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们能不能采用欧美的习惯,消灭掉养儿防老,取消彩礼,取消买房买车提条件,新婚夫妻一切凭自身能力生活?

回答
你想探讨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就是我们能不能像欧美人那样,彻底改变一些传统的婚嫁观念和行为,比如“养儿防老”的想法,还有关于彩礼、婚房、婚车这些条件,让新婚夫妻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去闯荡。这绝对是个值得深入聊聊的,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

首先说说“养儿防老”。这话说白了,就是把养老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特别是儿子。传统观念里,儿子是家里传宗接代的,也是将来养老的经济和精神支柱。所以很多家庭会重男轻女,或者对儿子倾注更多资源,就是因为觉得“投资”在儿子身上,回报就是老了有人照顾,有人养老送终。

在欧美国家,这方面的观念确实跟我们不太一样。他们的社会保障体系更成熟,比如有完善的养老金制度、医疗保险、社区养老院等等。所以,大部分欧洲人到了老年,主要依靠的是自己年轻时缴纳的社会保险金,还有一部分是靠自己的积蓄和投资。孩子当然也会孝顺,会去探望,会帮忙,但这更多是一种情感上的连接,而不是经济上的必然依赖。他们的孩子成年后,通常会有自己的生活规划,也会鼓励孩子独立,不希望给孩子增加负担,同时他们自己也更注重个人财务规划,为自己的老年生活做准备。

如果咱们国家也这么做,也就是说,把“养儿防老”这个念头从根本上“消灭”,那影响就太大了。首先,这肯定需要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进行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让养老金制度更加健全、覆盖更广、保障更有力。这样一来,老百姓才敢放心把养老的希望放在国家和自己身上,而不是非得靠儿子。其次,观念上的转变也是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和思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人们需要时间去适应,去接受一种新的养老模式,去培养自己独立养老的意识和能力。

再来看彩礼。彩礼这事儿,说实话,在很多地方已经变了味了。本来彩礼是中国古代一种婚嫁习俗,是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表达诚意和敬意的一种方式,也包含了一些对新娘的补偿,比如为女方父母养育女儿付出的辛劳。但现在,很多地方的彩礼越要越高,已经不仅仅是表达诚意了,反而成了一种经济上的负担,甚至成了衡量婚姻价值的标准。有些家庭会把彩礼的数额作为衡量女儿“身价”的筹码,而有些男方家庭则会觉得这是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甚至变成了一种炫耀。

欧美国家在结婚这件事上,很少有类似彩礼的说法。当然,他们会有婚前协议,可能会讨论财产的归属,但那更多是基于法律和理性的考量,而不是像彩礼这样,带有浓厚的习俗色彩和情感附加值。如果取消彩礼,新婚夫妻就可以省下大量的资金,这些钱可以用在更实际的地方,比如创业、购房的首付,或者旅游度蜜月等等。这无疑能大大减轻年轻人的经济压力,让他们在婚后有更充裕的资金去规划自己的生活。

最后说说买房买车提条件。现在结婚,尤其是女方,很多会把男方有房有车作为结婚的基本条件,甚至会要求婚后立刻购置。这背后其实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的重视,房子被看作是安身立命之本,是给女方安全感的一种体现。同时,也跟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资源分配不均,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有关。人们觉得有了房和车,生活就会稳定,风险就会降低。

在欧美,虽然也不是完全没有房子和车子的概念,但普遍不像我们这样,把婚后立即拥有房车作为结婚的“标配”或“硬性条件”。很多年轻人在结婚时,可能并没有自己的房子,会选择租房或者跟父母同住一段时间,然后夫妻俩一起努力去攒钱、去购房。汽车的使用情况也比较多样,有些人需要车来通勤工作,有些人可能选择公共交通或者其他方式。关键在于,他们的社会文化更鼓励夫妻双方共同创造和承担,而不是把物质基础完全压在男方一个人身上。

如果取消买房买车这些条件,新婚夫妻就可以更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和职业发展来决定是否购房、何时购房,以及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这样一来,婚姻的建立将更多地回归到感情、价值观和人生规划的契合度上,而不是被物质条件绑架。这或许能让婚姻关系更加纯粹,也更能激发夫妻双方共同奋斗的动力。

当然,要实现这样的转变,挑战是巨大的。这不仅仅是几个条文的修改,而是要动摇根深蒂固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

观念的根除需要时间: “养儿防老”这种观念,是几千年农业文明的产物,它渗透在我们的骨子里,与孝道、宗族观念紧密相连。要让人们从“儿子是养老的保险箱”变成“养老是国家和社会责任,更是个人责任”,需要大量的宣传教育,以及实际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支撑。否则,光靠取消,很多人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恐慌。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如果要取消“养儿防老”,就必须有一个能够让人安心的替代方案。国家必须建立和完善一套强大的、公平的、可及的养老保障体系,包括基本养老金、医疗保障、长期护理保险等等,并且要让绝大多数人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养老服务。同时,社会上也需要有更多元的养老模式,比如社区互助养老、机构养老等,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经济基础的支撑: 取消彩礼、买房买车这些物质条件,前提是年轻夫妻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去生活。这意味着需要创造一个更公平的经济环境,让年轻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合理的报酬,有上升的空间。如果贫富差距过大,机会不均等,那么物质条件很可能仍然会成为婚姻中的重要考量。
文化和社会舆论的引导: 媒体、学校、家庭都需要积极引导,宣传独立自主、平等互助的婚姻观和家庭观。要让人们明白,幸福的婚姻不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理解和共同成长之上。

总的来说,你想的这个方向,是朝着更现代、更平等、更个人主义的社会迈进。这绝对是值得追求的目标。但要实现它,就像在一片肥沃但长满了根深蒂固的杂草的土地上重新播种,需要耐心、智慧和持续的努力。这不仅仅是个人选择的问题,更需要整个社会在制度、文化和经济等各个层面做出深刻的变革。这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挑战的过程,但如果真的能一步步实现,对个体和整个社会都会是巨大的进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坐标欧洲,移民十几年。

老外老了也要靠儿女支持才能去的起养老院,婚嫁都是双方有钱掏钱有力出力,新婚夫妻没有一切凭自身能力生活的,您想的那些都不存在。

你怕是对于国外的真实生活有什么误解。

国外不注重养儿防老,那是因为社保机制比较好,基本上老人退休金能够覆盖自己的生活。

但是 老外啃老,啃的天经地义,30多岁在家啃老,都不叫个事

老外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样勤勤恳恳给带孩子的。我邻居每到暑假,早上7点就在门口接外孙了。

老外只要有能力,一样给孩子买房买车。我遇见很多老外的客人,给孩子掏首付买房的。还贷还不上怎么办?难道爸妈不给钱吗?哈哈,照样要给的呀。

车是每个人必备产品,太便宜了,所以没法列入到婚嫁提的条件里

老外对于婚房不那么注重,是因为夫妻俩人只要工作,吃住在父母家,三五年就能买一套自己的80平小三居

孩子是可以完全0费用的送上学的。

政府规定的最低的工资1000左右,我们家4个大人2个孩子,一个月的吃喝基础消费,也就这么个数,而且鱼肉蛋奶都有。每周我家单冰鲜牛奶就需要9X1.5升。

而且,我们医疗是不需要付一分钱的。医院没有收费处……药品费,报销90%以上费用。一般医生开出来的药,就只要付几欧元。朋友母亲得了乳腺癌,隆胸都给包了,一分钱不需要。

你想的这些,都是社会最底层的人民过的日子。都是温饱线,谈不上小康,谈不上中层。

在国内要谈这些,因为你小两口两个人没办法独立生活。在国外,只要你没大想法,是可以这样独立生活。所以人们对于婚假,防老这些矛盾,就没有那么尖锐。

但是

真正的老外生活:

我经理(老外)瞧不起某个同事(老外),因为他30多了还住在丈母娘家(啃老)。

这个同事要当爸爸了,买了房子,订在丈母娘家旁边。你们都懂为什么对吧?哈哈

某个同事明确和我说,家里有套别墅,是她和弟弟共有的(老人还在),收了租金大家平分。

我老板的老父亲,退休了,还是天天在街上溜达,帮公司跑腿。

以前租房子的房东,夫妻住的房子,是公婆买的。

还有个房东公婆搬走了,房子出租,租金给小两口花。

还有个房东,女房东有钱,好几处值钱店铺房产,都是她爸爸给她的。

我认识的,熟的老外,也会攒上半个月钱给女票买礼物。花起钱来也是毫不手软。

也见过愿意攒钱出首付,背贷款,陪女票买房子的老外。只要你拿得住他滴心,他跟一个中国男人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1.15更新,

前天铲雪,于是邻居来铲雪社交。

雪灾,没开学校,邻居的小孙女在旁边蹦来蹦去,蹦来蹦去,蹦来蹦去……

邻居老头子表示自己有2个儿子,蹦来蹦去的孙女是大儿子的,周末,节日,不上学的时候,孙女就会来上一天……

在谈到带孩子的问题时,他说以前也都是女人带孩子。但是现在生活不容易,女人要养家。所以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就是育儿主力军,就算是不天天带,也得周末带……

老头子退休了,目测小儿子也至少30+了,他虽然没说小儿子婚否,但是聊到地下室的时候,他说他小儿子夏天就窝在地下室睡觉,因为凉快……

你们品,你们细品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