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欧洲人人高马大都买微型车,为啥中国人人小还要买大车呢?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其实这里面藏着不少文化、经济和实际需求上的差异,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先说说欧洲人买微型车这事儿。这可不是因为他们“人人”都小,其实欧洲人整体平均身高在全球也算比较高的,但他们选择微型车,背后有几层逻辑:

1. 油价和环保意识: 欧洲的油价一直比咱们高不少,而且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小排量、低油耗的微型车能大大节省日常开销,而且在碳排放方面的顾虑也更少。对于很多欧洲人来说,汽车更多的是一个交通工具,而不是身份的象征,所以能代步、省钱就行。

2. 城市环境和停车: 欧洲很多城市,尤其是老城区,街道普遍狭窄,建筑密集,停车位也非常紧张。微型车尺寸小巧,在这些地方穿梭自如,也更容易找到停车位。想象一下,在一个只有几百年的老巷子里,开一辆大SUV,那画面估计挺“壮观”的。

3. 用车习惯: 很多欧洲人可能更依赖公共交通,汽车更多的是在周末外出郊游、短途旅行或者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使用。日常通勤可能坐火车、公交就够了。所以,他们不需要一辆空间巨大、功能全面的车,一辆能满足基本出行需求的微型车就绰绰有余了。

4. 汽车文化和历史: 欧洲汽车工业起步早,很多经典的小型车品牌,比如大众甲壳虫、菲亚特500,本身就带着一种复古、时尚、个性的标签。消费者购买这类车,除了实用性,还有一种情怀和品牌认同。

那么,为什么反观咱们中国,即使人人也都普遍认为中国人平均身高不如欧洲人(虽然这个差距在缩小),但市场上大尺寸、SUV车型却异常受欢迎呢?这背后原因同样复杂:

1. 面子文化和象征意义: 咱们文化里,“大”往往和“气派”、“有面子”、“成功”这些词挂钩。尤其是在一些社会交往和商务场合,开一辆大车,给人的感觉更稳重、更体面,更能代表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价值观。

2. 家庭结构和载物需求: 尽管现在提倡二胎甚至三胎,但不少家庭仍然是三代同堂或者需要经常载着老人、孩子出行。大空间能让全家人都坐得舒服,而且长途旅行或者购物时,后备箱空间也至关重要。大尺寸车型,尤其是SUV,能提供更好的视野和通过性,对付我们多样化的路况也更从容。

3. 道路环境和消费升级: 虽然欧洲很多城市道路狭窄,但中国许多城市的道路建设也在飞速发展,而且不少城市的平均路宽可能并不比欧洲城市差。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消费者有能力和意愿去购买更大、更舒适、配置更高的汽车。这种消费升级的需求,自然催生了对大尺寸车辆的偏好。

4. 政策和市场导向: 过去一段时间,为了促进汽车消费,不少地方对小排量车型可能有一些限制(虽然现在大部分取消了),而对大排量或特定类型的车辆给予了支持。而且,汽车制造商也看到了中国消费者对大尺寸车型的喜爱,自然会加大这类车型的研发和投放力度,形成了市场供需的良性循环(或者说被引导)。

5. SUV的综合优势: 现在的SUV之所以火爆,不光是尺寸大,它还结合了轿车的舒适性和越野车的通过性,满足了很多人“一车多用”的需求。无论是城市代步、周末撒野,还是应对雨雪天气,SUV的适应性更强,这种全能型的产品力自然受到青睐。

所以,回到“人人”这个词上。 欧洲也不是所有人都只开微型车,他们也有SUV、也有MPV,只是微型车在他们整体汽车消费中占的比重可能更大一些,更具代表性。同理,中国也不是所有人都买大车,也有很多年轻人喜欢小巧灵活的车型,比如一些两厢车、小型SUV或者电动车。

但从整体的市场趋势和消费者的主流选择来看,欧洲人倾向于更实用、更经济的微型车,而中国人则普遍更偏爱空间大、配置高、看起来更“有气势”的大尺寸车辆。这背后是不同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价值观以及市场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

简单来说,欧洲人开车是为了“解决出行问题”,而中国人开车,可能除了解决出行问题,还要兼顾“解决面子问题”、“家庭幸福问题”、“装载能力问题”等等。这就像你请客吃饭,欧洲人可能觉得家常便饭好吃就行,中国人可能觉得得准备一桌丰盛的大餐才显诚意一样,都是对“好”的定义不同,对事物的优先级排序不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显示回答被投诉限流,部分内容已修改。

...........................................................................

我还在卖车的时候,见过两次客户拿着卷尺到4S店买车。

一个横着量车宽,一个趴在车底量离地距。前者告诉我他们家住在村子里面,农村建房没规划,两栋房子盖得很近,车太宽过不去。后者则是家门口有个超陡的斜坡,如果底盘不够高会磕到。

就跟金字塔一样,他们是最极端的需求,但是背后有更多人的现实需求。每个人买车都会把自己的生活背景无形的带入买车诉求中,比如这后座爸妈坐的会舒服吗?这底盘能过家门口那片烂路吗? 尤其是国内买车的大部分是家庭使用,而不是为了个人,车内空间都是绕不过去的门槛。少的一家3口,多的一家5口甚至7口,难道不用为家里的长辈多考虑吗?

我在城市4S店和县城4S店都工作过,真实接触过很多买车还是来源于父母的支持,最后签合同很多父母也会过来最后确认。说到底,车不是为你一个人买的,而是整个家庭一起用的,国内的家庭结构决定了车的大小。(还不包含不少消费者还要拉货的特殊需求)

家轿和SUV都会带入家庭概念。

国内一些汽车媒体有时候也是幼稚得可笑,看到别人买车时想要买大的,就把别人想的非常猥琐,就觉得国人喜欢买空间大,底盘高的车是被媒体和厂家带歪的。在他眼里,都是汽车评测媒体天天在文章里吹哪个哪个车空间大,哪个哪个车底盘高,客户被潜移默化的影响了。甚至分析车身越大,占用城市道路资源越多,希望政府限制车的大小,以此来为城市的停车环境得到改善。

第一条我是先做汽车媒体,然后再去底层的。可以很明确的说,他太高估汽车媒体的影响力了,买车人和爱车人完全是两个概念,绝大多数的消费者即使买车也根本不关心汽车媒体说了些什么,其实连底下汽车行业的都很少有人看。对于国人,买车跟手机一样,纯粹的需求而已,就像真正会在知乎汽车板块回答问题的,大多是圈内人或者对汽车感兴趣的,而绝大多数买车人并不关注。不信可以问4S店或者路边的维修店的朋友,真有几个人看车评和汽车行业新闻的?

可悲的是汽车媒体人画地成牢,以为圈子就是所有汽车消费者,那种洋洋得意让我觉得莫名其妙。

第二条为了解决城市道路资源缩小车身,简直跟说笑一样。难道以后每个车企都要出城市版和农村版两个配置?农村版的不许进城?

最反感一些汽车媒体说车小好,车小才是消费理性的象征,好像买大车就是脑残一样。这次还有个在汽车圈“”很牛逼“”的网红自媒体跑来知乎说这个事,让我特别无语。车买大买小都有刚需在那里,我承认将来车会越来越小,但是原因绝不是消费理性了,而是中国人口结构变化了。

中国式家庭从7口之家变成5口之家,最后变成3口之家,空间不再需要那么大。车的消费门槛越来越低,以前要花30万买车,而每个人一年才赚1万块钱,而现在年轻人工作一年就能买一辆QQ,不再需要考虑家人的乘坐需求。正是这些客观上不可逆的原因才是推动车辆小型化的根源。

拿国外的用车买车习惯来证明自己国人汽车消费观有问题,不深层次了解双方的经济和家庭结构差异,这种车小好的逗比理论还是去互相吹捧的汽车圈说吧,别来知乎丢人了。

.......................................................................................................................................

2018年某头部车评人写了一篇文章,通过国外人喜欢开小车来证明中国人买大车是错的。尤其农村人傻钱多,要求为了解决城市道路资源缩小车身,这些人为了吸引流量还特地跑来知乎发文宣传,所以我写了这篇。

看到欧洲人都开小车,就觉得中国人买大车人傻钱多的氛围一直是汽车媒体圈的政治正确。我当时就觉得很可笑:只因为别人汽车行业比我们成熟,就要求全盘接受甚至否认国内客户的消费需求。说到底就是不了解市场,不了解用户。

让这些人长期把控着中国汽车媒体的话语权,是我们的悲哀。

user avatar

大兄弟,你知道在欧洲的极端路况下是怎么泊车的吗?

了解一下什么是真正的侧方停车

欧洲人对驾驶感的要求很高,这也是为什么欧系车相对来说底盘更扎实,尤其钟爱手动挡,通常来说,两厢轿车外形更为动感,不但节省停车空间,而且操控性更好,掀背式的设计使得后备厢空间也更为灵活

而欧洲流行的其他车型,旅行车,SUV,MPV,也都是两厢设计。三厢轿车的设计在欧洲只有少数豪华车使用,所以车型比较长的大车(超过4.8m)在这里一点都不好使,连中型以上的城市SUV都卖不好,就别说更大更长的皮卡、全尺寸SUV了

试想一下,一个身高近两米,体重快200斤的欧洲男人,开个smart之类的迷你车,是怎样的一个画风?

没错,说得就是你--唠嗑!(R.I.P for Kobe)

我科当年曾经做过Smart的代言人,大家应该还记得吧?

那时还是瘦版的科比,而不是后期的禾斗比,车内空间看起来还挺充裕的


那欧洲人为什么偏爱小型车?原因很简单,都是被逼出来的。抛开消费观念、环保意识不说,看看地图我们就能知道客观原因

在意大利的罗马,它是奔驰麾下的小型车品牌smart在全球销量最大的市场,1998年以来在这里累计销售的smart已突破10万辆。在罗马的街头,经常可以看到三、四辆smart扎堆停在一起。这些道路情况对于汽车大规模普及后已经显得拥挤,自然也就成了小型车的天下

由上面的地图可以感受到,罗马街道的密集程度,由于国外对于基建工程不太感冒,很多道路都是过去几百年修修补补维持下来的,也没什么重构规划可言

为了使罗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尽可能保持原貌,这里的所有建筑是不能轻易改动的,街道基本保持了中世纪的格局,所以,他们必须在这种道路环境下寻找最适合自身的用车选择

所以,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由于大多数城市历史悠久,有很多古老的街道和老建筑,街道也异常狭窄,因此他们钟爱小车原因也大抵如此。他们国家满大街跑的以两类车为主,一类是旅行车,另一类就是像高尔夫、POLO这样的A级或A0级两厢小车




美国人喜欢开大皮卡、大SUV,所以美国人懂车!
欧洲人喜欢开手动挡、两厢车,所以欧洲人懂车!
中国人喜欢开长轴车、中SUV,所以中国人不懂车?

对于这样的言论我一向是呲之于鼻、不屑一顾,哈哈~在选车方面,我们中国人根本不需要妄自菲薄,要相信人们的智慧

如果你每天都跑在这样的街头小路,你用脚指头想想都知道该选什么车,根本就不需要多么懂车

欧洲的绝大多数城市的格局基本在工业革命时代就已经定型,如果去到像罗马、伦敦、巴黎这样的历史名城,甚至让人感觉来到了古老的中世纪。城中道路狭窄且纵横交错,异常复杂。在这种路况下,也只有小车游刃有余,而且停车也方便

也许用国外的道路,大家没有那么直观,我拿一张中国老城区的图片,大家应该有代入感的吧,给你一辆汉兰达,能10分钟内找到停车位算你赢!

如果你90%的时间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行车、泊车,你会怎么选车?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欧洲很多车的前后保险杠都不是与车身同色的,而是相对最便宜的黑色塑料件,这是因为要停进或开出狭窄的停车空间需要前挤挤后撞撞,保险杠有点擦痕大家也都不会太心疼。如果在平路上,大家也都心照不宣地不拉手刹,于人方便于己方便。

在极端短的侧方停车位,你甚至需要用这样的漂移法来停车,了解一下



至于为什么中国人买大车?

其他答案都回答了很多了,包括家庭因素、人均拥车率低、一车多用等主要原因

还有我想问问,我们中国地大物博、物资丰富,而且作为基建狂魔,一二三线城市的行车环境已经做得很好,难道不能轻松容纳大家对于大车的需求?我们国家曾经落后过,难道2020年的今天就不能稍微提高一下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我们也不奢望能像老美那样住大house、开大皮卡,但起码一辆中型车、中型SUV,我们咬咬牙还是能拥有的。

难道非得像欧洲老哥那样挤在一辆小车里才够过瘾?莫非我有120平米大三房不住,要去住40平米的鸽子笼?

我发现,一旦涉及中外的对比,就存在一种广泛的双标,一种骨子里的自卑作祟,一种x久了起不来的赶脚:

  • 中国人开SUV就是伪需求浪费,老美开大SUV就是霸气懂车;
  • 中国人开小两厢就是空间局促,老欧开小两厢就是操控极致;
  • 中国人开豪华车就是虚荣装逼,老外开豪华车就是历史底蕴;

不多说了,你开心就好~



欧洲地区的汽车发展趋势

众所周知,欧洲对于汽车尾气排放的环保要求是世界最严格的地区之一,所以他们对于新能源化的决心特别强烈,新能源汽车的增长迹象从去年开始已经显现。2019年,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56.42万辆,同比增长了38.9%。

其中德国跃升为继中国、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新能源市场。德国政府预计到2030年,德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能达到700万~1000万辆。德国是汽车发源地,也是欧洲汽车工业的中心,囊括奔驰、宝马与大众等全球顶尖汽车厂商,中国动力电池厂商想打入欧洲市场,其实就是打入德国市场

2018年7月9日,宁德时代(CATL)与德国图林根州政府签署了投资协议,宣布在埃尔福特建立电池工厂,投资2.4亿欧元,计划于2021年投产,2022年达到产能14GWh。去年法兰克福车展,宁德时代欧洲区总裁说:“今年IAA车展的三大主题是:电动化、电动化、电动化。”可见外国人也知道,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

中国汽车产业链极其发达,世界工厂不是空虚的口号。我们在燃油车时代虽然没有汽车的核心技术,制造不了顶级的发动机、变速箱,但是新能源汽车也不需要这些啊~ 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是电池!

今年5月,在中国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排名中,宁德时代、比亚迪、LG化学分别以1.59GWh、0.39GWh和0.37GWh包揽前三。配套上海特斯拉车型的LG化学超越了松下升至第三位,后者装车量为0.28GWh。宁德时代已经和LG、松下并称,成为了全球Top级别的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去德国建厂,德国总理默克尔都表示欢迎宁德时代带来德国没有的技术。

宁德时代的炫技作品之一,就是和小鹏汽车共同开发的小鹏P7,其电池包高度仅为110mm,超越了特斯拉Model 3的120mm,并在这样的电池包高度的情况下,做到了80.9kWh的超大电量,能量密度达到了170Wh/kg。最终他们联手将国产纯电动车的最高NEDC续航做到了706公里(截止到2020年6月),快充速度也是可圈可点,已经属于世界范围内一流的水平

今年第一季度,在中国受疫情影响严重的情况下,欧洲新能源车的销量甚至已经超过中国。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欧洲五大汽车市场在第一季度累计登记注册了7.93万辆全电动汽车,略高于中国的7.7256万辆。

根据市场分析师预测,欧洲纯电动车型到2022年将超过100款,2025年达到172款;插混车型2020年将接近100款,2025年超过140款。除了欧洲本土车企电动化以外,美国的特斯拉和中国新能源车企(比亚迪、蔚来、小鹏等)也在争取进入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以后在欧洲跑的国产电动车将会越来越多,中国智造即将席卷欧洲,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希望几年后,知乎会有人问这样的问题:

《欧洲人为什么都买中国产的新能源汽车呢?》

user avatar

一句话就能回答。

中国过去穷,70后以前的人,多数不会开车,所以中国有个世界上比较少见的情况,就是中国用车往往是家庭用车。但很多国家不是这样,例如泰国,老爷爷老奶奶开车的太多了,更别说欧美国家,所以他们用车,是个人用车。说完了。

user avatar

你以为他们不想买?

我接触过一些外企的职工,不少长期定居在中国,对BBA中国特供的l或者li很有好感,外出用车坐长轴基本都会夸两句这车好。

当年我还小,受到互联网蛊惑颇深,真的觉得那十厘米太影响驾驶感受了,只有向欧洲人那样买两厢和标轴才是王道。结果听到了欧洲人告诉我长轴车真棒的时候,整个人都懵了。

后来有一天我终于忍不住了,问他们为什么觉得长轴好,结果他们一脸理所应当的表情看着我:“你不觉得坐着很舒服吗?”

这时我更加懵逼,说这样不是会影响驾驶体验嘛,结果人家也一脸疑惑的看着我:“X,你真的能从一辆五米的车上感受到十厘米长度对驾驶感受的影响吗?”

我仔细想了一下有道理哦,然后抛出了我最后一个问题,那你们在欧洲的时候为啥不买现在又夸长轴三厢好。

他们几个人七嘴八舌地说起自己的理由,总结下来就是:欧洲道路没有这么宽,两厢车肯定比三厢好用;家里有几辆车,后排很少做人,只需要带带孩子就行了,长轴没必要;在中国道路不存在问题,好多城市害限制车牌,如果只能买一辆的话还是长轴好,因为十厘米开起来感受差异不大,但是坐在后面还是挺明显的。

所以他们并不是只买微型车,而是市场环境决定了微型车比较吃香,就如同美国人喜欢皮卡一样,不同地区偏好不同太正常了,一般没有太大的可比性。

user avatar

几年前第一次去巴黎,巴黎的路侧停车基本都是这样一种情形

能停车的街道都是停的满满当当,对于大多数上班族而言,无论是家里还是上班的地方能够享有专用停车位都是一种奢侈。

所以,在街头可以看到很多SMART级别的小车,

有个差不多的地方就能把车停进去,停车的痛苦程度相比比大车倍减。

当时的同事,一位工程师,一米八多,体重90Kg左右,塞尔维亚人,座驾是一辆标致207,

就他自己开,驾驶座调到最后,但是驾驶座后面的后排座位就别指望坐人了,

当时问他为啥这么大的个子买辆小车,一是便宜,二就是停车方便。

他的领导,一位法国人,小个子,一米七,开一辆雷诺MPV

坐起来比207是舒服多了

有一天坐他车去他家做客,到了地方之后在他家附近兜兜转转了十几分钟找停车的地方,好不容易停下还得再步行十几分钟。当时跟他聊,他就说如果继续在巴黎呆着,有条件换车的话绝对考虑换辆小点儿的。

同样一家公司,比利时同事,

收入水平差不多,几乎人人大众宝马,用车水平比巴黎高了不止一个档次,为啥会有这种差异?

一方面是消费氛围,团队里有几个爱玩车的,带着大家都往上靠,

另外,比利时团队的办公在布鲁塞尔郊区的科技园,有专门的停车楼,这种高福利国家没啥后顾之忧,挣钱买辆豪车不要太容易。


条件允许的话,谁不愿意买辆大点儿的舒服点儿的车呢?

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条件限制,收入水平,停车条件等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抛开客观条件简单粗暴的聊什么大车小车没任何意义。

user avatar

问这个问题的人,估计基本上是没在欧洲开过车的。

其实人家也喜欢大的车,谁不喜欢“大”呢。又宽又大,要么瓦罐车 要么 SUV 要么豪华轿车。

但是有几个点还是要关注下的,

1,大的贵,欧洲的车不便宜,而且大的车一般来水会比小车贵30-200%,当然这是个模糊数据,大多数人家也并不是贼有钱(相比某些国家还是很富裕的),他们不希望过多的把钱用在车上,所以会选择便宜些的。

2,小车动力相对好些,同样的钱,大的性能差,性能好的不大,当然,豪车除外。欧洲有些地方起伏路段多,部分环岛和一些地方需要见缝插针,你一个性能差的车只配吃尾气。

3,欧洲基建差,这个是相对国内的,国内大多数地方无论是高速、国道、还是乡村小道,几乎可以满足大多数车横过来开的意愿(加长除外),国内的马路宽敞的连公交车都想横过来开,而且还是可以的。这种情况放到欧洲去,尤其是一些乡间小道,只有1车道,如果是会车就必须要在会车点,如果是两辆路虎,在会车点都会战战兢兢,因为路太窄了,弄不好,就要刮了。这时候小车就很有优势,有的时候两个小车即使不在会车点,照样可以猥琐的会车过去。

4,接着2里面说的,一些环岛和仅靠自身素质的会车点,小车见缝插针,对于效率的提升不是一星半点。一个口子省1-2分钟不是问题。一趟旅行下来,2个小时,剩下个14-30分钟不是问题。这个就是效率的体现。

5,接着3,吐槽完乡村路,实际上他们高速路、国道、省道也很窄,相比国内哦。那和印度比。。。。。。开个豪车真跟开坦克一样,虽然四平八稳,但是一不小心左边就过线了,一不小心右边就过线了。

当然,土豪有还是喜欢不豪车,毕竟人家不差钱和司机。而且豪车带来的商业属性BUFF和国内类似。

user avatar

2019年欧洲的车型销量


2019年中国销量榜

10.大众桑塔纳 22.11万辆

9.大众途观 22.33万辆

8.别克英朗 23.32万辆

7.大众速腾 27.03万辆

6.大众新宝来 28.46万辆

5.丰田卡罗拉 31.50万辆

4.哈弗H6 32.39万辆

3.五菱宏光 32.76万辆

2.日产轩逸 41.30万辆

1.大众朗逸 44.01万辆


2019美国销量榜

10.丰田卡罗拉

9.本田思域

8.丰田凯美瑞

7.雪佛兰 探界者

6.日产Rogue

5.本田CR-V

4.丰田RAV4

3.雪佛兰Silverado

2.RAM皮卡

1.福特F系列


大家的正常需求,就是A级的轿车和SUV。

中国比较正常,美国有美国特色大皮卡,欧洲多了些A0级的小车。

就是经济条件,用车环境,税费政策不同的结果。

中国如果对大排量车,对皮卡友好,家家有大House,中国大皮卡也能卖的不错。

美国如果收欧洲的税费,道路和欧洲一样狭窄。美国人也不一定愿意开皮卡。

user avatar

德国的米勒,身高185体重两百斤,开一台高尔夫,座椅位置调到最宽松,后排堆满了杂物。中国的李雷,也185两百斤,也开一台高尔夫,因为后排还有他老丈人和丈母娘,只能稍微缩着开车。

美国每千百人拥有汽车量是837辆,排名第一;第二名是澳大利亚,每千人汽车拥有量747辆;第三名 意大利,每千人汽车拥有量695辆,第四名加拿大,每千人汽车拥有量670辆,第五名日本,每千人汽车拥有量591辆;第六名德国,每千人汽车拥有量589辆;第七名是英国,每千人汽车拥有量579辆,第八名是法国,每千人汽车拥有量569辆。

可以看英法德意,每两个人就有超过一台车。这意味着在欧洲的车大部分时间是需要坐进去两个人而已,后排空间不重要。同时考虑到欧洲山路更多,历史老城也更多(比如很多几百年历史的老城老镇,几百年前什么样,现在也基本什么样)。看三贱客的时候经常发生的剧情就是他们开着漂亮的大GT在漂亮的古城街道里行驶,结果转弯都转不过去。所以小车也有利于灵活操控和停车。

当然高汽车保有量不代表欧洲遍地都是高尔夫这个级别的小车然后前排就坐了两个人…较高的保有量主要意味着他们可以有更丰富的车型选择,从而更倾向于干什么事情就去开什么车。比如一家四口人,可能有一台紧凑轿车一台大一点的SUV或者旅行车,也可能有一台跑车一台van……

中国每千人拥有173台车,就是一台车平均对应6口人——也就是一个家庭。一家人出去吃饭之类的,经常车里坐的满满当当,后排又经常是上下车都有些费劲的老人。这时候给后排加大空间可不就是刚需了么。

中国汽车普及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步进行的,很多新修的路比较宽,老城区的主干道也都做了加宽处理,所以一般对车的灵活性没太大要求。

另外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各级别的车都像进化论一样经过了大空间的基因筛选,甚至哪怕A0级车也都尽量做大空间,我们在国内市场已经不容易碰到欧洲版的车了。而没通过市场的大空间筛选的品牌则基本都退出中国市场,比如菲亚特、雷诺等。而其他一些品牌也选择不把欧洲市场车型继续引入中国,转而给中国提供“特供车”。

前段时间我看到了一个挂着欧洲牌照的试验对标车:

新丰田Yaris。突出的轮拱和相对低矮的车身高度都为Yaris出色的比例与姿态做出了贡献;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这台车的内部空间和国内“皮薄馅大”的A0级小车相比完全处于劣势。我坐进去简单感受了一下,内饰相当紧凑,我坐舒服的情况下后排肯定很不舒服。而且目前看来广丰并没有把国内的Yaris更新成这样的打算。

国内特供车大行其道,一方面主要针对美国市场的车型被引入中国,比如途昂、塞纳等;另一方面有了很多加长轴距车型,比如尺寸怪兽速腾L,各种长轴距的轿车,同时标轴款Sedan大多不在国内销售。

引申来说,为啥中国跑车市场做不起来?因为只能坐2个人的车在这样的汽车人均保有量面前,实在太奢侈了。为啥SUV受欢迎?因为在相同的轴距下,SUV普遍有更好的头部空间。

后排有人的情况下司机无法采取比较后靠的坐姿,这时直立坐姿时头部空间就很关键了。另外最普及的紧凑型SUV车高最适合腿脚不灵活的人上下车也是值得考虑的一点。


以上

user avatar

美国也有喜欢大车的。美国人分析SUV用户:就是缺啥补啥。自身弱小无能,就套一个大的躯壳来掩盖。欧洲的确喜欢小车。精致,一般都需要长期的经济和文化基础。欧产豪车都很矮。相反,喜欢“大气”,在他们眼里属于老土。当然欧美的这类说法并不全面,有些人喜欢SUV的性能。他们这些话只能去说那些,在普通发动机外面套个SUV外壳的。这种国产车还少么。

user avatar

有两辆车,当然是大小都要。

只有一辆车,自然是选大。经济紧张,还得选小。

user avatar

你去过欧洲就不会问这个问题了,欧洲不少老城区的路窄到开a0级小车都嫌挤。你弄个皮卡试试看,直接就当没买车好吧。

而且都不说那种古城,欧洲因为发展早,早期城市规划没有预留足够扩展空间,导致即使伦敦这种大都市的车道都贼窄。不少道路也限宽,还有很多立体停车场限高,导致大车特别难开。这也是为何欧洲旅行车特别流行的原因。

user avatar

我们是大国,什么都要大,君不见那么多车到中国都L了,加长了。

房子要大,胸要大,车小了行吗?邻居不笑话么?真是的。

user avatar

我来更新啦,找到了一些以前的照片,唉,一转眼半年过去了,国外还是水深火热不敢出去。

老外停车技术我也是服了,就这样亲上来了。








但是有一说一,老外倒是不会乱停乱放,可能因为国外不仅仅是贴罚单那么简单,有时候直接给你拖走!!!




原答案------------------------

这是欧洲的路

先来个郊外的吧,欧洲一些国家有很多高速路段是双车道的,通常也就是三车道,首都高架等另说。

瑞士高速(其实就是国道)


尼斯市区马路


马路算宽的巴黎(我车挡风玻璃被砸了呵呵呵)


米兰街道

以下这个小镇这样的路可以代表欧洲多数城区里的路况

童年附近山头小镇


阿姆斯特丹市区马路

有轨电车和车辆共用车道在欧洲城市的市区里是很常见的,部分路段会有专道

还是阿姆斯特丹


多洛米蒂小镇市中心(标准石头路)

其实车大你开着没问题,就这些路,只要你不是擎天柱,开起来还是很溜的,问题的重点是在于:停车!!!

欧洲停车场很少,还贵!多数都是停路边的,你车大的话,我可以保证,你找车位的时间我一顿饭都吃完了,通常我们都是要在路边等着别人开走,而且商务车基本上就不要想了,老老实实去停车场吧。

停车位是等出来的


国内的就不需要我贴了,总之就是一个字:大!马路太宽太大了。

停车的空间也非常宽裕。

这宽大的还只是非机动车道

欧洲有些道路你开的还没有国内电瓶车的待遇高


努力追上前面的女司机


当然,欧洲SUV还是很多的:X5, X6, Q5, Q7, Q8, GLE, ML, G63, LEVANTO, CAYENNE, MACAN, RANGE ROVER, TESLA

还有这个少见的大屁股

都是在说路窄不好停车,其实大车也是有的,猛禽够大吧?但是欧洲的路真的不适合。

对了忘了说,欧洲很多老城区是禁车的,排量太大养路费都交不起。

欧洲人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高大”,也就美国人喜欢肌肉车,知乎都是健身达人,随便一个都是187cm 一身肌肉,适合知乎儿开吧。

我可能也只是适合这种小车子吧。


https://www.zhihu.com/video/1248082813393993728

啊,放错了,是这个

道路王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其实这里面藏着不少文化、经济和实际需求上的差异,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先说说欧洲人买微型车这事儿。这可不是因为他们“人人”都小,其实欧洲人整体平均身高在全球也算比较高的,但他们选择微型车,背后有几层逻辑:1. 油价和环保意识: 欧洲的油价一直比咱们高不少,而且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 回答
    “欧洲人是否羡慕中国的大一统?”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取决于你问的是哪位欧洲人,他们来自哪个国家,以及他们对“大一统”的理解和定义。总的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探讨这个问题:一、 对“大一统”的认知与理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欧洲人对“大一统”的认知是多元.............
  • 回答
    欧洲人家里到底有没有空调?这问题其实比听起来要复杂一些,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有或没有。 说实话,在很多欧洲人心里,空调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尤其是在过去,大家更习惯于依靠自然通风来度过夏天。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一点:欧洲的气候总体上比亚洲和北美大部分地区要温和一些。虽然也有热浪,但那种持续的高温、高湿环境.............
  • 回答
    欧洲人对不同国家人群的外貌区分能力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涉及生物学、社会学、文化差异以及全球化影响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1. 生物学差异:地理与遗传的分布欧洲的地理范围广阔,从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到南欧的伊比利亚半岛,再到东欧的巴尔干半岛,不同地区的气候、环境和历史移民模式塑.............
  • 回答
    欧洲人发现番茄能吃,是一个漫长而有趣的过程,它融合了误解、好奇、甚至是恐惧,最终才被大众接受并成为餐桌上的常客。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演变。番茄的起源与早期欧洲的反应: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起源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地区,由印第安人驯化种植。哥伦布发现美洲.............
  • 回答
    当欧洲人第一次踏上美洲大陆时,他们与当地的原住民之间展开了一场充满挑战、误解、但也并非完全没有合作的交流过程。这种交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展开:一、 语言障碍:最首要的挑战 完全陌生: 欧洲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和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阿兹特克人、玛雅人、印加人等)的语言体.............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到了欧洲政治中一段相当复杂和充满矛盾的历史。塞尔维亚想要加入欧盟,哪怕在经历了南斯拉夫解体这样一段与欧洲(特别是部分欧洲国家)关系紧张的时期后,其背后有着多重、深层次的考量。这并非简单的“恩怨情仇”可以概括,而是夹杂着现实利益、历史教训、未来愿景以及国际政治博弈的复杂交织。首先,我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普遍。要说“欧洲人都能用流畅的英语交流吗?”,答案会比较复杂,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首先,我们得承认,英语在欧洲的普及程度和使用率是相当高的,尤其是在很多官方场合、商业活动、学术交流以及旅游业中。 很多人将英语视为一种“通用语”或者“第二语言”。那么,为什么不能一概.............
  • 回答
    欧洲人的生活方式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它们不仅仅是表面的习惯,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他们对待生活、工作和自我的态度。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地聊聊:1. 对“慢生活”的追求与平衡:这可能是欧洲生活方式中最具标志性的一点。我所理解的“慢生活”,不是懒散,而是一种更有意识地去体验生活、享受当下,而不.............
  • 回答
    欧洲人为何踏上“一体化”之路?亚洲能否“泯恩仇”,拥抱“共同体”?欧洲大陆,千百年来,战火频仍,民族恩怨交织。然而,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后,一批深具远见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开始思考一个截然不同的未来——一个没有边境、共同繁荣的欧洲。这种思考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根植于对历史的反思、对现实的考量以及.............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让我想起了很多历史故事和电影里的场景。要说欧洲的弓箭“落后”,这得看跟谁比,又在什么时代。毕竟,弓箭在很多地方都统治了战场好几个世纪,可不是什么简单的工具。首先,我们得明白,欧洲在弓箭技术上可不是一片空白,反而有过相当辉煌的时期。最出名的,当然要数长弓(Longbow)了。.............
  • 回答
    要说欧洲人对美国的那点“看不惯”和“吐槽”,那可真是说来话长了,就像是陈年老醋,时不时就能拿出来晾一晾。这可不是什么刻意为之的“黑”,而是他们长期以来在历史、文化、价值观上的碰撞与差异所产生的自然反应。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聊聊。1. 泛滥的消费主义和物质至上(The Obsession with C.............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了一些关于外貌吸引力的普遍看法。要回答“欧洲人白种人是否比其他人种更容易出现帅哥美女”,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探讨。首先,我们来聊聊你提到的“高鼻大眼、狭鼻窄脸”这些外貌特征。这些特征,尤其是“高鼻”和“大眼”,在很多文化语境中确实被认为是具有吸引力的。 高鼻梁:在许多东方文.............
  • 回答
    在地理大发现(通常指15世纪末期至16世纪初期的欧洲航海探险)之前,欧洲人对美洲大陆及其原住民——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印第安人——几乎是完全陌生的。他们的历史,对于欧洲人来说,就像一片隐藏在浓雾中的遥远大陆,充满了神秘和未知。那么,在哥伦布的船队真正抵达新大陆之前,欧洲人是如何零星地、间接地了解到一.............
  • 回答
    .......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欧洲人最终在美洲站稳脚跟,而美洲原住民却因疾病而遭受毁灭性打击,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历史、生物学和地理上的多重因素。这并非简单的谁“克服”了谁的问题,而是复杂的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悲剧性结果。首先,必须纠正一个常见的误解:欧洲人并没有“克服”疾病,而是他们对疾病的抵抗力与美洲原住民对疾病的抵抗力.............
  • 回答
    欧洲人没搞马自达的 SPCCI 发动机,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反映了不同市场策略和技术路线的选择。咱们不扯那些虚头巴脑的,直接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首先,你得明白 SPCCI 是啥。它不是什么凭空冒出来的黑科技,而是马自达独家的一套“压燃点火”技术,英文叫 Spark Controlled Com.............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背后涉及的因素确实挺复杂的,不只是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那么简单。要说清楚为什么欧洲人不怎么抵制德国车,而中国人却对抵制日系车有过更集中的经历,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从历史和民族情感的角度看,欧洲和中国对德国、日本的认知是不同的。 欧洲与德国的关系: 欧洲国家之间虽.............
  • 回答
    关于欧洲人是否基本都能掌握几门语言,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答案可以说是“普遍能”但也有其复杂性。首先,我们得承认,相比于许多其他地区,欧洲人的确在语言多样性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并且学习多门语言的习惯更为普遍。 你会发现,在欧洲的许多国家,尤其是在欧盟范围内,双语甚至三语使用者并不鲜见。甚至在一些.............
  • 回答
    这个问题嘛,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 要说欧洲人“骨子里普遍瞧不起”美国人和俄罗斯人,这话说得有点绝对了,毕竟欧洲那么大,人心也各不相同。不过,确实存在一些历史、文化、政治上的因素,让一些欧洲人对美俄两国抱有这样那样的看法,有时候甚至带着点居高临下的意味。咱们先聊聊 美国人。从历史上看,欧洲是美国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