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三学生没有经过学习,在决定一生的高考开考之际,能不能拿命在一天之内将自己的成绩提升到一本线?
多年前给员工画大饼洗脑讲课的时候,经常会讲以下几个案例。
给你10万,你愿意裸奔吗?不愿意,100万,1000万,一个亿?
给你100斤粪便,你提不动,给你100斤黄金,你不但提得动,还能一路小跑。
随便一个路人让你跑十公里你理都懒得理,有劫匪威胁你最心爱的亲人生命,让你跑十公里,你跑得比谁都快。
不是你做不到是不逼你一把,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潜能有多恐怖。
不信?
那么你回答我,你一分钟鼓掌多少次?
100次?200次?300次最多?
来三人,一个计时十年起一个数数,一个倾尽全力鼓掌。
是不是十秒就能有50次了?
我在极度愤怒的情况下,一个滑铲就能秒了一头老虎。
好以上全是忽悠瘸了的销售培训话术。
实际上,人的潜能是有限的,说无限,那也是万中无一的绝世高手。
对于没有锻炼过的普通人,特别是日常葛优瘫的社畜,你别说生死存亡之际让我跑五公里了,90%的人都是死路一条。
不可能。
生死存亡之际可能能在短距离跑出15公里的时速,但代价是双腿发软,软骨磨损,韧带拉伤,双眼发黑,头晕脑胀,难以保持平衡,变成深一脚浅一脚了。
跑步这种敏捷型的运动并不是用蛮力就能加速的。
普通人以为“生死存亡之际”能逼出人体的某种超级反应,了解长跑者生理特性后还是要接受事实:想实现以4分配速维持五公里跑步,其要求的能力都是“逼” 不出来的。
从五公里/5000米开始,一直到马拉松,符合绝大多数人对长跑的定义。长跑圈子有个约定俗成的基础认知,最终比赛日的发挥,都是日常训练的体现。
基因决定了长跑提升进步的范围,训练决定你现在能力在此提升范围内所处的位置。训练是怎样,比赛就是怎样。完全不存在、也没可能超纲发挥的情况。
身边多数首次五公里跑进20分钟的,此前几乎都有大量训练中模拟跑到21分内的,而后完成了突破——稍微放宽泛点说,如果在系统的跑步训练中没有表现出至少跑进22分的能力,比赛也好、题目中的“生死存亡之际”也好、后面放条狗追也好、甚至吃药……恐怕都做不到。
4分配速维持五公里,这差不多也是长跑爱好者有氧能力的天花板。基本上一个有长跑习惯的普通跑者(周跑量如果达到50公里),只堆有氧能达到的上限,就是五公里20分钟了。想再往里面突破,更系统的训练和强度/力量训练就得安排上了。
当然人和人的差别比人和狗都大。这个基准对有些人是蜀道难于上青天,对有些人又可能只是几次训练后就能实现的突破。
「普通人没经过训练,在生死存亡之际,能不能拿命在20分钟跑完5公里?」如果这个普通人此前没有什么职业运动队/田径队背景,大概率是做不到的。
如果认可开头那段话,可以继续看下长跑者生理上的几点特质:
身体三大类肌肉纤维类型,慢肌纤维、快肌纤维A和快肌纤维B。简单说慢肌纤维有更强的有氧处理能力和更高的线粒体密度(线粒体才是长跑的真正体内发动机),这都是长跑最需要、最理想的肌肉纤维类型。
——这个慢肌纤维比例由基因决定,训练改变的可能性约等于0。不过训练可以让身体部分快肌纤维具备慢肌纤维的特质(尤其快肌纤维A)。
所以这玩意同样需要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达到效果。
4分巡航配速在业余跑者里已经算很快了,体内乳酸堆积(血液中的乳酸浓度)会非常快。厉害的长跑者会有更高的乳酸阈值,这样消耗/分解乳酸的速度能赶上产生的速度,就能保证肌肉维持收缩水平、而不是迈不开步。
乳酸阈值在更长时间/距离跑步中会更有价值,当然普通人的定义里,跑五公里这玩意还是很能直接决定你的最终水准。
简单讲,就是输送氧气到肌肉的能力。
长跑训练系统的话,心搏量更大,血液携氧能力更高,肌肉用氧效率更高。
这些都是上天赏饭吃的好东西,越强就能跑得越快。线粒体是利用氧气产生能量的关键(发动机)、毛细血管是输送氧气效率的关键、有氧代谢酶是产生有氧能力速率的关键——反正日常的大量训练,包括近年长跑非常讲究的「慢训练」,都是为了增加体内这些的能力。
对五公里来讲这两点不见得那么重要,但五公里跑进20分的,这亮点也不会差到哪去。同样也都是需要长期训练才会有改观的身体特质。
乳酸阈值、最大摄氧量、糖原储备和燃脂效率、线粒体之类的,全部都得长年累月才会有效果。
跑步经济性最表象的就是跑姿。比如现在推崇的碳板竞速跑鞋,本质上也是倡导了一种更高效率的跑动经济性。有兴趣可以看看这几篇,里面有不少跑步经济性的反向推导(从跑鞋设计反推):
最顶级跑者改跑姿都得以数十个月来计(之前其它回答提到过的,堪称是亚洲马拉松天花板级的大迫杰,改跑姿用了18个月)。身边太多人都是自以为精进了跑姿,实际用肌电测试、视频对比依然没啥变化的……
所以,基本上能看出,但凡长跑想跑得好,除了先天基因优势(这也是很多东非长跑者最大的长板),后天想提升,都得需要很漫长的训练才能达到。
普通人以为生死存亡之际能逼出人体的某种超级反应,可偏偏具备以4分配速维持五公里跑步的人,其要求的能力都是“逼” 不出来的。
多数人对运动都停留在一个误区,这个误区大多来自职业运动员,他们拿到成绩后总是会讲现场的观众鼓励、今天的比赛信念、比赛中的超神发挥……让很多人夸大了对精神战力的认知。尤其是长跑这种几乎不存在奇迹的项目。
但凡自己真的跑步,都清楚遇到比赛其实能做的事很有限,无非调整好状态(休息/睡眠/赛前减少身体疲惫又保证维持强度),降低意外因素(赛前饮食/装备问题),期待外界环境给力(平坦的赛道/适宜的温度、湿度、日照和风力),而后再有一丁点儿的外界助力(精神信念/比赛氛围)。
——这样,比赛也好,题目中的“生死存亡之际”也好,跑步只不过是把你日常的训练能力给表现出来。
唯一一种可能,比如以往4分配速只能维持4公里不掉速,今天则状态非常在线顶到了5公里。但提升实在是很有限很有限的。
当然首次实现后通常也会迎来一个常态,如果能维持训练量,接下来五公里sub 20又是更加轻松和水到渠成的事,不会每次都那么痛苦。
不服也千万别跑跑看,没有长跑习惯的人直接“拿命”跑五公里,容易出事。
给一个参考数据,全世界所有能完成马拉松(全马,42.195公里)的跑者里,全马跑进3小时的比例在2%左右。算下来差不多4分15的均速。
如果是长跑爱好者(不说全马,起码能匀速完成15-20公里),五公里能sub 20的比例,我估计撑死了也就翻个番,不会到5%。
这是中国田协的《田径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和《全国田径锻炼等级标准》——
《技术等级标准》相对来说就更适合多数职业选手、业余长跑爱好者中的佼佼者,用来自我衡量;对应的,如果只是以日常健身为目的,按性别、年龄来区分的《全国田径锻炼等级标准》就更适合作为参照。
两个表格应该是旧版,但大差不差。
可以看到五公里跑进20分钟大概是什么水准,能达标的人凤毛麟角。
最后放张我很喜欢的一张GIF,2014年莫法拉和盖伦鲁普来上海跑过世纪公园(一圈标准的5公里),和上海比较快的业余跑者一起,业余跑者们先跑1公里,莫法拉和盖伦鲁普再跑。
五公里20分钟,即便放长跑爱好者里也是较高水准的存在,多数人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系统训练才达成。不要过分低估它的难度。
也千万别想当然以为不训练、靠某种精气神就能拼出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