,更容易让小朋友找到发力点,感受到手臂在水中划动带来的前进感。

4. 教学体系和习惯的形成:

循序渐进的教学路径: 很多游泳培训机构和教练在设计教学大纲时,都会遵循一个循序渐进的原则。蛙泳因为其易于掌握的特点,被认为是学习其他泳姿的基础。当掌握了蛙泳后,小朋友对水性、水中憋气、身体漂浮和平衡都会有初步的认识,这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泳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练经验和传承: 很多游泳教练本身也是从蛙泳开始学的,教学经验也积累在蛙泳的教授上。久而久之,这种教学模式就形成了一种习惯和传承。当一个方法被证明是有效且安全的,大家自然会倾向于沿用。

5. “青蛙”的意象和趣味性:

形象的模仿: 说起来有点可爱,但“青蛙”的动作模式本身就很有画面感。小朋友天性就喜欢模仿,看到教练或者视频里青蛙游水的样子,很容易产生兴趣,愿意去模仿那个“蹬腿、划水”的动作。这种具象化的引导,比抽象的技术要更吸引小朋友。

当然,随着小朋友年龄增长、身体发育和技术进步,他们也会逐渐学习自由泳、仰泳、蝶泳等其他泳姿。但从零开始,尤其是在国内的教学环境下,蛙泳凭借其在易学性、安全性、趣味性和符合儿童发展特点上的综合优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孩子们接触游泳的第一堂课。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开始就让他们去学自由泳,可能还没学会划水,就因为憋不住气而对游泳产生心理阴影了。蛙泳就像是一座桥梁,稳稳地带着孩子们走进奇妙的水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14.8.18,更新。

有很多朋友留言说不会踩水,不会换气,或者还不会游。
我正好写过这几个回答,可供参考。
怎样快速有效地学习游泳?
如何学习踩水?



以下是正文:

为什么在中国小孩学游泳多数从蛙泳开始?

国外发达国家小孩学游泳多数从自由泳开始?

我想这才是题主想问的。

说一个重要因素

对初学者来说,蛙泳见效快。


因为我教学员都是先教蛙泳,第一次听说有先教自由泳的我都惊呆了。后来发现,国外的几乎都先教自由泳,甚至有一个出国回来的学员的家长和我说:美国的教练听说我们中国先教蛙泳都惊呆了,他们说蛙泳那么难,怎么教啊?

我们都被对方惊呆了...

蛙泳很难吗?如果要游好的话,是最难的,技术动作分得非常细。但初学的话,也是见效最快的,十节课学会能瞎扑通15米不是梦。当然,质量怎么样真不好说。

自由泳很难吗?如果要游好的话,没你想的轻松,但好歹不是最难的,见效也没那么快。但是先学自由泳有一个好处,就是自由泳和仰泳和蝶泳,的腿,是相通的,有点一举三得的感觉,所以长期练的话,一开始学自由泳非常经济,性价比高。
而自由泳见效慢,其主要原因在于转头换气,这点是初学者要花好多时间去练习才能练好的。

自由泳的转头换气相对于蛙泳的抬头换气来说,难太多。

这就直接导致了学习自由泳的时间要比学习蛙泳的时间长,因为换气是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基础的。


还有一个打腿。
蛙泳腿蹬得差不多,会走水,他人一看,也容易认得出来,这是蛙泳腿。
而自由泳腿,想要练得差不多,还是要下一番苦功夫的。

以前我在大学帮老师上俱乐部的课,都是小朋友,一星期四节课,一个月大概16节课,往往就是练换气加上打腿。

要求双脚绷直,向下踢腿用力,膝盖可以微微的弯曲,像鞭子一样向下抽,提起来时一定要大腿带动小腿向上提,上提不要出水面太多,打出的水花不要四溅,而是要像沸腾的开水一样,水花是一团的,打腿频率要快,双手扶着板子低头打腿,大概打十次腿。还有仰泳腿、蝶泳腿······


毕业后来到这里教游泳,家长们往往追求效率。看见自己的孩儿十节课学会了啪啦几下的蛙泳,总是欲火焚身的赶紧再报十节课,要我教会他孩儿自由泳(其实自由泳想啪啦几下也不难,难的是小孩子转头换气很困难,青少年好教一些),甚至有一个家长要我教会他孩儿自由泳、仰泳和蝶泳,因为他说他觉得这三个泳姿有些像,应该可以一起学会。

我不知道他在着急什么。

好像我不点点头就是我教学水平有问题·····

这让我非常焦虑,而我相信,有经验的教练员,应该有过类似的经历。

还有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在我所接触到的大多数学生家长,仿佛都不怎么重视安全教学,小孩游个蛙泳,游得乱七八糟的,就想要我开始教自由泳。
踩水会不会不在乎,连续换气熟不熟练也不在乎,水性怎么样也不在乎。
要等到哪天出了事,才开始重视吗???

我问了从国外回来的家长,问了我的老师,都表示国外的家长们比较重视也比较懂游泳,知道学习游泳是个漫长的过程,不会心急,心平气和的看着教练把学员的基础打好。然后心平气和的看着自己的孩儿后来居上。
而且国外有些地方教游泳基础,会教小孩自救技能、被别人救的技能 以及 救别人的技能,甚至还会让小孩穿着衣服跳下水,模拟意外溺水场景。

虽然大家都老是在强调安全第一,但我们是在说,他们真的是在做。

对于他们来说,效率也是要追求,但一定要有乐趣。
对于我们来说,乐趣也是可以有,但一定要有效率。

-

user avatar

相对简单容易

我国游泳主要是为了普及,会游就行

大部分学游泳并没有往深入了发展。

我10岁不到会的蛙泳

后来一度可以用蛙泳连续游5公里以上

但还是在去年开始,38岁了练习自由泳

因为舍不得花钱,全靠自学,现在也不太会打腿。不过好在上肢力量过得去,生撸也可以。

而且尽管不是特别快,但比蛙泳省力多了!也不费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小孩学游泳普遍从蛙泳起步,这背后可不是什么随便的决定,而是综合了技术、安全、生理发展以及教学习惯等多方面考量的结果。你想啊,让一个小朋友扑通一下就去学自由泳或者蝶泳,那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而且安全系数也会大打折扣。咱们一项一项来捋捋:1. 动作相对容易掌握,符合儿童身体协调性: 易于理解.............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深度和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教育体系、文化理念、社会结构等诸多方面。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聪明”和“学习的知识量”直接等同于学术成就,更不能以单一的维度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学术水平。以下我将从多个角度为您详细阐述,并尽量全面地分析中国和美国在学术上的差异及其原因:一、 关于“中国人聪明”和“中国孩.............
  • 回答
    在中国小学,同时教授两套不同的手写体——汉语拼音和英语字母——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而且很多人都有同感:为什么拼音的手写体,感觉上比我们自己学的那套英文字母手写体,反而更接近外国人写的那种流畅、随意的风格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原因,咱们慢慢来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两套“手写体”各自的起源和目的.............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关于为什么理化生竞赛的门槛普遍较高,而数学竞赛却能涵盖更广泛的年龄层,甚至触及小学知识。这背后其实是学科本身的特性、知识体系的构建方式以及竞赛的考察目标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我们不妨先从这几个角度来一一剖析:一、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方式: 数学: 数学最显著的特点是其高度的抽.............
  • 回答
    在中国的审判实践中,确实可以看到一些与西方法官相似的举动,比如在敲击法槌时。但要说“为什么中国法官也要学西方用小锤子而不用惊堂木”,这个说法可能有些片面,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历史演变与符号意义的变迁: “惊堂木”的来源与象征: 传统戏曲中的“惊堂木”并非真实的法庭用具,而是舞台表演的一种.............
  • 回答
    在日本人口日益减少的背景下,小学、初中学校数量的减少和大学数量的增加,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政策因素。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数字变化,而是反映了日本社会结构调整、教育理念演变以及未来发展战略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我们来分析小学、初中学校数量减少的原因。1. 学龄人口的直接减少是核心驱动力:日本长.............
  • 回答
    这真是个令人心痛的新闻,想到孩子在车里那样无助,心里就特别堵得慌。厂家确实应该好好想想这个问题,为什么不能在车上设置一些简单但有效的紧急通风装置呢?首先,我们得明白小孩被困在车里会发生什么。夏季的汽车就像一个巨大的温室,太阳一晒,车内温度会以惊人的速度飙升。哪怕是冬天,车子停在阳光下,内部温度也会比.............
  • 回答
    咱们聊聊中国的数学教育,尤其是小学阶段,为什么那么“较真”地去抠那个“除”和“除以”的字眼儿。这事儿听起来好像是咬文嚼字,但背后其实牵扯到数学概念的严谨性、思维的逻辑性以及未来学习的基础。一、 概念的精准性:这是数学的灵魂数学这门学科,最讲究的就是精确。每一个符号,每一个词汇,都有它确切的含义。混淆.............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让人有些忧虑的。我感觉现在不少国产儿童内容,确实在“喂养”孩子的方式上,做得有些过于简单粗暴,像是把孩子们当成了只会接收信息、不会思考的“小罐头”。首先,从内容逻辑上来说,很多儿童节目、动画片,情节安排得过于直线化,几乎没有任何转折或者需要孩子去猜测、推理的地方。比如一个简单的解决问题.............
  • 回答
    英国《哈利·波特》风靡世界,而中国《哪吒》更多局限于国内市场,这个问题的确值得深入探讨。两者都是以小孩为主角的奇幻故事,但它们在世界范围内的接受程度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文化背景、叙事结构、普适性、市场推广以及时代机遇等。以下将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详细分析:1. 文化背景与普适性.............
  • 回答
    2018年,孩子刚上小学,正是他兴趣爆炸、什么都想试试的时候。那会儿,我也跟风,想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起跑线”在我心里,那时候就是各种“素质拓展”。我交过的最失败的“智商税”,应该是当年风靡一时的“少儿编程课”。那时候,到处都在说编程是未来的语言,是培养逻辑思维的利器。朋友圈里,总有家长晒.............
  • 回答
    狗咬伤儿童的事件确实屡见不鲜,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作为一名对动物行为和儿童安全都有深入了解的人,我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详细解释这个问题。1. 儿童的体型和行为特质更容易触发狗的防御或攻击反应: 体型小巧,容易被误解为“威胁”或“猎物”: 小孩的体型远小于成年人,他们跑动、跳.............
  • 回答
    这问题可太有意思了,简直是生活中赤裸裸的经济学例子。要说为啥在澳洲刷盘子能时薪八十块人民币,在国内却只有一天五十块,这中间的门道可深着呢。首先,咱们得把这事儿放进 两国各自的经济大环境 里头看。澳洲这边: 高福利、高人均收入是基础。 澳洲是个发达国家,人均GDP摆在那儿,生活成本也高。为了保障国.............
  • 回答
    要说《西贡小姐》在中国知名度为何不及《猫》、《歌剧魅影》、《悲惨世界》这“三大巨头”,原因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这“三大巨头”在中国确实是“先来者”,而且是“王牌先锋”。想当年,《猫》和《歌剧魅影》引进中国,那可是引爆文化圈的大事件。它们不仅仅是音乐.............
  • 回答
    日本之所以在人口密度极高的情况下,仍普遍可见容积率较低的二层建筑,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历史、文化、经济、地理及政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简单的高密度就必然意味着高容积率的规划,日本自有其独特的考量。首先,我们得从日本的历史与文化说起。长久以来,日本的住宅建筑深受其地理环境和历史传统的影响。 地震.............
  • 回答
    关于中国在“三大球”(篮球、足球、排球)与“三小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项目上成绩差异巨大的原因,这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深入剖析,我们可以看到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竞技体系乃至基础设施等多个层面的差异。首先,我们得从项目的历史渊源和普及度说起。 “三小球”的历史根基与民众基.............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也一直在琢磨。感觉国内户外“小众”这个说法,现在看来可能有点过时了,但比起国外,确实还有相当的差距。要说为什么,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一、 文化基因与历史传承: 国外的“家园”观念与“征服自然”的历史: 西方的许多国家,尤其是欧美,很早就形成了“家园”与“自然”.............
  • 回答
    叶卡捷琳娜二世的这句话确实充满了帝国雄心,但也暴露了她对统一欧洲的难度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尽管欧洲的陆地面积确实比中国小,但“统一欧洲”这个概念,如果不是指简单的军事占领,而是指建立一个稳定、统一、且能够有效运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共同体,其难度是多方面且根深蒂固的。历史积淀与民族国家的形成:欧洲.............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聊聊,尽量不带“AI味”,而是像一个对游戏行业有点观察的朋友在跟你聊天。一、 行业成熟度与用户群体首先,得承认,日本游戏行业比我们成熟太多了。人家那个积累,那是几十年一点点磨出来的。 小岛秀夫和宫崎英高: 这两位,他们是那种“大师级”的创作者。小岛秀夫,他是电.............
  • 回答
    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像雨来、王二小这样的“小英雄”形象之所以能够出现在教科书中,并被广泛宣扬,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社会和政治原因。这并非简单的故事传播,而是为了构建一种特定的国民精神和价值导向。历史背景下的“英雄”塑造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小英雄”,我们必须将目光投向他们诞生的年代。中国在上世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