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英国同时得罪中俄欧的现状?

回答
英国“同时得罪中俄欧”的说法,虽然带有一定夸张色彩,但确实反映了当前英国在国际舞台上面临的一些严峻挑战和外交困境。要详细看待这一现状,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 “得罪中国”的方面:

英国近年来在对华政策上采取了愈发强硬和警惕的态度,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香港问题: 英国作为香港的前宗主国,对香港自由和自治的承诺负有历史责任。随着香港国安法的实施以及英国向香港居民提供“BNO签证通道”,英国政府一直批评中国违反《中英联合声明》,并认为中国正在侵蚀香港的自治和自由。这导致了中英关系出现严重摩擦。
新疆人权问题: 英国政府多次公开谴责中国在新疆对维吾尔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人权侵犯,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制裁相关中国官员和企业,以及限制进口涉嫌强迫劳动的商品。
科技与安全担忧: 英国在5G网络建设问题上,跟随美国步伐,禁止中国华为公司参与。此外,英国还对中国在网络安全、间谍活动以及关键基础设施的潜在影响力表示担忧,并收紧了对中国在英投资的审查。
台湾问题: 虽然英国在官方层面仍奉行“一个中国”政策,但其在台湾问题上的表态日益倾向于支持台湾的民主制度和国际参与,并派遣军舰通过台湾海峡,这被中国视为对地区和平稳定的挑衅。
意识形态差异: 英国奉行自由民主价值观,与中国的政治体制存在根本差异。这种意识形态的对立,在许多问题上都成为英国对华采取批评态度的深层原因。

“得罪中国”的后果:

经济合作受损: 中国是英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和投资来源国。在政治关系紧张的背景下,一些中资项目可能受到影响,双边贸易和投资的增长也面临不确定性。
外交关系的疏远: 两国高层互访减少,沟通渠道受阻,使解决分歧变得更加困难。
国际影响力受限: 在一些全球性议题上,例如气候变化、全球公共卫生等,英中两国都需要合作。关系的恶化可能阻碍这些合作的有效推进。

二、 “得罪俄罗斯”的方面:

英国与俄罗斯的关系长期以来就处于紧张状态,近年来更是因为一系列事件而进一步恶化:

乌克兰问题: 英国是北约成员国,在俄乌冲突中坚决支持乌克兰,提供军事和财政援助,并积极参与对俄制裁。英国政府将俄罗斯的军事行动视为对国际秩序的严重威胁。
Salisbury毒剂事件: 2018年,英国在索尔兹伯里发生前俄罗斯间谍斯克里帕尔父女中毒事件,英国指控俄罗斯政府对此负责,并驱逐了俄罗斯外交官。此事件成为英俄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俄罗斯情报活动担忧: 英国多次指控俄罗斯在英进行间谍活动、网络攻击和散布虚假信息,以试图干预英国的政治进程和破坏社会稳定。
能源安全与经济制裁: 英国积极参与欧盟及北约对俄的经济制裁,旨在削弱俄罗斯发动战争的能力。同时,英国也在努力减少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

“得罪俄罗斯”的后果:

安全威胁与对抗: 英国将俄罗斯视为其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之一,双方在军事和情报领域存在持续的对抗。
外交关系的冻结: 英俄两国在官方层面几乎没有实质性接触,外交关系降至冰点。
潜在的报复措施: 俄罗斯可能通过网络攻击、散布假新闻等方式对英国进行报复。

三、 “得罪欧洲”的方面:

这里的“欧洲”通常指的是欧盟及其成员国。英国脱欧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且引发广泛争议的事件,虽然并非“同时”得罪,但脱欧过程和后续关系处理,以及一些政策选择,确实导致了与欧盟及其成员国之间出现摩擦和不信任:

脱欧协议的争议: 脱欧协议中的北爱尔兰议定书问题,引发了欧盟和英国之间持续的争议。英国认为该议定书损害了其主权和北爱尔兰的经济利益,而欧盟则强调协议的完整性。这导致了双方就贸易、关税和边境控制问题上的争执。
贸易关系的新壁垒: 脱欧导致英国离开了欧盟的单一市场和关税同盟,虽然双方达成了贸易协议,但新的贸易壁垒和边境检查增加了企业成本,也影响了部分行业的贸易往来。
主权优先与合作意愿的摇摆: 脱欧后,英国试图在全球舞台上寻找新的定位,有时表现出“单干”的姿态,或者在某些问题上与欧盟的集体立场不一致。例如,在某些全球治理、气候变化合作、国际安全等议题上,虽然英国仍是国际社会的重要参与者,但其与欧盟的协调性受到脱欧的挑战。
某些国内政策的争议: 英国的一些国内政策,例如对难民和移民的处理,有时也会引发欧盟国家的一些批评或担忧。
“全球英国”战略与欧盟的看法: 英国提出的“全球英国”战略,意在加强与非欧盟国家的联系,提升其在全球的影响力。但这种战略有时可能被欧盟国家视为在分化和削弱欧盟的集体力量。

“得罪欧洲”的后果:

经济联系的复杂化: 尽管英国与欧盟之间仍保持着重要的贸易关系,但脱欧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成本增加,对双方的经济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政治互信的削弱: 脱欧谈判过程中的不愉快以及后续的争议,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英国与欧盟及其成员国之间的政治互信。
在国际事务中合作的挑战: 英国与欧洲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地区安全等全球性挑战时,需要密切合作。脱欧后的关系定位,可能使得这种合作的效率和广度面临挑战。

四、 英国为何会陷入这种“同时得罪”的局面?

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后脱欧时代”的战略调整: 脱欧后,英国希望重塑其国际地位,追求“全球英国”。这既需要摆脱欧盟的束缚,也需要积极与其他大国建立新的关系。然而,这种转型过程必然伴随着阵痛和战略选择上的摩擦。
对国际秩序的担忧: 英国认为,中国日益增长的全球影响力以及俄罗斯的侵略性外交政策,对现有的国际规则和价值观构成了挑战。为了维护其认为的自由民主秩序和国家利益,英国采取了更为强硬的立场。
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冲突: 英国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与中国和俄罗斯存在显著差异。当这些差异触及人权、民主、法治等核心问题时,英国更容易采取批评和对抗的态度。
地缘政治的现实: 英国作为一个岛国,其安全和经济利益与欧洲大陆紧密相连。同时,作为北约和七国集团(G7)的重要成员,它在全球事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处理与中俄关系时,英国也需要考虑其与盟友的关系以及对全球安全格局的影响。
国内政治因素: 国内政治也可能影响英国的外交政策。在某些时候,对华强硬或对俄采取强硬立场,可能是出于国内政治的考量,以回应国内舆论或赢得选民支持。
英国外交政策的内在矛盾: 一方面,英国希望扮演全球性角色,与各国发展关系;另一方面,它又坚持其核心价值观和国家利益。当这两者发生冲突时,很容易导致在不同方向上“得罪”不同国家。例如,在与中国就人权问题对抗的同时,又希望保持一定的经济合作;在支持乌克兰的同时,又要管理与欧盟在脱欧后续问题上的分歧。

总结:

英国“同时得罪中俄欧”的说法,更准确地说,是英国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为了维护其国家利益、价值观和战略目标,在与不同国家和地区打交道时,不得不做出一些可能引发摩擦和争议的选择。

对中国: 是基于对中国崛起及其国际行为的担忧,以及价值观的根本差异。
对俄罗斯: 是基于安全威胁、对国际法的挑战以及历史事件的遗留。
对欧洲(欧盟): 是脱欧后的身份重塑、协议执行的争议以及合作模式的重新定义。

这种局面反映了英国在后脱欧时代全球战略转型期的挑战,以及如何在维护自身利益和价值观的同时,处理好与主要大国和区域集团的关系的难题。这并非一个孤立的外交失误,而是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变化和英国自身战略选择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英国未来的外交路径,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在维护自身原则的同时,找到与各方有效沟通和合作的平衡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一说一,就英国和欧洲那种“得罪”程度,某些国家间关系最好的时候都可能达不到。

笑话人家。

user avatar

因为约翰逊政府属于政治学中的所谓“弱势政府”。

约翰逊当选为首相,是沾了高调脱欧的光,而不是他本人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从政经历。对比下他的前任梅女士,他与梅最大的区别就是他在脱欧问题上更加强硬,但又比更强硬的法拉第(是这个老兄吧)看起来更具灵活性。理论上说,只有他能收拾脱欧残局。

但要注意的是,脱欧的具体政策和手段已经严重分裂了保守党内部,约翰逊本人作为新生派政治人物,在保守党内的根基并不深,因此是通过各种政策交易而获得观点接近的各个派系的支持,从而成为首相,他代表的并不是一个团结的党派,而是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

这就导致了他的内阁会经常出现自我矛盾的行为:

一方面,约翰逊本人的注意力主要是脱欧谈判,外交交由保守派去负责,而这些保守派本身也是对华强硬派,甚至和美国表弟们同气连枝;另一方面,约翰逊本人深知脱欧后英国的前途严重依赖各大经济体的容忍,因此无论是对美还是对华都不愿过分冒犯,还时不时以个人名义出来进行外交救火;再一方面,即使中国明确表示了不接受外界干预香港问题,但约翰逊为了保证政府不分裂,也不得不在这个时候公开做些令中国很不满意的事情,毕竟如果内阁发生分裂,他的首相位置也就不稳了;再再一方面,他还面临着即将来临的下议院换届选举,如果不能挽回脱欧后带来的经济衰退,他的首相位置还是做不稳,因此他需要权衡与中国或美国过于亲密的各种后果,包括政治后果经济后果。

以上这几方面造成了约翰逊政府的表现时常矛盾,甚至有点首鼠两端。

了解了这个基点,我们就该明白,对英国还不需要进行全面的外交、经济对抗,甚至取消BBC的牌照也是非常有节制的反击,如果BBC的自然纪录片不错的话,中国国内有平台想采购,也是不会有什么审批障碍的。对事不对人,这就是现在对待英国政府的态度。

至于英国政府自己混乱嘛,这个就没有办法了,这是妥妥的体制问题,就让英国这么耗下去吧~

user avatar

大嘤的结局,是其选择拥抱鹰酱的后果。

自tg与鹰酱在科技火拼时,大嘤果断站队鹰酱。这是得罪tg,而且,bbc还被封杀,可想大嘤站队力度有多狠。菊厂在大嘤投了十亿欧,都解决不了。港交换并购伦敦交易所也断了,期货互通也没了。这是拿了真金白银站队啊。不支角刀牛鹰酱,还放冷枪,这是往死里得罪。

至于,大熊。自古以来,就是双方敌对。虽然,鹰酱为了对付tg,放松了对大熊的打压,甚至出现了川通大熊门。但,大熊居然想加大卖气,这不就是抢大嘤饭了么。所以,大嘤打压大熊,老积极了

传统贵族因为被鹰酱带沟里了,炸出难民,鹰酱拿了利益,贵族们一算账,发现难民成本比收益还低,连忙阻止事态升级。大嘤靠地理位置,也不怕,充当搅屎棍角色,紧跟鹰酱。新锐派的龙与强硬派的默姨对大嘤肯定不满了。而且,还公投脱欧。这不是打他们俩的脸吗?一个五常,一个知名工业强国,有决心有野望一统陆欧。正好,你退群是吧,赶紧走人吧,滚。大嘤傻眼了,不过公投完成了,走不回头了,只能一条路走到黑。

至于为啥,大嘤现在还那么跳。很简单啊。狠人说狠话干狠事。但那是小国。狼人都不说话的,干的狼事。日不落的时候,需要跳?退一步,二战后也不用,丘吉尔也在啊。但现在,也就二流罢了。不跳出来说话,你怎么当小弟的?难道要大哥说?

大嘤多学学岛国,乖乖闭嘴,见鹰说鹰话,见兔说兔话。这样才是二流该做的事。

贵族一统,tg与鹰酱三极,大嘤非要站队,只能凉凉了,加速冲向三流。我看金融业就不错。鹰酱拿起来不手软,tg正想发育。第一个崩的伦交所。IPO直降,一个是股欧影响,一个是tg影响。CDR也没必要发了,与港也闹翻了。期货,tg在扩大影响力,渔船也出海保证,贵金属肯定是先做,油的话还要时间。双管齐下,冲击也挺大的。而且,鹰酱更狠,等被鹰酱剪光可能才会想明白,站队的后果。

大佬焱并,炮灰先凉的道理,我看东亚东南亚那边就比较懂的嘛。

免电这事,连鹰酱都改变不了结局,BBC又跳出来,不看看亚洲是谁说话的。二流就别乱跳

user avatar

五常,是一道铁券,某种程度上,可以调戏调戏大国而不承担恶果。

英国这个海盗国家很有勇气,值得鼓励,这个人体实验,可以给我们充分观察,五常地位的压力测试,最后可以到什么地步,因而估计出五常最近的价值,然后权衡如何把德国引入常任理事国,搞搞事呗。

以深制混

user avatar

得罪就得罪呗,这么复杂的世界里,谁没得罪过谁呀?

得罪中国比较狠,踩过香港问题的底线了。可另一面呢?2019年,英中双边贸易总额突破了千亿英镑,中国是英国第三大,出口国次于欧盟和美国。2020年,除石油和黄金外,英国对华出口额增长了10%。

英国大使馆在拉动中英相互投资与贸易方面,可以当其他欧洲国家的老师。英国把核电站,干线铁路,重点码头全都交给中国企业更是西方国家独一份。

得罪德罗斯,那只是得罪普京,英国照样是毛子富豪们的第二故乡,而毛子军事上的强势对英国也毫无影响。

至于得罪欧盟,那可真没有,约翰逊都签了卖锅跳跃了,怎么会得罪欧盟呢?

user avatar

你这么看英国,就是太天真了

英国的外交在全世界是出了名的老练,这个国家骨子里就是现实,投机,骑墙,见风使舵,两头下注,没有底线。

说白了,就是利益,现在跟中俄欧都搞不好关系是对英国最有利的。


1.俄罗斯

说英国跟俄罗斯搞不好关系的,不如思考一个问题:英国干嘛要跟俄罗斯搞好关系?

经济不靠俄罗斯,政治不靠俄罗斯,军事上也有欧盟在前面挡着俄罗斯。于英国来说,跟俄罗斯的关系几乎没有价值和意义。

跟俄罗斯搞好关系有什么用?关键时候多驱逐几个外交官嘛?

反而跟俄罗斯搞好关系,作为大哥的美国可能还不爽;所以英国完全没有需要跟俄罗斯搞好关系。


2.中国

推荐下面这回答:

“一边和人家合作,一边反对人家”,那正是我大英的优良传统。”

英国在2020年7月以前都是西方最亲中的国家之一。对于英国来说,中国在地球另外一端,没有战略利益冲突,也不构成竞争,经济上英国也是整个欧洲对中国依赖程度最小的国家,中国的崛起对英国不构成任何威胁。

而2020年7月之后,英国和中国关系急转直下。

原因是什么呢?利益

2020年7月香港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我们国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简称国安法。此法一出,香港的黄尸很多都想移民。

随后英国赋于BNO(港英时期护照)持有人及其家属移居英国的权力,在英国居住6年后就可以入籍英国。在香港,有权利申请这个居留的人有500万。换句话说,英国给500万香港人送了一张绿卡。

因为移民英国的高昂成本,穷人是没有能力去的。最后真正会去英国的人,极大概率都是富人和精英阶级,这些富人会带着他们的资产从香港转移到伦敦。美银预计,5年内可能会有4000亿港币的资产跟随移民到英国的香港人从香港转移到伦敦,而2020年中国和英国的总贸易额也不过才8000亿港币而已。

除此之外,香港的一些优秀的金融人材,也是伦敦垂涎的对象。

从2020年7月到2021年2月,BNO持有人已经从30万增加至75万。至于最后多少资产去伦敦,有多少人移民到英国,还得看未来国家治理香港的力道。

至于评论中有人提到,资金会更倾向于来大陆;我只想说,现在去英国的都是港d,港d连香港都不愿意呆了,你还指望他们来大陆?来大陆等着被抓嘛?

经济增长有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净出口

这4000亿港币不会只存在银行,而是会通过投资和消费的方式刺激长期的经济增长。资产会进入金融市场和地产市场,刺激金融行业和建筑业的发展。在此之外,每一个移民英国的香港人也需要消费每月至少2000英镑(2万港币)的生活费,一年下来就是24万港币,入籍前需要居住的6年,每个人至少消费144万港币。再加上移居英国的金融/研究人才,也能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所以,账面数字是4000亿港币,但实际在英国能创造的经济效益可能远不止4000亿。

在2019年之后,中国急需香港稳定,而英国急需钱,BNO如果能让港d都去英国,让爱国的同胞主导香港,其实是个双赢的生意。

所以,你以为英国在给自己添堵?人家赚得不亦乐乎呢。

但是英国在给中国挖坑的同时,又在加强跟中国的合作。

如果跟中国搞好关系更符合英国利益的话,英国会立马摇着尾巴来讨好中国。这个国家就是这样投机和没有底线,只要价钱开的足够高,他愿意舔任何人。比如这样:

一边用BNO给中国挖坑赚钱,一边又在舔中国,看似自相矛盾;实际上这是在拿跟中国的关系作为筹码,在英美自贸协议谈判中要到更好的条件:

“你(拜登)不给我自贸协议?”

“那好,我去找中国了,我要加入一带一路,要给华为开绿灯。不想让我去找中国的话就跟我谈自贸协议”



英国是老骑墙派了:现实,投机,见风使舵,两头下注,没有底线。跟钱比起来脸算什么?


3.欧盟

给欧盟挖坑,主要有2个目的:

1.在跟欧盟后续谈判上获得筹码

2.打压独立势力


大家也需要认清一个现实:英国只是脱欧,不是反欧。他们之间的关系顶多算办公室情侣分手,虽然互相添堵,但对于办公室以外的事务一定是统一立场的。就算现在闹成这样,英国也依然是欧盟的盟友,欧盟和英国的关系依然比欧盟和俄罗斯/中国的关系好得多。

英国急切需要证明脱欧是个正确的选择,而欧盟也需要证明脱欧是个错误的选择,所以双方一定会给对方挖坑;但他们双方的关系依然属于小打小闹,不会过线。英国和欧盟,可能需要花一些时间,但他们双方最终还是会像分手情侣一样磨合出新的相处模式。

更重要的是,英国给欧盟挖坑实际上是一种跟欧盟谈判的策略,和一种打压独立势力的手段。

鲁迅说过:“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现在看来,这套也适用于英国和欧盟之间的关系。

“英国现在是世界上唯一个拒绝给予欧盟派驻代表以全权外交使团地位的国家,这是我们绝对不能接受的”。1月25日欧盟首席外交与安全事务代表指责英国方面的严重失礼行为。

从战术层面来说,发难欧盟外交官是Boris惯用的“预期管理”与“压力测试”政治策略的延续。这一模式曾在脱欧谈判与疫情防控问题上屡试不爽。

在前后历时11个月的谈判拉锯中,Boris充分发挥了低开高走,反覆横跳的协商策略。不仅巧妙化解了国内的民意压力,也让布鲁塞尔方面在新年钟声敲响之际给出了令唐宁街方面满意的分手方案。

在疫情防控上,深谙英国体制门道的Boris在疫情发生伊始,不惜冒着透支自身政治操守的风险放出当局将施行“群体免疫”模式的风声。在遭到主流舆论如潮水般的责难后,又适时借助疫情爆发的东风实施严格管控。

虽然受制于医疗资源短缺,英国的疫情数据一度非常难看,但由于前期的“失职表演”将民众的预期降到极低水平了,防控表现差强人意的约翰逊当局后来并未受到强烈的民意反弹衔击。

正是基于相关策略在上述两大问题上所取得的良好效果,在处理分手协议达成以后的对欧关系时,Boris也试图有样学样。只不过此次策略的主要作用对象从英国民众换成了欧盟领导层,而发难欧盟外交官只是上述策略的最新动作之一。

除此之外,Boris已经借疫苗多次试探欧盟的底线。

英国如今坐拥牛津疫苗,在2月21日已经给33%的成年人(注意!不是总人口)注射疫苗,而欧盟仅仅注射了5%的成年人。1月份负责生产牛津疫苗的英国公司AstraZeneca通知欧盟,因为生产线出现技术问题,需要优先供应英国,2021年第一季度交付欧盟的疫苗会从8000万剂削减到3000万剂。



此举一出,气急败坏的欧盟在2月初,为了控制辉瑞疫苗出口到英国,在未经咨询爱尔兰共和国的情况下,单方面在爱尔兰共和国和北爱尔兰之间设置了硬边界,防止英国通过北爱尔兰获得辉瑞疫苗。

随后爱尔兰共和军残留势力以恐怖袭击威胁欧盟,爱尔兰总理打电话骂了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一顿,世界卫生组织也谴责了欧盟。欧盟无奈之下,放弃在爱尔兰和北爱尔兰之间设置硬边界,事实上放弃了控制疫苗出口到英国

英国也在疫苗上已经卡住了欧盟脖子。

欧盟的因为疫苗远远落后英国,已经引起了欧盟内部政治动荡:7个欧盟成员国已经选择绕过欧盟购买疫苗,包括匈牙利,斯洛伐克,奥地利,捷克,波兰,丹麦,意大利。另外,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是德国基民盟成员,而默克尔今年就要卸任,新任基民盟领袖还不足以服众,给9月德国大选增加变数。法国的脱欧派领导人勒庞目前民调已经高过马克龙。如果明年勒庞选上了总统,法国会不会脱欧就会变成欧洲最大的政治议题。

同时,因为英国疫苗接种速度远超欧盟,苏格兰独立和北爱尔兰独立的支持率已经大大下跌。苏格兰目前独立支持率已经跌至2年新低,独立派已经变成少数;同时再加上苏格兰民族党近来丑闻缠身,很可能下次选举拿不到议会多数。


北爱尔兰内部,因为爱尔兰共和国的疫苗接种严重滞后,亲英派也已经涨到65%+的支持率。

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通过这些方法给欧盟挖坑来获得谈判筹码,Boris实际上想布鲁塞尔方面在双方仍然悬而未决的金融服务谈判以及渔业资源分配等棘手议题的协商上,换取更好的条件。另外也是在北爱尔兰和苏格兰争取支持。



结论

英国长期以来都是外交最老练的国家。骑墙,两头下注,左右横跳,见风使舵一直是英国外交的常态。几百年来,英国在外交上站队,基本完全没有出过错。

但外交是内政的延伸,如果内政出了问题,外交再强也是没用的。其内政和经济出现问题,也是大英帝国衰落的原因(而不是外交)。



————————————————————



说一点关于脱欧的问题和对于金融业影响的问题。



脱欧的确会影响伦敦金融业。但是一个金融中心的形成,是基于税收,监管体系,法治,语言,市场,自由度等多方面因素;市场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新加坡GDP只有英国1/8,加上东盟也只跟英国差不多GDP,而新加坡却可以撑起世界第四的金融中心。 瑞士不在欧盟以内,也不是欧洲经济区成员,金融体系独立,不受欧盟监管;而瑞士的金融业在欧洲却能排名第二,只在英国之下。

欧盟的问题在于税收过高,监管复杂严格,繁文缛节官僚主义严重,自由度太低;并且金融业分散在多个国家,各国语言不通,资源无法集中。 欧盟现行的体制,有利于制造业却不利于金融业;这才真正是欧盟的金融业比不上瑞士和英国的真正原因。


另外打个比方,我们大家都知道德国汽车业很强,如果退出欧盟不是英国而是德国,德国汽车失去了0关税进入欧盟市场的权力,那么德国汽车行业会不会因为因为脱欧受影响?

会,因为利润会下降。但是德国汽车行业会不会因此就变得不强了?

不会,因为德国汽车强的原因是强在其质量,而脱欧并不会让其他国家的汽车质量比德国汽车更强。就算丢掉欧洲市场,德国汽车的质量一样可以吊打其他欧盟国家的汽车。

道理是一样的,英国的金融业强的原因,是因为其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比欧盟更低的税收,更少的监管,更完善的金融体系,英语流通程度,让伦敦的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成本都是一流。

在这个时代,远在中国的我们在手机上下一个软件就可以买伦敦股票,地理真的没有那么重要。

2020年英国已经脱欧,但在外汇交易领域伦敦却增长到了45%的市占率,而排名第二的纽约只有16%的市占率。并且伦敦在2020年已经取代香港,成为全球第一大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现在的伦敦,同时是人民币、欧元、美元最大的离岸交易中心;伦敦在外汇市场的主导地位,与在不在欧盟里并没有什么联系。

所以,对于欧盟来说,虽然隔绝英国金融业进入欧洲,长期来看的确可以推动欧盟的金融业发展;但这就和川普对中国加征关税(想要推动制造业回流美国,反而让美国企业承担更高昂的成本)是一样的:短期内欧盟企业无法享受伦敦一流且低成本的金融服务,却被不得不在欧盟内部花更高的成本买更二流的金融服务,反而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和商业风险。

另外,完全隔绝英国进入欧洲市场,事实上也让英国不再需要为欧洲单一市场的准入权而依附欧盟规则。英国可以进行进一步去监管化,加强金融市场的自由度,甚至还可以开放欧盟企业洗钱逃税。如此一来欧盟企业为了洗钱,逃税,享受到伦敦成本更低,更一流的服务,甚至会愿意在伦敦设置办公室,让伦敦吸欧盟的血。

这实际上对欧盟来说并不一定是好事。

所以,现在对于欧盟来说,最有利欧盟的,实际上并不是完全隔绝英国金融业进入欧洲市场;而是利用欧盟的市场准入权作为筹码,强迫英国金融业接受欧盟的监管规则(例如反洗钱条例),让英国变成“rule-taker”。在享受英国低成本和一流金融服务的同时,防止英国进一步去监管化,也防止欧盟企业去英国洗钱逃税。

user avatar

虽然这种说法可能大家可能不接受,但是各位还是要考虑下:或许就是现任英国政府脱序了?

直白一点的说:现任英国政府有点傻X。

当然,这么说对于一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曾经横行世界几百年强国有点失敬,但是就英国这几年乱糟糟的内政和外交,不得不有所怀疑,一个脱欧问题搞了多久了,从卡梅伦时期到鲍里斯,大英就开始赌国运了。

一次是赌脱欧公投,输了,闹了好几年。

一次是赌群体免疫,又输了,鲍里斯进了ICU,差点就躺那了。

这动辄赌国运可不是什么好事。

后来有人替鲍里斯圆谎,说鲍里斯要是不进ICU,这英国人民能乖乖接受封闭么?

老实说,这就有点阿Q了。你难道没见到卡明斯跑路的那个视频?

说实话我没想到阿Q会用在英国身上。

这动辄赌国运可不是什么好事。

虽然“大英帝国横行世界几百年,从没站错队,你怎么敢说大英政府是傻X?”这种思想当然也没什么错,但是考虑一下现实:大英帝国横行世界几百年,现在怎么成这样了?

每次都没站错队,现在怎么沦落到这个样子?

有时候更简单的考虑未必是错。

不怕各位笑话,我最喜欢上的网站之一就是《每日邮报》,因为每次我登上这个网站,拉下来看评论区,每一次都有一种:“阿,我是如此聪明,看看这帮愚蠢的英国人。”那种感觉,你明白吗?有一种智商的优越感。

特蕾莎梅和欧盟谈判的时候,保守党很明显不满,鲍里斯那一幅:“都让开,让我来”,“我肯定比她强”的样子还是很让人觉得有趣的,等鲍里斯真的去谈了-------算了我觉得特蕾莎梅靠谱很多,毕竟鲍里斯谈回来的条约我觉得比较像卖国条约。

user avatar

说起英国我总会想起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小说《巨人的陨落》,那个资本主义塑造的巨人在世界大战中正在瓦解,这个事实无论战争的结果如何都会发生,一战不但使得沙俄被推翻,新生的苏联政权得以成立,同时在帝国主义代表性的强国大不列颠,工党登上了历史舞台,英国垄断世界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动摇了,二战则是一战的延续,因为一战没有把欧洲的力气用尽,大家因为一时的利益暂时忍气吞声,因为一个幽灵的威胁而想要把纳粹推到前头打头阵,他们错了,二战塑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强国苏联,英国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摇摇欲坠,世界各地反对殖民统治的起义此起彼伏,同时美国也开始接手英国遗留下来的框架,将利益的大头转向自己。

英国曾经是毋庸置疑的世界头号强国,也是帝国主义最为强大的代表,但是两次世界大战使得它一落千丈,幸运的是英国许许多多的重大损失都是在以战胜国的身份中承受的,接手其地位的美国则是以其为文化母国,于是英国对自己地位的幻想和实际如此脱节,过去却没有造成太大的麻烦,人民仍然沉浸在日不落帝国的迷梦之中。

但是这一切不过是将英国的一切矛盾的解决时间延后了,幸运的,英国女王的长寿也使得矛盾的爆发少了一个由头,可是今后呢?

国家体制:苏联解体之后,为了和平演变,西方已经鼓吹民主、自由很久了,尽管自由的遮羞布已经可以轻松戳破,但是民主的谎言还需要更多的时间。西方民主的一个理论是,政府必须民选才能“合法”,所以君主制是天然不合法的政治制度,一些欧洲小国或许可以保留君主制搪塞过去,但是英国,关于君主制的讨论会继续深入。女王的长寿暂时压制了共和派的话语,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会不能忍受皇室的存在——在皇室爆出越来越多丑闻,而民众生活每况愈下之后尤为如此。

民族独立:英国在其殖民地故意制造的的矛盾终将反噬,苏格兰、北爱尔兰为什么必须在英国的体系之下不能独立?现在的英国政府维系苏格兰和北爱尔兰的话术只剩下所谓的利益:留在英国体系下,对你们有好处。而煽动独立的政客同样可以这么说:离开英国,对我们有好处。到双方一触即发之时,只有战争能解决问题,战争?英国还能承受一次势均力敌的战争吗?

外交:退出欧盟,得罪德、法,长期污蔑,得罪中、俄,英国想要回归其光荣孤立的传统之中,孤立有了,光荣则未必。经济全球化,世界是没有国家可以置身事外的,除非不进入如今的世界经济体系,这当然不可能。英国只剩舔美这一条路了,美国希望英国成为其联络欧洲的一个中介,但英国已经让自己与欧洲产生了无法挽回的裂缝。英国对美国的帮助有限,在欧洲已经开始自觉反抗美国的当下,英国地位颇为尴尬。


日不落帝国的遗产还没有挥霍完,英国还能继续败家,但其持续的不可挽回的衰弱是难以避免了。

user avatar

这个里面有历史因素的,它实际上发生在英国人的根深蒂固的思想里。


英国人的政治思维和国际社会观实际上和我们对它的看法不同。

英国在二战之后经历了从世界帝国到一个普通民族国家的历史剧变。这一历史剧变对于英国民众实际上是潜移默化,但是疼痛非常的。


我们认为从他放弃苏伊士运河起,甚至从他在二战中和美国联盟开始,霸权就转移了。但是这一过程英国民众是感觉不到的。二战后的英国就处在这个变革期,当时他们选择加入欧盟,实际上就是给民众一个解释。我们不再是世界帝国了,而是欧洲的一个民族国家。

很少有人看到,这一过程的惨重代价实际上是放弃英联邦。欧盟的一员怎么可能又是另一个超主权联盟的一员呢?这个过程中,英国放弃了忠实自己的澳新,导致它至今仍被土澳认为是叛徒。


但是脱欧把这一切都打碎了。如果我们不再是欧洲的一个民族国家,我们是什么?之前作为欧洲一员的政治努力就完全失效了。那我们是否仍是历史上的大英帝国?

否定欧盟,在英国的话语体系里,就等于承认英联邦,恢复大英帝国。而不是我们认为的,英国应该明智地在中美欧之间选边站。

所以是不是就可以理解英国最近像深井冰一样的行为,包括支持香港,要炮舰外交,要重回亚洲。实际上是愚蠢的决策者必须回答民众的那个问题,我们不是欧洲的一员,难道我们什么也不是了吗?


相关的详细论述可以参考戴蒙德的剧变一书,对英国和土澳经历的历史有清晰的阐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英国“同时得罪中俄欧”的说法,虽然带有一定夸张色彩,但确实反映了当前英国在国际舞台上面临的一些严峻挑战和外交困境。要详细看待这一现状,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得罪中国”的方面:英国近年来在对华政策上采取了愈发强硬和警惕的态度,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香港问题: 英国作为香港的前宗主国.............
  • 回答
    缅甸军方在2021年初发动政变,推翻了民选政府,这一事件迅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谴责。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在公开表态中,并未像英国和欧盟那样,毫不含糊地将缅甸的局势定性为“军事政变”。这种表态上的微妙差异,背后涉及了多层复杂的考量和战略算计。首先,从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原则来看,其在重.............
  • 回答
    关于燕山大学李子丰教授关于“法律法规不禁止同一成果分别使用中英文发表”的说法,以及这种做法是否违反学术道德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学术界的规范、出版伦理以及对知识传播的理解。首先,我们来解析“法律法规不禁止同一成果分别使用中英文发表”这一.............
  • 回答
    这确实是英语中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有些词,动词和名词长得一模一样,而有些词却得换个样子呢?其实,这背后有很多历史和语言发展的原因,并没有一个简单的“规则”能概括所有情况,但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理解。1. 词源和历史演变:英语这门语言就像一个巨大的“语言缝合怪”,它吸收了太多外来的“养分”,.............
  • 回答
    关于“新冠病毒是美国莫德纳公司合成的”这一说法,目前没有任何科学证据支持其真实性。这类谣言通常源于对科技、医学或政治议题的误解、阴谋论传播,或是故意制造恐慌的信息误导行为。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传言的不可靠性: 一、关于“莫德纳公司与新冠病毒”的事实澄清1. 莫德纳公司的业务范围 莫德纳.............
  • 回答
    关于“英国驻重庆总领事获5万元奖励”的消息,目前并无权威媒体报道或官方声明提及此事,因此该事件的真实性存在较大疑问。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可能的背景、合理性及潜在问题: 一、信息真实性存疑1. 缺乏官方来源 英国驻重庆总领事馆作为外交机构,其经费通常由英国政府承担,且中国对外国驻华使节有严格的财.............
  • 回答
    如何看待英国视中国为系统性竞争对手,中英关系将如何发展?英国将中国视为“系统性竞争对手”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其背后既有地缘政治的考量,也有经济、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的因素。理解这一转变,有助于我们预测未来中英关系的发展走向。 一、 英国为何视中国为“系统性竞争对手”?英国之所以得出“系统性竞争对.............
  • 回答
    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号航空母舰战斗群(Carrier Strike Group 21, CSG21)于2021年访问南海,这一事件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为南海地区增添了新的动态。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一、 事件背景与英国的意图1. “全球英国”(Global Brita.............
  • 回答
    如何看待英国新冠病毒变异及其影响?美高官称“没必要限制英国航班”的背后考量英国新冠病毒新变异的出现,无疑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高度关注和担忧。而美国高官关于“没必要限制英国航班”的表态,则为这一复杂局面增添了另一层解读。要全面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英国新冠病毒新变异:关键信息.............
  • 回答
    英国政府宣布不再对仅出现轻症的人群进行新冠病毒检测,这是一个重大政策转变,反映了其应对新冠疫情策略的调整。这一决定是基于多种因素的综合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背景与政策演变首先,回顾一下英国的检测政策是如何演变的。疫情初期,大规模的检测是控制病毒传播的关键手段。英国曾采取过广泛.............
  • 回答
    英国教育部课纲要求学校禁止使用曾公开表态反对资本主义的机构出版的材料,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性的议题,涉及到教育的独立性、政治意识形态渗透、学术自由以及学校的责任等多方面。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英国教育部此举的背景与可能目的:1. 维护现有经济体制的稳定与传承: 英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
  • 回答
    英国政府宣布从 7 月 19 日起基本取消所有新冠管控措施,包括强制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以及对聚集人数的限制。首相鲍里斯·约翰逊更是提出了“与新冠共生”的策略。这一决定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其背后有着复杂的考量和潜在的风险。英国政府宣布取消管控的主要原因和考量: 疫苗接种率的提高:.............
  • 回答
    英国国防参谋长关于“新冠疫情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说法,无疑是一个非常惊人的、具有高度警示意义的论断。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将其置于当前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经济以及社会背景之下。一、 英国国防参谋长的身份与言论的严肃性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英国国防参谋长(Chief of.............
  • 回答
    英国国家安全局(GCHQ)将中国称为“英国家安全挑战”,这一表述背后有着复杂且多层次的原因,反映了当前地缘政治格局、科技发展以及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深刻变化。要详细理解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定性的背景:GCHQ的职责与定位首先,理解GCHQ的职责至关重要。GCHQ是英国政府的信.............
  • 回答
    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现为国王查尔斯三世)于2020年3月新冠疫情初期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呈阳性,这无疑是当时备受关注的重大新闻。以下是我对这件事的详细看法:一、 事件本身的意义和影响: 标志性人物的感染,增加了公众对病毒的警惕性: 作为英国王室的继承人,查尔斯王子是一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他的.............
  • 回答
    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宣布升级抗疫举措,并将其定性为“战时政府”的行动,这标志着英国在应对新冠疫情进入了一个新的、更具挑战性的阶段。这一表态及其背后的政策调整,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一、升级抗疫举措的背景与原因: 疫情的持续严峻性: 尽管英国在疫苗接种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变异病毒的出现(如德.............
  • 回答
    “工党误国”是一个在中国互联网上流传较广的观点,尤其是在讨论英国政治经济发展时,常常被提及。要理解这个观点,需要对其背后的逻辑、论据以及其合理性和局限性进行详细的分析。“工党误国”观点的主要逻辑和论据:这个观点通常认为,工党执政期间采取的一些政策,尤其是国家干预主义、高福利、重税收、工会权力过大、国.............
  • 回答
    英国外交大臣就“清算中国论”的回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分析:一、 “清算中国论”的背景与含义首先,理解“清算中国论”的背景至关重要。这个说法并非英国外交大臣官方正式提出的政策,而是在西方,尤其是一些政界人士和媒体中,流传的一种情绪化的、带有强烈负面色彩的观点。它通常包含以下几种含义: 对.............
  • 回答
    英国央行(Bank of England)在2021年12月16日宣布将基准利率从0.1%上调至0.25%,这是自2020年3月疫情爆发以来的首次加息,也是自2018年8月以来首次加息。这一决定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引发了诸多讨论。为什么英国央行选择在此时加息?英国央行此次加息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
  • 回答
    英国外相的这一呼吁,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它释放了复杂的信号,反映了当前英国国内和国际关系的微妙之处。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分析:一、 对殖民历史的态度转变:从“愧疚”到“自豪” 历史叙事的重塑尝试: 这是最直接的信号。英国外相试图引导国内舆论和国家叙事,从承认殖民历史的负面影响、以及可能伴随的内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