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欧盟通过英国脱欧法案?

回答
欧盟通过英国脱欧法案,这一事件标志着一个漫长且复杂过程的关键性一步,也为英国与欧盟之间关系的重塑定下了法律框架。要深入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回溯其发生的背景、法案的具体内容、以及它所带来的影响。

背景:一场分歧的旅程

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EEC,欧盟前身)已超过四十年,期间双方关系经历过合作与摩擦。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21世纪初,英国国内对于欧盟成员国身份的疑虑逐渐加深。对主权让渡、欧盟移民、以及欧盟经济政策的担忧,成为“脱欧”派的核心论调。

2016年,英国举行了历史性的脱欧公投,结果是51.9%的选民支持脱离欧盟。这一结果震惊了世界,也开启了英国与欧盟之间长达数年的艰难谈判。脱欧的实现并非易事,它涉及到复杂的法律、经济、政治和社会层面的调整。

法案的诞生:法律上的“离婚协议”

欧盟通过的“英国脱欧法案”,更为准确的说法是《退出协议》(Withdrawal Agreement)。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法案”,而是欧盟与英国之间就英国退出欧盟所达成的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条约。在英国议会通过其国内的脱欧相关法案后,欧盟也需要通过自己的立法程序来正式批准和实施这份协议。

这份协议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几个关键领域:

公民权利: 这是协议中最受关注的部分之一。它规定了在脱欧生效后,欧盟公民在英国的权利,以及英国公民在欧盟国家的权利。这包括了居住权、工作权、社会保障权以及医疗保障等。目的是确保已经定居并建立生活的双方公民不会因为脱欧而一夜之间失去基本权益。
财务结算(“分手费”): 英国作为欧盟成员国,积累了一系列未尽的财政义务,例如对欧盟预算的贡献、 pension commitments (养老金承诺) 等。协议明确了英国需要支付的“分手费”金额和支付方式,以了结这些财政上的历史遗留问题。这笔金额相当可观,但也是为了确保欧盟的正常运作不受英国退出带来的财政冲击。
过渡期: 为了避免脱欧突然发生带来的巨大混乱,协议设立了一个过渡期。在过渡期内,英国虽然不再是欧盟成员国,但仍然继续适用欧盟的大部分法律和规定,包括单一市场和关税同盟的成员身份。这给了双方企业和公民时间来适应新的关系,并就未来的贸易和合作关系进行谈判。
北爱尔兰问题: 这是脱欧谈判中最棘手的议题之一。英国与爱尔兰共和国(欧盟成员国)之间有着陆地边界。为了避免在爱尔兰岛上出现“硬边界”(实体边境检查),协议中包含了一个特殊的“北爱尔兰议定书”(Northern Ireland Protocol)。该议定书实质上将北爱尔兰置于一个特殊地位,使其在商品规则和海关方面与欧盟的爱尔兰共和国保持一致,尽管在其他方面它仍然是英国的一部分。这避免了爱尔兰岛上的直接边境,但却在不列颠群岛之间制造了一个事实上的贸易边界,引发了后续的政治争议。
其他领域: 除了上述核心内容,协议还涵盖了诸如司法合作、数据保护、核安全、以及欧盟机构成员资格等多个领域。

欧盟的视角:维护整体利益与稳定

从欧盟的角度来看,通过《退出协议》是维护其成员国利益、内部市场完整性以及整体稳定的必然选择。

防止“骨牌效应”: 欧盟不希望英国的脱欧成为其他成员国效仿的榜样,尤其是在当时欧洲正面临诸多挑战(如欧元区危机、移民潮)的情况下。通过一份清晰、具有约束力的协议,欧盟试图向外界展示其团结和决策能力,并以此来稳定其他成员国。
确保公平过渡: 欧盟需要确保英国的退出不会对欧盟的财政、法律体系以及共同政策造成不可控的损害。协议中的财务结算、公民权利保障以及市场规则的过渡性安排,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维护核心原则: 欧盟强调自由流动(人员、商品、服务、资本)是其核心原则。在英国脱欧的情况下,欧盟需要划清界限,明确哪些规则仍然适用于英国,以及英国在未来如何与欧盟进行贸易和合作。北爱尔兰议定书正是为了在维护爱尔兰岛和平与欧盟内部市场完整性之间寻求平衡。
设置谈判先例: 欧盟在与英国的谈判过程中,也在摸索如何处理未来的成员国退出。协议的条款和谈判过程,为将来可能出现的类似情况设定了某种程度的“先例”或“模式”。

影响与挑战:新的现实

欧盟通过《退出协议》并非终点,而是英国脱欧旅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它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和持续的挑战:

英欧关系的新篇章: 协议的通过,标志着英国正式脱离了欧盟的法律和政治框架。随之而来的是《英欧贸易与合作协定》(Trade and Cooperation Agreement)的生效,它构成了双方未来经济和安全合作的基础。但这一新关系显然不如英国作为欧盟成员国时那样紧密,也带来了新的贸易壁垒和监管差异。
北爱尔兰的复杂性: 如前所述,北爱尔兰议定书在保障爱尔兰岛和平的同时,也引发了英国国内,尤其是北爱尔兰的政治和经济上的混乱。对北爱尔兰与英国本土之间的贸易检查,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紧张,至今仍是英欧关系中的一个棘手问题。
经济调整: 英国脱欧及其与欧盟新关系的建立,对双方的经济都产生了影响。英国企业需要适应新的贸易规则和海关程序,欧盟内部的市场也经历了成员国数量的变化。
政治和社会反响: 尽管协议得以通过,但英国国内及欧盟成员国对于脱欧及其后果的看法仍然多元且复杂。一些人认为协议是双方努力妥协的结果,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其存在诸多不足,未能充分实现脱欧的承诺或保护各自利益。

总而言之,欧盟通过《退出协议》是一次复杂的法律程序,它将英国与欧盟的关系从成员国身份转变为第三方关系。这一过程凝聚了各方的妥协与角力,旨在为英国的退出设定一个相对有序且可控的框架,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欧盟整体利益的损害。然而,这只是一个开端,双方未来的关系走向,以及由此带来的长期影响,仍将在实践中不断被检验和塑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英国政坛大地震,首相希望效仿中国,也搞一国两制


英国政坛发生大地震,英国首相特蕾莎梅面临着一个内忧外患的十分危急的局面。

在11月15日,英国首相梅姨把她的所有内阁成员召集起来开会,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就是讨论,英国“脱欧草案”

英国要脱欧,有两个方案

一个是硬脱欧

一个是软脱欧



硬脱欧,顾名思义就是我什么也不和你谈,我就一刀切下去,和你欧盟划清界限,从此以后,你是你,我是我。


而软脱欧则相对柔和许多,影响也小得多,他会有各种各样的关税谈判,法律问题磋商,人员流动讨论,这种种议题全都会放在一个“草案”里面。

而这个草案,就是特蕾莎梅搞出来的“英国脱欧草案”。

但这个草案提出来后,第一关就是要得到所有内阁成员的同意。

特蕾莎梅作为英国的领导人,手底下一群幕僚和官员,这些人需要先同意这个草案,然而这个草案才能拿到议会去表决。



所以为了搞定这个草案,特蕾莎梅在15号,召开了内阁会议,会议开得时间长达5个多小时,从上午11点,一直开到下午16点。

期间各种辩论争议,从来没有停过,根据参与会议的内阁成员透露,会议中特蕾莎梅情绪很不好,甚至会听到她愤怒的争论。

最终这个“英国脱欧草案”还是在内阁里通过了,毕竟在政府里老大是梅姨,只要她想通过,至少在内阁是可以强行通过的,但在下议院就不一定了。

可是在内阁的这个“强行通过”中,梅姨也付出了惨痛代价。

可以说英国首相“特蕾莎梅”的执政团队,已经分崩离析。



脱欧大臣Raab,立刻辞职

16点强行通过草案

16:55分,英国脱欧大臣辞职,辞职时该大臣说

针对首相在脱欧协议里的内容,我发自内心的不支持,我的良心也不允许我支持。



内阁工作与养老金大臣Esther McVey,辞职

一小时后

17:58分,英国内阁工作与养老金大臣,辞职



半小时后

18:22分,保守党议员Anne.Marie,发出对特蕾莎梅的不信任信函

特蕾莎梅是保守党老大,但下面一大票党员对老大发起了不信任信函,这种信函可以逼迫特蕾莎梅最终辞职下台。



英国环境大臣,Gove

两小时后

20:17分,特蕾莎梅任命环境大臣,接任刚辞职的脱欧大臣工作

21:15分,环境大臣拒绝首相任命,拒绝去当这个脱欧大臣。



保守党副主席,Rehman Chishti

两小时后

23:00分,保守党副主席,辞职。

人心散了,队伍带不起来,任何议案也不可能通过。



不夸张的讲,特蕾莎梅目前面临着一个三面夹杀的险恶境地

在英国国内,自己的政党分崩离析,党员对她这个党的领袖发起不信任和不满信函,逼迫她辞职

同样在英国国内,反对党工党对特蕾莎梅穷追猛打,誓要借着保守党在脱欧中的种种愚蠢条款,狠狠打击保守党势力。

而在国外,整个欧盟统一敌视英国,英国如果拿不出能让欧盟满意的条款,欧盟也不会让步,最终局面就是英国硬脱欧,什么协议也得不到,英国经济硬着陆。



那为什么梅姨这个“脱欧草案”如此不受人待见,让一个首相面临三面夹杀的局面,它到底有多不堪呢?

英国脱欧草案一共585页,涉及诸多历史,经济,文化,关税,人员流动等方方面面问题,如果看一遍这534页的东西,脑子都是炸的。

那我就挑几个关键点来看。

客观的讲,特蕾莎梅的这个脱欧草案,其实不错。

它很像清朝的李鸿章去和日本谈判



当年甲午战争失败,李鸿章被派去和日本谈判,最终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赔钱2亿两,割让台湾及附属岛屿

李鸿章被骂成卖国贼,千古罪人。

可谁都知道,你在战场上都得不到的东西,怎么可能在谈判桌上得到。

清朝孱弱,战败导致谈判,等于是人家把刀架在你脖子上谈判,你怎么可能谈出好条约。

李鸿章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最坏的条件下,谈出一个较好的条约。李鸿章在日本被刺杀,中了一枪,让大清少赔了一亿两,这事坊间也都知道。



而今特蕾莎梅面临的也是这个局面,特蕾莎梅面对欧盟,局面很不利,英国早已不是当年的大英帝国,你一个英国怎么能和整个欧盟抗衡。

然而“脱欧”已经覆水难收,英国不可能不脱欧了,问题是怎么脱。

所以特蕾莎梅作为领导人所要做的,就和当年的李鸿章一样。

尽最大可能,帮英国争取利益,让脱欧的影响最小化。

而在谈判中,梅姨也确实为英国争取到了利益



一开始欧盟要求英国支付“脱欧”的各项赔偿和费用,共计600亿欧元

600亿欧元,这可不是一笔小数字,但在漫长而艰难的谈判中,梅姨成功将这笔“分手费”,从600亿欧元降到500亿。

最近又再降了50亿,英国只需支付450亿欧元的分手费。

这和李鸿章一模一样,尽最大可能的在谈判桌上压低赔款。

150亿欧元,也不少了。

而“梅姨”另一个和李鸿章类似的状况是——割地


英国脱欧,有个最大最大的雷,就是领土问题,就是北爱尔兰问题。

我们看下地图



在英国西侧的爱尔兰岛,分为两部分,南部是爱尔兰共和国

北部是属于英国的北爱尔兰,但北爱尔兰高度自治。

英国全称也叫,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可见这个北爱尔兰是被英国视为不可分割的领土主权一部分。

那现在脱欧后,问题来了。

爱尔兰是独立国家,属于欧盟,和爱尔兰接壤的北爱尔兰属于英国。

那欧盟就要求,英国脱欧后,北爱尔兰必须区别对待,北爱尔兰不脱欧,爱尔兰和北爱尔兰之间不设立边界和海关。



那这就直接涉及到一个主权问题了。

主权问题,那就敏感了。

一个国家,大部分脱欧了,里面有一部分不脱欧,那我不就等于丧失了对北爱尔兰的主权了吗?

所以很多英国人就骂,我们都是一个国家的,要脱欧大家一起脱,不可能说我大不列颠脱了,你北爱尔兰不脱。

北爱尔兰是英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一旦牵扯到领土主权,任何国家都会极为敏感

英国人民痛骂梅姨,丧权辱国,割让北爱尔兰主权

英国政治家同样对梅姨群起而攻之,我们绝不能丧失对爱尔兰的主权,爱尔兰要和我们一起脱欧。



摆在梅姨面前的问题就成了

不在北爱尔兰设立边界,等于丧权辱国

在北爱尔兰设立边界,欧盟就不会同意英国的脱欧草案。

梅姨,两面不是人。

是要“丧权辱国”呢,还是要为国家实际利益着想,让大不列颠脱欧,北爱尔兰不脱欧。



此时梅姨突然想到了中国,想到了中国的一国两制。

中国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为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打下基础。

那梅姨想,中国能一国两制,英国或许也可以。

所以她就试图借着中国的例子,中国一国两制,也没丧失主权啊,我们英国就是不在北爱尔兰设立边境,让人员,货物,资本自由流通,我们也搞一个英国版的“一国两制”。

英国版“一国两制”,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欧盟要求,也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英国脱欧要求,可谓一举两得。

可英国人他死脑筋,不懂得一国两制的精髓,根据最新调查,英国大部分人还是支持要搞边界的。



图上蓝色部分,坚持北爱尔兰必须和英国一起脱欧,也就是反对英国版一国两制

而黄色部分,则支持英国版一国两制,支持北爱尔兰不脱欧。


可以看到蓝色部分还是占较大多数的。


而且脱欧还造成一个更严重的情况,就是北爱尔兰和爱尔兰之间一旦重现“边界,关卡”,可能让爱尔兰分离主义,再度壮大。



在爱尔兰岛上,爱尔兰和北爱尔兰本来是一个国家。


1228年,英国入侵爱尔兰,帮爱尔兰成立了一个“没有半个爱尔兰人的爱尔兰国会”

占领爱尔兰后英国人开始了各种各样的暴行,当时鼓励杀爱尔兰人的一句口号是——杀死一个爱尔兰人等于杀死一条狗

1649年,英国二次入侵爱尔兰,期间屠杀至少150万爱尔兰人。

爱尔兰天主教徒更被大规模清洗,天主教徒的土地95%被剥夺



可爱尔兰人对天主教信仰非常虔诚

然而英国是全欧洲带头进行宗教改革的国家

爱尔兰天主教和英国新教,是两个水火不容的存在

就像同样是伊斯兰教,逊尼派和什叶派也是水火不容的一样。


占领爱尔兰后,英国对爱尔兰进行了疯狂的剥削,爱尔兰成为英国的粮仓,爱尔兰人成为英国人的奴隶,绝大部分粮食供给给英国。



1758年,英国开始强力压迫爱尔兰,强制爱尔兰人放弃天主教信仰,改信新教,这更爆发了新教徒与天主教徒的激烈冲突。

到了1843年,爱尔兰人民的主食土豆,(本来爱尔兰人主食不是土豆,是小麦和燕麦,但英国人控制了几乎所有小麦,爱尔兰人只能吃土豆。)

而当土豆发生了严重的土豆疫情后,就造成了全爱尔兰发生大饥荒,可英国人竟选择视而不见,任由爱尔兰大饥荒发生。

大饥荒至少造成100万爱尔兰人被活活饿死

这件事在爱尔兰人心中埋下深深的仇恨。

大饥荒导致大逃难,大批爱尔兰人走投无路,他们决定去一个真正自由的地方,一个新大陆

那就是美国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到美国有几千万的爱尔兰后裔,每年3月17日,美国还有专门的“绿帽子节”

爱尔兰后裔在美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美国强大起来后,这也直接帮助爱尔兰摆脱英国统治,独立。


一战二战中,大英帝国国力直线衰落,爱尔兰独立势力兴起,1920年爆发爱尔兰独立战争,随后爱尔兰国会自行宣布脱离英国。英国拒绝承认其独立。



1921年爱尔兰和英国开始停火谈判,谈判结果是签订了《英爱条约》

英爱条约,将爱尔兰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26郡成立自治邦,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爱尔兰共和国

北部6郡因为有大量的新教徒,依旧归属英国。

如此一来,爱尔兰这个国家的分裂已成事实。



但国家分裂必然造成人民愤怒,爱尔兰人也是如此,一批抗拒分裂,主张一个统一爱尔兰的人民成立了“爱尔兰共和军”

这个“爱尔兰共和军”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制造恐怖袭击,破坏既成事实,让两国重新大乱,从而谋求一个完整的爱尔兰国。

爱尔兰共和军可是非常厉害,可谓是恐怖组织的老祖宗,在上世纪十大恐怖组织中,爱尔兰共和军位列前排。





爱尔兰共和军,世界十大恐怖组织

从1970年开始,爱尔兰共和军以暗杀,爆炸等恐怖袭击手段宣扬他们的“政治理念”



下图是共和军历年来有统计的所有袭击,几乎每年伦敦都会突然爆炸一两次。



尤其是在巅峰时期的1992年,光这一年,全伦敦共发生袭击爆炸38起,这样恐怖袭击的密度和强度,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

爱尔兰共和军这样不断的炸炸炸,一直炸到1997年,英国工党温和派上台,双方再次签订确定关系的政治性文件

《贝尔法斯特协议》

这份协议主要解决英国,爱尔兰和北爱尔兰三者之间的关系

协议主要内容是

爱尔兰正式独立,成立爱尔兰共和国

北爱尔兰仍属于英国,但拥有高度自治权



到了2005年爱尔兰共和军正式下令终止持续三十多年的武装斗争,放下武器,和平交流。

加上当时全球化和欧盟的作用,爱尔兰和北爱尔兰之间已无边境,无论是人员交流还是货物往来都畅行无阻,这更缓和了这片地区几百年来的仇恨和杀戮。

可是如今,英国脱欧,爱尔兰问题又被摆上台面。



原本平息的硝烟,现在因为要重新竖立边界而再有冲突的可能,要知道大多数爱尔兰人骨子里都是反英国的,英国历史上对爱尔兰犯下的种种暴行,他们从来没忘。

但因为都加入欧盟后,两国人民自由往来,货物自由流通,这极大的促进了两国间的关系稳定,因为开放和交流,是缓和矛盾与冲突的最好方法。

可如今,这条边界要回来了,人员不再自由往来,货物经过都要重新检查扣税,交流的大门重新被关上。

当边界回来之时,爱尔兰对于英国的愤怒也将被重新唤醒。



而且在面对主权问题时,谁敢说我不要主权要实际利益,谁敢说?

谁敢说,谁就下台,谁就是千古罪人。

即便特蕾莎梅的脱欧草案已经极大的有利于英国脱欧后的经济稳定,但光一个主权问题,一个北爱尔兰到底是不是英国的问题,北爱尔兰要不要和英国一起彻底脱欧的问题,就足以毁掉所有的一切。

微信搜索,微观系列,获取更多好文



user avatar

总体来说,这是一份英国人看了会骂,欧盟看了会笑,英国议会看了会否决,但也可能是最折中,最不坏的软脱欧法案!


本脱欧法案有将近600页纸(没记错的话应该是585页),欧盟27国领导人开会讨论了不到40分钟就一致通过了。这说明什么?说明首相特蕾莎梅搞出的这份脱欧法案正和欧盟心意啊。其他的不说,单单就缴纳390亿英镑的会费,就足以让英国大出血,让欧盟大快人心了(让英国大出血是必须的,以此震慑其它潜在有脱欧倾向的成员国)。

几个月前特蕾莎曾信誓旦旦地说无论如何也不会缴纳如此罚款,现在看来,这些不平等条约她其实都答应了!

虽然这个罚款是经过艰苦谈判(确实很艰苦),从之前的500亿降到390亿,但390亿也不少啊。英国人每年给欧盟交的会费是180亿(平均每天5000万),390亿相当于英国在欧盟两年多的会费!

人家都退出组织了,还要硬生生地被克扣两年多的会员费,这就是明显的霸权主义啊!

再加上其他限制条约,在强硬脱欧派看来,这份脱欧法案和当年中国北洋政府时的那个21条其实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是丧权辱国。因为真正的脱欧勇士,从来都是以无协议脱欧(leave with no deal)为底线的。

脱欧,那是越早越好,

给钱,那是不存在的,

但贸易,那还是要继续做的!

没有欧盟,WTO还在。难道英国无协议脱欧了,法国,德国,中国企业就不和英国做生意了?

甚至,英国可以绕开欧盟,单独和法国,西班牙这种国家签署协议(想想看,如果你是法国企业家,你会因为英国脱欧了而不和英国人做生意嘛?对于德国,西班牙,荷兰,比利时来说同理)

因此这也是硬脱欧派(如David Davis这帮人)的自信所在!

"连冰岛这种小国都能与中国签订贸易协定,所以我相信脱欧后的英国也能办到!"

(法拉奇 Nigel Farage)

Nigel Farage(独立党):你说你特蕾莎,你他娘的怎么就不敢去布鲁塞尔和默克尔吵一架,然后来个无协议脱欧呢?

PS.昨天(周二)Nigel Farage发表声明,宣布退出UKIP。原因比较复杂,这里不多说。有感兴趣的评论区留言,单独解答。

所以说,特蕾莎首相如果要通过这条法案,最大的阻力其实跟本不是欧盟,而是英国议会。本法案被否,不仅仅是因为其内容好坏的问题,更多的是涉及到英国各个党派之前的权利斗争。

但客观来说,特蕾莎梅这两年首相干的挺不容易的,而且这份法案,也可能是她竭尽所能,她认为她能给英国国家利益和欧盟谈出来的最优解:

但,

对外,欧盟的目的就是要给英国放血,且态度强硬不退让,英国几乎没有与欧盟叫板的筹码(确实真没大有,而是在自由贸易,北爱尔兰,直布罗陀这些地方还要受制于人);

对内,

独立党(UKIP)和保守党内的硬脱派说她是假脱欧,背叛人民。内阁时不时还来个雪崩势辞职(科尔斌说特蕾莎的内阁已经累计辞职20+人次了,虽然工党这边的front bench人员换的更多);

自民党人说她根本就不应该脱欧(英国自民党是传统的亲欧派),而且脱欧留欧这种决定根本不应该通过全民公投这种方式来决定(精英政治,反民粹)。脱欧不利于英国国家利益(主要是经济方面),所以首相脱欧是背叛国家;

工党的科尔斌批判她压根儿就没有能力领导国家,也没有能力领导脱欧和与欧盟之间的谈判,所以根本就不应配当首相!虽然工党也不一定能与欧盟谈出啥好结果,但保守党肯定谈不好!(事实证明脱欧这事儿就是坑,执政党谁碰上谁倒霉。如果当初是科尔斌领导脱欧,现在工党内部的分裂可能比保守党还严重)

苏格兰国家党(SNP)说脱欧非苏格兰人民所愿,背叛苏格兰人民意志(苏格兰大多支持留欧,脱欧是英格兰人投出来的)。且首相的脱欧法案不利于苏格兰经济发展(可能给当地造成80000个就业岗位损失),应该照着挪威模式来;

因为涉及到北爱尔兰问题,与特蕾莎的保守党联合组建政府的北爱民主统一党(DUP)还时不时威胁要解除合同;

但对于特蕾莎首相来说,我个人认为她其实是保守党内的留欧派,至少在当初脱欧公投时不是脱欧派,但因为老百姓公投投出了脱欧的结果(52%脱vs48%留),所以为了遵从民意,硬着头皮也是要把欧盟脱了:想要限制人员自由流动,但同时想保证英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从而保证就业)以及北爱尔兰和爱尔兰之间没有hard border,最终才和欧盟谈出了这个折中的脱欧法案,也弄得自己里外不是人。

这份脱欧法案在英国下议院,很大概率上是通不过的。(12月11投票,到时候继续更新)

本来应该是12月11投票,但被首相推迟了。你们猜猜,首相为何要推迟投票日期?

英国内阁有650个议席,也就是说这份法案要想通过,至少要过半支持,达到325票以上。保守党这边才不到320席(317席),就算自家议员全部支持那也不够,况且,之前答案也有提到,保守党内部关于脱欧已经产生分裂,像Boris Johnson(前伦敦市长,前外交部长),David Davis(前脱欧大臣)等内阁部长纷纷辞职,还有保守党后座议员雅各·里斯-莫格(Jacob Rees-Mogg)这种公开挑战梅相权威,等等。据估计,300多保守党籍议员中大约有80-100名反叛议员,真正支持首相的可能只有200多。虽然这80-100人也不是铁板一块(首先,这些人中包括留欧派和硬脱欧派,其次,脱欧派内部缺乏统一协调),也不大可能通过党内不信任投票挑战首相权威(80-100 VS 200+,挑战不动),但整个议会650席,首相要是想让法案通过,还需要去其他党派拉100+票的支持。



更新:


今晚保守党内首相不信任投票,200:117,特蕾莎保住首相之位!看来之前说的没错,保守党内部首相的权威确实挑战不动!

工党这边有262个议员,按照现在情况来看,几乎不大可能去支持特蕾莎。工党议员大多支持留欧。虽然工党领袖科尔斌是个潜在的脱欧主义者,而且工党的支持群众也有很大一部分支持脱欧,但人家科尔斌老头机贼的很,从来不在公开场合说自己到底是支持脱欧还是留欧,仅仅是批判特蕾莎提出的脱欧法案是垃圾!

May: This is the only deal, the best deal! 这是唯一的法案,也是最好的法案!

Corbyn:If this is the only deal, it can also be the worst deal. 如果这是唯一的,那也是最坏的。

结合科尔斌,约翰麦克唐奈等工党领导人的言论,工党有一个脱欧的alternative plan,这个alternative plan比特蕾莎的plan强的多,综合来说就是:保就业,促增长,给英国带来光明的前途!但这个alternative plan具体有哪些内容,这个我们目前不是特别清楚。

当然,科尔斌和麦克唐奈可能目前也不太清楚。因为工党这次要否决首相的脱欧法案,更多的是对人不对事儿!

凡是保守党人提出的,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挑毛病;凡是特蕾莎首相提出的法案,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否决!

对于工党来说,只要本法案被否,就有很大机会举行重新大选。只要有大选,工党就有机会拿更多议席成为执政党!

甚至,连大选也不一定需要,直接推动议会不信任投票,也可以把首相搞下来!

但可以推测,如果让科尔斌领导脱欧,很大程度上其实也是和特蕾莎一样,走软脱欧的模式。像奈及尔法拉奇(Nigel Farage MEP, Member of European Parliment)这种强硬的脱派没有领导政府的经验,所以更多的是在欧盟议会过过嘴瘾。

自民党这边有12个席位,苏格兰民族党有35席,但人家这俩都是传统上的亲欧派。特别是自民党,现在一直在打留欧牌来拉选票。怎可能去支持脱欧法案?

(如果要重新大选的话,这次自民党靠打留欧牌应该可以回光返照一下,从议会再多捞几个甚至几十个议席)

整体上说,在英国议会,特蕾莎的脱欧法案比较居中,算是软脱欧,所以既得不到硬脱欧派的支持,也得不到留欧派的支持。按照现在的数据推算,估计能有2/3的议员反对(400人)。

但到投票时,真正反对的人数可能不会有这么多。因为本脱欧法案被否决就很有可能导致议会解散,重新大选。而对于很多摇摆选区的议员来说,他们其实更担心自己的议席在下次大选中能否住。

所以对他们来说,最保守的办法就是让这份法案通过,避免重新大选!

码字不易,看过顺道给个赞吧!


相关问题:

zhihu.com/question/3018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欧盟通过英国脱欧法案,这一事件标志着一个漫长且复杂过程的关键性一步,也为英国与欧盟之间关系的重塑定下了法律框架。要深入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回溯其发生的背景、法案的具体内容、以及它所带来的影响。背景:一场分歧的旅程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EEC,欧盟前身)已超过四十年,期间双方关系经历过合作与摩擦。然.............
  • 回答
    英国脱欧公投结果出来后,有人后悔,这并不奇怪,甚至可以说是意料之中的事。毕竟,这是一个重大的国家决策,影响深远,而且在公投前后,各种信息、观点和情绪层出不穷,很多人可能在投票时,并没有完全预见到脱欧后会是什么样子,或者说,他们可能对某些预期的好处寄予了过高的希望,而对潜在的风险则有所忽视。首先,我们.............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欧盟这26个国家跟着一块儿出来说“不”,只有匈牙利跳出来唱反调,这背后的水可深着呢。首先,我们得明白,欧盟这玩意儿,就像一个大家庭,但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利益。你想啊,一个家庭里,大家意见一致的时候多,但总有那么一两个跟别人不太一样,这不是很正常吗?这.............
  • 回答
    立陶宛指责小米手机内置审查,而小米的回应是“遵守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这背后是一场典型的技术与政治交织的博弈,也是当前全球科技供应链中敏感议题的一个缩影。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立陶宛的指控:证据与动机立陶宛的指控并非空穴来风,他们通常会依赖第三方安全研究机构的检测结果。这类研究往往.............
  • 回答
    瑞士通过的“活煮龙虾违法”法案以及欧美西方国家推行的各项“人道屠宰法案”,是动物福利观念不断发展和深入人心的体现。这些法案的背后,是社会对于动物生命价值的重新审视,以及对减少动物在生命终结过程中所承受痛苦的日益关注。要理解这些法案,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瑞士“活煮龙虾违法”法案的背景与意义 .............
  • 回答
    提起《一本书读懂美国史》、《七天读完欧洲史》这类历史通识读物,我心里总是五味杂陈。一方面,它们无疑是知识普及的功臣,像是打开了新世界大门的一把钥匙,让许多原本对历史感到枯燥、遥远的人,能够借由它们,窥见那波澜壮阔的过去。你可以想象一下,对于一个从未接触过美国历史的人,直接去啃几大卷的学术巨著,那简直.............
  • 回答
    欧盟三国领导人乘坐火车前往基辅会晤泽连斯基,这一事件反映了欧洲国家对乌克兰的持续支持,以及俄乌冲突背景下国际政治的复杂动态。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及其背后的局势: 一、欧盟三国领导人赴基辅的背景与意义1. 象征性行动 欧盟三国(如波兰、爱沙尼亚、捷克等)领导人乘坐火车前往基辅,是近年.............
  • 回答
    欧盟官方在2022年俄乌冲突期间宣称“顿巴斯地区不存在所谓种族灭绝,系俄方造谣”,这一说法涉及复杂的地缘政治、国际法和人道主义争议。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立场的背景、依据及争议点: 1. 背景:顿巴斯冲突的起因与升级 冲突起源:2014年,乌克兰东部顿巴斯地区(顿涅茨克和哈爾科夫)爆发亲俄武装集.............
  • 回答
    欧盟多国紧急限制英国旅客入境,新冠病毒新变种如何影响世界疫情发展?近期,英国发现的新冠病毒变种(B.1.1.7,后来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Alpha)引起了全球的高度关注。该变种被认为传播速度更快,在英国的疫情反弹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此,包括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等在内的多个欧盟国家迅速采取.............
  • 回答
    欧盟不承认白俄罗斯选举结果并对相关个人实施制裁,这背后反映出西方政治价值观中一系列核心原则,这些原则塑造了其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的基石。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反映出的价值观:1. 民主与法治 (Democracy and Rule of Law)这是最核心的价值观。西方国家普遍将民主制度视为合法政府的唯一.............
  • 回答
    欧盟正式启动审议乌克兰入籍申请的程序,这是一个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复杂多层面影响的事件。要全面理解这一举动,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历史与地缘政治背景: 乌克兰的欧洲梦: 乌克兰自独立以来,一直将融入欧洲视为其重要的国家发展方向和历史使命。经历了多次政治动荡,特别是2014年亲俄总统被推翻后.............
  • 回答
    欧盟对法国要求美澳就“潜艇危机”进行澄清的支持,这不仅仅是欧洲内部的一次外交斡旋,更是对当前国际关系中权力结构和规则的一次微妙试探。这背后牵扯到的利益、原则以及潜在的战略调整,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欧盟支持法国立场,这本身就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欧洲的团结并非空谈,在触及核心利益时,成员国之间能够.............
  • 回答
    欧盟三国外交官在欧盟外长访问俄罗斯期间遭俄罗斯驱逐,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地缘政治事件,其背后可能涉及多重原因和深远影响。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事件背景和可能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确这是在欧盟外长(如博雷利)进行重要访问的敏感时刻发生的。这种时间上的巧合,往往不是偶然的。可能的原因包.............
  • 回答
    欧盟委员会近日发布了一份报告,指责中国的媒体在新冠疫情期间,特别是关于疫苗接种的问题上,存在“贬低西方疫苗”的行为。这份报告的出现,无疑在全球舆论场上掀起了一层涟漪,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和思考。欧盟报告的核心指控是什么?这份报告的核心观点在于,中国官方媒体和一些与中国政府有关联的社交媒体账号,在报道中刻.............
  • 回答
    欧盟对美加征关税:一次“以牙还牙”的贸易博弈欧盟委员会近日正式批准了一项决定,允许对来自美国的价值约40亿美元的商品征收报复性关税。这一举措标志着持续已久的欧美贸易争端又迈出了关键一步,其背后是复杂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博弈。缘起:波音与空客的“补贴大战”要理解欧盟此次的报复性关税,我们必须回溯到这.............
  • 回答
    欧盟首次对苹果公司提起反垄断诉讼,并可能处以其全球营收 10% 的罚金,这无疑是科技巨头监管领域的一件大事。这背后牵涉到一系列复杂的法律、经济和技术问题,值得我们详细探讨。事件的背景:为什么是苹果?为什么是现在?欧盟此次行动的核心是针对苹果的 App Store 商业模式及其对开发者和消费者的影响。.............
  • 回答
    欧盟提出的十项针对欧中关系的行动,可以说是其近年来对华政策的一次系统性梳理和调整,其核心目标在于寻求一种更具韧性、更加务实和更加符合自身利益的对华关系模式。要深入理解这些行动,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前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和经济背景下进行考察。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这份“行动清单”的出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欧盟对.............
  • 回答
    欧盟组建“欧盟军”的设想,这可不是件小事,更不是一朝一夕能定下来的事情。它背后牵扯到太多历史、政治、经济和战略层面的考量,简直就像在一块古老的大理石上雕刻新的图案,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需要深思熟虑。要理解这事儿,咱们得先想想,为什么突然又有人提起这茬了?说白了,根子还是在安全感。近年来,国际局势变得越.............
  • 回答
    欧盟与英国就“脱欧”达成协议,这是一件牵动全球神经的大事。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从头捋一捋,看看协议到底是怎么回事,又会带来哪些影响。欧盟与英国“脱欧”协议的达成:一段漫长而艰辛的旅程首先得明白,这协议不是一蹴而就的。自2016年英国全民公投决定脱离欧盟以来,双方就如何“分手”进行了长达数年的艰苦谈判。.............
  • 回答
    看到欧盟和英国就“脱欧”达成了协议,我的第一反应是:终于尘埃落定了,但这个“落定”的意味却相当复杂,充满了妥协、分歧以及长远的未知数。这就像是一场漫长而艰苦的拉锯战,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终勉强挤出了一份“求同存异”的协议,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协议的内容与关键点,那简直是千头万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