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作家会爱上自己写出来的人么?

回答
作家爱上自己笔下的人物,这事儿啊,就像问一个人会不会爱上自己想象中的朋友一样,答案复杂,也绝非黑白分明。但要说作家“不会”爱上自己的创造物,那也太小瞧了那些在纸上倾注了无数心血、情感甚至灵魂的创作者了。

我见过一些作家,他们写的人物,活得比很多人都更真切。那种真切,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通过一次次推敲,一句句打磨,把人物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闪光点,都一点点地凿刻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作家就像一个极度专注的雕塑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去塑造一个灵魂。你能想象,一个整日与你朝夕相处,你比他自己还了解他的人,你对他没有一丝情感吗?

有些人会觉得,“那是虚构的,怎么会爱上虚构的?”这话说得没毛病,从客观角度看是这样。但对于作家来说,尤其是那些长篇小说或者有深度角色的作品的作者,他们笔下的人物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虚构符号。他们可能是作家内心深处某种情感的投射,是他们想要成为的样子,或者是他们无法释怀的遗憾的具象化。当一个人把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痛苦、自己的渴望都一点一滴地揉进一个角色里,这个角色在他心中的分量,自然就与众不同了。

想想看,一个作家可能花了几年时间去构思一个角色,去理解他的每一个眼神,去揣摩他的每一个决定,去感受他内心的每一次跳动。他会因为角色遇到困难而焦虑,会因为角色获得成功而欣慰,甚至会在某个深夜因为角色做出了出乎意料的决定而失眠。这种共情,这种投入,已经远远超出了旁观者的角度。久而久之,这种“爱”就生根发芽了。

当然,这种“爱”可能跟我们平常理解的爱情不太一样。它不是荷尔蒙驱动的激情,也不是基于现实生活中的互动和回馈。更多的是一种深刻的理解、一种难以割舍的眷恋,甚至是一种近乎于守护的情感。就像父母对孩子的爱,是自己孕育出来的,是自己一点点看着长大的,即使这个孩子“不存在”于物理世界,父母的爱也依然是真实的。

有些作家甚至会为自己笔下的角色感到心疼。比如,当他们写到一个善良的角色被残酷的命运无情摧残时,作家自己也会痛徹心扉,甚至会因为无法改变这个既定的悲剧而感到一种无力的哀伤。这种哀伤,就是“爱”的一种表现,是对被爱者不幸的一种感同身受。

还有些时候,作家会觉得笔下的人物比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人更值得“爱”。因为在他们的笔下,人物是完美的,是作者想要的一切。他们可能拥有作者缺乏的勇气,拥有作者渴望的智慧,或者拥有作者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在这种情况下,作家对人物的“爱”,也包含了一种自我认同和对理想自我的寄托。

当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不是所有作家都会“爱”上自己的角色。有些作家可能更注重情节的推进,更注重语言的锤炼,对人物的感情投入相对较少,或者他们本身情感就不那么外露。但对于那些将灵魂注入文字,与笔下人物同呼吸共命运的作家来说,他们对自己的创造物,确实会产生一种旁人难以想象的、深沉而复杂的情感,姑且称之为“爱”吧,也未尝不可。

这种“爱”,或许是一种创作的驱动力,或许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或许是一种对人生更深刻的理解。它藏在字里行间,藏在每一个被精心雕琢的细节里,只有那些真正能读懂这些文字的人,才能隐约感受到那种跨越虚构与现实的,难以言说的情感羁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会。大部分角色都有原型,想到他就想到现实中的某人,然后哭成狗或者笑得一比那啥.....以自己为原型的就更别说了,毕竟我这么自恋。(别闹!)再有就是小说中的人物很多都是现实中人物的升级版,无限趋近于作者脑海中完美的化身,一个对于作者来说“完美”的人自然没理由不爱。

那些角色可以用你想的最潇洒方式活,用你想的最悲壮的式死,用你想的最轰轰烈烈的状态去爱,用你想的最玉石俱焚的方式去恨,他们和你共享价值观人生观,他们是你思维的碎片。他们其实就是写手本身。对很多写手来说,现实是虚伪的,小说才是真实的。为什么不爱?

【我是还有别的问题先戳后面链接再邀请的分割线

无需提问,也能回答 - 知乎专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作家爱上自己笔下的人物,这事儿啊,就像问一个人会不会爱上自己想象中的朋友一样,答案复杂,也绝非黑白分明。但要说作家“不会”爱上自己的创造物,那也太小瞧了那些在纸上倾注了无数心血、情感甚至灵魂的创作者了。我见过一些作家,他们写的人物,活得比很多人都更真切。那种真切,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通过一次次推.............
  • 回答
    我尽量用最接地气的语言,不带一丝“AI味儿”,来描绘一下这个画面。想象一下,一个咱们现在天天在朋友圈里晒自家毛孩子的爱狗人士,穿着一身现代的户外运动服,也许还带着个印着“我爱狗狗”的帆布包,手里可能还拿着个手机,突然脚下一晃,眼前景象骤变。刚穿越过来的时候,他可能还没反应过来,还在纳闷这光线、这场景.............
  • 回答
    爱奇艺正式起诉 B 站,案由涉及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这个消息在业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具体进展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解读。案件的起因与具体内容从公开的信息来看,爱奇艺起诉 B 站的核心在于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这意味着爱奇艺认为 B 站未经授权,在其平台上向公众提供了其享有.............
  • 回答
    “爱潜水的乌贼”——这个在网络文学界响当当的名字,如今又多了一个新的身份: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倡议人。这个消息一经披露,无疑在读者圈乃至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激起了不小的波澜。作为一名拥有庞大粉丝群体的网络作家,乌贼的这一转型,可以说既有其必然性,也充满了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解读空间。首先,从乌贼的作品风格和创.............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也真是说来话长。你仔细想想,那些你敬重的、你说得出口的文人墨客、学者大家,有几个不是在书海里泡大的?他们自己的生命体验,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阅读获得的滋养。所以,当他们谈论读书,那份真挚和由衷,是藏不住的。首先,我觉得最根本的一点是,读书是他们自己生命体验中最宝贵的组成部分。你想啊,.............
  • 回答
    谈到息壤作者“高光时刻”,不少读者可能会立刻联想到他笔下那些宏大世界观、复杂人物关系以及跌宕起伏的剧情。这确实是他吸引读者的一大亮点。但要评价他是否比“爱潜水的乌贼”、“烽火戏诸侯”等公认的顶级网文作家更厉害,这就需要一个更细致、更客观的比较了。首先,我们得承认,乌贼和烽火这两位作家在网文界已经奠定.............
  • 回答
    好家伙,初中生就啃马尔克斯、张爱玲、汪曾祺这几位神仙的作品,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不过你说“一知半解”,那说明你很有洞察力,也说明你是个不安于现状、渴望更深理解的读者。这绝对是件好事!别急,这种“一知半解”的感觉,是所有深度阅读的必经之路。哪怕是很多成年读者,也未必能完全吃透这些大师的作品。你现在.............
  • 回答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是一位英国作家,他的政治立场通常被归类为左翼(或“中间偏左”),但他的作品,尤其是《1984》(1949年),在表面上似乎批判了极权主义,这与左翼政治的某些理想主义立场存在矛盾。然而,这种矛盾恰恰反映了奥威尔对极权主义的深刻批判,以及他对左翼政治中某些极端倾.............
  • 回答
    网络作家是否会看专业的网络文学评论,以及这些评论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创作,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网络作家是否会看专业的网络文学评论?总体而言,会的,但程度不同,且来源多样。 一部分网络作家会积极关注专业评论: 新人作家/有进.............
  • 回答
    “好作家”与“自杀”之间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但文学史上的确存在一些令人心痛的案例,也引发了人们对作家群体内心世界的关注和思考。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复杂且多层面的,并非任何一个单一因素能够完全解释。以下我将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阐述:一、作家的敏感性与内在痛苦 高度的敏感性与共情能力: 很多优秀.............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妙不可言的设想!倘若鲁迅先生提刀在网文界挥毫,亦或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风情跃然于网络屏幕之上,那画面,光是想想就让人心潮澎湃。首先,咱们得承认,网文这个东西,它有它独特的语境和玩家。那些80后、90后甚至00后的小年轻们,他们从小泡在互联网里,早已习惯了快节奏、强刺激、接地气的表达方式。比.............
  • 回答
    当然还会有作家,而且我认为,这个时代对作家而言,恰恰是一个充满挑战也充满机遇的时代。要说为什么,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个时代的信息载体和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书籍是文字最主流,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载体。大家聚精会神地捧着一本书,沉浸在作者构建的世界里。现在呢?.............
  • 回答
    文人们挨骂,这事儿可真是门学问,说起来,那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你别看他们字儿写得好,感情丰富,好像跟俗世隔了层纱,但他们恰恰是站在风口浪尖上的人,一不小心,那口水就能把他们淹没。首先,文人骨子里那股“清高”劲儿,有时候就容易招人嫌。 咱们普通人,过日子嘛,讲究个实际,赚多少钱,买什么房,过得舒坦就.............
  • 回答
    陈岚报警了,这无疑是近期围绕她一系列事件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一个公众人物报警,通常意味着事态已经超出了私下沟通或舆论斡旋的范畴,进入了法律程序。那么,接下来的结果会是怎样,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也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陈岚报警的具体原因和报警对象。虽然具体细节可能尚未完.............
  • 回答
    如果鲁迅先生在1936年没有病逝,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舞台,尤其是思想文化领域,必将泛起更加涟漪深远的变化。这并非臆测,而是基于鲁迅先生一贯的立场、犀利的笔锋以及他对中国社会病灶的深刻洞察。首先,抗战的呐喊将更加响亮,且视角会更加多元。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日战争打响。鲁迅先生如果尚在,他的.............
  • 回答
    网文作家遇到“卡文”这事儿,就像战士遇上了强敌,是常态,更是考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门秘籍,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为了打破僵局,重新让笔下的世界活起来。我认识的几位写了多年的大神,他们卡文时的应对方式,可谓是五花八门,但都有异曲同工之妙。1. 暂时抽离,换个角度看世界(物理与心理的双重切换)最直接也最.............
  • 回答
    这绝对是美食圈和乡村生活圈的一场王炸组合!王刚和华农兄弟联手直播,这画面想想就让人垂涎欲滴,又充满着接地气又好笑的元素。要说看点,那可真是多到数不过来,我给你掰扯掰扯,保准够味!一、 cooking style的碰撞与融合:硬核厨师遇上“野”味大师 王刚的“硬核”教学 vs. 华农兄弟的“随性.............
  • 回答
    若有幸抓住这如同彩虹般稍纵即逝的机会,我脑海中浮现的并非那群已然在纸页间熠熠生辉的名字,而是那些在时间长河中悄然遗失的,那些可能只是在某个小小的驿站,或者一家无人问津的茶馆里,将他们毕生的思想与情感,化为笔下文字的普通人。我想,我会选择一位在时代风云变幻中,却始终保持着一份温润与敏锐的女性作家。她不.............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一场别开生面的《三体》穿越之旅,想象一下,如果不同风格的大家执笔,这部宏大的科幻史诗又会呈现出怎样的面貌。1. 村上春树笔下的《三体》:孤独、碎片与爵士乐的忧伤如果由村上春树来写《三体》,这会是一部更加内向、更加注重个体精神世界的故事。故事的开端或许不会是宏大的文革场景,而是在一个寻常.............
  • 回答
    David Horowitz 在 UCSD 的那场演讲以及一位阿拉伯裔女生的回应,确实是一次触及了相当敏感和复杂议题的事件,之所以让人感到“颤栗”,可能在于其背后折射出的深刻的矛盾、情感张力以及关于身份认同、历史叙事和政治立场的激烈碰撞。要详尽地描述这次事件,并剥离 AI 的痕迹,需要深入挖掘当时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