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英国脱欧公投通过后一些民众表示后悔了?

回答
英国脱欧公投结果出来后,有人后悔,这并不奇怪,甚至可以说是意料之中的事。毕竟,这是一个重大的国家决策,影响深远,而且在公投前后,各种信息、观点和情绪层出不穷,很多人可能在投票时,并没有完全预见到脱欧后会是什么样子,或者说,他们可能对某些预期的好处寄予了过高的希望,而对潜在的风险则有所忽视。

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为什么会有人后悔。

期望与现实的落差是核心原因。 脱欧派在公投前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国家主权回归、控制边境、摆脱欧盟的官僚束缚、与世界各地签订有利的贸易协定、将原本支付给欧盟的巨额款项用于本国公共服务等等。然而,现实往往比设想复杂得多。

经济方面 是最容易感受到落差的领域。脱欧后的英国经济并没有像一些人预期的那样腾飞,反而面临着供应链中断、劳动力短缺、贸易壁垒增加(例如对欧盟出口商品需要经过海关检查,增加了成本和时间)等挑战。英镑汇率的波动也影响着进口成本,推高了通货膨胀。很多企业,尤其是那些高度依赖欧盟市场的企业,发现经营难度大大增加,利润受到挤压。一些人原本希望脱欧能让他们手里的钱更值钱,生活成本降低,但实际情况似乎与此背道而驰。
北爱尔兰问题 是一个特别棘手且令人后悔的焦点。为了避免在爱尔兰岛上出现“硬边界”,英国与欧盟达成了《北爱尔兰议定书》。但这议定书实际上在北爱尔兰和英国本土之间制造了一个事实上的“海关边界”,导致北爱尔兰商品进入英国本土时需要接受检查,这激怒了北爱尔兰的联合派人士,也影响了当地的政治稳定和经济活动。一些当初投票脱欧的选民,可能根本没预料到这个问题会如此复杂和具有破坏性,尤其是在他们可能并不特别关心北爱尔兰政治细节的情况下。
人员流动和劳动力市场 的变化也让一些人感到不便。过去,英国公民可以在欧盟国家自由生活、工作和学习,反之亦然。脱欧后,这种便利性消失了。许多依赖欧盟劳工的行业,如医疗、农业、酒店业和建筑业,面临严重的劳动力短缺,影响了服务质量和经济运行。一些在英国工作或学习的欧盟公民可能也因此失去了机会,或者选择离开。那些依赖这些欧盟劳工的英国企业和消费者,也会感受到不便。
国际影响力 的认知也可能发生变化。虽然脱欧派强调“主权回归”,但英国在脱欧后似乎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反而有所减弱,尤其是在欧洲事务上。与欧盟的分裂,也使得英国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时,合作的难度增加。

其次,公投的宣传和投票时的信息环境 也有很大影响。

在公投期间,双方阵营都使用了各种宣传手段。脱欧派强调“拿回控制权”的口号,并引用了可能被夸大或不完全准确的数据来支持其观点。而留欧派则侧重于警告脱欧可能带来的经济风险。很多选民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中,可能难以辨别真伪,也无法充分理解复杂议题的深层含义。当公投结束后,现实逐步显露,那些在信息不对称或情绪驱动下投票的人,更容易产生后悔的情绪。

再者,不同群体的后悔原因也不尽相同。

年轻人 往往是后悔的主要群体之一。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公投时投票给了留欧,因为他们更看重在欧盟的学习、旅行和工作的机会,也更认同欧洲一体化的理念。脱欧剥夺了他们的一些选择,让他们对未来感到迷茫。
受过良好教育的城市居民 中,后悔的比例也可能更高。他们可能更早地感受到经济上的冲击,或者更密切地关注英国与欧盟关系的变化。
但也要看到,并非所有后悔者都属于某个特定群体。 即使是一些原本支持脱欧的选民,在看到实际带来的困难后,也可能开始反思自己的选择。例如,一些小企业主可能原本支持脱欧以减少欧盟监管,但现在发现新的贸易壁垒带来的麻烦更大。

最后,“后悔”本身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和判断。

“后悔”可能是一种回顾性的评价。当事情的发展不如预期时,人们自然会回望当初的决策。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机制,用来理解和调整自己的行为。
“后悔”也可能是一种政治立场的表达。在英国社会高度分裂的情况下,承认后悔也是一种表明自己立场的方式,尤其是在那些仍然支持留在欧盟的群体中。
同时,我们也应该区分“后悔”和“希望改变结果”。前者是一种对过去决策的评价,后者是一种对未来的期望。

总而言之,英国脱欧公投后一些民众表示后悔,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上的不如意、实际操作中的复杂性、信息传播的不对称,以及不同群体对脱欧前景的预期差异,都可能导致这种情感的产生。这反映了重大决策背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以及集体选择的复杂性和难以预测性。这种“后悔”情绪的存在,也成为了英国国内政治辩论中一个持续存在的话题,并可能影响着未来的政治走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一个交锋激烈又十分重要的议题上,胜出方没有取得绝对优势,那么失败一方想卷土重来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公投这种终极决断方式,岂是说重来就重来的。固然有52万人出于各种理由请愿希望重新投票,但任何有政治常识的人都应把这当做一场闹剧或是行为艺术,认识到重新投票是不可能的。

此次登记投票的有4600万人,其中有多少随便投了,乱投了,投完又后悔了的人都正常。但是投票给脱欧一方的有,难道投票给留欧一方的没有?以这为理由重新进行投票根本不可能,或许留欧派政客可以以此为筹码,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逼迫脱欧派达成一定妥协。

至于那些被营销号(英国报姐之类)带了节奏的朋友们,你们究竟哪来的底气嘲笑英国民众盲目的?在此我不想讨论民主优劣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就是英国下院的职业政客中,赞成脱欧议员也占35%左右,脱欧成功后脱欧派领导人的演讲也涉及了保守主义、民族国家、脱欧后的国际协作等几个重要问题。为什么你们在看了几个营销号找的极端例子,做成长图片加上一个卡梅伦的扶额之后,就觉得自己在对政治的了解上已经远超英国民众了呢?

你们究竟哪来的信心,觉得微博营销号翻墙倒弄来的二手信息,给了你们比英国的职业政客辩论已久的内容更要充分明晰的结论呢?哪来的理由觉得留欧一定是比脱欧更符合大众利益,更符合英国长久利益的选项呢?实际上并不是英国人不专业而中国网民专业,反而是中国网民刷了几下微博就自觉专业,开始批判起无知的大众了。这样自己批自己的,说起来还真是少见。

其实一切交给精英,必定是比公投之类更加专业的。此外也不难得出,干脆连选举都不要,完全没有民众参与的决策方式会进一步提升公共决策的专业性。然而专业的决策就一定是符合民众利益的吗?决策的专业性固然保证了,但是决策者难道不会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去损害公众利益吗?普通民众再怎么盲目,切身体会的好坏还是知道一二的。

也有不少人在强调,留欧是符合精英利益而损害底层民众的。假如你是英国一个资本雄厚的公司总裁,源源不断的东欧移民和绿色难民,你大概会对廉价劳动力的涌入欣喜不已。但是英国的广大蓝领白领呢?面对移民在工作上的竞争,在社会福利上的挤压,在公共安全领域的威胁,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精英当然无所谓,反正不会缺少工作机会,不必享受社会福利,雇上几个贴身保镖也不怎么担心安全。就像之前接受采访的德国老人说的,“默克尔坐在奔驰车里,觉得德国现在一切都好”。

事到如今,与其在二次脱欧公投这种行为艺术上继续浪费精力,倒是苏格兰的二次独立公投更有可行性。毕竟苏格兰上次公投时英国尚在欧盟,此时环境已经大不相同,何况苏格兰所有选区均是留欧占优。然而根据之前的协定苏格兰下次独立公投应在三十年之后,虽然现在再次举行独立公投有一定理由,英国当局会不会接受却很难说。

✿ฺ ♡ ✿ฺ ♡ ✿ฺ ♡ ✿ฺ ♡✿ฺ ♡✿ฺ ♡ ✿ฺ ♡ ✿ฺ ♡ ✿ฺ ♡

目前重新公投的请愿人数超过了三百万,已经有数位用户质疑这个答案,认为有可能进行二次公投,为此我补充一下我对二次公投的观点。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支持重新公投的三百万人绝对不会都是投了脱欧却后悔了的人。脱欧派已经达成了目的,固然没有理由再生事端。不过因为首次公投票数并没有拉开差距,相信不少留欧派会心有不甘,借此机会进行请愿。

其次我也认为,如果再次公投,留欧派确实很有可能取得胜利。投了票后有人后悔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对于重新投票,留欧支持者肯定有着更高的热情,而脱欧派中的一些人很可能不会再去投票。

但重要的不是二次公投可能产生的结果,而是脱欧派可能接受二次公投吗?假如在二次公投中,脱欧派议员不再发动支持者为脱欧投一票,而是发动脱欧支持者抵制投票。那么也许有3000万人参与,得到了留欧结果的二次公投,难道比4500万人参与的首次公投更能代表英国公民的意志?

再进一步说,假如二次公投得到的是留欧的结果,那么脱欧派再发动三次公投呢?难道就要一直投下去?更不要说脱欧派中的极端分子也许会游行暴动,别忘了已经有脱欧支持者枪杀留欧派议员的先例了。

综合考虑以上几点,我认为二次公投是不可能进行的。一旦选择了二次公投,这件事几乎就没法收场了。

政治是妥协的艺术。再次公投的请愿确实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但我相信留欧派议员会以此为筹码让脱欧派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做出让步,而不是选择进行二次公投玉石俱焚。

user avatar

一部分英国人因为掉出了舒适区,所以发泄不满而已。

很多原来由东欧移民干的脏活累活,现在得英国人自己干了。

但是,只有重新变得聪明勤奋,才能再这个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

英国前面的路很宽,但是,终究要靠自己一步一步走。

作者:十号胖狐狸

链接:

如何评价英国公投脱离欧盟成功? - 十号胖狐狸的回答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强烈反对各种看衰英国的言论。

退欧首日,欧洲股市对英国退欧的反应非常耐人寻味。截止收盘,意大利和西班牙股市跌了12%,法国和德国跌了7-8%,而英国股市只跌了3%。市场认为,英国退欧,对英国来讲损害不大,对欧盟,尤其是欧盟不靠谱的国家,才是巨大的利空。我认同市场这个判断。

先不考虑短期行为,我们只看长期。回顾几千年历史,一个国家成功最重要的秘密是什么?无非就是四个字:聪明,勤奋

英国就是一个最经典的聪明勤奋的国家。就像一个聪明勤奋的人一样,再不济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何况现在英国还有一大把好牌:

英国是世界第一强国美国最好的盟友和兄弟。

英语是世界第二强国中国的第二语言。

英语是21世纪最具潜力大国印度的官方语言。

英国在全球还有一堆优秀的前殖民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新加坡……

英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拥有核武器。

钱不够可以借,工厂没有可以建,技术不够可以买,制度不好可以改。只要人靠谱,这些暂时的困难都不是事。

狼行千里吃肉,狗走千里吃屎,就是这个意思。

在长期,没有任何看衰英国的理由。英国公投选择退欧,不是民粹,而是英国人精明到骨子里的政治智慧在起作用。

回头说,英国最怕的是什么?就是移民和难民无休止的进入,破坏了这个民族最赖以生存的东西:聪明,勤奋。如果英国变得不那么聪明、勤奋,那一切的外部条件都会贬值。

在我看来,英国公投只做了一个决定:止损。不惜让短期利益大幅受损,也要果断止损。

而要做这样的止损,就必须下非常巨大的政治决心,而下这种政治决心只能通过一次退欧公投来解决。

现在英国的恐慌和回潮,比如说要求再投一次票,其实都是走出舒适区之后的正常恐慌。但是给英国一点时间,冷静下来,好好调整政策搞改革,前途还是很好的。

而短期的恐慌,比如说伦敦金融中心地位的失去,真的成立么?须知,做一个世界金融中心,没有三五十年沉淀是做不来的,但是,三五十年后,欧盟真的还能存在?如果欧盟都不在了或者衰落了,那么,金融中心干嘛要从伦敦搬走呢?伦敦可是干了几百年全球金融中心了,欧盟才几十年历史?

反过来说欧盟,英国一走,对欧盟几乎是致命一击。英国的GDP大概占了欧元区的1/6,而英国的GDP大都是高质量的部分,英国至少贡献了欧盟20-25%的实力。退欧之后,欧盟的团结势必被破坏,这又会影响到欧盟的实力。这么算下来,欧盟剩下的力量,可能只有英国退欧之前的60-70%。

欧盟现在应该比英国更慌张。如果万一哪天欧盟某个国家的极右翼上台,公投脱欧,然后和英国建个小联盟,恐怕会导致欧盟像多米诺骨牌一般崩溃。

user avatar

公投是彻底的民主,是最残酷的绑架。

选择,就会这样,想不明白的就会后悔,想明白的更会后悔。所以,不给选择机会,倒也就得了。

权利,有不比没有更好。

user avatar

英国人口有5%为穆斯林,这次请愿“二次公投”的250万网民,经调查有200万左右来自英国以外的地区,相信大部分没有英国国籍。

仅有的50万“英国人”,有很多是穆斯林网民,这些人不需要理会,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累赘。

真正的白人网民很少,除去18岁以下,能够投票的少之又少。也就是说英国民意是尊重投票结果,尽管一部分人曾经投留欧票,但最后都尊重退欧决定。

user avatar

嘛……吐个槽……首先讲一点预备知识:

让我们介绍一个定理:Condorcet's jury theorem(孔多赛陪审团定理)。
假设我们现在面对一个问题,我们希望通过投票的方式得到答案。p 是每个投票者投对的概率,那么:
  • 当 p > 0.5 时,随着人数的上升,通过简单多数制得到正确答案的概率趋近于 1。
  • 当 p < 0.5 时,随着人数的上升,通过简单多数制得到正确答案的概率趋近于 0。
  • 当 p = 0.5 时,随着人数的上升,通过简单多数制得到正确答案的概率依然是 0.5。

……

对于事实性问题,几乎没有人会认为这类问题应该通过投票的方式来解决,即便是在科研界也是一样的,因为第一种情况下的条件不会达到。常见的情况都会更类似于第二种。在一个正确的学说兴起的初期,腐朽的老旧学说在学界内的拥护者依然是大多数。因此如果此时你用简单多数制来否认这个东西的话,那么科学范式的转化就不会发生了。当然,科学范式转化过程中的阻力就是这种东西了。

什么情况下我们需要用投票的方式来解决一个问题呢?更为正常的情况是当我们要用投票来汇集偏好的时候。偏好和事实性是没有关系的。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偏好或者利益诉求是没有问题的。更重要的事情是我们需要意识到这里并没有一个叫做「群体偏好」的参数。这个参数可以由你虚设出来,但是它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存在的东西。就和社会调查统计的「平均工资」一样,仅仅是一个压缩过的信息罢了。将群体偏好视作一个实体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事情。我们拥有的事实仅仅是每个人具体的偏好,而试图断言群体的偏好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语言使用。因此在投票作为一种汇聚偏好的手段的过程中,从一开始就没有「发现客观事实」的成分在其中。

更多内容 cf

“真理总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与从古至今“少数服从多数”的选择方式是否矛盾?

然后是这个具体例子中的分析。

首先任何政治问题都不是单纯的,或者说,物理事实那种意义上的事实。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里有一个社会意义上的事实,就叫社会事实好了。这个事实本身是什么正是由大多数人持有一种什么立场(偏好)所决定。从适向性(direction of fit)上来说:

  • 物理事实:命题需要符合事实,不可能反过来。也不会因为大多数人的信念改变而改变。
  • 社会偏好:单个的个人的信念偏好几乎不会直接影响社会偏好这一事实(除非恰好处在一个平局的情况下,比如说五个人喜欢甜的,五个人喜欢咸的,你喜欢什么,社会的绝大多数(即,超过半数的人)就喜欢什么)。但是,社会偏好的事实本身受到构成社会的大多数人的影响,即,一般来说,大多数人的偏好就是社会偏好。
  • 个人偏好:我喜欢什么,什么就是我的偏好,物理事实可以与我的偏好相符(我喜欢它),或者不符(我不喜欢它)。我的偏好不必反过去符合物理事实。

接着谈一下概率问题。以 53% 这个概率来算,假设脱欧是实际上的社会偏好,并且,任何一个个体有 p = 0.53 的概率「正确选择」这个偏好,并且假设他们的两次选择是独立的,那么在第二次选择的时候,和第一次选择的结果不同的概率高达 49.82%。这和一半很接近。事实上,直到 p>0.72 的时候,反悔率才会低于 0.4(然而这个值也很高了,所以请不要对 p = .53 这个假设有意见)。此外,注意到这是一个一元二次函数的取值,实际上当 p<0.28 的时候也会小于 0.4,因此反悔和民众傻不傻逼没有关系,只和民众坚不坚定有关系。(在如下意义上谈论傻逼:一个考试拿 72 分的人比一个考试拿 53 分的人「聪明」,这又比一个考试拿 28 分 的人更聪明,然而并没有什么用,极端的智者和愚人都是非常坚定的,而大多数平庸的人都是摇摆不定的。然而民主的意义就在于汇集大多数平庸的人,毕竟极端的智者和傻逼都是少数,就算是爱因斯坦也只有一票。)

民主的意义不在于每个人都是理性的,都经过了长时间的深思,这是荒谬的要求。其价值在于,能够从多样性的结论下汇总出一个正常的结果。

此外,就算是对于客观事实,而不仅仅是偏好的汇集,民主有时候也能得到很好的结果。两个例子(当然类似的例子有很多):

  • 牛的重量。一群人在猜一头牛的重量,每个人写下一个数字,写得最接近真实重量的人可以得到牛。最后从结果上来看,虽然大家的猜测分布很大,一些非常离奇的答案都有,但是,其平均数却和牛的真实体重非常相近。
  • 糖果。一个罐子里面有一堆糖果(我记得是三位数),叫人们在不去数的情况下猜糖果有多少个,最后的平均结果和实际真实值的偏差是非常小的(我印象中是个位数的差距),虽然各种稀奇古怪的答案也都有,最大和最小猜测值可能相差了一个数量级。

因此可见,民主的价值并不是说每个人的结果都去往正确结果更加靠近。事实上,很容易举出范例:虽然每个人的结果都向正确值靠近了,但是实际上平均值却偏离了正确结果:

假设正确值是 10。
第一组三个人分别猜测:9, 12, 13;平均 11.3。
第二组三个人分别猜测:1, 14, 16;平均 10.3。
显然第二组三个人的猜测都更加远离了第一组,然而第二组的平均值却比第一组的更接近 10。

我们可以通过做一点简单的数学计算得到一个更为普遍的结论。

用表示 n 个人的猜测值,用表示真实值,用表示的平均值。

容易验证:。

可见,在固定 n 的情况下,每个点到真实值的距离和越小,并不直接保证平均值越接近真实值,同时还需要多样性(方差)足够大才能保证这一点。因此,在这里指责一个群体中每个个体和真实值偏差太大是没有意义的。同样地,指责他们变卦也毫无意义。

问:为什么科学事实的情况感觉会更加不适用呢?

举燃素的例子,假设对于过去受过传统正统科学训练的人来说,燃素毫无疑问存在。那么,实际上对于这一个整体来说,他们如果在投票中要占据比例的话,不应该按照人头数 n 占比,可能只应该算一个人,或者,如果他们并不是完全遵从于当时的科学教导,还有一点点叛逆精神的话,可能可以是打个折扣,比如说每个人的权重占 0.1 张票。在只有一个观点是主流的时候,我们就已经不能区分这个观点到底是个体真正的观点,还是个体随大流做出的选择(即,这个个体实际上并没有动用认知能力做出选择,它默认了这件事情是应当的,而根本没有比较或者考虑相反情况的可能性),常见的例子包括但不仅限于:纳粹、文革、邪教、传销等。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民主投票并不完全是没有意义,而是我们需要意识到,这个群体本身并不像其中所拥有的那么多人数那样有着如此这般多的独立投票者,即,其结论的置信度甚至未必比得上 100 个独立的大脑进行投票得到的结果。——如果我们能有效得将其中同质的群体等同起来的话,那么我们的确也有从这种混乱中找到正确的可能。这是代议可能好的地方,但是另一方面,需要注意到,政党的建立本质上是一种权威的建立,这对于多样性的影响是负面的。因此,……

相对应地,如果是让足够多人们去选择关于一个人们都不熟悉的领域的两个竞争理论哪个正确的话,大多数人由于只能瞎蒙,因此他们的选择并不影响结果,而剩下来的就是小部分科学精英了,这个时候的判断就自动变回了专家投票。然而专家投票到底好不好呢?又到底反应了什么呢?那就不知道了。


最后吐槽一下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被投死,本质上是投票设计的问题。在苏格拉底申辩之前,大多数人还是没被激怒的,但是,当大多数人被激怒之后,投票的性质就改变了。原本应当是苏格拉底是否应该死,但是实际上的投票结果反应的结果是:苏格拉底的言论是否让你愤怒。而中间如果真的要严谨的话,这漏了一个额外的投票环节:如果一个人让你愤怒了,他就应该死。于是这就造成了一个滑坡。(主要是因为,愤怒并不是一种东西,我辱骂你一句会让你愤怒,我杀你全家也会让你愤怒,所以本质上来说这个问题是没法问的,只能问每个具体的愤怒是否应该对应这个具体的惩罚。但是这就又回到了一开始那个投票的议题上了,所以实际上要说清楚是很困难的事情。)

当然了,如果要说的话,这里面本身可以深究的内容还有很多,比如说苏格拉底自己也是想死的,有些人在投票的时候就是觉得说我应该表达一下愤怒,反正你会逃走的。因此真的要说的话,拿苏格拉底的死反民主果然还是不太合适。说白了还是苏格拉底太把参与投票的人当人看了。苏格拉底并不是没有机会逃走,而投票者也未必就真的相信给苏格拉底一个教训就会将其置于死地。因此这个具体例子的论证效力实际上是非常弱的。


补充一下,其个地方本身隐含着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Arrow's impossibility theorem

)的运用。

定理(Arrow) 在候选项个数大于或者等于 3 的情况下,不存在同时满足非独裁独立无关一致同意性的投票机制。或者说,在候选项大于 3 的情况下,满足独立无关和一致同意的投票一定是独裁的。

定义

  • 候选人。候选人是一个至少有两个元素的有穷集 X。
  • 选票。选票是对于候选人的一个线性排序,即 L(X) 的一个元素,其中 L(X) 表示所有 X 上的线序构成的集合。(一般说线序会要求严格线序,即 ,但是不可能性定理对于非严格线序也是成立的,因此这里不做区分)
  • 投票人。投票人的整体总是一个形如的集合,每个投票人对应一个自然数。
  • profile(不知道怎么翻译)。一个 profile 是 n 个选票组成的集合,或者,更准确地说,是 n 张选票构成的 n 元组。每个投票人对应一张选票。
  • 社会福利函数。社会福利函数是一个将一个 profile 聚成一个候选人线序的函数(函数输出的结果从本质上来说和选票是一致的,也是一个 X 上的线序),即,从所有可能的 profile 到所有可能的 X 上的线序的函数。当 n 固定的时候,这就是一个函数,当 n 不固定的时候,这相当于是一个。
  • 独裁。一个社会福利函数是独裁的,当且仅当,存在一个投票人,使得社会福利函数的结果总是(即,对于任意 profile)和这个投票人的选票相同。
  • 一致同意。一个社会福利函数具有一致同意性,当且仅当,如果所有人都认为 a < b,那么函数输出的结果也有 a < b。
  • 独立选项无关性。一个社会福利函数具有独立无关性,当且仅当,新选项的加入并不改变旧排序(这是在拓展候选人的情况下),或者,考虑两个 profiles,如果对于每张选票,a 和 b 的偏好次序都不发生改变,那么结果中 a 和 b 偏好次序也不发生改变,即,对于两个不同的 profiles,如果这两个 profiles 中每个对应的投票者对于 a 和 b 的偏好次序都是一致的,那么,这两个 profiles 分别通过社会福利函数得到的结果中 a 和 b 的偏好次序也是一致的。

最后一点可以分别举两个例子:

  • 拓展候选人的情况下。「请问您要喝点什么?我们有咖啡和茶。」「那我要咖啡。」「对了,我们还有牛奶。」「那我要茶。」——这违反了拓展候选人情况下的独立无关性。花样滑冰的比赛规则也在某种意义上违反了拓展候选人情况下的独立无关性。
  • 在不拓展候选人的情况下, 例子比较难想。我就抄一段 wiki 中 Borda 规则(如果有 x 个候选人,那么每张选票上排第 n 名的得 x-n 分,最后按照总分排序)不满足独立无关性是为啥。(见:Independence of irrelevant alternatives
    假设 3 个人认为 A>B>C>D>E,1 个人认为 C>D>E>B>A,一个人认为 E>C>D>B>A。在标准 Borda 记分法下面,C 得分 13,A 12,B 11,D 8, E 6。因此得到的排序是 C>A>B>D>E。
    假设现在前面三个人的排序不变,后面两个人的排序变成了 C>B>E>D>A 和 E>C>B>D>A,即他们没有改变自己对于 BC 的偏好,依然认为 C>B。但是此时的 Borda 积分变成了 B 14 > C 13。因此 Borda 规则不满足独立无关性。

事实上除非只有两个候选人(那么独立无关性就空洞成立了,因为没有第三个候选人能加入进来,此时几个常见的投票规则变成一样的,Borda 计分法 = Condorcet winner = 简单多数制 = 绝对多数制),几乎任何一个常见的投票都不满足独立无关性,毕竟很少有制度会牺牲一致同意性。哦,你说朝鲜以及其它国家啊。今天天气哈哈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英国脱欧公投结果出来后,有人后悔,这并不奇怪,甚至可以说是意料之中的事。毕竟,这是一个重大的国家决策,影响深远,而且在公投前后,各种信息、观点和情绪层出不穷,很多人可能在投票时,并没有完全预见到脱欧后会是什么样子,或者说,他们可能对某些预期的好处寄予了过高的希望,而对潜在的风险则有所忽视。首先,我们.............
  • 回答
    欧盟通过英国脱欧法案,这一事件标志着一个漫长且复杂过程的关键性一步,也为英国与欧盟之间关系的重塑定下了法律框架。要深入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回溯其发生的背景、法案的具体内容、以及它所带来的影响。背景:一场分歧的旅程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EEC,欧盟前身)已超过四十年,期间双方关系经历过合作与摩擦。然.............
  • 回答
    欧盟与英国就“脱欧”达成协议,这是一件牵动全球神经的大事。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从头捋一捋,看看协议到底是怎么回事,又会带来哪些影响。欧盟与英国“脱欧”协议的达成:一段漫长而艰辛的旅程首先得明白,这协议不是一蹴而就的。自2016年英国全民公投决定脱离欧盟以来,双方就如何“分手”进行了长达数年的艰苦谈判。.............
  • 回答
    看到欧盟和英国就“脱欧”达成了协议,我的第一反应是:终于尘埃落定了,但这个“落定”的意味却相当复杂,充满了妥协、分歧以及长远的未知数。这就像是一场漫长而艰苦的拉锯战,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终勉强挤出了一份“求同存异”的协议,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协议的内容与关键点,那简直是千头万绪.............
  • 回答
    2019年10月19日,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项“博雷洛特修正案”,迫使首相约翰逊不得不向欧盟提交延期脱欧的申请。这一事件在当时引发了巨大的震动,它不仅暴露了英国政治的深层分裂,也为“脱欧”进程增添了新的不确定性。要理解这一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它对英国能否顺利“脱欧”意味着什么,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梳.............
  • 回答
    12月24日,英国与欧盟就脱欧后的贸易协议达成一致,这无疑是脱欧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事件,也给饱受不确定性折磨的市场和民众带来了些许喘息的机会。这项协议的达成,标志着长达四年多的脱欧拉锯战终于迎来了实质性的结束,为英欧未来关系奠定了基础。协议的主要内容与影响:这份协议的核心在于 零关税、零配额 的货物.............
  • 回答
    英国“同时得罪中俄欧”的说法,虽然带有一定夸张色彩,但确实反映了当前英国在国际舞台上面临的一些严峻挑战和外交困境。要详细看待这一现状,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得罪中国”的方面:英国近年来在对华政策上采取了愈发强硬和警惕的态度,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香港问题: 英国作为香港的前宗主国.............
  • 回答
    关于“新冠病毒是美国莫德纳公司合成的”这一说法,目前没有任何科学证据支持其真实性。这类谣言通常源于对科技、医学或政治议题的误解、阴谋论传播,或是故意制造恐慌的信息误导行为。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传言的不可靠性: 一、关于“莫德纳公司与新冠病毒”的事实澄清1. 莫德纳公司的业务范围 莫德纳.............
  • 回答
    关于“英国驻重庆总领事获5万元奖励”的消息,目前并无权威媒体报道或官方声明提及此事,因此该事件的真实性存在较大疑问。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可能的背景、合理性及潜在问题: 一、信息真实性存疑1. 缺乏官方来源 英国驻重庆总领事馆作为外交机构,其经费通常由英国政府承担,且中国对外国驻华使节有严格的财.............
  • 回答
    如何看待英国视中国为系统性竞争对手,中英关系将如何发展?英国将中国视为“系统性竞争对手”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其背后既有地缘政治的考量,也有经济、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的因素。理解这一转变,有助于我们预测未来中英关系的发展走向。 一、 英国为何视中国为“系统性竞争对手”?英国之所以得出“系统性竞争对.............
  • 回答
    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号航空母舰战斗群(Carrier Strike Group 21, CSG21)于2021年访问南海,这一事件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为南海地区增添了新的动态。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一、 事件背景与英国的意图1. “全球英国”(Global Brita.............
  • 回答
    如何看待英国新冠病毒变异及其影响?美高官称“没必要限制英国航班”的背后考量英国新冠病毒新变异的出现,无疑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高度关注和担忧。而美国高官关于“没必要限制英国航班”的表态,则为这一复杂局面增添了另一层解读。要全面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英国新冠病毒新变异:关键信息.............
  • 回答
    英国政府宣布不再对仅出现轻症的人群进行新冠病毒检测,这是一个重大政策转变,反映了其应对新冠疫情策略的调整。这一决定是基于多种因素的综合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背景与政策演变首先,回顾一下英国的检测政策是如何演变的。疫情初期,大规模的检测是控制病毒传播的关键手段。英国曾采取过广泛.............
  • 回答
    英国教育部课纲要求学校禁止使用曾公开表态反对资本主义的机构出版的材料,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性的议题,涉及到教育的独立性、政治意识形态渗透、学术自由以及学校的责任等多方面。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英国教育部此举的背景与可能目的:1. 维护现有经济体制的稳定与传承: 英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
  • 回答
    英国政府宣布从 7 月 19 日起基本取消所有新冠管控措施,包括强制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以及对聚集人数的限制。首相鲍里斯·约翰逊更是提出了“与新冠共生”的策略。这一决定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其背后有着复杂的考量和潜在的风险。英国政府宣布取消管控的主要原因和考量: 疫苗接种率的提高:.............
  • 回答
    英国国防参谋长关于“新冠疫情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说法,无疑是一个非常惊人的、具有高度警示意义的论断。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将其置于当前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经济以及社会背景之下。一、 英国国防参谋长的身份与言论的严肃性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英国国防参谋长(Chief of.............
  • 回答
    英国国家安全局(GCHQ)将中国称为“英国家安全挑战”,这一表述背后有着复杂且多层次的原因,反映了当前地缘政治格局、科技发展以及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深刻变化。要详细理解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定性的背景:GCHQ的职责与定位首先,理解GCHQ的职责至关重要。GCHQ是英国政府的信.............
  • 回答
    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现为国王查尔斯三世)于2020年3月新冠疫情初期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呈阳性,这无疑是当时备受关注的重大新闻。以下是我对这件事的详细看法:一、 事件本身的意义和影响: 标志性人物的感染,增加了公众对病毒的警惕性: 作为英国王室的继承人,查尔斯王子是一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他的.............
  • 回答
    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宣布升级抗疫举措,并将其定性为“战时政府”的行动,这标志着英国在应对新冠疫情进入了一个新的、更具挑战性的阶段。这一表态及其背后的政策调整,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一、升级抗疫举措的背景与原因: 疫情的持续严峻性: 尽管英国在疫苗接种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变异病毒的出现(如德.............
  • 回答
    “工党误国”是一个在中国互联网上流传较广的观点,尤其是在讨论英国政治经济发展时,常常被提及。要理解这个观点,需要对其背后的逻辑、论据以及其合理性和局限性进行详细的分析。“工党误国”观点的主要逻辑和论据:这个观点通常认为,工党执政期间采取的一些政策,尤其是国家干预主义、高福利、重税收、工会权力过大、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