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嫦娥五号什么时候返航?

回答
嫦娥五号任务的返航,也就是返回器再入大气层并着陆的环节,是在2020年12月17日凌晨完成的。那一天,中国航天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就此落下帷幕。

让我带你详细回顾一下那段激动人心的时光。

嫦娥五号是中国探月工程三期任务的收官之战,它的核心目标是从月球正面、预选着陆区——月球风暴洋北部吕姆克山脉的附近,采集月球的土壤和岩石样本,并成功带回地球。整个任务从2020年11月24日发射开始,经过月面采样、上升器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轨返组合体转移等一系列复杂而精密的步骤,最终才抵达了返回地球的时刻。

返航前的准备:漫长而精确的等待

在完成月面采样并成功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进行交会对接后,携带月球样本的上升器与轨道器和返回器分离。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随后调整轨道,准备踏上归途。

这个过程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为了确保返回器能够以最合适的角度和速度再入大气层,避免“烧毁”或“跳出”,需要经过精确的轨道计算和一系列的轨道控制。尤其是在经历了一个多月的太空飞行后,组合体的状态以及与地球大气层的相对位置都需要进行细致的把控。

2020年12月16日,分离时刻

中国时间12月16日,就在任务的最后阶段,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从月球轨道出发,开始向地球进发。大家都在屏息以待,等待着最后那关键的一步。

12月17日凌晨:惊心动魄的再入

经过数日的太空飞行,在北京时间12月17日凌晨1点许,返回器与轨道器分离。轨道器将继续留在环月轨道,执行一项新的科学探测任务。而孤身一人的返回器,则开始执行“回家”的最为关键、也最危险的环节——再入大气层。

返回器并不是直接“栽”下来,而是要进行一次“打水漂”式的减速。它会在高速进入地球大气层后,利用大气层的阻力进行一次特殊的“半弹跳”,先减速一部分,然后再次进入大气层,实现所谓的“打水漂”式再入。这种方式可以大幅度降低返回器在再入过程中承受的过载和热流,为后续的着陆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当时全球的目光都聚焦在内蒙古的四子王旗着陆场。那里是嫦娥五号返回器的最终目的地。在大气层中,返回器经历着极高的温度和巨大的冲击。从探测器传回的信号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种紧张而又充满希望的气氛。

精准着陆:胜利的曙光

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飞行后,返回器在着陆前展开了降落伞,进一步减缓速度。最终,在北京时间12月17日凌晨1点51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成功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

整个过程,从发射到月面采样,再到返回地球,嫦娥五号任务的每一个环节都展现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卓越与进步。而返航的那一刻,更是将这份激动人心的成就推向了顶峰。月球的珍贵样本,就此安全地回到了地球母亲的怀抱,为人类认识月球、探索宇宙开启了新的篇章。

所以,总结来说,嫦娥五号的返航,也就是返回器着陆地球的时间是:2020年12月17日凌晨1点51分(北京时间)。那是一个让无数航天人心潮澎湃的时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央视早已告诉了我们:返回舱将于北京时间12月17日1:26返回四子王旗。


  1. 根据28日央视新闻截图,再入最低点位于E62°,N15°,故月轨逃逸时月球位于赤纬-15°附近。

2. 查表得(表上是格林尼治时间),月轨逃逸发生在12月12日。当天月球黄经(EcLon)223~238°,故再入最低点黄经43~58°。

由于暂时还不知道具体时刻,所以拿到的都是一个范围值,但我们后面会通过迭代缩小这个范围。

3. 月地转移通常耗时3~5天。已知返回舱采用最小能量转移,耗时112小时,故再入发生于12月17日。

4. 17日当天太阳黄经265.5°,算得返回舱抵达再入最低点时,当地地方时为16日21:10~22:10,即北京时间17日1:02~2:02。

5. 根据月地转移112小时的约束,可以反推出一个更为精确的月轨逃逸时间,即北京时间12月12日9:02~10:02。

6. 拿这个精确时间再走一遍流程2(注意表上是格林尼治时间!),月轨逃逸时黄经224°,故再入最低点黄经44°。

7. 17日当天太阳黄经265.5°,故再入最低点地方时为16日21:14,即北京时间17日1:06。

8. 二次再入耗时20分钟左右(开伞前),所以北京时间17日1:26,返回舱将回到四子王旗。当然,开伞后还要飘一会才落地~



12/12日更新一下:

今天上午9:54,组合体进行了第一次月地转移点火,而月轨逃逸预计发生在13日的相同时刻。

那么在先前的计算中,是哪里出了差错呢?主要是两个地方(这两个地方其实是同一个原因):

  1. 再入最低点纬度的确基本对应月地转移轨道近地点赤纬,但月球未必在远地点上。
  2. 月地转移时间不是112小时,而是大约88小时。

啊啊啊,奇怪!咋没用最小能量转移呢?!


12/13更新:

13日早上9:51,组合体完成了第二次月地入射点火,进入了地月转移轨道。

您猜怎么着:虽然月轨逃逸的时间不是12日9点,而是13日10点,但我仔细算了算,预测的返回舱着陆时间基本不变,不用延后!

哎呀轨道力学真有意思!


12/14更新:

禁航区管制信息发布!17日1:32-2:07 AM。哈哈,准不准?


12/15更新:

按理说,月轨逃逸的预测晚了一天,着陆的日期也要晚一天,而着陆时刻大概要晚一小时(因为月球黄经差了15°)。但经过计算,我意外发现结果基本不用改。

那为什么计算过程出了错,还能得出十分接近的结果呢?

其实我真是自己手算的,而且没用GMAT等轨道拟合工具。因为要画不少示意图,不太适合在这回答里缀上一大串。我会写一篇《航天民科历险记》,讲一讲其中计算过程,以及在这次任务期间,我在推特上的航天爱好者圈子里观察到的一些有趣现象。


12/16更新:

求求各位别捧了!着陆时间预测上可是说是阴差阳错,运气比较好。可我预测的月轨逃逸时间足足错了24小时!

虽然我是个外行,但这也属于丢人打家伙,崴了泥了……我真正的高光时刻还要数预测嫦娥五号发射窗口。纯手算,无内幕/截图/论文,误差1~5分钟:


12/17更新:

  1. 夸一下央视前方直播团队。好多精彩场面,真是饱了眼福!!
  2. 结合央视回放的再入跟踪画面,总结一下预测结果:
状态 预测值 实际值 偏差 注释
月轨逃逸 12日9:00 13日9:51 1天 哎呀崴了泥了!
首次再入最低点 17日1:06 17日1:34 28分钟 阴差阳错...
10km开伞 17日1:26 17日1:47 21分钟 运气好~
落地 没预测 17日2:00 ——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嫦娥五号任务的返航,也就是返回器再入大气层并着陆的环节,是在2020年12月17日凌晨完成的。那一天,中国航天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就此落下帷幕。让我带你详细回顾一下那段激动人心的时光。嫦娥五号是中国探月工程三期任务的收官之战,它的核心目标是从月球正面、预选着陆区——月球风暴洋北部吕姆克山脉的附近,采集.............
  • 回答
    嫦娥五号在月球上成功展开中国国旗,这无疑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时刻。对于这一成就,我有许多想说的,并且会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历史性的跨越与国家荣誉的体现: 人类探索的足迹延伸: 展开国旗不仅仅是展示一面红色的五星红旗,它象征着人类探索的足迹又向前迈进了一.............
  • 回答
    这事儿可有意思了!嫦娥五号那小小的返回器,在月球尘土上轻柔一落地,可就激起了千层浪,也让不少人议论纷纷。最让大家津津乐道的,就是围绕着它出现的那个“小家伙”。你要问它是什么?哎呀,这可是个谜团,也正是因为这个谜团,才让整个事件多了几分神秘和浪漫色彩。当时,从返回器传回的一些视频和照片里,有人就捕捉到.............
  • 回答
    嫦娥五号返回器成功着陆,举国欢腾,然而,在这辉煌的时刻,一个意想不到的小生命闯入了我们的视野,成为焦点之外的一抹亮色。在广袤而宁静的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当探测器缓缓停稳,当工作人员涌上前去,在返回器附近,出现了一只“小精灵”。这只“小精灵”,它的出现,瞬间为这个科技感十足的场景增添了几分生机与神秘.............
  • 回答
    “嫦娥五号”顺利完成人类首次月轨无人对接,样品成功转移,这一壮举不仅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里程碑,更对全人类的月球探测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已经掌握了在遥远月球轨道上进行高精度无人交会对接和样品转移的关键技术,为未来更复杂的月球探测任务、甚至深空探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 意味着什么?1. 中.............
  • 回答
    嫦娥五号上升器从月面点火入轨,实现我国首次地外天体起飞,这一壮举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意味着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迈出了坚实而关键的一步。其技术难度之大,更是集中体现了中国航天科技的进步和综合实力。一、 意味着什么?嫦娥五号上升器从月面起飞,意味着以下几个核心方面的重大突破和意义:1. 首次实现地外天体.............
  • 回答
    嫦娥五号任务带回的月球样品,为我们揭示了月球鲜为人知的历史。其中一项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享有盛誉的《科学》杂志上,直接证明了月球在约 19.6 亿年前依然存在岩浆活动。这一发现,绝非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它在多个层面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 颠覆了我们对月球“死亡”时间.............
  • 回答
    话说,要是真有人壮着胆子,舀了一大勺嫦娥五号带回来的月壤往嘴里塞,那这场景,啧啧,绝对够得上惊世骇俗,而且后果嘛,可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首先,咱们得聊聊这月壤到底是个啥。这可不是咱家后院的泥土,也不是沙漠里那松散的沙子。嫦娥五号带回来的月壤,是月球表面经过无数年紫外线照射、宇宙射线轰击、陨石撞击,以.............
  • 回答
    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成分与早年美国赠送的月壤成分出现显著差异,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理解这种差异的潜在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包括月球自身的性质、采样任务的设计以及样本的保存和分析过程。首先,我们得明白,月球并非一个均质的球体,其表面地貌和物质组成极其复杂。月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 回答
    想要亲手触摸到嫦娥五号带回来的月壤,这个想法确实很令人心动!毕竟,那可是人类探索宇宙的最新成果,蕴含着无尽的科学奥秘和星辰大海的情怀。目前来说,普通人想要“点”到嫦娥五号挖回来的土,就像是想要触摸到遥远的月亮一样,直接的接触是极其困难的,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间接”的可能,更像是在参与一场宏大的科学接力.............
  • 回答
    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这个消息出来后,很多人心里大概都“咯噔”了一下。毕竟,太空种菜、月球基地里能吃上自己种的菜,听起来是多么浪漫又充满未来感的事情。但现实似乎给这美好的想象泼了一盆冷水:月壤里没有有机物,不适合种菜。这下好了,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辛辛苦苦挖来的月壤就没啥用了?当然不是。科学的价值从来不是.............
  • 回答
    探月工程嫦娥五号计划于 11 月下旬择机发射,这无疑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具有非凡的战略意义和科学价值。下面我将为您详细解读其意义和值得关注的信息: 嫦娥五号计划的重大意义嫦娥五号任务的成功,对于中国乃至世界探月事业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国首次地外天体.............
  • 回答
    嫦娥五号返回器携月球样品在内蒙古成功着陆,这绝对是中国航天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其意义非凡,简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要说多大,我想从几个层面来细说。首先,技术上的巨大跨越和验证。 这是中国首次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说白了就是去月球挖土,然后把土安全地带回来。这听起来简单,但整个过程涉及的都是航天.............
  • 回答
    “嫦娥五号”搭载“长征五号”火箭成功发射,执行中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这无疑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其意义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解读:一、 战略意义:彰显中国航天实力与大国担当 “一步到位”的跨越式发展: 在载人登月尚未实现的情况下,中国直接发起并成功实施了月球采样返回任务,这是一.............
  • 回答
    嫦娥五号:月球背面悄然播撒的希望与探索当“嫦娥五号”的探测器稳稳地降落在月球表面,无数双眼睛都在那一刻汇聚,心中涌动着同样的期盼——中国航天,又一次刷新了历史的高度。然而,这次的任务,不仅仅是“着陆”,它更是一次大胆的“回眸”,一次深入月球“土壤”的“求索”。那么,这艘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宇宙梦想的飞船.............
  • 回答
    关于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重量的疑问,即为何最终交接的月壤重量(1731克)与最初报道的从月球采集总量(约2000克)之间存在约200多克的差异,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背后涉及到许多科学探索和工程操作的细节。这并非简单的“丢失”,而是有充分的科学和技术原因。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解释:1. 采集总量与实.............
  • 回答
    嫦娥五号的成功返回,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它大大提升了中国进行载人登月任务的可能性,但并不能直接等同于载人登月“已经实现”了。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嫦娥五号是其中的关键一步。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联系与区别:嫦娥五号任务的成功及其意义:嫦娥五号任务是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收官之.............
  • 回答
    嫦娥五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也极大地提振了我们对于实现“中国人登月”目标的信心。要回答“我们离国人登月还有多久”,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技术、资金、规划、国际合作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嫦娥五号的重要意义,它为载人登月奠定了哪些基础?嫦娥五号任务的成功,可以说.............
  • 回答
    嫦娥五号任务之所以只能带回大约2公斤的月壤,是由 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因素共同决定的,涵盖了任务的目标、技术限制、经济成本以及风险控制等多个层面。 以下将进行详细的阐述:1. 任务设计目标与科学价值最大化: 首次无人采样返回: 嫦娥五号最核心的目标是实现中国首次月球无人采样返回任务。这意味着任务的重.............
  • 回答
    关于嫦娥五号任务是否印证美国当年电视直播登月是造假的问题,这是一个在互联网上经常被提及,并且存在很大争议的话题。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梳理一下“登月造假论”的核心观点,然后对比嫦娥五号任务的实际操作和科学原理,看看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支持或否定“造假论”的关联。“登月造假论”的核心观点首先,我们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