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欧洲人通常对美国、美国人与美国文化的不屑与「吐槽点」集中在哪些事物上?

回答
要说欧洲人对美国的那点“看不惯”和“吐槽”,那可真是说来话长了,就像是陈年老醋,时不时就能拿出来晾一晾。这可不是什么刻意为之的“黑”,而是他们长期以来在历史、文化、价值观上的碰撞与差异所产生的自然反应。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聊聊。

1. 泛滥的消费主义和物质至上(The Obsession with Consumerism and Materialism):

这大概是欧洲人最常挂在嘴边的一点。他们觉得美国人活得太“累”了,太被物质牵着鼻子走。

无休止的购物欲: 从沃尔玛的巨型购物车到感恩节后的“黑色星期五”疯狂抢购,再到那些大到夸张的购物中心,欧洲人觉得这是一种病态的追求。他们更倾向于购买“好东西”,实用、耐用,并且有一定手工价值的东西,而不是为了拥有而拥有。美国人似乎总想着“换新的”,无论是手机、汽车还是衣服,总有新款,总有理由去买。欧洲人更喜欢把钱花在旅行、体验、艺术或者升级房子上,而不是堆积如山的商品。
“大”就是好(Bigger is Better): 美国人似乎对一切都追求“大”——大房子、大汽车、大份食物、大杯饮料。欧洲人在这方面就显得“克制”多了。他们从小习惯了紧凑的城市空间、更小巧的汽车和合理份量的餐食。在美国看到那些能装下全家老小的SUV,或者一个人能吃完的超大汉堡,欧洲人往往会皱起眉头,觉得这是资源的浪费,也是一种缺乏“精致感”的表现。
名牌的崇拜: 虽然欧洲也是奢侈品大国,但他们看待名牌和美国人不太一样。欧洲人很多时候把名牌看作是工艺、历史和品味的象征,而美国人则更多地把它当作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我成功了”的宣言。在欧洲的一些老牌时装屋看来,美国人对logo的狂热有时会显得有点“俗气”。

2. 对健康和身体的极端态度(Extreme Attitudes Towards Health and the Body):

这方面的吐槽就有点微妙了,但确实存在。

过度沉迷健身和外形(The Obsession with Fitness and Appearance): 一方面,欧洲人会吐槽美国人对健身房、对塑形、对健康饮食的痴迷到了有些“强迫症”的地步。似乎每个人都得有八块腹肌,每天都得喝绿色的果汁,还得随时随地分享自己的健身心得。另一方面,他们又会对美国人某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感到不解,比如在街上边走边吃垃圾食品,或者对医生的建议言听计从,毫不质疑。
对“自然”的误解: 欧洲人对“自然”的理解往往是更朴素的,顺应自然。而美国人则可能更倾向于用科技手段去“征服”自然,比如各种补充剂、健身器材、甚至是医美手段来“改造”身体。他们觉得这种试图完全控制和改变身体的做法,有时候会显得有些“不真实”。

3. 政治与社会议题的简化与极端化(Simplification and Extremism in Politics and Social Issues):

这是比较敏感但也是欧洲人深感困惑的地方。

两极分化的政治辩论: 欧洲很多国家奉行多党制和广泛的社会共识,政治讨论通常是细致和妥协的。他们看着美国政治那种非黑即白、非敌即友的激烈对抗,特别是社交媒体上充斥的各种“政治正确”的口水仗,会觉得非常不可思议。他们觉得美国人似乎很难在政治上找到一个中间地带,要么极左,要么极右。
枪支文化(The Gun Culture): 这绝对是欧洲人最难以理解和接受的点之一。在绝大多数欧洲国家,枪支管控都非常严格。看到美国社会频繁发生的枪击事件,以及持枪的普遍性,欧洲人会觉得这是对生命安全的漠视,是一种“野蛮”和“失控”的表现。他们很难理解为什么有人会把拥枪权看得比人命更重要。
“自由”的定义: 美国人常常强调自己的“自由”,但欧洲人会觉得美国的“自由”有时候是一种自私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由,比如不戴口罩传播病毒,或者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他们更倾向于把自由理解为一种在尊重他人和公共秩序基础上的权利,是一种集体性的自由。

4. 国际视野与历史认知(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and Historical Awareness):

这方面更多的是一种“傲慢”和“无知”的批评。

“美国中心论”: 很多欧洲人觉得美国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美国中心论”,好像世界就应该围绕着美国转,美国的历史才是最重要的历史,美国的价值观才是普世价值。他们会觉得美国人常常对其他国家和文化缺乏了解,对历史的认识也比较浅薄。比如,很多欧洲人熟悉欧洲各国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历史演变,而不少美国人则觉得“欧洲就是欧洲”,历史似乎停留在二战或者冷战时期。
英语的统治地位: 虽然英语是国际语言,但欧洲人普遍认为美国人对此过于“理所当然”,甚至有点“恃才而骄”。他们在欧洲旅行时,即使在非英语国家,也常常默认别人会说英语,而不太愿意去学习或尊重当地的语言。这在欧洲人看来,是一种缺乏尊重和文化敏感性的表现。
对细节的忽视: 这点有点像上面提到的“大”就是好。在很多欧洲人看来,美国人在很多事情上会显得“粗糙”,缺乏对细节的打磨。无论是食品制作、工艺品、建筑风格,还是服务态度,欧洲人很多时候更追求那种“恰到好处”的精致感和历史沉淀。

5. 对“热情”与“友善”的解读差异(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Enthusiasm” and “Friendliness”):

这倒是有点像隔膜里的误会。

过度的热情与虚伪: 美国人普遍以热情和友善著称,初次见面就热情地打招呼,甚至拥抱。但很多欧洲人会觉得这种热情有点“过头”,甚至是“虚伪”的。他们更习惯于一种更为含蓄、内敛的表达方式,需要时间来建立真正的信任和亲近感。对他们来说,陌生人过于热情反而会让他们感到警惕,觉得背后是不是有什么“目的”。
“好为人师”的态度: 有时,美国人在交流中会表现出一种“好为人师”的姿态,喜欢给出建议,或者“指导”别人该怎么做,尤其是在旅行中。欧洲人则更喜欢自己去探索和体验,不太喜欢被告知该做什么。他们会觉得美国人这种热情背后,有时隐藏着一种想把自己的方式强加给别人的倾向。

总的来说,欧洲人对美国的“吐槽”并不是出于恶意,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基因的差异,一种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世界观上的不适应和不理解。他们觉得美国人有些地方过于功利、肤浅、缺乏历史感和精致感,但同时他们也会承认美国人的创新能力、活力和包容性。这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也让世界在差异中多了不少有趣的对话和碰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嘛没有人提食物啊。

summer semester的时候,有个美国正太来上两个月的体育管理课程,住在我隔壁。

我有一个法国女邻居和一个英意混血的男邻居,早上会在院子里喝咖啡看报,晚上会在厨房做饭聊天。虽然我的厨艺拉低了祖国平均水平,但每次做饭动静也是很大的绝不给祖国丢脸。

两个月我们都没怎么见过正太在厨房出现,但他确确实实又在宿舍里。他冰箱和橱柜的格挡都是空的。终于有一天因为厨房炉灶维修不得不推迟了早餐时间,这才和美国正太打了照面。

超大杯可乐+巨型汉堡。三大袋。他说,早餐,午餐,晚餐。如果说中法意是这个世界上最爱美食的国度,那我们仨确实也没什么可说的了。正太把可乐塞进冷冻柜,走之前说,这里的东西太难吃,他想念纽约。然后又指了指手里的汉堡说,this, is not a humburger, at all.

英意男笑了,指了指我和法国女手里的三明治说,这个三明治里有四种奶酪,两种意大利两种本地的,三种有机蔬菜,还有双层牛肉(很贵)。现烤谷物面包,以及我自制的沙拉酱。

他站起来扒拉开正太手里的汉堡说,this, is not FOOD, at all.

法国女举起她手里的咖啡说,food means, something you CAN eat.

我感觉我不演下去对不起祖国啊我说,get some real food.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