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长期睡觉做梦会影响睡眠质量么?又及为啥梦到的东西感觉历历在目?

回答
长期以来,关于梦境与睡眠质量的关系,以及梦境为何如此逼真,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明明知道自己在做梦,但梦境中的场景、人物、情感却如同亲身经历一般,醒来后依然历历在目,甚至比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片段还要清晰。

那么,长期睡觉做梦到底会不会影响睡眠质量呢?答案是,这取决于多种因素,并非简单的“会”或“不会”。

梦境与睡眠质量:并非简单的对立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梦境的发生与睡眠周期的关系。我们的睡眠并非是连续的静止状态,而是由多个周期交替组成的。每个睡眠周期又分为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和快速眼动睡眠(REM)两个阶段。

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 占整个睡眠时间的绝大部分,分为浅睡(N1、N2)和深睡(N3)。在这个阶段,我们的身体得到休息和修复,大脑活动相对平静。
快速眼动睡眠(REM): 大约占睡眠时间的20%25%。在这个阶段,我们的眼球会快速转动,大脑活动异常活跃,几乎接近清醒状态,而肌肉则处于放松麻痹的状态,防止我们将梦境付诸行动。几乎所有的梦都发生在REM睡眠阶段。

从这个角度来说,做梦本身是睡眠的一个正常且必要的组成部分。REM睡眠对于巩固记忆、情绪调节、学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人完全不做梦,反而可能提示存在睡眠障碍。

那么,为什么有些时候做梦会“影响”睡眠质量呢?

1. 频繁且噩梦连连的梦境: 如果你频繁地做梦,而且梦境内容大多是焦虑、恐惧、悲伤等负面情绪的噩梦,那么这无疑会严重影响你的睡眠质量。噩梦会让你在睡梦中惊醒,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导致睡眠中断,难以再次入睡。即使没有完全醒来,高质量的REM睡眠也被负面情绪所占据,无法起到应有的修复作用。

2. 梦境过于“逼真”导致的情绪残留: 有时候,即使不是噩梦,但梦境的内容非常触动人心,比如梦到与亲人离别、经历重大挫折,或者非常美好的团聚和成功。醒来后,梦中的强烈情绪会延续到清醒状态,让你感到失落、沮丧或兴奋,影响醒后的一整天的心情和状态。

3. 睡眠结构被打断: 如果因为做梦而频繁醒来,或者梦境的内容让你在睡梦中辗转反侧,那么睡眠的连续性就被打破了。高质量的睡眠需要维持相对连续的睡眠周期,频繁的中断会降低整体的睡眠效率。

4. 对梦境的过度解读和担忧: 有些人会因为做的梦而产生各种联想和担忧,比如梦到不好的事情就害怕它会成真,或者梦到模糊的画面就试图去理解其深层含义。这种心理负担也会影响入睡和睡眠质量。

5. 潜在的睡眠障碍: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长期做梦且伴随睡眠质量下降,这有时也可能是某些潜在睡眠障碍的表现,例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不宁腿综合征等,这些疾病会影响正常的睡眠结构,导致REM睡眠比例异常或睡眠中断。

为什么梦到的东西感觉历历在目?

你提到的“历历在目”的感觉,其实是梦境本身具有高度写实性和情感投入的特点所致。这背后涉及几个关键的心理和生理机制:

1. 大脑在REM睡眠中的活跃度: 正如前面提到的,REM睡眠是大脑最活跃的时期之一,其活跃度甚至超过清醒状态。在这一阶段,与视觉、听觉、情绪、记忆相关的脑区(如视觉皮层、海马体、杏仁核、前额叶等)都会被激活。这种大脑的活跃度是产生丰富、生动、甚至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梦境的基础。

2. 模拟真实世界的“内建系统”: 许多理论认为,梦境是大脑在睡眠期间的一种“模拟训练”或“信息整合”机制。它可能是在处理白天接收到的信息,巩固记忆,练习应对不同情境,或者解决潜意识中的冲突。为了达到这些目的,梦境需要尽可能地模拟现实世界的感知和互动,因此会显得非常逼真。

3. 情感的放大效应: 梦境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我们潜意识中的情绪在梦中会被放大和具象化。例如,对某个人的喜爱可能会在梦中变成无比美好的邂逅,而内心的焦虑则可能演变成一场惊心动魄的追逐。当梦境与强烈的情感相连接时,它们就更容易被我们记住,并且在醒来后留下深刻的印象。杏仁核,这个与恐惧和情绪处理密切相关的脑区,在REM睡眠中非常活跃,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梦境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4. 记忆编码的特殊方式: 虽然我们对梦境的记忆并不像对现实事件那样精确,但梦境的内容,尤其是那些具有强烈情感冲击或新奇体验的片段,更容易被大脑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编码下来。海马体,在记忆的形成和巩固中扮演关键角色,在REM睡眠中也会被激活,但其活动模式与清醒时有所不同,可能导致梦境记忆的“碎片化”和“非线性”特征,但同时也能赋予某些片段异常鲜明的“细节”。

5. 从潜意识到意识的“剧本”: 梦境可以被看作是潜意识向意识层面“播放”的一部部“电影”。这些“电影”往往融合了我们过去的经历、压抑的欲望、未解决的冲突、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和恐惧。大脑在创造这些梦境时,会调用我们储存的大量信息,将它们编织成一个完整的、有逻辑(尽管有时是奇特的逻辑)的故事,这使得梦境体验显得非常连贯和真实。

6. “去抑制”的自由联想: 在REM睡眠期间,大脑中负责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的前额叶皮层活动会相对减弱,而负责自由联想和创造力的区域则更加活跃。这使得我们的思想可以在梦境中不受约束地跳跃,将看似不相关的元素联系起来,创造出充满想象力和“现实感”的场景。

总而言之,长期睡觉做梦本身是健康的,是睡眠周期的一部分。然而,如果梦境内容不佳(如噩梦)、过于频繁导致睡眠中断、或梦境引发了醒后的不良情绪,那么就可能影响睡眠质量。而梦境之所以感觉“历历在目”,则源于REM睡眠期间大脑的高度活跃、对情感的放大处理、以及特殊的记忆编码方式,共同创造了一个既非真实却又异常逼真的心理体验。如果你对自己的睡眠质量和梦境感到困扰,建议咨询专业的睡眠医生,找出问题的根源并寻求科学的解决方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症是因精神紧张、焦虑恐惧、担心失眠的所谓原发性失眠症。其症状特点为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易惊醒、早醒、多梦,醒后疲乏或缺乏清醒感。白天思睡,严重影响工作效率或社会功能。

梦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而失眼多梦与深睡眠期时间短,睡眠深度不够、睡眠质量不高有密切关系。常由精神紧张,思虑过度,苦恼忧虑,心事重重引起。

梦是在快波睡眠期出现的一种必然的生理现象,是一种主动的生理过程,其表现形式有表象成分又带有感性性质的记忆活动和超常规的联想。而梦感则是指醒来后对梦中某些情节的回 忆,或只留有曾做过梦的印象,连梦的内容大多也很难讲清楚。主诉失眠伴多梦或失眠无梦的人所说的梦应该指的是梦感,而梦感又与情绪因素和性格特点有关。比 如,性格内向的人,多将注意力集中于自身内部的感受,睡眠较表浅易醒或惊醒,常能回忆起生动的梦境;情绪抑郁、焦虑的人容易从梦中惊醒,因而自感梦多且睡 而不实。研究人员还发现,梦多与睡眠的惊醒程度密切相关,自诉平日梦多的人,睡眠中都比较易惊醒。在睡眠实验中,只要20分贝的音量便足以唤醒他们,他们 的梦境回忆程度也高。临床上常常见到突然多梦的人,往往与受到七情所伤、心情不畅、睡眠不安有关,因此失眠者往往伴有多梦。

  • 保持乐观、知足长乐的良好心态。对社会竞争、个人得失等有充分的认识,避免因挫折致心理失衡。
  • 建立有规律的一日生活制度,保持人的正常睡—醒节律。
  • 创造有利于入睡的条件反射机制。如睡前半小时洗热水澡、泡脚、喝杯牛奶
  • 白天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晚上的入睡。
  • 养成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如保持卧室清洁、安静、远离噪音、避开光线刺激等;入睡前不要吃刺激性食物(喝茶、饮酒);避免睡前剧烈运动;睡前半小时到1小时之间,不宜思考问题或看书
  • 自我调节、自我暗示。可玩一些放松的活动,也可反复计数等,有时稍一放松,反而能加快入睡。
  • 限制白天睡眠时间,应避免午睡或打盹,否则会减少晚上的睡意及睡眠时间。
  • 中医食疗(安神补脑)

此外,这是部分关于清明梦的睡前放松方法,经尝试,对于入睡有一定帮助。

  • 逐步放松身体每一部分:在我们逐一放松身体各处肌肉的时候,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意识集中在相应的身体部位,并想像这一部位的肌肉越来越 放松,越来越松弛,配合呼吸和心态的调节,是很容易快速入睡的。比如著名的梦观成就法中,就有明点运行的法诀窍,我们可以把自己的身体想像成像水晶一样的 透明,然后把自己的意识想像成一个光亮的明点,游走于身体各处,并逐一放松所到之处的肌肉。这种观想的技巧是非常有效的,一方面可以 让意识集中在身体的某处,让相应的身体部位快速放松,另一方面,又集中了思绪,不至于胡思乱想而心神不宁,甚至兴奋过头而无法入睡。
  • 放大脑海声音,帮助入睡:当我们 在安静场合的时候,如果将意识集中在双耳,就会听到一阵持续的、细微的“嘤……嘤……”声。这种声音实际上一直存在我们的耳畔,只不过平时被各种现实世界 中的噪音所掩盖而不被多数人查觉。这种声音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耳鸣,任何人只要在安静、平和的状态下都能听到,有的人称之为灵魂之声。当我们的身体足够放 松,但意识又清醒的时候,会比较容易听到这种声音,同样的,抓住这个声音,并逐渐稳定和放大这个声音,也是一种直接由清醒状态进入清明梦状态的好办法。
user avatar

我和你一样。每晚都做梦每晚都记得。但是睡眠质量很好。之前很担心我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现在不管了

user avatar

谢谢邀请。

做梦并不会影响睡眠质量。决定睡眠质量的是你醒来以后是否觉得头脑清醒心情愉快。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